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为止,视网膜病变药物治疗无效,激光光凝是目前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在活动期,病灶位于黄斑中心1/4PD以外者,可行激光治疗。
视网膜出血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激光疗法,纤溶剂、抗血小板凝聚剂等方法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效果,这些可以治疗已经存在的新生血管和控制病情,但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的形成,对瘀血的进一步吸收,恢复视力,预防病情反复发作,远不如中医药理想,可以在采用激光及西药的同时,以及在病情恢复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机会运用中药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视网膜血管阻塞
1、视网膜动脉阻塞:①紧急抢救,及时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片等舌下含化,妥拉苏林或阿托品球后注射等,并可每小时吸入10min的95%氧及5%二氧化碳混合气体。②眼球按压。③可用维生素B1、B12、肌苷、皮质类固醇等。④降眼压:口服乙酰唑胺等。⑤体外反搏。⑥病因检查与治疗,预防另一眼发病。
2、视网膜静脉阻塞:(1)病因治疗。如治疗高血压,炎症及病灶处理。有视网膜血管炎者使用皮质类固醇;血粘度高者行血液稀释治疗(右旋糖酐静滴等)。
(2)激光治疗:①黄斑囊样水肿持续3个月以上,应采用黄色、绿色或红色激光进行格子样光凝。②有大面积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或已产生新生血管者,行激光视网膜光凝术。③手术治疗。玻璃体出血长期不吸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④药物治疗:静脉点滴血管扩张剂及纤溶制剂,维生素C、E、地巴唑等口服,亦可用活血化瘀中药。
白血病视网膜病变
1.视网膜血管改变
以静脉扩张迂曲最常见。静脉迂曲充盈,管径扩大可至正常的数倍,动静脉管径比例可为1∶2甚至1∶4,尤以动静脉交叉处明显。肿胀和迂曲的静脉管径不规则,呈节段状或腊肠状。由于贫血或血液内充满白细胞,静脉颜色变成黄红色,甚至与动脉不易区分。静脉周围有白色鞘膜,是由于血管周围有白血病细胞浸润所致。动脉在晚期也可扩张。
2.视网膜出血和渗出
视网膜出血占白血病眼底病变的第2位,尤其是在急性类型。视网膜出血可发生在眼底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位于后极部。出血可位于视网膜浅层或深层,形态多样,可呈火焰状、线条状、点状、斑状或不规则形。如位于视网膜前则呈船形,偶可进入玻璃体而遮盖眼底。视网膜下出血少见,偶尔有因此而导致视网膜脱离者,出血可有一白心位于其中央,1/6~1/4PD大小。对白心的来源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白心是细胞碎屑集积,或认为是不成熟白血病细胞的聚集,或认为系毛细血管栓子。视网膜渗出比较少见,可出现黄斑硬性星芒状渗出或棉絮状斑,后者可能是视神经轴索梗死或由局部白血病细胞聚积所致。
3.视网膜和脉络膜浸润
由于视网膜和脉络膜有白血病细胞浸润,可产生视网膜水肿,视网膜颜色从正常橘红色变成橘黄色,甚至黄白色。视网膜结节状浸润多发生在白细胞数大量增高并有不成熟白细胞的患者,多属暴发型,常早期死亡。故视网膜结节状浸润联合血液中白细胞数增高是预后不良的指征。脉络膜白细胞浸润在眼底常不易看见。由于脉络膜组织受白细胞浸润而增厚,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受白血病细胞浸润而堵塞,干扰了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血供,导致色素上皮崩解,致其屏障功能受损。荧光血管造影可见早期大量点状荧光素渗漏,有的病人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则染料可进入视网膜下空间。
4.视盘水肿
白血病病变可侵犯视神经的不同部位,如果白血病细胞浸润在筛板之前,可使视盘边界模糊,视盘水肿可高达数个屈光度,同时伴有出血。一般较少视力下降,如黄斑受累则视力明显下降。如筛板后视神经受累,视力也可明显下降。视盘水肿的原因可能系白血病细胞浸润视盘组织和血管致静脉回流受阻和缺血所致。也可出于颅内白细胞浸润或颅内出血致颅内压增高所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一、积极控制糖尿病
早期确诊糖尿病,早期采用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物、注射胰岛 素及适当运动等措施控制糖尿病,是防止、延缓或减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二、药物保守治疗
对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单纯型)除严格控制糖尿病外,可采用下列药物治疗:①抗血小板聚集药,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②抗凝药物,如肝素;③促纤溶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三、脑垂体手术
一般认为血浆生长激素分泌增多是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因素之一,脑垂体切除用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性腺激素治疗后,视网膜病变明显好转。但由于垂体手术治疗后,终生需对垂体机能低下进行替代疗法,因此本法在激光治疗的今天已很少应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四、激光治疗
是一种对症治疗,最初是使用氙激光,最近是氩激光,进而使用氪激光。由于氩离子激光光斑小,绿色激光易被血红蛋白吸收,故可直接凝固封闭新生血管、微血管瘤和有荧光渗漏的毛细血管,因而可制止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水肿,而不致影响黄斑的功能。一旦发现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后,激光治疗使部分视网膜血管被激光凝固,剩余的视网膜可以得到较丰富的血氧供应,阻断了引起新生血管的刺激作用,因此有可能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的治疗法五、玻璃体切割术
近年来对于增殖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内有较多机化物时,视网膜电图正常者,可以采用切除玻璃体内机化物,以防止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适当提高视力。
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饮食对眼病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眼病患者适当注意饮食宜忌,但不主张绝对忌口。凡眼病患者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食熟软易消化之食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
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患病开始就要坚持定期做眼科检查:
1.一般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建立相关病例档案;
2.对于没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6~12个月散瞳检查眼底1次;
3.对于已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4.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目前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一般来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HbA1c<7.0%,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率会减少50%~70%。
2.控制血压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可直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要求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4.激光治疗对于单纯型和早期增殖型病变,激光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氧耗、破坏新生血管和封闭渗漏的血管,改善正常视网膜血流的供给。
5.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主要用于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一个月仍不能吸收者;而对视网膜玻璃体增殖条带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则应尽快手术。对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的病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方法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使眼底病变经过光凝和导升明治疗,新病变不存在。如血糖再升高,可能在视网膜其他部位,特别是黄斑部位,又产生新病变、黄斑水肿,仍然会造成视力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的患者还是要控制血脂,视网膜渗出的快速发生往往合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增高,所以要想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要积极地控制好血脂问题。
糖尿病的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借助眼底镜、裂隙灯、三面镜等仪器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好方法。
早期视网膜病变除有效地控制血糖及血压外,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确有一定作用。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时,可采用激光治疗。
视网膜病变的病因
按发病的机制可分为孔源性、牵拉性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两型,按其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也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玻璃体腔内液体通过视网膜的裂孔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的分离。这种病人常由于某种因素如高度近视,高龄而存在视网膜变性、萎缩、变薄,或有高度近视,玻璃体液化、脱离、浓缩及与视网膜粘连等。
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因比较明确,是眼部其他疾病或某些全身病引起,如渗出性视网膜炎、急性弥漫性脉络膜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视网膜病变等,有大量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造成视网膜脱离。某些眼外伤或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玻璃体出血以后,机化增殖的玻璃体条索牵引,把视网膜拉下来。还有一些脉络膜肿瘤或视网膜下寄生虫可把视网膜顶起来,形成视网膜脱离。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由于玻璃体增殖牵引视网膜而致脱离。
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饮食对眼病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眼病患者适当注意饮食宜忌,但不主张绝对忌口。凡眼病患者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食熟软易消化之食品。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过严
原则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限。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什么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对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进行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眼底筛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的眼部疾病,包括视网膜变性、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如果对早产儿及时的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可以有效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就算是病变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也是可以治愈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2期时只需定期随访,3期是最佳治疗时期,可以通过激光治疗治愈;如果错过3期病变可在1-2周内发展到晚期,因此治疗的窗口期通常只有短短的两周,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1-3期外观没有任何异常,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外观异常时多数已经是晚期,往往发展到失明的地步了。为了宝宝的身体健康,妈妈们应及早带宝宝去医院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
视网膜病变病因
目前对GR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相关的血液学异常在发病中的详细作用有待阐明。已知高血糖症引起多种生化和生理改变,相继造成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理改变包括周细胞减少、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腔减小,毛细血管内皮屏障(血视网膜内屏障)失代偿。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糖尿病引起,除全身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及尿糖、血糖升高为特征外,并有双眼视网膜出现鲜红色毛细血管瘤,火焰状出血,后期有灰白色渗出,鲜红色新生血管形成,易发生玻璃体红色积血为主要特征的眼底改变,对于诊断和估计预后有意义。年龄愈大,病程愈长,眼底发病率愈高。年轻人较老年人患者危险性更大,预后常不良。若糖尿病能得到及时控制,不仅发生机会少,同时对视网膜损害也较轻,否则视网膜病变逐渐加重,发生反复出血,导致视网膜增殖性改变,甚至视网膜脱离,或并发白内障。
视网膜病变的检查
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做一些基础检查和专科检查,基础检查包括:
1、血糖检查:定期测定血糖水平监控糖尿病病情发展。
2、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发症。
3、胆固醇血脂检查:保持胆固醇、血脂正常水平。
眼科检查包括:
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不仅可以了解视网膜微循环的早期改变,而且在糖尿病性视网膜性病变的进展中也有各种特殊表现,其阳性体征发现率较眼底镜检查发现率高,是早期诊断,选择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和判断预后的可靠依据。如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现异常荧光形态。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下发现的微血管瘤比眼底镜下所见要早,要多得多。其他如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无灌注区,动静脉异常,渗出及出血,新生血管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都有特殊表现。
2、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
OPs是视网膜电图(ERG)的亚成分,它能客观而敏感地反映视网膜内层血循环状态。在眼底未见病变的眼中,它能反映出OPs的振幅异常,在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它能进一步显示病程的进展和好转。
3.其他检查
如视觉对比敏感度检查,可见早期患者的中、高空间频率平均对比敏感度显著降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可发现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低流速、低流量,高阻力型改变血液黏稠度检测可表现为黏度增多血清SOD活力检测可表现为活力下降等。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在动脉早期或动脉期,相当于渗出灶处有颗粒状、花边状等多种形态的新生血管网。出血区遮蔽荧光,出血上缘有透见荧光区。后期新生血管有荧光素渗漏形成强荧光区。
视网膜病变的饮食
饮食对眼病恢复也有一定的影响,眼病患者适当注意饮食宜忌,但不主张绝对忌口。凡眼病患者忌烟、酒、辛、辣、炸、烤等食物,宜食熟软易消化之食品。
合理控制总热量
肥胖患者应先减轻体重,减少热能的摄入。消瘦患者应提高热能的摄入,增加体重,使之接近标准体重。孕妇、乳母、儿童要增加热能的摄入,维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视网膜病变的偏方
偏方一
丹参、怀牛膝30克,茯苓、猪苓、白术各15克,桂枝、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停用其他药。
疗效:本方治疗眼睛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61例共64眼,痊愈 36眼,好转23眼,无效5眼。
偏方二
丹参30克,葛根6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0克,薏苡仁30克,黄芪60克,车前子15克,枸杞子20克,草决明15克。冷水浸泡30分钟,水煎30分钟,煎汁400毫升,再煎1次,两次煎汁混均,分两次口服,早晚各服1次。
偏方三
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去葛根;视网膜或黄斑部水肿、渗出明显者加泽泻30克,猪苓15克;肝肾阴虚加龟板15克,女贞子15克、茺蔚子15克;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克,首乌藤15克;肝阳上亢者加鳖甲15克、石决明30克;后期视网膜见机化斑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
视网膜病得症状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有中心暗点,视物变形。玻璃体无炎性改变。眼底在黄斑部有黄灰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微隆起。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真的会失明吗
所谓早产儿含有产期提前、婴儿未熟两个意义。与足月份宝宝相比,早产儿面临着更多的艰险,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已成为威胁早产儿视力,甚至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及时发现治疗,爸妈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专家是这么说的。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高
视网膜病变绝大多数见于胎龄少于32周、体重不足1600g的早产儿,也偶见于超过体重的足月产儿。病变活动期的发病率为早产儿的10%~20%,最后纤维膜有残留者则为早产儿的3%左右。性别无明显差异,双眼受害,但轻重可以不等。
及早治疗效果好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如果在宝宝出生4周至6周时发现,是治疗此病的最佳时机,治疗后,宝宝的眼睛与常人无异。
出生体重小于2千克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起,就应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检查。而对患有严重疾病的早产儿,筛查范围可适当扩大。
随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技术的进步,只要能够得到早期治疗,患儿预后较好。眼底检查是早期发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糖尿病眼病如何避免
1.1型糖尿病病人需要在糖尿病发病后的3-5年去找医生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看看是不是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积极的进行预防。
2.糖尿病的2型病人需要立即到相关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存在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从而做到及时的预防。
3.1型和2型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一次到相关的机构进行检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应该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检查,在视网膜病变发展的时候更加需要随时的检查治疗。
4.已经换上糖尿病的女人在打算怀孕或者是妊娠期内需要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检查,妊娠期内更是要随时的随访,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5.任何程度的黄斑水肿和视网膜病变的病人都需要在具有丰富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千万不要贻误了治疗时机。
6.应鼓励糖尿病视力丧失的病人接受在弱视治疗方面训练有素的或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或验光师的治疗,以努力恢复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