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防治完全攻略
妊娠糖尿病防治完全攻略
妊娠糖尿病是如何产生的
在正常情形下,人体血液中的血糖是很稳定的。当我们肚子饿时,血糖会稍微下降,血液中的某些荷尔蒙就会适时分泌,促使身体其它部位制造糖份,让血糖不致太低;吃完食物后,血中糖份快速增加,则分泌出胰岛素使血糖下降,达成恒定。然而怀孕时,为了要使胎儿的营养充足,胎盘会分泌一些荷尔蒙以使血糖升高,大多数孕妇能够适时反应,产生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但是少数人胰岛素制造不够,或是产生了胰岛素拮抗作用,因而形成高血糖状态,造成妊娠糖尿病。
哪些人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险群
孕妇年龄超过30岁;近亲中有糖尿病人;肥胖;反复自然流产;曾有过找不到原因的早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史和畸形史;孕妇有慢性高血压病;尿糖阳性;反复发生感染;妊娠胎儿大于孕周或分娩过巨大儿;羊水过多;有多食、多饮、多尿等情况的孕妇——均属高危险群。
妊娠糖尿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且目前产前保健将血糖筛检列为自费项目,故医师一般仅针对高危险群孕妇进行筛检。其实若孕妇能全面性实施产前血糖筛检,除了减轻妊娠糖尿病所带来的风险之外,也可以找出有潜在糖尿病体质的人。
妊娠糖尿病的筛检与诊断
除了患有严重的高血糖症的妇女之外,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口服葡萄糖耐受度的测试而得知。
接受筛检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做50克葡萄糖的筛检测试:不管孕妇前一餐什么时候进食,均需将50克的葡萄糖溶于300毫升的水中,于3~5分钟内喝完,一小时后若血糖检验值超过140毫克/分升,则需进一步安排100克葡萄糖的耐糖测试。
接受100克口服葡萄糖耐受测试者,至少要经过3天不受限制的饮食(天天要摄取多于150克碳水化合物),而且要在生理活动没有受到限制的情形下进行。在测试中不许抽烟,并于前一晚禁食,翌日早上抽血后,喝下100克葡萄糖泡水400毫升,一、二、三小时后再各抽一次血检查血糖值。透过上述程序,便可获得4项检验值。4次血糖值中若有二项或二项以上超过标准,则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孕妇预防糖尿病饮食要注意红绿灯
积极防治妊娠糖尿病,有四大好处:一是减少孕产妇的并发症,如早产、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减少剖宫产率;二是对胎儿好,能预防宫内发育迟缓、畸形儿、巨大胎儿和低体重儿等;三是减少孕妇将来患糖尿病的风险;四是避免孩子将来患上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几率。可谓“一石四鸟”。
问: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根据专家的介绍,人从娘胎里似乎就能预见将来的健康状况了?
卡普:是的,胎儿在生命早期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他一生的健康,特别是怀孕9个月到出生后2个月这100天是最关键的。所以,一旦发现妊娠糖尿病,孕妇就要及时控制血糖。分娩以后,应尽量母乳喂养,这样一方面能让产妇的血糖降到正常,另一方面对孩子将来的健康也有益。
问:如果把妊娠糖尿病控制好,未来的糖尿病病人能减少多少?
卡普:根据美国的研究,糖妈妈控制好血糖,将来58%能预防和推迟糖尿病的发生。针对孩子还没有大规模研究,但研究表明能减少孩子发生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几率,而这两点都是糖尿病高危因素。
问:您觉得在妊娠糖尿病的管理方面,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卡普:控制妊娠糖尿病,与控制糖尿病的难点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健康的生活方式被摒弃了,高危人群骤增;糖尿病知识普及率低,很多人发现时病情已经非常严重;诊疗不规范,水平参差不齐。其结果是,一半病人不知道自己患病,一半就医者得到的诊疗不规范,一半就医者的血糖不达标。有的患者误以为,打胰岛素意味着自己的病情到了晚期,打上就不能撤了,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胰岛素是孕妇唯一可以使用的降糖药,15%—25%的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打胰岛素控制血糖,大部分人用6—10个月就可以停掉。
问:易患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分布有何规律?
卡普:我们发现,亚洲女性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大于欧美国家,其中印度人高于南亚人,南亚人高于华人。有一个现象是,收入较低者移居发达地区,或者从农村进入城市,妊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所以,城市低收入者最该警惕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问:饮食对于预防妊娠糖尿病非常重要,您对健康饮食的建议是什么?
卡普:我推荐一个“红绿灯”原则,即越是天然的食物越健康,是“绿灯”;粗略加工的食物次之,是“黄灯”;精加工的食物最不健康,要亮“红灯”。比如说,生吃水果是绿灯,水果榨汁就是黄灯,把水果提炼成糖,就是红灯。多吃绿灯食物,少吃红灯食物,就能预防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病因
年龄因素(30%):
高龄妊娠是公认的妊娠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是20~30岁孕妇的8.2倍。年龄因素除影响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外,年龄越大,孕妇诊断妊娠糖尿病的孕周越小,在孕24周前能诊断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中,30岁及以上的孕妇占63.7%,而孕24周以后诊断的仅占45.2%。
肥胖(25%):
肥胖是发生糖耐量减低和糖尿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对于妊娠糖尿病也不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年龄、经济、文化水平及饮食结构等因素都与肥胖有协同作用。
种族(10%):
与种族的关系,妊娠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族相关性,与欧洲白人妇女的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相比,印度次大陆亚洲、阿拉伯和黑人分别为前者的11倍、8倍、6倍和6倍。种族因素除由遗传因素造成外,不能排除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糖尿病家族史(25%):
糖尿病家族史和不良产科病史是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妊娠糖尿病的危险是无糖尿病家族史者的1.55倍,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升高到2.89倍。与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原因相关的知识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妊娠糖尿病对母体和胎儿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希望孕妇对自己的身体多加注意,如果患上这种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延误了病情
糖尿病的种类有哪些
1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 (Type I diabetes)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自体免疫疾病是由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作出攻击而成的。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对自身分泌胰岛素的胰脏贝它细胞 (pancreatic beta cells)作出攻击并杀死他们,结果胰脏并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病友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妊娠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妊娠糖尿病不仅可影响患者的健康,且还可对胎儿的生命造成威胁,所以孕妇应重视早期的诊断,并要学会如何诊断是否患妊娠糖尿病,以便及时采取治疗,避免危害。下面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妊娠糖尿病诊断应该如何进行呢?
妊娠糖尿病诊断
孕妇应在妊娠24-28周时,常规做50g葡萄糖筛查,如:糖筛查异常,需做75g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
1、葡萄糖筛查方法
在妊娠24-28周,随机口服50g葡萄糖,如服糖后1小时血糖值≥7.8 mol/L(140mg/dl),应进一步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糖筛查时血糖≥11.1 mol/L(200mg/dl)的孕妇
应先查空腹血糖,如正常再查OGTT。
3、妊娠期糖耐量受损或减低(IGT)
为服糖后2小时血糖7.8-11.1 mol/L。
诊断妊娠糖尿病的标准
两次或两次以上空腹血糖≥5.8 mol/L,或者OGTT四项值中至少两项达到或超过正常标准,则可诊断妊娠糖尿病。
以上简要介绍的就是妊娠糖尿病的诊断的知识,希望患者及时的了解,及早的治疗,避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对于妊娠糖尿病如何治疗的知识多加了解,以便能更好的治疗妊娠糖尿病,让自己的生活健康发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准妈妈孕期糖尿病全攻略
如果刚刚怀孕
孕妇体内存在许多特有的拮抗胰岛素的激素,使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对于胰岛素分泌受限的孕妇不能维持这一生理性代偿变化,从而导致了血糖升高。但是不吸烟、少吃盐、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等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由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家族性,患者的子女中有1/3可发生糖耐量异常或显性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妇女,怀孕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几率比正常妇女高,所以尤其要提高警惕。
一般认为,多食甘甜瓜果是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吃水果要有所选择。存在胰岛素拮抗的孕妇,也不要贪吃水果,关键是要适量。比如,可少吃含糖量较多的梨、苹果、香蕉、荔枝、桂圆、大枣、西瓜等,而含糖量不高且富含果胶的水果则可适当食用,比如樱桃、杨梅、菠萝、桃子等,这些水果能吸收肠道水分,延缓食物在肠道的排空时间,减缓葡萄糖在肠道中的吸收速度从而降低血糖。
如果孕中期检查发现尿糖阳性
先别紧张,虽然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它不是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尤其是在怀孕4个月之后,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下降,而且其他非葡萄糖如乳糖排出不断增多,所以许多孕妇常会出现尿糖阳性,但此时血糖却是正常的。因此不能因为妊娠期尿糖阳性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而应该通过进一步检查(如血糖筛查、糖耐量试验)确诊。
如果确诊妊娠期糖尿病
有些患者因为听说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生的婴儿,将来体格和智力发育都会比正常儿童差,担忧之下往往在孕期大量服用奥聪、叶酸、马特纳等各种据说有“补脑”“营养神经”作用的补充剂,希望能“亡羊补牢”。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确实会产生多种影响,但对这些影响的主要预防手段不是补充“外源”,关键还是控制好血糖。
妊娠糖尿病
简单介绍一下妊娠糖尿病的危害?
主要包括2个方面:
一是对孕妇:可以出现妊高症、胎盘早剥、难产等。另有资料显示GDM在未来5到10年间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明显升高的,即GDM很有可能变成真正的2型糖尿病。所以GDM在产后6-12周要进行OGTT的检查
二是对胎儿:可有胎儿宫内发育异常、新生儿畸形、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等。
怎么及时发现和诊断GDM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由于对孕妇在妊娠过程中血糖的变化认识的不同,询证医学证据的局限性,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还不完全一样,仍有争论。但都建议产检时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无糖尿病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葡萄糖的OGTT试验。
贪嘴+娇气小心妊娠糖尿病
现 象 产科门诊四五成是妊娠糖尿病
准妈妈阿虹,怀孕过程整整胖了30公斤,全家都期盼着她生个胖小子,谁知宝宝生下来竟只有2.5公斤。阿芬上个月生产,宝宝出生时重达4公斤,而且长着一张“满月脸”,背厚肩宽,生产时阿芬差点因“肩难产”送命。
“这些都是孕妇妊娠糖尿病惹的祸。”准妈妈们在全家优待下贪嘴,导致高脂、高糖、高油、高热量等不正确饮食,再加上“车出车入”,不舍得孕妇运动,结果导致妊娠糖尿病找上门来。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妊娠糖尿病人占求诊总量的40%~50%。
危 害 胎儿成年后问题多
孕妇妊娠糖尿病专指孕妇怀孕前没有糖尿病,怀孕后因营养补充过度、缺乏运动所导致的血糖异常。
妊娠糖尿病容易导致死胎。在孕早期,血糖过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在孕程中,则会影响胎儿的肺部发育,容易导致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妊娠糖尿病容易引起羊水过多。专家介绍,在孕后期,孕妇血糖高则胎儿血糖也高,高血糖促使胎儿不断排尿,而后期羊水主要来自胎儿的尿液,所以羊水会越来越多,肚大胎小往往就是这种情形。羊水过多,会引起胎位异常、子宫收缩不好,导致早产、难产、产后出血等严重后果。
巨大胎往往在血糖控制不好时出现,不仅胎儿异常——骨架不大,却满月脸、背厚肩宽,还易导致分娩并发症“肩难产”,即娩出了头,肩膀卡在骨盆出口处,可造成胎儿锁骨骨折、臂丛神经受损遗留后遗症。
就算逃过了死胎、早产、难产的风险,产妇还要面临产后出血、产后感染的风险,伤口好得慢;对于胎儿,则可能立即发生低血糖,增加缺钙、黄疸的发生率,远期而言,孩子长大了,成年后患各种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性也增大。
治 疗 九成妊娠糖尿病无须药物治疗
“超过九成的妊娠糖尿病不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妊娠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怀孕期间的饮食和运动没有控制好导致的,绝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通过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都可以控制血糖,比如采取多餐方式以及多运动等。她建议,最好听从营养科医师的指导,这样可以在控糖的同时照顾胎儿的正常发育。
饮食预防 切忌水果当饭食
要预防妊娠糖尿病,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低糖、低脂肪、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饮食,再加上少吃多餐。可减少以米、面为主食,改食煮的原味燕麦。
多吃水果,有益无害,这是大多数孕妈妈的认知误区,有的人因为胃口不好,还干脆拿水果当饭食。江燕萍建议,要预防妊娠糖尿病找上门,一定要少吃西瓜、橙子、葡萄等太甜的水果,改为西柚、猕猴桃、青苹果等。蔬菜方面,推荐苦瓜、南瓜、西芹等。肉类应尽量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肉。作为营养补充,牛奶可以天天喝,与鸡蛋、燕麦一起做早餐。
预防妊娠糖尿病的另一要务就是戒懒戒娇气,孕期加强运动。散步是最适合孕妇的运动方式,可以稍微走得快一些,走得微微冒汗即可,不要大汗淋漓,更不要跑。运动时间最好是在三餐后,吃完饭半小时之后出去走一走。
特别提醒
高危人群应提早监测血糖
一般来说,妊娠糖尿病筛查(简称糖筛)是在怀孕24~28周进行的,但江燕萍提醒,有五大高危因素者,应提早至第16周监测血糖。
第一次产检时,产科医生首先会评估孕妇的高危因素,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羊水量过多、胎儿早期发育过大、上一胎发生过妊娠糖尿病、曾经发生过不明原因死胎等,皆可判断孕妇的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存在这些高危因素,糖筛就要提早至第16周。
一旦发现有妊娠糖尿病,要密切注意控制血糖。可以买个血糖仪在家,坚持每天餐后两小时进行一次血糖监测,监测值在6mmoL/L~7mmoL/L之间可谓正常。
孕妇产后,由于胎盘出来了,随着激素水平下降,大部分妊娠糖尿病患者糖耐量可恢复正常。不过,仍旧有产妇可能有持续高血糖、糖尿及糖耐量减低,因此,产后42天,务必再做糖耐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