捏脊健脾胃 足三里
捏脊健脾胃 足三里
足三里对于人体保健有很重要的作用,经常按揉足三里能够有效健脾和胃、对于各种原因各种类型的脾胃病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脾胃不适一定不能忽视,脾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一旦出现问题又不及时解决,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哦。
贫血头晕按摩哪里 贫血常用治疗穴位推荐
膻中穴:用手掌分推膻中穴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中脘穴:将双手手掌置于中脘穴处,以振动手法操作1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神阙穴: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并拢,用指腹揉按神阙穴3分钟,以局部透热为度。
足三里: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揉按足三里5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主。
按摩功效:膻中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中脘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神阙回阳固脱,健运脾胃;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补虚损。四穴搭配,可增强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之功,缓解贫血及其引起的头晕乏力等症。
脾虚吃什么 脾虚之按摩调理
捏脊疗法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有记载,通过捏脊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其健脾和胃的功效明显,对因脾虚所导致的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厌食、腹泻、便秘等症状效果佳。
操作方法:双手沿着脊柱两旁,又下而上的连续挟提脊柱周围的皮肤,双手交替向前边捻动。每捏三下将皮肤提起一下,注意力度使用,不可拧转;并且必须直线由尾骶部向上推至颈枕部。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方3寸处,每日用拇指指腹俺有50-100次,能够刺激穴位,达到健脾和胃,调中理气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是人体的保健要穴,经常按揉足三里可以调节脾胃功能,适用于各类型的脾胃病变。
推揉肚脐操作简单,效果明显,适宜于脾虚症状,消化功能不良,经常腹胀、便秘的人群自我调理使用。具体操作方法为:先将右手的掌心紧贴肚脐,再用左手按住右手的手背;用左手发力,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按揉约5分分钟左右,每日2次,也可于腹胀等不适时进行按揉。
儿童保健按摩哪里
摩腹
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这是最简单的儿童按摩保健手法。
补脾经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一般可操作300~500次。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揉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通络导滞的作用。一般可按揉50~100次。
捏脊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操作时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5遍。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捏三提一一般运用在最后一遍手法操作上。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
婴儿湿疹推拿按摩手法 脾虚湿热致小儿湿疹推拿法
如果孩子有脾虚湿热,家长可以选择补脾经,补胃经,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清肺经各2分钟,揉脾俞,揉足三里,揉丰隆各1分钟,捏脊4遍。
推拿方解:补脾经,补胃经,揉板门,顺运内八卦,揉脾俞,揉足三里,揉丰隆,捏脊健脾除湿,清肺经祛风。
捏脊健脾胃 捏脊
捏脊一般都是用于对小孩子,其实这种疗法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 能够坚持每天捏脊,坚持一周就能有效缓解口臭、胃痛、乏力等等症状。当然,想要捏脊疗法发挥作用,一定要操作规范、动作标准才行。
进行捏脊疗法应该采用俯卧的体位,将背部伸直之后,尽量放松腰背肌。捏脊疗法有一套口诀叫“捏三提一”,意思就是说在用除小指以外的其他四只手指同时提拉皮肤,每捏三下就将皮肤提拉一下。当然,提拉皮肤时一定要注意力度,不能拧转皮肤,在提拉脊背皮肤时也不要歪斜,尽量保持直线前行。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 加减治疗
⑴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
⑵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得了疳积应该怎么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3.其他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躁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胃病患者可以被彻底治好吗
一、脾胃虚寒型胃病
主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治则温脾健胃。
选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治法: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梁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二、胃阴不足型胃病
主证: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治法养阴益胃。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
治法: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三、气滞型胃病
主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肝俞、脾俞、胃俞、中脘、梁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治法: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治则疏肝、泄热和胃。
拉肚子刮痧刮哪里 脾胃虚弱型腹泻刮痧疗法
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胃俞。
刮痧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刮拭方法:补法。
方义:中脘,天枢如前所述,脾俞,胃俞健脾益胃,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阴交化湿止泻。
小儿推拿治咳嗽
一、案例
例1:李某,女,2岁,于1991年12月6日诊。主诉:咳嗽4天。病史:患儿4天前洗澡后开始咳嗽,鼻塞、流清涕,喉中痰鸣、纳食减少、夜寐不安。家长喂服强力银翘片、止咳糖浆无效,来我院就诊。查:患儿咳嗽有痰,流清涕,咽部稍红,肺部呼吸音粗糙,指纹色红。辩证:风寒外感,肺失清肃。治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处方:运内八卦10分钟,揉二扇门100次,推三关100次,开天门30次,推坎宫30次,揉太阳30次,揉迎香30次,揉乳根30次、揉乳旁30次,揉膻(tán)中5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揉肺腧(shù)50次,捏脊3次。
方义: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疏风解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揉乳根、乳旁、膻中、肺腧宣肺止咳化痰;揉二扇门、推三关发汗解表;运内八卦宽胸理气、行滞消食;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助运,强健体质,增强小儿抵抗力。1次/天,2次后诸症好转,5次后症状消失。
例2:陈某,女,5岁,于1998年3月2日诊。主诉:咳嗽2个月。病史:患儿素体虚弱,食欲不振,形体消瘦。2个月前因受寒开始咳嗽,曾服西药对症治疗无显效,咳嗽缠绵难愈,来我院就诊。查:神疲乏力,面色白,咳嗽痰多,色白清稀,肺部可闻干、湿性罗音,指纹色红。辩证:肺脾气虚、痰湿内盛。治以健脾养肺,止咳化痰。
处方:运内八卦10分钟,补脾经100次,补肺经100次,推小横纹100次,揉掌小横纹100次、揉天突10次,揉乳根30次,揉乳旁30次,揉膻中50次,揉中脘(wǎn)100次,摩腹5分钟,按揉足三里50次,揉丰隆50次,擦肺腧(shù)以透热为度,捏脊3次。
方义:补脾经、补肺经补脾肺气虚;揉天突、乳根、乳旁、膻中,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运内八卦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益气、除湿化痰、强壮身体;揉丰隆化痰祛湿;擦肺腧补益气;推小横纹、揉掌小横纹治疗肺部干、湿性罗音。1次/天,3次后症状开始好转,10次后症状消失,巩固治疗1周。
二、体会
小儿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及内外合邪之咳嗽。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迅速),脾常不足,脾虚会导致纳差,营养不良;脾失健运又会化生痰湿,使得咳嗽缠绵难愈,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不论哪型咳嗽,小儿推拿时都应兼顾小儿脾胃。上两方中皆用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即为此意。运内八卦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既能宣肺止咳化痰,又能健脾消食行滞,对脾、肺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故不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都应重点操作。
春来调脾胃吃点粗粮好
饮食应以清淡,富有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易消化食物为主,不要让孩子吃过于油腻的烧烤油煎食品。烹调采用汤、粥、羹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要给孩子多吃些五谷杂粮,如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脾胃虚热的孩子,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帮助;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作用;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黄豆有健脾益气作用;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的孩子。
另外,按摩足三里穴具有调理脾胃的效果。家长每天给孩子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孩子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对于婴幼儿,建议家长采用捏脊法。家长站在孩子右侧,让其俯卧,用双手捏起脊柱两旁的皮肤,从尾骶部逐渐向上移动,直捏到颈部,反复十多遍,每天2次。捏脊有健脾助消化的作用,可以改善食欲,减少感冒,增强体质
胃疼针灸管用吗 胃疼针灸辩证选穴治疗
肝气犯胃:取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肝胃郁热:取中脘,足三里,内庭,行间,针刺用泻法。
肝郁脾虚:取中午干,足三里,期门,胃俞,针刺用平补平泻法。
气滞血瘀:取内关,血海,公孙,膈俞,足三里,中脘,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取脾俞,足三里,胃俞,中脘,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胃阴不足:取中脘,足三里,胃俞,三阴交,针刺用补法。
肝气犯胃:内关,中脘,足三里,期门,太冲,针刺用泻法。
脾胃虚寒:脾俞,足三里,气海,中脘,内关,公孙,针刺用补法,并可加灸。
肝气犯胃:足三里,期门,内关,阳陵泉,针刺用泻法。
饮食停滞: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针刺用泻法。
寒邪犯胃:中脘,足三里,关元,公孙,神阙,灸神阙,关元,余穴针刺用泻法。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好使吗
宝宝疳积推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推拿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健脾开胃,消食导致,通畅腑气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宝宝疳积症状。
宝宝疳积推拿处方
治则: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常用推拿法:掐四横纹,揉板门,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
饮食伤脾者加清补脾胃,清大肠,分推腹阴阳,揉中脘。
体虚脾弱者加补脾胃,推上三关,揉中脘,揉脾胃俞。
宝宝疳积推拿方解
揉板门,摩腹,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消食导致,疏调肠胃积滞;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益胃,消食和中;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捏脊能健脾和胃,消积除疳。
小儿推拿治大便干可以吗
宝宝实秘推拿手法
主证:大便干结,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食少,腹胀腹痛,口干口臭,时欲饮冷,小便短赤,苔黄厚,指纹色紫,为肠胃积热;大便干涩,难以排出,腹中攻满,喜温恶寒,四肢不温,或呃逆呕吐,苔白,指纹色淡,为阴寒积滞。
治则:调理脾胃,消积导滞。
推拿处方:清大肠,摩腹各300次,清补脾经(清后加补),退六腑,运内八卦各200次,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100次,按揉足三里,搓摩胁肋,捏脊各20次。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助运之功;运内八卦,搓摩胁肋能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及推下七节骨能消积导滞。
辩证加减:面赤身热者,加清脾胃经,清天河水;脘腹胀满者加推四横纹,揉中脘;呕吐者,加横纹推向板门。
宝宝虚秘推拿手法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滋阴。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各300次,补肾经,清大肠各200次,按揉膊阳池,揉上马,按揉足三里,捏脊各20次。
推拿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能健脾调中,益气养血;补肾经,清大肠,按揉膊阳池及揉上马,能滋阴润燥。
辩证加减:神疲,纳差,腹胀者,加揉板门,揉中脘,摩腹,揉脐,揉脾俞,揉胃俞;腹痛者,加揉外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