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公孙的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的位置图

公孙的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的位置图

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的穴道,位于人体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穴的作用机制

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这个穴位有兼治脾胃与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机制:公孙穴属脾经,为脾之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可直接通达两经经气,故健脾和胃之功较强,为治疗脾胃疾患之要穴;通过健运脾胃,可利水消肿,针刺本穴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另外本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与阴维脉合于胃心胸,故可治疗冲脉疾患;冲脉与女子月经有关,本穴还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的治疗;其疏通经络的作用还可用于治疗足跗部疾患。

公孙的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的保健按摩方法

1、正坐,将左足翘起放在右腿上。

2、用右手轻握左足背,大拇指弯曲。

3、指尖垂直按揉穴位,有酸,麻,痛的感觉。

4、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揉按1-3分钟。

公孙的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穴穴名解析

公孙,即公之辈与孙之辈。指此处穴位内的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在五行中,脾经物质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此穴物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脾经与冲脉的气血在此穴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

公孙在人体的哪个位置 公孙的功效与作用

公孙穴的功效: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

1.配束骨穴、八风穴,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2.配支沟穴、章门穴、阳陵泉穴,主要治疗胁肋下痛;

3.配丰隆穴、膻中穴、中魁穴,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要治呕吐、眩晕;

4.配足三里穴、滑肉门穴、太白穴,治胃痛;

5.配合谷穴、内关穴,针刺得气,用电针治疗仪分别连接于双侧同名穴,每次20分钟,10-20天为一疗程,治原发性低血压。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6.配解溪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要治胃脘胀痛;

7.配滑肉门穴、三阴交穴、肾俞穴、命门穴,治月经不调;

8.配中脘穴、足三里穴主治胃脘胀痛;公孙穴配丰隆穴、膻中穴主治呕吐、眩晕;

9.配合天枢穴、梁丘穴、丰隆穴,针刺得气,平补平泻,天枢加电针,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治疗单纯性肥胖;

10.公孙穴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公孙穴保健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尖垂直揉按本穴,每次1-3分钟,每天坚持按摩,能够温补阳气,健脾益胃,消除腹胀,改善肠胃消化功能。

角孙的准确位置图

角孙属手少阳三焦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正坐或侧伏,以耳翼向前方折曲,当耳翼尖所指之发际处。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公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隐神经的足内侧缘支分布。隐神经伴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降达足的嘞侧缘。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

2,皮下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多,脂肪组织少,故较为致密。内有上述皮神经及大隐静脉的属支。

3.拇展肌:位于足底内侧缘皮下,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

4.拇短屈肌:位于展肌的外侧,紧贴第1跖骨,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5.拇长屈肌腱:该肌腱在此处位于短屈肌两头之间,由胫神经支配,针刺此腱有一定的韧性阻力。

若采用向前外侧透刺涌泉,尚可刺到收肌及趾底总神经,动脉,静脉等。

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足内侧神经的分支。

公孙的针刺方法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公孙的作用与好处

公孙位于人体足部,在地球重力下,冲脉流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所以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就会快速气化。公孙也是足太阴络穴,因为此穴物质为天部水湿风气,并横行疏散至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按摩公孙有健脾和胃,调理冲任之功,能有效调理脾胃,冲脉,主要用于治疗胃痛,腹痛,呕吐,腹泻,痢疾等疾病;对女性生理性疼痛,月经不调,足踝痛,颜面浮肿,食欲不振,胸闷,腹胀都具有很好的调理保健作用。

公孙在人体的哪个位置

公孙穴的位置,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

公孙的准确位置图图解 公孙穴的功效配伍

公孙穴既是足太阴脾经之络穴,能健脾开胃,主治食欲不振,消化不了,胃痛腹痛,呕吐泄泻等胃肠疾病,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又是八脉交会之一,通于冲脉,能治疗女性痛经,月经过多,面色萎黄之症。

相关推荐

脸上长痤疮的位置代表着什么

▲脸上长痘痘的位置——额头青春痘 状况:有可能是压力太大,轻易脾气不好,造成心火和血液循环有问题。 改善: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让睡眠充足,并多喝水。 ▲脸上长痘痘的位置——右边脸颊青春痘 状况:可能是肺部功能失常,手脚冰冷,或是轻易过敏的体质,也有可能是感冒前兆。 改善:平时注重呼吸道的保养,尽量避免芒果、芋头、海鲜甲壳等易过敏的食物。 ▲脸上长痘痘的位置——鼻翼青春痘 状况:忽然冒出的肿大痘痘,可能跟卵巢机能或生殖系统有关。 改善:不要过度纵欲或禁欲,尽量走出户外,享受健康的自然环境。 ▲脸上长

会阳位置作用 会阳位置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处。 快速取穴: 1.坐位或跪伏位,在骶部,于尾骨下端旁0.5寸处的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2.坐位或跪伏位,在尾骨下端旁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针刺公孙穴怎么操作正确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公孙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

大横的位置作用 大横的位置

大横属足太阴脾经经脉的穴道,在人体的腹中部,距脐中4寸。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腹中部,先取肚脐(神阙),再从前正中线旁开4寸,按压有酸胀感的位置。 2.仰卧位,在腹中部,腹直肌外侧缘距腹中线为4寸,按压有酸胀感。

渊腋的位置作用 渊腋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侧胸部,举臂,在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快速取穴法: 1.侧坐或侧卧位,举臂,穴位在腋中线上,从腋下向下量4横指(即3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2.从锁骨向下数至第4肋间隙,将第4肋间隙设为X轴,从腋窝下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即为腋中线,设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渊腋穴。

上星的位置作用 上星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快速取穴法: 1.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量1横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2.正坐或仰卧位,可先取百会,再向前4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3.正坐或仰卧位,在头部,先取百会,百会与眉心连线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即为本穴。

按摩公孙的最佳时间 按摩公孙作用

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汇穴之一,通于冲脉,具有健脾化湿,和胃理中,通调经脉,除痰除烦之功,所以它既能调脾经又能调冲脉,本穴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可调养脾胃二经上的疾患。

脚上痛风按什么穴位有用

隐白穴:在我们大脚趾的内侧有一个穴位叫隐白穴。痛风病人可能很熟悉,它就在痛风石的位置,大脚趾肿胀了,鞋穿不进去、磨了的地方、疼痛的地方就是隐白穴。它在大脚趾的趾根底部的横缘和竖缘交叉点的位置,和我们趾甲缘的位置很近。 太白穴:再往下一点是太白穴,它也是痛风石经常会伤害到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最容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在我们第一跖骨小头的后面,大脚趾和脚连线的地方,脚背和脚心连线的地方,也就是赤白肉际的中间,就是太白穴。 公孙穴:对治疗痛风也非常有好处。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从这里通向胃经,奇经八脉的冲脉也与之相通

6大穴让上班族摆脱疲劳

1、按压公孙穴 白领吃饭常常不规律,十有八九有肠胃病。有空多按摩公孙穴,对脾胃有帮助。 位置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足三里位于外膝眼向下量四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一横指。 按法:在办公室取坐姿,两手拇指分别按住该穴位,深呼吸渐渐用力揉按20~30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 2、揉捏风池穴 颈椎病可以称之为办公族最无言的痛,缓解颈椎不适的穴位是风池穴。 位置: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按法:揉穴的同时轻轻旋转头颈部,再做些耸肩动作

京骨的位置作用 京骨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关节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法:侧坐或俯卧位,沿着小趾后面的长骨往后推,可触及一凸起,即为第5跖骨粗隆,其凸起下方掌背交界线,按压有一凹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