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白细胞的意义

白细胞的意义

白细胞总数升高,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当然,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白细胞数量升高和减少往往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高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等。

2.病理性增高

化脓性细菌性炎症、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等。

3.减少

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和放疗后等。

粪便白细胞检查有什么意义

粪便白细胞检查是粪便常规中的一个项目,可以帮助了解消化与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正常粪便中不见或偶见,多在带粘液的标本中见到,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肠炎进一般少于15个/HPF,分散存在。具体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小肠淡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结肠炎症如细菌性痢疾时,可见在量白细胞或成堆出现的脓细胞,亦可见到吞有异物不小吞噬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肠道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胶阿米巴痢疾)时,粪便涂片洌还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伴有夏拉莱登结晶。

粪便白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粪便白细胞注意事项

检查时要求

1.显微镜检查目的是查找细胞等病理成分。看片必须遵循全片观察,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避免重复,显微镜检查时至少每张涂片观察10个视野。细胞检查要用高倍镜观察。

2.标本应盛于不吸水的干燥、清洁容器中送检。

3.应在排便后1小时内送检。

检查前准备:为使大便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特别要注意大便取样必须新鲜。有人取样后放了一、两天才送医院化验室,则因细胞等已腐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检查就没意义了。

不适宜人群:非创伤性检查,无不适宜人群。

粪便白细胞检查过程

取有黏液、浓血部分的粪便约2-3克(如稀水便则取絮化物),盛于灭菌广口瓶或无菌容器中。用棉拭挑取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医院进行涂片,后显微镜检查,查找白细胞,记录视野范围内白细胞的数量总数后记录,对照参考值。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

血常规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检查

如果白细胞偏高通常表明身体某个部位有炎症、白血病、组织坏死等,但孕妇、新生儿及激烈运动过后亦会偏高。如果白细胞数值较低,则可能是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体免疫疾病。


白血病是白细胞过多还是过少 白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升高见于:

1、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尤其在各种球菌感染时白细胞升高较明显。全身性感染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白喉、急性风湿热等;局部感染如中耳炎、脓肿、疖、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病毒感染性疾病,如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4、血液病、急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尤其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白细胞增多最明显。 5、严重的组织损伤,如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大手术后等; 6、过敏反应。输血过敏、青霉素或其他药物过敏等。 7、中毒。新陈代谢紊乱所致的糖尿病、酮血症、酸中毒、急性铅、汞等重金属中毒,安眠药、洋地黄等药物中毒。


白细胞减少症的定义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正常人的血细胞数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时间和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白细胞在血液中的数目是有较大范围变化的。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时,称为白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时,则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即发炎)时会出现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可有遗传性、家族性、获得性等。

其中获得性占多数。药物、放射线、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细胞减少,药物引起者最常见。避免用药是要避免因为药而产生的白细胞减少。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白细胞计数持续下降所引起的一组症状。

典型表现为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属祖国医学“虚劳”范畴。

中医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采用益气养血,补肾益精,健脾养胃诸法。

流式细胞仪诊断白血病的意义

白血病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分型 80 年代以前主要是依靠形态学, 近年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已成为诊断血液恶性肿瘤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准之一。

流式细胞术白血病免疫分型是利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McAb)作分子探针,多参数分析白血病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浆或细胞核的免疫表型,由此了解被测白血病细胞所属细胞系列及其分化程度,可根据抗原的表达情况评估病情和预后,可监测病程的发展,疗效,可进行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

对流式免疫分型结果的解释最好与临床、形态学、细胞遗传等其他方法综合考虑。从而为临床合理治疗、判断预后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粪便白细胞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粪便白细胞注意事项

检查时要求

1.显微镜检查目的是查找细胞等病理成分。看片必须遵循全片观察,由上至下,由左至右,避免重复,显微镜检查时至少每张涂片观察10个视野。细胞检查要用高倍镜观察。

2.标本应盛于不吸水的干燥、清洁容器中送检。

3.应在排便后1小时内送检。

检查前准备:为使大便检查结果准确可靠,特别要注意大便取样必须新鲜。有人取样后放了一、两天才送医院化验室,则因细胞等已腐败,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检查就没意义了。

不适宜人群:非创伤性检查,无不适宜人群。

粪便白细胞检查过程

取有黏液、浓血部分的粪便约2-3克(如稀水便则取絮化物),盛于灭菌广口瓶或无菌容器中。用棉拭挑取粪便插入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医院进行涂片,后显微镜检查,查找白细胞,记录视野范围内白细胞的数量总数后记录,对照参考值。

白细胞无色呈球形,有细胞核,体积比红细胞大,直径在7~20μm之间。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好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闍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WBC)介绍: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细胞计数(WBC)原理:

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值: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 )×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

我国卫生部医政司编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参考值如下:

细胞类别 成人

中性粒细胞法定比例百分率

杆状核0.01~0.05 1~5%

分叶核0.50~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0.01 0~1%

淋巴细胞 0.20~0.40 20~40%

单核细胞 0.03~0.08 3~8%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如下:

(1)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2)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4)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5)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粪便白细胞检查有什么意义

异常结果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

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

结肠炎症如菌痢时,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需要检查人群:怀疑消化系统出现疾病患者,腹部经常疼痛患者

白细胞临床意义

人体内白细胞总数和种类白细胞的百分比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时白细胞为止5000~10000个。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1~4%;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为1~7%。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总数及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发生变化,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粪便中的白细胞当肠道有炎症时增多其数量多少与炎症轻重及部位有关偑晩鄌回閳呀。小肠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不多丂毡鞔蹑雉鞙,均匀混合于粪便内且因细胞部分被消化而不易辨认。佯爬癋觝韏亨鳅结肠炎症如菌痢时亢曣蛡钆醰蜇,白细胞大量出现甚至满视野仼托磺醠阇韫嫊媳,并可见到退化的白细胞,还可见到边缘已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成堆的脓细胞。过敏性肠炎肠道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或钩虫病)时粪便中有时还伴有夏科-雷登伇気销详銄僀(Charcot-Leyden)両松铵鐂鎥结晶,如用瑞氏染液染色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

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发现,白细胞与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文献报道,对10000余人两年的观察研究表明,白细胞增高是脑梗死的先兆之一;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最大,尤其小于65岁组最明显。血中白细胞数越高,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越大。梗死组织周围有白细胞浸润,且梗死灶周围的毛细血管存在白细胞聚集现象。对脑血管病患者白细胞的流变性研究,亦发现白细胞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化脓感染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 (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平均红细胞蛋白量(MCH):27~33pg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36%(320~360g/L)

尿白细胞的定义

【标本收集】随机尿或晨尿。

【正常参考值】离心沉淀后:白细胞:男性0--2个/hp ,女性0--5个/hp 注:hp为显微镜高倍视野即40倍镜下。机器测量定量尿白细胞以+(阳性)表示,正常为-(阴性)。

尿中白细胞多为炎症感染时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已发生退化性改变,形态不规则,结构模糊,又可称脓细胞,见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泌尿道感染。

白细胞减少意义是什么

各类白细胞的参考值,其升高和降低有什么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参考值:50%~70%,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和白细胞总数升高降低情况类似。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年人,因机体反应性降低故白细胞数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并不升高,但白细胞分类中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此时也可参考白细胞升高的临床诊断。

2.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参考值:1%~5%。这类细胞是中性粒细胞的早期阶段,在末梢血液中可以有一定的比例。但过多出现时可视为异常。当杆状核粒细胞>6%时,称为“核左移”,表示机体反应强烈,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到外周血来。此种情况多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感染,也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白血病或类白血病反应。临床上常将>6%称为轻度核左移,>10%为中度核左移,>25%为重度核左移。

白细胞降低的原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如流感、麻疹、水痘、病毒性肝炎等;某些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部分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接触放射线、放射性核素、某些化学物品、化学药物。

希望大家能够慢慢调理自己的身体,注意平时的饮食,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吃健康干净的食物。白细胞减少意味着你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白细胞又是身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细胞,一定要加倍重视,吃一些药物,做一些正规的治疗。

白细胞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 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应激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化学药物如安眠药、敌敌畏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类白血病反应。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细胞减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电离辐射(如X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

有吞噬作用和趋化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高见于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精神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抗原与肠壁内结合IgE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释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及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肿瘤性增高见于淋巴系统恶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

有趋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转移、铅和铋中毒等。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异常增多,可达20%以上,多为幼稚型。骨髓纤维化和某些转移癌时也可见增多。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细胞增多见于见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结核感染恢复期等。肾移植术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前期,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初生婴儿、儿童属生理性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人群。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低。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也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肺结核如严重的浸润性和粟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瘤时可见幼稚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相关推荐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增多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

化疗白细胞低是怎么回事

白细胞偏低是化疗产生的副作用,导致骨髓抑制。升白针上升白细胞只是表层现在,重要的海华丝应提高患者免疫,如灰树花D阻分联合化疗,抑制肿瘤的同时,不会引起白细胞下降,还可减轻化疗其他呕吐、腹泻等副作用。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是目前医院普遍采取的治疗癌症和肿瘤的方法,但是化疗的破坏性非常高,不仅带来表面的恶心、呕吐、严重脱发头晕、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全身酸软无力、低烧不退等现象。关键是杀

白细胞为何不杀癌细胞

加拿大研究者最近发现了某些癌细胞为何能在白血球攻击下“幸免”的原因。发表于美国《细胞》杂志的这项重要成果,为治疗癌症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展示了崭新的途径。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中,白血球能够发挥杀灭外来细菌或内部病变细胞的防卫功能。但白血球究竟是如何进入这些细胞内部的,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一个谜。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克里斯·布利克利博士领导的小组经过研究发现,人体细胞表层都有一种受体分子,白血球正是借助这

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①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核病、梅毒、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②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重链病等。③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④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等。(2)淋巴细胞减少:①感染:淋巴腺结核、粟粒结核、伤寒、肺炎、传染病早期等。②肿瘤:嗜酸

红细胞压积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容是影响血液黏度的重要因素,血液黏度随红细胞压积的增加而迅速增高,反之则降低。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血液浓缩如大量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后有大量创面渗出液等,测定红细胞压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可作为补液量的依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时可高达80%左右。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系体内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代偿反应如新生儿、高原地区居住者及慢性心肺疾患等。2.减少见于各种贫血或血液稀释。由于贫血类型不同,红细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有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

白细胞减少症医学定义是什么

循环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5%-75%。如血液中白细胞减少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正常者称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有强大吞噬能力,是人体对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血液循环中的中性白细胞减少的结果是降低了对感染的抵抗力。

白细胞高是什么意思

白细胞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人体抗干扰,抗炎症等疾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其实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白细胞升高是是怎么回事呢?白细胞为什么会升高的,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白细胞增高可分为两个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性的白细胞升高,一种是病理性的白细胞升高:一、而孕妇妊娠期间,白细胞也会升高,是因为阵痛和产伤,进一步增高了白细胞;其次就是剧烈的运动或者辛苦的劳动够都可以引起

白细胞偏低意味着什么

1、白细胞偏低意味着什么白细胞减少意味着你的身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时出现了问题,需要解决问题才能使身体恢复健康,才能够时白细胞的数目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如果白细胞的数目一直很低就会产生免疫力低下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机体抵御外界的疾病,所以一定要重视自己白细胞减少这一件事。中性粒细胞参考值:50%~70%,中性粒细胞增多与减少和白细胞总数升高降低情况类似。需要指出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如老年人,因机体反应性降低

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1).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食物过敏、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10%以上(2).寄生虫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达10%或更多。某些寄生虫感染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导致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3).皮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