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产后出汗的四款中药食疗方
治疗产后出汗的四款中药食疗方
产后出汗多是常见的产后疾病,导致产后出汗多的原因有很多,那么产后出汗多怎么办?吃什么调理好?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人参蒸嫩鸡
材料:人参15克,小母鸡1只,姜、盐、味精、料酒、清汤、胡椒粉各适量。
做法:1、将鸡宰杀,洗净斩成块,姜切片。
2、将人参用温水洗净泥沙,鸡块入沸水中焯去血水。
3、鸡块和人参一起放入碗中,加清汤、姜片、盐、味精、料酒、胡椒粉,加盖,上笼蒸1小时即可。
药膳功效:人参大补元气,对产后大汗淋漓、四肢冰凉等症有很好的疗效,小母鸡可益气补血、抗老补虚,因此,这道菜适用于产后大汗、脾虚体弱、营养不良、产后贫血等患者食用。
黄芪牛肉蔬菜汤
材料:黄芪25克,牛肉500克,西红柿2个,西兰花150克,马铃薯半个,盐适量。
做法:1、牛肉切大块,入沸水中氽烫,捞起洗净,西红柿洗净,切块,西兰花切小朵洗净。
2、将备好的牛肉、西红柿、西兰花一起放入锅中,加水至盖过所有材料。
3、以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继续煮30分钟,然后再加入各种调味料即可。
药膳功效:黄芪益气补虚、增强体力,能够调理产后出汗、气虚衰弱等症状,牛肉是益气补虚、增强体质的佳品,能够提供必要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虚弱症状。
十全大补乌鸡汤
材料:当归、熟地黄、党参、炒白芍、白术、黄芪、川芎、甘草、肉桂、枸杞、红枣各10克,乌鸡腿1只,盐适量。
做法:1、鸡腿剁块,放入沸水氽烫,捞起洗净,药材用清水快速冲洗,沥干备用。
2、将鸡腿和所有药材一起盛入炖锅,加7碗水,以大火隔水煮开。
3、转文火慢炖40分钟即可,其间,可用食具适当搅拌,使药材完全入味。
药膳功效:十全大补汤既补气又补血,促进血液循环,利尿水肿,调经理带,消减疲劳,兼顾调理气血,搭配乌鸡炖补,适宜产后坐月子食用,可改善气血亏虚引起的各种疾病。
人参鸡肉粥
材料:山药100克,人参1根,鸡肉120克,大米80克,盐、鸡精、葱花各适量。
做法:1、山药洗净去皮切开,人参洗净,大米洗净泡好,鸡肉用水清洗干净,切片。
2、大米放入锅中,放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放入山药、人参,转中火熬至米粒开花。
3、再下入鸡肉,慢火将粥熬至浓稠,加盐、鸡精调味,撒入葱花即可。
药膳功效:人参大补元气,鸡肉、山药均为补气佳品,三者合用,对产后气虚自汗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能促进造血功能,适合产后妇女食用。
治疗产后抑郁的四款中药食疗方
百合莲子排骨汤
主料:排骨500克,莲子、百合各50克。
配料:枸杞少许,米酒、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1、将排骨洗净,斩块,放入沸水中氽烫一下,去掉血水,捞出备用。
2、将莲子和百合一起洗净,莲子去心,百合掰成瓣,备用。
3、将所有的材料一同放入锅中炖煮至排骨完全熟烂。
4、起锅前加入调味料及枸杞即可。
功效:百合、莲子均具有清心泻火、安神解郁的功效,枸杞可滋补肝肾,米酒能行气活血、养血疏肝,以上几味合用,对产后抑郁或烦躁不安、失眠多梦者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当归炖猪心
主料:党参20克,当归15克,鲜猪心1个。
配料:葱姜、盐、料酒各适量。
做法:1、将猪心剖开洗净,将猪心里的血水、血块去除洗净。
2、将党参、当归洗净,再一起放入猪心内,可用竹签固定。
3、在猪心上撒上葱、姜、料酒,再将猪心放入锅中,隔水炖熟。
4、去除药渣,再加盐调即可。
功效:猪心有很好的补心、强心作用,可改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功效,党参可益气健脾,三者合用,对心脾两虚型产后抑郁患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
酸枣仁莲子茶
主料:干莲子1/2杯,酸枣仁10克。
配料:冰糖两大匙。
做法:1、干莲子泡水10分钟,酸枣仁放入棉布袋内备用。
2、将莲子沥干水分后放入锅中,放入酸枣仁后,加入800毫升的清水,以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继续煮20分钟,关火。
3、加入冰糖搅拌至融化,滤取茶汁即可,莲子可直接食用。
功效:酸枣仁是一种安神的药材,具有镇静的作用,特别适合因情绪烦躁而导致失眠的人,莲子含有丰富的色氨酸,有助稳定情绪,因此这道茶饮对产后抑郁、经前烦躁不易入眠者均有一定的疗效,可多饮用。
玫瑰香附茶
主料:玫瑰花5朵,香附10克。
配料:冰糖15克。
做法:1、香附放入壶中,加600毫升水煮开,转小火继续煮10分钟。
2、陶瓷杯以热水烫温,放放玫瑰花,将香附水倒入冲泡,加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玫瑰花具有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香附可疏肝解郁、行气活血,二者搭配,解郁的效果更佳,对产后抑郁症患者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改善患者抑郁的症状,同时还能调经止痛。
治疗经期出血的四款中药食疗方
经期出血是常见的月经问题,导致经期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就是治疗经期出血的四款中药食疗方,来看看吧。
推荐中药材:
熟地黄: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补肝养血的功效。
当归: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旱莲草:旱莲草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尤其适宜经间期出血的女性。
推荐药膳:百合熟地黄汤
主料:百合、熟地黄各50克。
配料:鸡蛋2个,蜜糖适量。
做法:1、将百合、熟地黄洗净。
2、鸡蛋煮熟,捞出,去壳备用。
3、将以上全部用料放入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煲1个小时,再加入少许蜜糖即可。
功效: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补肝养血的功效,百合能滋阴生津、养心安神,鸡蛋可健脾补气,三者搭配同用,对肾虚型经间期出血,并伴有腰膝酸痛、潮热盗汗等症均有疗效。
归芪乌鸡汤
主料:当归30克,黄芪15克,红枣6颗,乌鸡1只。
配料:盐适量。
做法:1、当归、黄芪分别洗净,红枣去核,洗净,乌鸡去内脏,洗净氽水。
2、将清水适量放入瓦煲中,煮沸后放入当归、黄芪、红枣、乌鸡,以大火煮开,再改用文火煲两个小时。
3、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当归能补血、活血,又能调经止痛,为妇科常用药,黄芪可补气健脾,红枣可益气养血,乌鸡能补血调经,四者搭配炖汤食用,对气血亏虚引起的经间期出血,缺铁性贫血症状均有食疗效果。
旱莲草猪肝汤
主料:旱莲草5克,猪肝300克。
配料:葱1根,盐适量。
做法:1、旱莲草入锅,加适量的水以大火煮开,转小火继续煮10分钟,猪肝洗净切片。
2、只取旱莲草汤汁,转中火待汤再沸,放入肝片,待汤开,即加盐调味,熄火,将葱洗净,切丝,撒在汤面即成。
功效:旱莲草具有滋补肝肾、凉血止血的功效,配上猪肝,有止血兼补血的作用,对各种出血症状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如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都可用此汤品来缓和出血状况,还能改善因出血过多造成的贫血症状。
三七粉粥
主料:三七粉3克,红枣5颗,大米100克。
配料:红糖适量。
做法:1、大米洗净,红枣去核,洗净备用。
2、将三七粉、红枣、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熬煮成粥。
3、待粥将成时,加入红糖搅拌溶化即可。
功效:三七具有补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大米可益气补虚,红枣、红糖均能补气养血,四味同用,既能止血又能补血,可用于辅助治疗血瘀引起的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下血等病症。
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绝汗: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可应急服参附汤:人参、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出汗多的中医食疗方法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风一吹就打寒战,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睡中出汗,醒后即止者为盗汗,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所致。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用沙参麦冬煲老鸭,平时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服用六味地黄丸和知柏地黄丸。
胸窝出汗:又称“心汗”,多为心气衰弱所致,可用生脉散加减: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水煎服。
手脚多汗: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若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玄参30克,麦冬、细生地各24克)加减;若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脾胃湿热症状,可用三仁汤(杏仁、飞滑石、提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多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肉桂、川芎、熟地黄、茯苓、白术、黄芪、当归、白芍、炙甘草。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绝汗: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可应急服参附汤:人参、附子(炮)、青黛各15克,水煎服。
肺癌晚期治疗中医中药食疗方
一、药粥疗法
方1:茅根仙鹤草蛇莓猪肺汤
【用料】白茅根40g,仙鹤草40g,蛇莓40g,猪肺1个,生姜1片,蜜枣2个,细盐少许。
【制作】
①将猪肺喉部套在水龙头上,灌入清水令猪肺胀大充满水,用手压令水去。反复不停用此方法洗多次,直至将猪肺洗至白色。
②白茅根、仙鹤草、蛇莓分别用清水浸透,洗干净,备用。
③生姜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④蜜枣用清水洗干净,备用
⑤瓦煲加入适量清水,先用猛火煲至水滚,然后放入以上全部材料,候火再滚起,改用中火继续煲90分钟左右,以少许细盐调味,即可饮用。
【功效】此汤有清热凉血、解毒去瘀之功。适用于肺癌,证见咯痰带血,胸背疼痛,喉干鼻涸,偶有发烧、大便较干、小便黄赤等病症。
【注意】身体虚弱、肺寒咳嗽、痰涎清稀的人不宜多饮用。
方2:冬菇雪耳猪胰汤
【用料】猪胰2条,猪瘦肉60g,冬菇15g,雪耳9g。
【制作】
①将冬菇洗净;雪耳浸开洗净,摘小朵;猪胰、猪瘦肉洗净,切片。
②把冬菇、雪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0分钟,放猪胰、猪瘦肉,再煮沸,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肺癌属肺肾阴亏、阴虚内热者,咽干口燥,干咳或咳痰带血,潮热气短,心烦失眠等病症。
【注意】若肺癌属寒湿内盛,见咳痰清稀量多者不宜饮用本汤。
二、药膳辅助治疗
方1:淮山百合蒸白鳝
【原料】白鳝1~2条(约250g),淮山药30g,百合30g,食盐、味精、葱、姜各少许。
【制法】先将白鳝宰杀开膛,去内脏后洗净,切成条状,加百合一起放在瓷碗内,再撒少许食盐和葱、姜,放蒸锅内隔水蒸熟后,即可酌量服用(食前亦可加入味精少许)。
方2:萝卜文鲫鱼
【原料】鲜鲫鱼一条(约重300g),萝卜200g,食盐、味精、葱、姜各少许。
【制法】先用鲜鲫鱼一条,宰杀后去内脏留鱼鳞;萝卜削皮切成块,与鲫鱼同放入砂锅内加少许食盐、葱姜和适量清水以文火炖煮熟,撒味精少许服食。
中药治疗汗管瘤
也许有人听过脑瘤、血管瘤等经常被提起的肿瘤疾病,但是说到汗管瘤似乎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这个疾病的病发率已经开始有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除了遗传外还与内分泌、月经和精神等方面有关,中医针灸在治疗这个疾病主要是帮助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
西医认为汗管瘤是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人体表皮小汗腺导管的一种痣样肿瘤,切片显微镜下症征为腔内含有无定形碎片,部分导管为小的上皮细胞索构成逗点状或蝌蚪,其病变在皮肤,所以汗管瘤选用针刺方法治疗极为恰当。
中医治疗汗管瘤针灸疗法:
针刺可有轻刺、重刺和中等刺三种,轻刺用力较小,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愈短愈好。重刺用力稍大,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可稍长。不论轻刺、重刺都应注意运用腕部弹力,使针尖刺到皮肤后,由于反作用力而使针弹起,这样可减轻针刺部位的疼痛。中等度刺法,用力介于轻刺、重刺之间。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的部位选择:
针刺部位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局部叩刺,即在病变局部按经脉循行叩刺,或在其局部由外围向中心叩刺。另一种是按经脉辨证循经取穴。 还有一种是整体叩刺,即先刺脊柱两旁,由背至骶,后刺项部及病变局部。对某些病变在脊柱附近及其他有关部位上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所见(如敏感点、条索状物,结节等)均为重点叩刺部位。上述三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结合应用。
中医根据汗管瘤发病机理,认为主要由于脾虚湿盛导致的,临床多采用中医中药内调外治治疗汗管瘤,达到临床治愈。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人的体质、症候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安全没有副作用,效果理想,避免了西医治疗汗管瘤的种种风险。中药治疗汗管瘤没有禁忌症,只要有此需求的患者均可治疗,长期坚持可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的步骤:
针具使用前做好消毒工作。右手握针柄,以无名指、小指将针柄未端固定于小鱼际,针柄未端露出手掌后约2-5cm,以拇中二指夹持针柄,食指置于针柄中段上面。叩刺速度要均匀,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匀地乱刺。针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将针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复操作。防止针尖斜着刺入和向后拖拉着起针,这样会增加病人的疼痛。针刺部位须准确,按预定应刺部位下针,每一针之间的距离,一般在1.0-1.5cm之间。
中医针刺治疗汗管瘤各部位顺序
依次是:头部、项部、颈部、肩胛部、脊背部、骶部、上肢、面部、眼部、鼻部和耳部。
以上治疗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除中医针灸治疗汗管瘤以外,西医也只能通过一些简单的创伤性较大的镭射治疗。可效果不理想。
手心出汗是怎么回事
手心出汗是怎么回事
手心出汗,与身体素质、内分泌等等都有关系的。身体健康的人,即使全身大汗,手心也应该是干的。而手常出汗的人,往往是身上没有汗,手心却满是冷汗,感觉冰凉的,有的人越到冬天手越出汗。手心或脚心就容易出汗,中医认为这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多吃些温补的食物调理身体,还要加强锻炼,目的是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
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胃热,可服清胃热的中药。
手心出汗中医药膳食疗方法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一种生理功能,但如果出汗的方式,汗液的量、色和气味发生改变,则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一种前兆,应引起重视。从中医养生保健角度出发,中医食疗是治疗手心出汗最好的方法。
百合粥
材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做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功效:百合,味甘,微寒。润肺止咳,宁心安神。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黄蓍粥
材料: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做法: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功效:黄蓍,味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浮小麦饮
材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做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功效:浮小麦,味甘,凉,入心经,止汗。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眼底出血的中药食疗方治疗
一、如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可用麝香0.2 g,舌下含化,每天2次;水蛭粉温开水送服,每天2次,每次2 g;田三七粉开水送服,每天2~3次,每次3 g。
二、治疗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可用白茅根60 g,益母草、旱莲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各30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l剂;或仙鹤草、荠菜各30 g,红枣15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1剂;或田三七粉每天2—3次,每次3 g;或花蕊石火煅存性研末,每天2~3次,每次2 g;或白茅根或仙鹤草30 g,煎水送服。
三、治疗黄斑出血,可用田三七粉3 g,或花蕊石2 g,火煅存性研末,另用仙鹤草30 g,煎水送服,每天l~2次;或白茅根、旱莲草各30 g,炒侧柏叶15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l剂;或荠菜、花生仁各100 g,用水煮至花生仁熟透,吃花生仁和汤,每天1剂。
四、治疗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用罗布麻叶6 g、山楂15 g、菊花5 g,冰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或猪胆汁120 g,绿豆粉80 g,将猪胆汁与绿豆粉拌匀,晾干研末,每天2次,每次6 g,连服5。7天;或鲜芹菜500 g、鲜苦瓜80 g,同煮饮汤;或草决明15 g、荠菜30 g、菊花6 g,水煎或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1次,连服数天。
五、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用枸杞子、山药、荠菜花各15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1剂;或玉米须50 g、葛根30 g、白茅根80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1剂;鲜苦瓜作菜吃,每天2次,每次100 g;或将苦瓜制成干粉,每天3次,每次10。15 g。
六、治疗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乳头水肿,可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1剂;或赤小豆、玉米须、白茅根各30 g,水煎两次分服,每天l剂。
中药食疗方帮助治疗宝宝磨牙
1、中医认为夜间磨牙多与胃热”有关,可用芦根30g,茯苓12g,黄连1.5g,夜睡不安加夜交藤10g;消化不良加炒谷芽10g。用以上中药煎汤,每日服一剂。针刺合谷等穴位也有一定效果。
2、我们准备半市斤的鲜枸杞菜,以及20条去蒂的黄花菜和几个蜜枣、猪胰腺,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煲汤喝。
3、每晚睡前吃一块生桔皮或者用陈皮泡水,连吃2-3天,可治小儿及成人睡觉磨牙,对早期磨牙刚刚发生时尤其有效。
4、槟榔、陈皮各15克,黑牵牛子30克(炒,单取头末),炙甘草15克。共研细末,每次服2—3克,用蜂蜜水调。空腹服。不妨一试。
同时,我们还要提醒每个家长,要给孩子养生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让他们挑食,要吸收多种营养,这个也是能够防止宝宝磨牙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