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及禁忌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及禁忌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
正月
勿吃鲫鱼头,易中毒;少吃咸酸食物;开始多吃些辛辣的,可以助肾补肺,安养胃气
穿衣下厚上薄
每天梳头一百下能散风祛湿
正月初一:用青木香洗头可以乌发
立 春 :用桃皮,白芷,青木香,药浴可以防传染病
二月
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大蒜(尤其是生的,熟的可以少吃,易壅滞);不吃酸的;多吃些辛辣
衣服要穿暖,有微微出汗的感觉最好,可以散去冬天潜藏的邪气
二月初三:不要睡午觉
二月初八:适宜拔白发
春 分:用远志煎水喝能预防传染病 补心益智
三月
不吃韭菜(?),会致神昏;不食鱼鳖,不易消化
三月初三:不吃有鳞的东西
三月初五:吃素
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养生养颜经《黄帝内经》体质养颜养生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意思是说,那些上古时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懂得天地阴阳自然变化的道理,并根据此总结了一套调和养生的办法,这就是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太过操劳,也要避免过度的房事,这样就能够使形神协调统一,生命力旺盛,从而长命百岁。
因此《黄帝内经》非常注重如何以自然的方法调理自身,将疾病或者亚健康尽量调理到健康的状态,即通过内调达到健康。《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又说:"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病安从来。"
这就是在说,在调理之前,要懂得各种致病的因素,根据不同的体质来及时避开它们,这样疾病就不会入侵,人自然得到健康。所以后世医学都懂得根据不同的体质来调理身体。
身体健康了,美自然从内而外。因此按体质调理来美容的思想,贯穿在整个中国人的美容观念中。比如长了斑或者长了痘,古代美人会在判断了自己的体质后,根据体质状况来制定调理法,这样才可能真正从内部断了斑或者痘的根,做到更完美的美容。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就是说气在生命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人气一旦虚,就会出现形神皆疲的状况,自然不想做事,事事偷懒了。
气虚质女性要想变得精神奕奕,那就得补气养气。脾、肺、肾掌管人身上的气,首先,从它们着手为自己食疗补气;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能乱发脾气;另外还要经常做一些舒缓的运动,来加强体质。
黄帝内经春季养生方法有哪些
春天养生的关键——“养生”
这个“养生”不是普通养生之道养护生命的意思,而是“培养生长之气”的意思。春天万物经历了冬天的蛰伏和酝酿,开始生长和发陈,小草长出了嫩芽,树木长出绿叶,所以这个时候呢,人体也顺应天地之气,自身之阴阳气血生发。但是,这个时候正气像小草的嫩芽和刚孵出来的小鸡崽那样,虽然开始长,但是尚未茁壮,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小心翼翼地把他捧在手心里呵护,不能太寒不能太热,过大过强的刺激,他像初生的小儿那样难以承受。
这就是“养生”。人们常说“春捂秋冻”,为什么呢?就是要“捂”着点,穿衣服多穿点,出去春游,让阳气生长。这是春天养生的指导思想,那下面我们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告诉大家该怎么做。
春天养生重点脏器为肝
中医理论中,春天对应的脏器是“肝”,主气是“厥阴风木”,大家可以看春天的风不同于秋天的风一派凋零肃杀之象,而春天的风泛泛乎万物将生之象。但是“风”为百病之长,所以我们春天也要防风。这也是“肝”的形象,为“木”相,中医讲“木曰曲直”,肝是“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它的作用就是“调达”和“疏泄”全身气机和气血津液,像将军一样统领全军。但是它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方面。
“疏泄”太过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火旺”(实性的)或者“肝阳上亢”(虚性的);“疏泄”不及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肝气”郁结。可能有人在春天“发怒”了,或者由于某事“心情不好”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情绪的排遣,有“怒气”或者“怨气”一定要找个地方发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
上面说的是“情志”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饮食”的问题。
春天养生之饮食
上文说了春天要“养生”,要“疏泄”,要防止“肝火旺”和“肝气郁结”,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吃东西主要要少吃“酸”味的东西,多“辛甘”味,食物当以“性”平之物为主。为什么呢?因为“酸”味的东西具有“收敛”的作用,它会收敛肝气;而“辛”味的东西具有“散”的作用,“甘”的东西具有补益的作用,他们相合可以奉养和疏泄肝气。所以,中医最有名的疏肝药就是辛散之“柴胡”;最有名的酸收之药就是“白芍”。
上面我们讲的是“平人”的饮食,就说是身体基本正常,没有什么大病的人应该遵循的饮食规律。那些平时就“肝火旺”的人,就不能继续“辛甘”了,否则会增加一些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这样的人就可以稍微进食一些“酸收”之品。平时“肝气郁结”的人就要加强“辛甘”之品了。
老人春季养生“五忌三宜”
一忌伤肝。春季首先要保养的对象就是我们的肝!中医认为春季对应的五行就是“木”,而其对应的五脏便是肝!中医认为,“肝为罴极之本”,罴极是力大至极而耐劳之意。肝为罴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最强大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所以肝健康的人总是精力充沛,经常熬夜加班或者学习,非常不利于养肝。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所以按时就寝、充足睡眠是最好的保肝良药,也算是预防“春困”最简单的办法。
二忌食酸。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药、百合、木耳等。而中医认为,粥类饮食最养脾胃,如果平时感觉胃脘隐痛,食欲不太好,容易口干咽燥,甚至形体消瘦、舌红少苔,那么不妨吃些山药百合大枣粥。
三忌单薄。春天虽然让人感觉温暖,但毕竟不是夏天,有三个地方不能着装太单薄。第一个地方是脖颈,第二个地方是肚脐,第三个地方是下肢,要注意保暖。
四忌熬夜。《黄帝内经》提到了“春三月,夜卧早起”。这里所说的夜卧,指的是相对于冬天来说,要睡得晚一点,但也要保证在11点钟以前就进入熟睡状态。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这段时间是胆经及肝经运行的时间,前面我们说到了春季养肝是第一位的,所以这个时候更不能熬夜。
五忌伤风。春季重在防风邪侵,《黄帝内经》里“风者,百病之长也”,就说明了在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春天防病,首要防风。朱莹介绍说,防风不是让大家关着窗子不透气。春季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两个小时左右,对于提高空气质量和灭菌防病,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11点和下午2点-4点。这一时间段内,室外气温和空气质量都处于最佳状态。晚间气温降低,而且室外空气污染较严重,不适宜开窗通风。
一宜披发缓行活气血。《黄帝内经》中指出春季养生适宜“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有助于头部气血的顺畅。
二宜伸懒腰配合深呼吸。朱莹介绍说,按照中医的养生保健理论,立春节气是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的转折点。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清晨刚醒来或工作劳累时,伸一伸懒腰会有说不出的惬意。其实,这是人体自我保健,特别是对肝脏保健的一种条件反射。经常做这一动作,还可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延缓衰老。
三宜捶背提肛发阳气。虽然说“春眠不觉晓”,但是就有些人晚上睡不好,而且这睡眠不好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为阳气没有养护好,比如阳虚怕冷睡不着还多梦。通过捶背提肛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有助于生发阳气。
春季睡眠时间多少最好
春天到来,随着气温升高,气候逐渐变暖,人的皮肤松弛,毛孔放大,皮肤末梢血管的供血量增加,尤其到谷雨节气后更为明显。这些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镇静、催眠作用,使身体困乏。此时,调整好睡眠,对春季养生极为重要。
初春应“夜卧早起”,也就是晚睡早起。其实,春天提倡晚睡早起并不新鲜,我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养生民谚,“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它就是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提倡的春季养生概要引发出来的。
睡眠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有精辟论断,“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毛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就是讲,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要适当晚睡早起,到户外散步,悠然自得地舒展肢体,使精神活动寄望于大自然中。饭后、睡前闲庭漫步,不仅可消食化气,还可无思无虑,心身得以休养,神清气爽。
但同时要注意,春天,尤其在初春,乍暖还寒,还需视天气增减衣服,预防春温的发生,把流感、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阻挡于外,所以说适当“春捂”也是必要的。春季睡眠宜“按时入睡,过时不候;午睡一刻钟,能夜补一小时;体脑并用,形与神俱,精神乃治”。
黄帝内经养生一年四季的养生之法
《黄帝内经》谈养生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养生要顺应四季,天人合一
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
人本身就有一个健康的预警系统,如果你的生长和现实有了误差,身体就会自动发出健康的预警了,在平常的生活中和饮食习惯中,一些都是身体外在的病变,而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就可以了解这些隐形的信号告诉你的健康隐患,这样你就可以做到防治"未病"。
大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人生也有春夏秋冬,生长壮老,幼时为春,生机勃发,青年为夏,成长成熟,中年为秋,收获内敛,老年为冬,修藏生息。每个月份也有春夏秋冬,依据月相变化分为朔弦望晦,女性面临生理期的寒冬,男性也有月激素的变化。
二十四小时内也有小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有着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一天的活动休憩应符合阳气的释放与收藏。无论是一生、一年、一月还是一天,无论是五脏还是六腑,只有释放与收藏协调平衡,才能保证生命的能量生生不息。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季养肾。从梦中角度讲,四季是自然昭示给人们的健康消息。
春季养肝
《黄帝内经》上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意思是说,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
春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穿的衣服要选择宽松的,并且要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自己心情愉快,不要过分的劳累。因为春天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肝脏有着特别大的联系。中医表示春季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养心
夏季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夜卧早起。
情绪应该保持愉快,不要发怒,要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心伤气。《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认为"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表现出来就是人的情志活动,而人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因此,心的思维之神对情志之神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心情致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在心神先伤或心神活动失调,各脏之志无所统制和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分别伤害五脏。因此,养心得法,非常重要。
秋季养肺
秋季容平,意思是万物在秋季成熟,自然景象平定收敛。秋季由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因此,秋季养生必须注意保养内存的阳气,凡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养生都不能离开"秋收"这一原则。
早卧早起。《黄帝内经》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肺与秋气相通,肺旺于秋,秋天肺的气血最充沛,功能最旺盛。秋季天气寒热多变,寒凉之气及秋燥之气极易伤肺,发生感冒、咳嗽等证,所以秋季养生,重在养肺。
冬季养肾
冬三月,从立冬到立春前,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这个季节人们应当注意保护阳气,养精蓄锐,做到早睡晚起,等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
《黄帝内经》指出:"逆冬令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此处的少阴指肾。中医的肾不同于西医,指的是肾的整个功能系统。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应于冬时。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基础也是以预防为主,讲究的是平衡,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是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一般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因此,把人的五脏六腑与五行相结合,也就是心肝脾肺肾和金木水火土相关联,彼此之间有着很多的联系。比如心为火,肾为水等,这样可以很形象的指导这些脏腑的功能。再比如把五脏与四季相结合,心肝脾肺肾相对应的是春夏秋冬,还与方位相结合,心肝脾肺肾,南东中西北,比如脾脏是属于中,它是管整个身体运化的,在身体里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懂得了这些理论,就会在任何一个季节去保护好或者有的放矢的调理我们的身体,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就是养心最好的季节,因为心属火,热情、火热,夏季很容易出现一些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中医养生会人的七情六欲和疾病非常科学的联系起来,认为这些事人生病的内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看似一种情绪的表象,但是中医养生认为由表及里,每种情绪都会引起相关器官的变化,从而打破平衡而生病。喜伤心,过于激动会引起心脏的问题,记得几年前报道过一个被选为人大代表的75岁的老人因为过度兴奋而突然心肌梗塞而死亡。怒伤肝,过分愤怒就会损伤肝脏,造成肝火旺盛而发脾气。忧(悲)伤肺,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痛失亲人的朋友在哭别的时候,可以上气不接下气,呼吸不畅。因此,任何时候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养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分治疗七分保养,这个观念正在被更多的人推崇,正所谓预防大于治疗,这些都是中医的养生理论,只要很好的掌握,一定可以让自己拥有持续健康的身体。
黄帝内经节气养生法
【宜】清补,养肝【忌】房事过度,七情太过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正文:
(公历3月20~21日)
元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宜】清补,养肝
【忌】房事过度,七情太过
春分又称为日中、日夜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
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春秋繁露》说: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据说春分即意味着一切都是平分的,时间的长短,物体的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