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
人际交往中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
两种化学物质促进友谊产生
“对人类来说,朋友绝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布兰特指出,从科学角度来看,交友活动与多种能使人产生快感的神经递质和生化物质的释放有关。其中,催产素和内啡肽的作用最大。
南方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揭威解释说,催产素是一种神经肽,会在哺乳时大量分泌,从而让人放松,促进母子间建立爱的纽带。此外,它还能减轻焦虑感、降低血压和心率。布兰特说,这种效应在进化过程中被扩大到交友等人际关系中。研究表明,与朋友进行身体接触,如拥抱、轻抚和按摩时,催产素都会被释放,随之而来的愉悦心情则会鼓励人们继续交友。即使没有身体接触,催产素也能引导人们做出亲社会的决策,增进信任,并鼓励人做好事。
内啡肽是一种神经递质,能使人产生幸福感。罗宾?邓巴曾做过一项经典实验:受试者被要求独自或两人一组划船,并在划船前后测量体内内啡肽的含量。结果发现,有伙伴一起划船的人比独自划船者释放出更多内啡肽。
总而言之,这两种化学物质就像造物主赐予人类的礼物,在千百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带给我们友谊的包容、温暖和愉悦,它们促使那么多原本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联结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奇妙的关系网。
交朋友让身心都受益
朋友是促进健康的“得力助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委员傅春胜说,交朋友至少有五大好处。
1.不易生病。布兰特说,缺少朋友或长期人际交往不良的人,体内应激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往往过高,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会损害健康。这也解释了为何孤独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且更容易受到感染。但如果有朋友相伴,体内皮质醇减少,人就相对不易生病。
2.睡得更香。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发现,人越孤独失眠的次数就越多。瑞典一项研究也显示,缺乏朋友的人经常压抑和隐藏自己的感情,更易失眠,还有可能诱发抑郁。
3.记忆力更好。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人类发展与健康系利萨?伯克曼博士研究发现,与社交频繁的老人相比,社交少的老人记忆力下降的速度快两倍。他说,社交能改善与年龄有关的记忆减退,可以充分开发大脑潜力。
4.更聪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奥斯卡?巴拉研究发现,交朋友能让人变得更聪明,因为交友需要跟陌生人打交道,等于对认知能力进行锻炼。比如,我们要从大脑“数据库”中抽取体育、娱乐、生活、时尚等不同人感兴趣的话题,大脑皮层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
5.长寿。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的林恩?伊莱斯研究发现,与5个以上亲密朋友一直保持接触的老人,死亡率降低22%,平均延寿7年。傅春胜说,分担困苦能使忧愁减半,分享愉悦能让快乐增倍,这可能是因为朋友能帮人排解压力,解决困难,获得支持,共同保持健康生活习惯等。
面善的人多半有“交友基因”
关于友谊,每个人可能都曾有下面这些疑惑,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肖震宇一一作答。
问题一:为什么有的人更有亲和力?
答:面善的人多半有“交友基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詹姆斯?福勒和哈佛大学的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研究指出,有些人天生受欢迎,这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过,没有“交友基因”也没关系,因为人们更愿意跟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成为朋友。有一种说法是“35岁后的相貌由自己决定”,所以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学会平和心态、修身养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面善的人。
问题二:为什么有的人善于交朋友?
答:人交朋友有两种动机,一种是功利导向的交友,像“交际花”类的人,交友是为获取更多物质利益,朋友非常多,但程度不深,介于“一面之交”和“知心朋友”间。这种类型的交友有助于事业快速成功,但容易让人深陷其中,形成“交友成瘾”,即炫耀自己庞大的社交圈,但为了维持这个社交圈又不得不耗费巨大心力。
问题三:人一生最多能交多少朋友?
答:150个朋友是极限。邓巴曾提出著名的“邓巴数字”,即受大脑进化影响,人类的认知能力所允许个体拥有的真朋友(一年至少联系一次)最多150人。但大部分人的私人社交圈不会超过150人,其中一半左右是家人。交友的另一种动机就是终极价值导向的交友,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侧重精神财富的获得。当朋友有困难时,另一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来提供帮助。这种朋友在人生历程中数量非常少,一般2~5个,但却是终身的。
笑、歌舞、语言是交友“三件宝”
邓巴也指出,非血亲间的友情很容易消逝,如果一年未与朋友相处,友情就会变淡约1/3。他认为,友谊的质量由投入的时间多少决定,就连比人类低等的猿猴等群居哺乳动物,都会通过社交性整理毛发来建立和维持友谊。而人类更加聪明,主要通过笑、歌舞和语言来联络感情,扩大社交圈。
此外,专家提醒,要想获得并巩固友谊,还要从以下3方面入手。
1.要真诚。交朋友要“重情谊,轻利益”,万不可玩心机、耍滑头。朋友间要平等,不能只交“有用的人”或将朋友分“档次”。
2.善经营。友谊需要经营,要花时间和精力维护。周末相约喝喝茶、聊聊近况,节日里送点小礼物等,都会让友谊保鲜。
3.多赞扬。生活中,有人对你微笑,你也会朝他微笑。给彼此一个笑脸,称赞一句,都有助于拉近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原则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提升我们的工作成功率,同时还能提升生活幸福率,统计证明,一个人的成功因素中,85%是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的原则 团结友爱原则
都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十根筷子就不容易折断了。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而大家的力量是强大的,主动去团结别人,关心别人,爱别人,在人际交往中是至关重要的。
中小学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呢
1、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2、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人际交往存在的误区
1、不做自我介绍
无论何种场合,相互认识是进一步交流的前提。遇到陌生人,主动自我介绍是避免尴尬的关键点之一。
2、接电话时不回避
在公共场合,大声打电话会特别显眼、甚至招人厌,最好先道歉并把音量放小声点,这是避免他人反感的不二法宝。
3、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聊天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往自己身上引,往往给人以自恋、爱显摆的印象,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4、对待服务员态度粗暴
态度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无论他人是什么身份,粗暴的态度、自以为是的神情,只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不可理喻。
5、总是迟到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迟到虽然能找借口蒙混过关,但会让对方觉得你不重视这段关系。次数一多,感情也会打折扣。
6、不让座
让座给更需要的人,是最基本的人性表现。如果光想着让自己舒服一点,会在不知不觉中,给人留下自私、冷漠的印象。
7、争账单
出手大方会让人觉得你很热情,但没必要死磕。有人建议aa制时,不要你争我抢、争得面红耳赤,否则下一次大家可能不敢在一起娱乐了。
8、占用公共设施
如果“没事占茅坑”,比如在公园占着健身器械当椅子座、随处放东西、擦抹汗渍等,这些小小的动作,只会惹人反感。
9、双手抱胸前
说话时双手抱于胸前,会让人感觉你对他是有防备的、想拒绝他,让人觉得不被信任。
10、小动作太多
说话时总是敲手指头、挖耳朵、玩指甲等,会让人感觉你心不在焉。
知道孩子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是幼儿的基本需要
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当妈妈喂婴儿吃奶时,用“呵呵”的声音与婴儿交往,孩子会用眼睛看着妈妈或以笑作答,这是亲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现;孩子也非常喜欢跟小伙伴交往,即使不认识,只要碰在一起,八、九个月大的婴儿便会互相摸抓,以表示亲热,年龄大一点的则因为有共同的乐趣、相互能懂的语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往往特别高兴。因此,家长应正确认识幼儿与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交往的条件,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智能,指能够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2~6岁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纪的孩子,当妈妈生病时,能理解、感受妈妈的难受,并且说一些关心的话语;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能与他人共同协商等等。最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儿童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
交往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如下适应困难: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而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关心则是预防和治疗这类心理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各种心理疾病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不值得交往的朋友 私心太重的人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小私心,但明事理的人不可能不顾脸面地为自己谋私利。
那些只考虑自己的人,最易伤害到和他比较熟悉、比较亲近的人。他们甚至不惜背叛朋友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际关系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交往,能与多数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脱离群众,喜欢孤独一人生活,对人尖刻,遇点小事就容易与别人吵架。
总之,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人际关系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快乐的生活和工作。
社交能力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则取决于他的社交能力,只有他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巧,他才会拥有一个好人缘,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因此人际交往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交往。
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其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人们对各种信息和信息利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增长,而人际交往有利于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我们提高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才能对他人有更完整的认识,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同情、关怀和帮助,才可能实现自我完善。并且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人际交往的技巧:
1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必须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放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每个人的生命都由自己主宰,关键是要有强烈的成功愿望,要有所改变,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及交往原则的认识与理解,使自己领悟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关于交往的知识,结合自己领悟的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