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宝宝喜欢咬人怎么办 带着宝宝承认错误

宝宝喜欢咬人怎么办 带着宝宝承认错误

12个月以上阶段的宝宝咬人:

1岁以上的宝宝出现咬人的情况,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需求,和小朋友抢玩具,或者引起家长注意,宝宝依然无法判断自己的做法是否对错。

妈妈们也不能打骂宝宝,而是平静告诉宝宝这样做是不对的,然后带着宝宝向被咬的宝宝说:对不起,然后让宝宝帮助他揉一下,让宝宝知道被咬一下非常疼,这样做没有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这样宝宝意识到这样是不好的行为,就会改正。

宝宝咬下嘴唇怎么改正

宝宝喜欢咬嘴唇会影响下颌发育,上牙前突,下颌后缩,巨大的上门牙变兔齿,那么宝宝喜欢咬嘴唇怎么办呢?

1、很多宝宝在长牙期会因为牙床痒而咬下嘴唇、吸手指等等,对于长牙的宝宝,家长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需要咀嚼的食物,如小面包、水果片、小点心、饼干等,满足宝宝的口腔活动需求。

2、转移注意力 当宝宝出现咬嘴唇的动作时,爸爸妈妈也可以通过让宝宝说话的方式,或是和宝宝一起做游戏等方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如果宝宝下巴处有湿疹,孩子也会经常做咬下嘴唇的情况,如果是有疹子,建议涂些润肤霜,如果湿疹严重,可以使用药物。

宝宝喜欢咬嘴唇的原因

正常吸吮反射

宝宝偶尔咬下嘴唇是正常吸吮反射。因为吸吮动作是儿童出生即有的本能,包括吮手指和咬上下嘴唇,这些动作会给小儿带来一种舒适感和安全感。它可延续到1-2岁。最迟3-4岁前就消失了。

吮吸本能没有满足

宝宝长时间咬下嘴唇很可能是吸吮本能没有得到满足,多见于人工喂养的宝宝,没有吸吮母乳,单纯靠奶瓶,往往吮吸本能不够满足,他们就会从其他地方要求得到满足,比如咬嘴唇、咬假奶头、咬被角等。

排解情绪

宝宝遇到生活环境改变,感到紧张或不安时,或家庭不和,父母对孩子关心得少,无人理,使孩子感到紧张和寂寞,只要求助于咬下嘴唇来解除内心的紧张和借以安慰自己。

寻求刺激

咬住嘴唇,对嘴唇有一定的压力,对于小宝宝来说,挺刺激,挺好玩的,可能完全是一种好奇与探索心理,只要稍微转移下孩子注意力,给宝宝一个玩具,就能纠正这种习惯。

退化行为

3岁的宝宝,还老是咬下嘴唇,就属于一种退化的行为表现。当他焦虑、紧张时,就退化到婴儿时期,以吮吸来满足口腔的欲望。孩子可能有心理因素,需要家长开导。

注意事项:

部分宝宝咬嘴唇并非有什么疾病,一般发生在入睡前,玩累后休息时及感到不安时,是一种天生的自我调节方式。在宝宝饥饿,缺乏母爱和被忽视时,此现象会更频繁,不必刻意纠正。建议家长培养宝宝多方面的兴趣,当其有吸允表现时,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让宝宝慢慢淡化这一习惯。有些宝宝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平时需多与宝宝交流,给予宝宝更多关心。

宝宝喜欢咬人该怎么办呢

宝宝咬人其实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宝宝由于还太小,分不清自身感受和他人之间的差异,也许对宝宝而言,咬人是一种愉快的经验,所以咬人的时候他会觉得其他人也跟他一样心情是愉悦的。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应该夸张自己的痛苦表情,让宝宝感受到他这是在伤害人,也可以试着将宝宝的手放到他的嘴巴里面,让他咬一下自己,问问他“疼不疼?”,并且耐心的告诉他,要认识不正确的,不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与人交流情绪。但是切记不可以打骂宝宝,这会让宝宝产生迷惑情绪,难道我喜欢你不对吗?也不可以逗笑似的反咬回去,这会让宝宝坚信,喜欢别人就要咬他,如是,只会适得其反,助长宝宝的咬人恶习。

一岁宝宝的阅读状况

TIPS:1岁以内宝宝阅读状况阅读行为会伸手拿书。

会把书往嘴里塞。

能自行或在大人协助下翻书。

阅读认知眼睛能聚焦在书中的图画上。

会对着书本拍打,并发出喜悦的声音。

特别喜欢有人脸的图画。

宝宝为何爱啃、撕、丢书每当你想好好享受亲子共读的欢乐时,宝宝总是冷不防地从你手里抢过书,然后猛流口水地品尝起来,甚至吃完之后还胡乱丢在一旁,这到底是怎么了?

据许慧贞老师介绍,将看得到并且能够拿得到的东西放到嘴里撕咬,这是所有1岁宝宝在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必要感官刺激,所以家长的态度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不是禁止。

当然,对于宝宝的撕书咬书问题,父母也需要做好准备。例如选择专门设计给宝宝咬的玩具书(请注意品质,以免有色素或重金属污染问题),这些书大部分都可以重复清洗,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多半有流口水的生理现象,撕咬书还可以帮助排出口腔内的病菌。所以,只要经常清洗图书,卫生层面并不需要太过焦虑。另外,丢东西也是训练大小肌肉的一个好办法,如果宝宝喜欢把书当球丢,家长更加不需要担心,也不要误会这是宝宝不爱读书的表现。 很多妈妈都希望从小培养宝宝的书香气质,但是1岁之前的婴儿总是存在诸多阅读难题,比如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喜欢阅读、偏好咬书和撕书等,而家长对于如何选书和如何阅读也是困惑重重。现在,我们整理出1岁以内婴儿阅读常见的6大问题,相信会对您大有帮助。

1 什么时候开始读什么时候才适合

拿起故事书,和宝宝进行亲子共读呢?其实,从宝宝一出生就可以开始阅读了,因为宝宝在出生时已经具备视听觉功能,只是在宝宝刚出生的前半年,大部分父母都把精力放在了宝宝的吃喝拉撒睡等方面,似乎很少想到要与宝宝共享阅读的乐趣。

那么,如何为宝宝选择第一本书呢?就刚刚开始的婴幼儿阅读来说,许慧贞老师建议家长购买黑白书,或是利用生活中看得到的大图片(简单对比的图案)来展开亲子共读。

以下配合图片当宝宝会伸手拿书时,就可以试着让他自己开始阅读。

以图画书为主,色彩鲜艳明亮的硬壳书更适合1岁以下宝宝阅读。

宝宝阅读行为的表现之一就是喜欢咬书。

当宝宝的眼睛能够聚焦在书本中的图画上时,就代表他有了阅读认知。

2 用什么姿势读

将宝宝环抱于胸前,双手拿起图书,置于宝宝的正前方。

3 用什么方法读

⑴一边用手指着书中的图画,一边告诉宝宝那是什么,或者直接朗诵书中的文字。

⑵ 大人阅读的语调不一定要有高低起伏,刚开始读时可以像平常讲话一样,等宝宝对阅读比较有反应时,再开始根据故事情节调整阅读情绪。

⑶有什么阅读禁忌1 1岁之内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和眼睛聚焦的时间都不长,千万不要强制他听完某一个故事。

⑷咬书、翻页、拍打书等动作是这个时期宝宝经常出现的行为,也是他所获得的阅读乐趣之一。所以,面对宝宝的这些行为不必奇怪,也无需制止,以免降低宝宝对阅读的兴趣。

⑸如何选择图书要求1岁之前的宝宝从阅读中获得具体的教育,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此时阅读的目的就是让宝宝和书做朋友、培养宝宝对书和阅读的兴趣。因此,对于1岁之前的宝宝来说,书就是小巧、坚硬、安全、方便拿和咬的玩具。

种类:洗澡书、布书、玩偶书、硬壳书等都比较适合。

内容:以图画为主,色彩尽量鲜艳明亮。

尺寸:最好是轻薄短小型的书,可以让宝宝自己拿、自己翻页。

品质:选购没有添加萤光色系的印刷品,最好经得起抓、拿、咬、啃、压、挤而不变形。

育儿5个低级错误

错误一:让宝宝晚睡——影响宝宝生长

很多妈妈为了孩子第二天能安静一点,过一个舒服清爽的早晨,所以就让宝宝也晚一点睡觉,那么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宝宝也会晚一点起床了。事实上,宝宝晚睡的后果是第二天起得更早,这样宝宝的精神会很差,宝宝的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错误二:在宝宝床上放很多玩具——宝宝易误食

爸妈为了哄逗孩子开心,所以会买很多的玩具给宝宝,放在宝宝的身边供他随时玩耍。但是这样做其实很危险,因为宝宝好奇心重,喜欢通过咬和尝来识别新事物,一旦宝宝误食了什么东西的话是很有可能造成窒息的。所以宝宝的床要干干净净的,玩具最好放在单独的地方。

错误三:带着宝宝凑热闹——宝宝易生病

带着新生宝宝出去遛弯,相信很多父母都喜欢干这件事,宝宝会吸引到路人的眼光,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可是爸妈却不知道,宝宝现在还没到去接触外界,发展人际关系的时候。宝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健健康康地成长,而且,外面远没有家里干净,宝宝是很容易生病的。即时要出去,也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让陌生人摸宝宝。

错误四:捏宝宝的小脸蛋——引发口腔黏膜发炎

宝宝的小脸蛋,粉嘟嘟的、嫩嫩的,好可爱,好像伸手捏一捏啊。这时,还请爸妈停下你们的“魔爪”。现在宝宝幼小,发育不成熟,如果反复捏小宝宝的脸,会造成宝宝的腮腺挤伤,引发口腔黏膜发炎。

错误五:让宝宝睡在爸妈中间——压到宝宝

想要跟宝宝更亲近,所以将宝宝放在大人的床上,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哦。首先,大人夜晚呼吸的时候,会消耗大量的氧气,与此同时还会呼出大量的废气。孩子在生长发育的时候,耗氧量是很大的,如果宝宝在睡眠时缺氧的话,会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

与此同时,还会引发宝宝夜里睡觉做恶梦、突然哭闹不止能状况。最后还有个严重的问题是,大人睡着后,对自己的动作没有什么感知,这样很容易在翻身的时候压到宝宝,或是不小心用被子或胳膊蒙到了宝宝的口鼻,造成窒息。

最后,新爸妈切忌按自己的想法行事,遇事要多问。

宝宝爱打人的4个原因

误会家人喜欢“被打”

9个月的宝宝对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突破,打人会让他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所以,每当宝宝与家人玩得高兴时,就会突然举起小手打对方的脸,家长往往觉得宝宝动作可爱,不由自主的发出快乐的笑声,让宝宝误认为打人会得到赞美,从而养成打人的习惯。遇到此种情况,父母应严肃地扶住宝宝肩膀,告诉他,“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这样做不对”,并给予3分钟左右的冷处理,让他发现打人后会被警告,几次以后,宝宝就知道打人是错的。同时,家人也可教宝宝表达喜欢的方法,比如让宝宝亲吻自己,然后告诉他,“妈妈喜欢你亲我哦”。

模仿家长或电视

有些家长喜欢用互相拍打的方式表达感情,这会让宝宝误会“拍打”就是“高兴、喜欢”的意思。还有的宝宝看到了电视里暴力和打斗的场面,无意中模仿,未引起家长的重视,而当宝宝“打人”被家长批评时,他的判断就会产生错乱,分不清对与错。所以,在宝宝面前,家长要少用打闹的方式抒发情感,更不要有粗鲁的动作。无论宝宝打陌生人还是家人,力度大小,都要在第一时间纠正。此外,要有意识地挑选内容健康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陪宝宝一起看。

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宝宝在家不打人,在外面时却打小伙伴,多半是因为他渴望与别人交流,但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不会其他的表达方式。打人,有时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时是想表示友好,有时是在用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只是不能很好地控制动作幅度和力度。此时,妈妈一定要及时干涉,可以用宝宝的口吻跟小朋友交流,如“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我可以玩一会你的玩具吗”示范给宝宝看,告诉他与人沟通的正确方式。也可以稍有力度地打他一下,问“疼不疼?知道被别人打是什么滋味了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效,可以让宝宝从疼痛中体会到打人不好。

嫉妒别人抢走宠爱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高速发展,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重视程度。如果父母因为抱其他宝宝或家里来人,而转移了对他的注意力,孩子就会因强烈的嫉妒心对第三方“出手”。不仅如此,有时他们还会有其他不安情绪,如哭闹、摔东西等。因此,家长要注意配合宝宝这种自我意识的成长,让宝宝参与到家人与客人的互动中来,比如,可以让宝宝表演唱儿歌,或者带客人观赏他的积木城堡和绘画作品……让宝宝觉得自己得到了的关注,就不会再对客人抱有敌意了。

2岁宝宝咬人怎么办

此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懂事,如果还喜欢咬人,可能带有侵略性或控制力差。

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咬人是一种错误行为,咬人会伤害别人,带给别人疼痛,不应该去模仿。看到孩子要咬人时,可以用其他宝宝感兴趣的物品转移注意力,或教他借助于其他的情绪宣泄方法来替代这种不良行为。妈妈要尽量克制情绪,以抱抱他、亲亲他的方式来影响宝宝的行为,引导宝宝用语言、手势、拥抱表达情感

长牙期的宝宝要注意什么?

宝宝在长牙期会出现牙龈痒,因为牙齿萌出时对牙龈神经造成的刺激,宝宝的牙龈会有些不适,比如牙龈痒、牙龈疼痛等,甚至有些宝宝喜欢把东西放进嘴巴里面咬。

这些都是牙齿惹的祸,等到牙齿都长出来,这些症状自然就会消失。不过爸爸妈妈们还是可以采用一些小办法来缓解长牙带来的不适。

正在长牙的宝宝压根一般都会比较痒,他们可能会喜欢咬这咬那,而且还常常会出现流口水的现象,新妈妈们对这种情况往往无所适从,最好是带宝宝去儿童医院做一个检查咨询,看看该如何护理好宝宝的问题。

长牙期 饮食注意

喂母乳期间宝宝长牙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哺喂?需要戒掉母乳吗?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现在很多宝宝都坚持喝母乳到1~2岁,而且还是妈妈亲自哺喂(不是用奶瓶喂),这些宝宝并非没有长牙,但是宝宝本身就会用含乳的方式来吸吮,所以不至于伤害到妈妈的乳头。当然,如果宝宝长牙后经常咬伤妈妈的乳头,那就建议将母乳挤到奶瓶中来哺喂。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妈妈觉得母乳和牛奶是流质食物,所以误以为喝完后不需要洁牙,其实,只要进食,那就必须清洁牙齿,如果奶垢得不到清除,一样会囤积在牙齿表面和缝隙中。

保护长牙期的宝宝

1、宝宝正在长牙,爱乱咬东西,需要给他的牙齿加上特别的固齿器吗?

如果宝宝在长牙时确实很爱乳咬东西,那么可以给予适合咬合的辅助物品,但是必须注意材质和安全性,比如大小要适中、颜色不脱落等,这样才不至于有吞入腹中和中毒的危险。另外,宝宝的咬合物品必须经常清洗,就像洁牙工作一样重要。

2、宝宝不但爱磨牙,还特别爱咬坚硬的东西,这样会影响牙齿的生长吗?

当宝宝正在长牙的时候,虽然家长已经能够看到长出来的牙齿,但其实牙根还未长好,因为牙根至少需要2~3年的时间才能完全稳固,就像盖房子的地基还未打好一样。因此,如果此时宝宝经常咬太硬的东西,就可能使牙齿受伤或神经受损等,甚至牙齿的排列也会受到影响,比如长出暴牙等。

3、宝宝牙齿的缝隙很大,怎么办?会影响日后恒牙的成长和美观吗?

乳牙的缝隙大一点没有关系,这样还不容易藏污纳垢,甚至对日后换牙也有帮助,因为牙齿要从20颗乳牙变成32颗恒牙,本来就需要比较大的富余空间。如果乳牙的缝隙过小,日后更可能出现恒牙长歪、暴牙等问题。

宝宝习惯吮手指会影响脸部发育

宝宝一出生就有吸吮的需要,因为吸吮,他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因为吸吮,他才感觉到贴近妈妈时的那种安全感与舒适感。在3-6个月期间,宝宝会进入口欲期,这种吸吮的需要就变得尤为突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小手够到什么都会往嘴里塞,还喜欢吸吮手指,喜欢吹泡泡等等,但是,宝宝爱吮手指也容易使脸部长得不漂亮。

一、口欲期是什么?

口欲期是每个宝宝都会经历的,它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宝宝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的唯一认识手段。

宝宝从两个月左右就开始认知世界了,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开始发育。宝宝的神经发育顺序是从中心向外围开始,宝宝口周神经比手的神经发育早,“口”对于2个月宝宝来说,是探索世界是重要工具。通过手来探索和体验周围环境,所以他会碰到什么就舔什么。

二、经常吮手指,影响宝宝脸部发育

有些宝宝到了口欲期,就喜欢把抓到或者够得着的东西,都往嘴里塞,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自己的手指了。

有的妈妈看见之后,会责骂宝宝;有的则不停地给孩子洗手清洁,以防病从口入。但其实妈妈所不知的是,宝宝吮手指,还可能会影响脸部发育。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牙齿排列不齐、拥挤错位会令宝宝无法拥有自信的微笑;长期宝宝吮手指会造成宝宝颌骨的发育畸形,如“地包天”、上牙合前突等,也会让宝宝的外貌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会导致自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在日后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障碍。

三、其他不良口腔习惯带来的影响

口腔不良习惯是造成错颌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约占各类错颌畸形病因的1/4。口腔不良习惯种类很多,其中有些不良习惯会导致骨骼、肌肉、牙齿等方面的改变,现在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以下几种类型:

1、吮指习惯:

宝宝吮手指的习惯是将手指放在正在萌出的上下前牙之间吮吸。在2岁左右的宝宝中,大约1/3有此习惯。一般认为,宝宝在2-3岁之间有吮指习惯可视为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习惯通常在4-6岁后逐渐减少而自行消失。

如果此习惯继续存在则属不良习惯,久之会阻碍牙齿的萌出和颌骨的发育,造成上下前牙不能相互接触,形成开合。在此畸形基础上还会继发伸舌习惯,又会进一步加重开合程度。宝宝做吮手指动作时,由于颊部肌肉收缩,口腔内气压降低,而使上下牙弓狭窄,产生上前牙前突,并常伴有单侧后牙反合。

若拇指压在硬胯上,还会造成硬胯凹陷,妨碍鼻腔向下发育,导致上颂骨前突,加重了错合崎形程度和日后矫治的难度。

2、咬唇习惯:

宝宝时期是恒牙萌出的关键时期,经常性咬唇动作,会对牙齿产生压力,干扰牙齿的正常或萌出,容易形成错合畸形。

宝宝常在生气或受批评犯错误时,出现咬唇动作,日久即形成咬唇习惯。如果经常咬上嘴唇可能造成前牙反合,下颌向前突出。咬下嘴唇则会导致上前牙突出,下颌后缩,上嘴唇会变得厚而短,呈张开状态,牙齿外露。

3、舔牙习惯:

宝宝在换牙期常用舌尖舔松动的乳牙、乳牙残根或初萌的恒牙,因而形成舔牙习惯。舔牙习惯可增大舌肌对牙齿的作用力,使局部牙齿倾斜,出现牙间隙,严重时形成反颌。如果同时舔上下牙则形成双颌前突。

4、吐舌习惯:

吐舌习惯多发于替牙期,也常继发于吮手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宝宝吞咽异常时,舌呈一种前伸位,吐舌可以引起牙齿萌出受阻,牙槽骨垂直发育受抑制,发音不准确,进一步造成有开合,引起颜面部变长,口唇闭合困难并引起口腔机能障碍。

宝宝为什么喜欢咬东西

1. 口欲期

口腔在宝宝发育发展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器官,在婴儿期他们用嘴来进食、吮吸,使心理得到满足,同时也用嘴去感知世界,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小年龄的婴儿总是把玩具往嘴里放的原因。咬东西是婴儿探索世界的行为,是无意识的。2到8个月宝宝正处于口唇快感期,他们通过咬人或者咬物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满足感,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

2. 长牙期

一般来说,4到10个月内,宝宝会长出第一颗乳牙,长牙时期宝宝会有口腔不适的感觉,会因为牙龈疼痒而咬人咬物;如果过晚地添加辅食,宝宝没有办法体会咀嚼的感觉,所以就会通过咬人来体验牙齿和口腔的感觉。

揭露宝宝喜欢咬人的3大真相

真相一:身体的变化,产生的需要。

宝宝表面虽然看似脆弱,但是,他们身体自身的发育却表现得相当惊人。每一天宝宝都会变得比昨天要强大一点,咬这一动作就属于宝宝身体发育的典型外在表现。之前宝宝喝奶都需要靠自己嘴巴的抽吸运动来完成,可是,宝宝不能一辈子只喝奶,为了适应一些除去奶之外的其它需要咀嚼的食品。宝宝就会长出牙齿,面对这一新生的事物。宝宝会表现出明显地不适感和好奇感。不适感就会有排除异己的目标,所以他们想要通过咬人,摆脱掉这个新生的事物。好奇感就会有尝试的动力,由于新鲜感的驱使,他们会不断尝试用这个新生的事物去做一些东西,而咬人现象就自然而然地解释了。

真相二:心理的变化,驱使着行为。

伴随着身体的发展,宝宝的心智也在经历着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具体表现为:情感的逐步丰富。刚出生的宝宝只懂得哭和笑,至于为什么哭,为什么笑,那属于条件反射,看周围人的表情而定。当宝宝出现咬人的现象时,那说明他们的情感也逐渐丰富起来了。特别是当妈妈喂他们喝奶时,喝饱的话,宝宝就会用他们的小牙齿咬妈妈们的乳头,这样行为就是告诉妈妈:妈妈我喝饱了,你不用喂我奶喝了,谢谢妈妈。

真相三:身心的同时变化,导致行为的产生。

我们这里讲的是一种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宝宝因为自己的身体不适,就会产生咬人的行为,这个咬人不同于前面小编提到的咬别人、咬东西。这里的咬的对象是他们自己。这种现象发生时,通常还伴随的另一种症状那就是宝宝的哭叫声。身体的不适,心理的惊慌难过就自然而然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揭秘宝宝喜欢咬人的三大真相,所以,当你的宝宝在日后出现这种现象时,你也不要觉得是宝宝因为性格变坏而喜欢咬人。

宝宝睡觉3异象暗藏疾病信号

1、睡觉打呼噜:呼吸道不通畅,可造成大脑缺氧

【睡眠异象】有的宝宝在入睡之后,很快就打起了小呼噜,严重时还要张开嘴巴呼吸。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以为打呼噜意味着宝宝睡得香、睡得沉,或是因为白天玩得太累,晚上睡眠质量太好的缘故。

【科学解释】宝宝睡觉打呼噜可能是疾病的信号。宝宝打鼾说明呼吸道不通畅,例如宝宝感冒鼻塞,就会在睡觉时出现打呼噜的情况,但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宝宝感冒好了,打呼噜的情况自然就好了。但长期的呼吸不通畅造成的打呼噜,则应考虑是病理性的。呼吸道不通畅,会造成睡眠中大脑慢性缺氧,导致宝宝第二天困倦嗜睡,长期如此会影响宝宝的注意力和智力发育。

【应对措施】睡觉时姿势不对,可能造成宝宝打呼噜。这种情况引起的打呼噜,只要别让宝宝枕头太高,注意不要让宝宝的脖子“窝”住就可以了。如果是长时间的打呼噜,那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堵塞呼吸道造成呼吸暂停,需要到医院耳鼻喉科或呼吸科就诊。可以让宝宝在医院睡一夜,做一次睡眠呼吸检测,看看血氧饱和度啊、脑电图啊。如果睡眠中血氧饱和度低于某个指标,就要考虑手术治疗,去掉影响呼吸道通畅的组织。

2、睡觉易惊醒:缺钙引起神经性兴奋

【睡眠异象】有些宝宝睡觉不踏实,喜欢来回翻腾,容易惊醒哭闹。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宝宝睡觉爱翻腾是正常的现象,长大自然就会改善。也有老一辈的人认为宝宝睡觉容易惊醒是由于看见“不干净”的东西。

【科学解释】宝宝睡觉爱翻腾、易惊醒,这是宝宝在告诉妈妈:我不舒服了。妈妈首先要看看宝宝的睡眠环境是不是舒适,比如说是不是冷了或热了,被子是不是裹得太紧了,光线是不是太强,周围是不是太吵,等等。如果排除这些外在原因,宝宝睡觉不踏实,就可能是缺钙导致的。

缺钙会引起神经兴奋性增加,让宝宝睡觉时不安稳。缺钙的宝宝还容易夜惊、多汗、烦躁、哭闹,出牙晚而少,严重的还有肋骨外翻。

【应对措施】如果是由于缺钙造成的睡眠不安稳、易惊醒,宝宝则需要补充钙质。平时妈妈要多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夏天在阴凉处接受太阳照射,两岁以下的孩子还要补充一定剂量的维生素D以帮助钙质吸收。另外,晚上8点以后,就不要让孩子再做大量活动,或做一些容易引起宝宝情绪兴奋的事,以免宝宝睡觉前过度兴奋,身体休息了,大脑还处在兴奋中,影响睡眠质量。

3、睡觉吮手指:可能是心理疾病

【睡眠异象】有的宝宝在睡觉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大拇指(也可能是其他手指)含在嘴里才能睡得安稳。

【认识误区】很多家长认为宝宝习惯了吃奶嘴,所以晚上睡觉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把形似奶嘴的手指含在嘴里吮吸。

【科学解释】喜欢嘴里含着手指或咬着东西睡觉,可能是宝宝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断奶过急、妈妈过早上班,都会造成宝宝缺乏安全感。另外,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互动比较少,宝宝渴望爱抚的正常心理得不到满足,也会导致宝宝缺乏安全感。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宝宝来说,某个阶段照看人的突然改变,或者送入幼儿园后对环境不适应,也会造成安全感的缺乏。心理上的问题,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喜欢咬手指头、喜欢咬着东西睡觉,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安慰。但是这种安慰一方面容易让致病细菌“病从口入”,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宝宝的牙齿和颌面部发育,影响外貌,妈妈切不可掉以轻心。

【应对措施】“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由心理问题引起睡眠异象的宝宝,最好的办法是“替代治疗”。不要批评孩子,强化这种负面情绪,而是可以让宝宝手里拿个小玩具啊,或者抱一个玩具入睡,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但最重要的是,爸爸妈妈要增加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多陪陪宝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

宝宝喜欢咬人是什么原因 宝宝的交流方式

1-2岁的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后,活动能力的增强,范围的扩大,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多。但是,由于言语贫乏缺少有效的交流方式,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对策: 应让宝宝学会使用语言。宝宝有时候咬人,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或者表达喜爱,或者要求对方服从。此时,要多引导宝宝说话表达,而不是用嘴和牙齿去和别人交流。

那些年新爸新妈们会犯的错

1、咿咿呀呀的和宝宝说话 如果你在平时与你的宝宝交流时,使用咿咿呀呀的婴儿语的话,会让你的孩子说话较晚。大人们总是认为用婴儿语孩子能够听懂明白些,认为这样对孩子最好,可事实是,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话却能看懂大人的嘴型,他们会模仿大人说话,如果你一直使用咿咿呀呀的话语跟孩子交流,长此以往,反而使得宝宝不会说话,让他们很晚才能说话。平时父母应该跟宝宝用正常语言交流,也可以早早让孩子接触其他国家的语言,这可以让孩子更早的学习语言技巧,让你的宝宝更加聪明。 2、不给宝宝防晒 在夏季,或者太阳比较大的天气里,新爸新妈

宝宝爱咬指甲是怎么回事 如何纠正宝宝咬指甲

当家长发现宝宝有咬指甲的习惯时,不要反应过激,要以耐心说服为主,告诉宝宝咬指甲是不好的习惯。如果家长训斥或者体罚宝宝,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心理学认为,你越是不让孩子干什么,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惩罚也可以强化它。所以很多家长会发现,宝宝虽然当着家长面不咬指甲了,但背地里咬得更频繁。 宝宝在心情紧张和无聊时最喜欢咬指甲。爸爸妈妈平时多给予宝宝心理上的关注,消除造成紧张的因素。并多引导宝宝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和小朋友玩耍,转移其注意力。 爸爸妈妈还可以给宝宝读一些有关卫生习惯的绘本,告诉宝宝手指甲上有很多细菌,

宝宝说谎怎么

假如自己的宝宝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出现说谎现象,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处理呢?还是先让我们看几个实例,分析一下宝宝说谎的原因并且找出正确的纠正法吧。 贝贝“登山” 3岁的贝贝随幼儿园郊游回来,绘声绘色地跟妈妈说:“老师我们坐着大汽车,开呀开呀,到了一个特别好玩儿的地方,有好多花,老师还我们摘菜,有一个大山,我爬呀爬呀,上到特别高!”妈妈听着纳闷儿:“爬山了?是老师着你们爬的?”“不是,就我自己爬的,没有老师,别的小朋友也没爬,他们不会爬,就我会,上到特别高!”贝贝骄傲地说着:“妈妈,爬山特别好玩儿!”妈妈

宝宝睡觉特殊动作

1、睡觉时含着手指 其实有很多小宝宝都有这个习惯,对于醒着时喜欢吃手或含着手指睡觉,这都是正常的,一般来说,宝宝到4-5个月的时候,行为能力更强了,就会通过咬、舔、吮等方式来感知世界、认知事物,这是婴儿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需要。(延伸阅读:宝宝爱吃手怎么?看完你就知道了) 不过如果宝宝吃手过于频繁,家长还是应该适当加以干预,可通过使用安抚奶嘴进行替换和过渡。如果吃手是心理原因,如缺乏安全感,妈妈就应当对宝宝多加安抚,引导宝宝顺利戒掉这个小毛病。 2、睡觉时咬着床布/被子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宝宝

宝宝喜欢吃饭怎么 选择宝宝喜欢的餐具

宝宝喜欢拥有属于自己独有的东西,替宝宝买一些图案可爱的餐具,也会让宝宝对吃饭更有兴趣。

28个方法让宝宝从小自信

1.认真对待宝宝的要求。当他在电话里满怀期望地提出:“妈妈,牛奶。”你在外面一时不能满足他,告诉他具体时间:“回到家,妈妈给你拿,好吗?”经常忽视宝宝的需要,会让他因不被重视而失去信心。 2.周末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但不要问“你想去哪里”,而是这样问“你想去动物园还是水族馆”,给他选择的范围,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会增添对自己的信心。 3.宝宝刚学说话,你教他“大西瓜”,他却说“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当时刻意强调,换个时间再教他。在宝宝语言学习期,你的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 4.宝宝

宝宝第一个生日的要与不要

宝宝的第一个Party 你也许希望和一小群家人、朋友一起庆祝这一天,不过不必太铺张。宝宝根本还不会欣赏奢华,对他来说,小就是美。所以你不必为了让这个日子显得特殊而花很多钱。如果宝宝的生日是在春天或夏天,你可以邀请家人、朋友到公园去参加庆祝野餐,一起做游戏玩耍。你也可以在树上系一些彩来营造庆祝气氛。宝宝则可以坐在阴凉处的毯子上享受这一切。如果在其他季节,你可以在家里生日宴,这样能让宝宝感到安全。宝宝喜欢一些简单的装饰,或者如果你希望更新奇一些,也可以给宝宝买个新玩具。 宝宝在这个阶段仍然非常依赖妈妈,

幼儿期宝宝的4种心理需求

一、父母的尊重 每个小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而,家庭中应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1.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2.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让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打人、不听话和喜欢咬人

宝宝喜欢咬东西怎么 注意事项

2岁以前,宝宝爱咬东西都是正常的,这正是孩子初步探索世界,逐步变聪明的自我实践之一。家长可积极协助孩子,完成这一时期的啃咬训练,一定要把孩子的手和玩具洗干净。 如果3岁孩子还爱咬东西,意味着宝宝可能处于一种不快的情绪中或者缺锌,最好去医院检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