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什么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high-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房室传导比例超过2∶1的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3∶1、4∶1、5∶1等。阻滞部位可在房室结内、希氏束以及束支-浦氏系统。希氏束电图可明确阻滞的部位。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往往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先兆,其严重性和临床意义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相似。

许多因素都能影响房室传导系统,最常见的是传导系统的纤维化和硬化及缺血性心脏病。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可以初步定位,精确定位需依赖希氏束电图。

大多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休息时可无症状,或有心悸感。在体力活动时可有心悸、头晕、乏力、胸闷、气短。如心室率过于缓慢,尤其是心脏同时有明显的缺血或其他病变,或并发于广泛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急性心肌炎者,则症状可较重,可出现心力衰竭或休克,或因大脑供血不足而发生反应迟钝或神志模糊,进而发展为晕厥(发生率可达60%)、阿-斯综合征。由于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与每搏量的增大,可出现脉压差增宽及轻至中度的心脏扩大。

对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预防: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关键;2.熟悉传导系统的解剖和心脏手术时严密的心电图监测可以减少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3.对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根据阻滞部位及心室率快慢而采取不同的措施;4.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特征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及临床特点可以初步定位,精确定位需依赖希氏束电图。

1.阻滞部位在房室结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P波可下传心室的QRS波窄而正常。

②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前,已有二度Ⅰ型文氏现象。

③常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中毒、钙拮抗药所致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④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可将高度传导阻滞转为1∶1传导。

2.阻滞部位在希-浦系统的特征

①心电图表现为可下传的QRS波呈束支传导阻滞或分支传导阻滞图形。

②无洋地黄中毒、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等用药史。

③静脉注射阿托品使窦性心率加快后,房室传导阻滞加重或不变。

心律失常的分类

1.激动起源失常:

(1)窦性心律失常:①窦性心动过速;②窦性心动过缓;③窦性心律不齐;④窦性停搏;⑤窦房阻滞。

(2)异位心律失常:

1)被动性:①逸搏: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主动性:①期前收缩:房性、结性、室性;②异位心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性、结性、室性;扑动与颤动:房性、室性;“非阵发性”心动过速:结性、室性。③并行心律:房性、结性、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

(1)生理性传导阻滞----干扰与脱节:房性、结性、室性。

(2)病理性传导阻滞:

1)窦房阻滞。

2)房内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③第三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4)室内传导阻滞:①完全性室内传导阻滞,分完全性左束支及右束支传导阻滞。②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3.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症候群。

小儿心律失常有什么特征

1. 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是小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其次为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占多数,窦性心律不齐也很常见,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常在激烈运动、发热、哭闹烦躁、情绪不安时出现,应用阿托品后心律不齐可消失。小儿异位心律中过早搏动发病率最高。传导阻滞中以第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率最高。

2. 新生儿心律失常症状

约60%的儿童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约5%- 10%患者原有预激综合征,以1岁以内幼儿多见,随着其年龄增大,发育逐渐完善,症状可减轻或消失。新生儿期的小儿窦性心律很不稳定,并且在婴儿期容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紧张、哭闹、运动或体温过高时。

3. 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心律失常出于先天性的为多。如果小儿在胚胎发育时出现房室结区和房室束不相互连接,出生后可出现先天性的房室传导阻滞。Ⅰ度一般无症状,心电图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Ⅱ度患者可出现心脏漏跳症状;Ⅲ度患者因为心率过慢,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并会危及生命。

4. 学龄期心律失常症状

学龄期儿童多见窦性心动过缓、游走性心律失常和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心悸有什么症状 晕厥或抽搐

多为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引起的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对于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可分为:

(1)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①异丙肾上腺素作用:能选择性兴奋心脏正位起搏点(窦房结),并能增强心室节律点的自律性及加速房室传导。对心室率在 40次/分以下或症状显着者可以选用。用法及剂量:以0.5~2毫克溶于5%葡萄糖溶液250 ~500毫升中静脉滴注,要控制滴速以使心室率维持在60~70次/分为宜。避免过量,否则可加快房率而使传导阻滞加重,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也可用5~10毫克,舌下含化,每2~6小时1次。

②阿托品作用:参阅窦性心动过缓。用法及剂量:0.3~0.6毫克,每2~6小时1次,必要时可肌肉或静脉注射0.5~1毫克,每1~2小时1次。

③麻黄素:作用、用法及剂量参阅窦性心动过缓。

④乳酸钠及碳酸氢钠作用:可改善心肌细胞应激性,促进传导系统心肌细胞对拟交感神经药物的反应。用法及剂量:用克分子溶液100 ~200毫升静脉注射或滴注。

⑤烟酰胺:作用、用法及剂量参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治疗。⑥禁用抑制心肌的药物,如心得安、奎尼丁及普鲁卡因酰胺等。⑦病因治疗。[1][2]下一页

如何处理心脏病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

1.心导管术并发症。

2.心律失常

术中可有室性早博、室性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多在改变导丝、导管和输送鞘位置和方向后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多见于嵴内型VSD,或膜周部VSD向肌部延伸的患者,与封堵器刺激心室肌有关。如心室率在100次以内,不需要药物治疗。

心室颤动较少见。可见于导管或导引导丝刺激心室肌时。术前应避免发生低血钾。一旦发生应立即行电复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交界性逸搏心律,与封堵器的大小、VSD部位和术中操作损伤有关。

交界性逸搏心律可见于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若心率在55次/分以上,心电图QRS在0.12s以内,可静注地塞米松10mg/d共3~7天,严密观察,心室率过慢,出现阿-斯综合征时,需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3周后如仍未见恢复,需安置永久起搏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多发生于术后早期,近年来也有在晚期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因此,术后应长期随访观察研究。 近年的临床观察显示,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主要与封堵器的结构与性能有关,进口封堵器出现的晚期房室传导阻滞,与封堵器在形变过程中产生的持续张力有关[30]。

国产封堵器2004年间曾出现多例房室传导阻滞,经改进封堵器的结构和性能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提示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和结构与性能的调整是预防和减少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主要因素。

3.封堵器移位或脱落

与封堵器选择偏小,操作不当有关。脱落的封堵器可用圈套器捕获后取出,否则应外科手术取出。

4.腱索断裂

在建立轨道时由于导引钢丝经腱索内通过,此时在左前加头位投照上可见导管走行扭曲,通常应重新建立轨道,强行通过鞘管可引起腱索断裂。应用猪尾导管经三尖瓣至肺动脉,可减少进入腱索的机会。如发生腱索断裂,应行外科处理。另外,输送鞘管放置在左心室内,鞘管从腱索间通过,此时送出封堵器或牵拉,可引起二尖瓣的腱索断裂。

5.三尖瓣关闭不全

发生率1.6%,与缺损部位,操作方式和封堵器大小有关。隔瓣后型VSD与三尖瓣关系密切,植入封堵器后可引起明显的三尖瓣反流。操作过程中也可损伤三尖瓣及腱索,主要是轨道从腱索中通过,继之强行送入导管或鞘管,导致腱索断裂。因此,术中在建立轨道时应确认导引导丝未经三尖瓣腱索中通过。

释放封堵器时,应将鞘管远端推近封堵器时再旋转推送杆,以防止与腱索缠绕。封堵器边缘过长,特别是选择封堵器过大,腰部因缺损口小,封堵器腰部伸展受限,出现边缘相对较长,或封堵器的盘片形成球形外观,释放后占据较大空间,影响三尖瓣关闭。术中应行超声监测,如发现明显的三尖瓣反流,应放弃封堵治疗。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检查特点

心电图检查特点:

1.房室传导比例的特点

(1)可以有各种房室传导比例,一般均>2∶1。偶数比例(如4∶1,6∶1,8∶1)比奇数比例(如3∶1,5∶1)多见(图1)。

(2)在出现心律失常时: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房室比例应为:

A.窦性心律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大于2∶1;

B.房性心动过速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4∶1以上;

C.心房扑动时,房室传导比例应在5∶1以上。

(3)房室比例可固定或不固定:固定在6∶1以上者少见。

(4)房室传导比例易变:在2∶1房室传导或3∶2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如出现隐匿性传导,则可以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形式出现。它与因阻滞性的传导中断所致的真正的3∶1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体表心电图上是无法鉴别的。

2.下传的P-R间期可以正常,也可延长,但大多是固定的,也可不固定,此见于P波出现在相对不应期的不同阶段(R-P间期长短不一)而使传导延缓的程度有所不同,可使P-R间期不固定;伴有隐匿性传导或超常传导亦可不固定。此外,还可出现跨越性P波传导,甚至也可见到相邻的几个下传的P-R间期逐渐延长,类似文氏现象。

3.可不伴有或伴有逸搏、逸搏心律

(1)不伴有逸搏时,P波的数目恰为QRS波群数目的倍数,通常为3倍或4倍。

(2)伴有逸搏、逸搏心律时,逸搏多为房室交接性的。室性逸搏少见。如为连续性的逸搏心律时,P波与逸搏无关,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脱节(图2),可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

4.R-R间期几乎总是不规则的因为除了个别下传搏动外,常发生交接性或室性逸搏。当有隐匿性传导和(或)意外传导(空隙现象、韦金斯基现象和超常传导)参与时,R-R间期可意外的不规则。仅当房室传导比例恒定,且无逸搏发生,R-R间期才是规则的。若不同的房室传导比例交替出现(例如2∶1与4∶1交替),则出现成对搏动或伪二联律。此外,室性期前收缩也使心室节律不齐。

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分型可根据阻滞部位分为两型:

(1)Ⅰ型:大多发生在房室结水平,少数在希氏束近端阻滞。

(2)Ⅱ型:均在希氏束远端和束支部位阻滞。

相关推荐

老人乱用心安得会有哪些危险呢

由于老年人大多肝、肾功能衰退,糖尿病、心脏病、支气管炎、哮喘的发病率较高。加之老年人肾素活性较低,有时伴有心动过缓、轻度心衰及呼吸道疾病,使用不当可加重这些疾病。如心得安与降糖药同用,可加重低血糖反应,而且心得安能掩盖急性低血糖症状,危险更大。因此,老年人使用心得安应慎重。如必须使用,宜从小剂量开始,摸索有效剂量。并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严重肝、肾功能不良、糖尿病、老年病人应慎用;对窦性心动过

小儿心肌炎诊断鉴别

诊断1.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2)心脏扩大(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3)心电图改变:以R波为主的2个或2个以上主要导联(Ⅰ,Ⅱ,aVF,V5)的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伴动态变化,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或左束支阻滞,成联律,多形,多源,成对或并行性期前收缩,非房室结及房室折返引起的异位性心动过速,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及异常Q波,(4)C

心律失常患者病情未控制不宜乘飞机

飞机起飞时受超重影响,人体血液向身体下部流动,心脏射血和回心血流出现障碍可加重心脏负荷,加上空中气压低,常有轻度缺氧,这些对于正常人来说,仅可引起轻微不适,但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如果心脏代偿能力差,很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症状而导致病情加重。处于疾病缓解期,身体状况良好的心律失常患者一般可以安全乘机,如病情未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则不宜选择航空旅行。1、任何心律失常合并晕厥2、心电图ST段出现缺血性改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有什么

洋地黄中毒的处理:一旦诊断确立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和排钾利尿 剂,单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及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停药后多自行消失;对快 速性心律失常,如血钾低则可用静脉补钾,如血钾不低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电复律一般禁用,因易致室颤。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〇. 5〜1. Omg注射,此时异丙肾上腺素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不 宜应用。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可按发生原理、起源部位、心率的快慢、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类。(一)根据发生原理对心律失常进行的分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清启1.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径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2.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多

如何诊断心率失常

听诊心音了解心室搏动率的快、慢和规则与否,结合颈静脉搏动所反映的心房活动情况,有助于作出心律失常的初步鉴别诊断。心率缓慢(100次/min)而规则的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房性心动过速伴2∶1房室传导,或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较少超过160次/min,心房扑动伴 2∶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常固定在150次/min左右。不规则的心律中以过早搏动为最常见,快而不规则者以心房颤动或扑

心律失常的特征表现

因为小儿的心脏生理还在逐步发育健全,所以当小儿发生心律失常时与成人差别较大,如小儿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比成人发病率显着减少,此外还包括以下这些症状。1. 窦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小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其次为异位心律及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中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占多数,窦性心律不齐也很常见,患者表现为吸气时心率增快,深吸气时更明显,吸气末期心率减慢,常在激烈运动、发热、哭闹烦躁、情绪不安时出现,应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应该如何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护理1.严密观察病情定时观察并记录精神状态、面色、呼吸、心律、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对严重心律失常者需持续心电监护,并做好抢救药物和器械的准备。2.适当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热退后3~4周再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限制活动量,一般不少于6个月。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卧床1/2~1年。有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3.症状和药物副作用的护理胸闷、气促

治疗室性早搏药物

美西律(慢心律) 最常用的治疗室性早搏药物。适用于心功能良好的室性早搏病人。口服每次3片(每片50毫克),每日3次,有效后改为每次2片,每日3次维持。副作用以胃肠道反应为多见。严重心衰、病窦综合征、Ⅰ度或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双束支传导阻滞、严重肝功能损害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帕金森综合征病人应用后,可使震颤加剧。普罗帕酮(心律平) 适用于心功能良好的冠心病、心肌炎后遗症引起的心率偏快的频发

心慌可造成哪些不适

应注意患者的精神及神志状态,有无被迫体位,体温、血压的变化,有无贫血、发绀,有无甲状腺肿大;有无心脏扩大、病理性杂音、心率快慢、心律否规整,这些有助于心律失常引起心悸的诊断。(1)心悸发作情况:1)心悸突然发生、突然终止:可见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等。2)心悸渐渐发生、渐渐终止: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焦虑状态等。3)心悸突然发生并反复发作:叫见于多发性异位心律。4)心悸可通过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