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池穴针灸怎么操作
阳池穴针灸怎么操作
针灸阳池的方法
取穴法:肘关节半屈,旋前姿势,第3,4指夹缝的延长线上,距腕背侧横纹下0.4寸。在腕背横纹内1/4与外3/4交界处,总指伸肌腱尺侧缘。
进针方向:从手背面向掌侧面随刺与腕背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进针0.5-1.5寸,或向左,右手刺0.5-1寸。留针20分钟;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直刺,在局部会有酸胀感,可扩散至中指;向左右手刺,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腕关节。
功能主治
阳池属手少阳三焦经,此穴上自关冲,至腕陷中,有是调理上,中,下三焦气机的重要腧穴。此穴可清热通络,通调三焦,益阴增液,舒筋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耳聋,目红肿痛,喉痹,手腕部损伤,腕关节炎,疟疾,消渴,流行性感冒,风湿病,糖尿病等。
注意事项
1.阳池位于桡骨茎突与掌骨之间,直刺过深会损伤骨膜,造成手腕刺痛。
2.忌用粗针强刺,粗针强刺会伤及骨膜,造成手腕刺痛无力,甚至损伤神经,造成腕部活动障碍。
3.忌瘢痕灸,阳池位于腕关节部,肌腱附近,故不宜用直接灸或化脓灸,以免影响活动和美观。
传统中医针灸减肥
1、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2、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3、体针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4、体针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5、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中医常用的针灸减肥穴位有哪些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二、体针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三、芒针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四、艾灸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专家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针灸减肥有哪些常见的手法
至于一般常用的针灸减肥方式,著名医师吴大鹏说,下列5种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四、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五、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羊角风治疗试试针灸吧
1、灸法。取穴:大椎、肾俞、足三里、丰隆、间使、腰奇。操作:每次选用1~2穴,采用化脓灸法,隔30天灸治一次,4次为一疗程。
2、电针。取穴:神庭~内关,太阳~足三里;风池~仆参。操作:3组穴位可交替使用。选用密波,通电20~30分钟,适用于间歇期。
3、耳针。取穴:心、肝、肾、脾、胃、神门、枕、脑干、皮质下。操作:每次选用2~3穴,毫针用强刺激,间歇行针,留针20~30分钟,每天或隔天治疗一次。也可用埋针埋丸法。
4、埋线。取穴:大椎、腰奇、鸠尾、神门、足三里、长强。操作:每次选用1~2穴,在无菌操作下,局麻后埋入医用羊肠线,隔20天治疗一次。
5、头针。取穴: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操作:按头针操作法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间歇行针或加用电针。
按摩中脘的作用与好处 中脘穴的配伍功效
1、中脘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2、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3、中脘穴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4、中脘穴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5、中脘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针灸可以治荨麻疹吗 荨麻疹针灸辩证施治法
治法:疏风合营,取督脉,足太阳经穴为主,用泻法,也可以用皮肤针叩刺。
针灸处方:风池,百会,委阳,鱼际,天井。
针灸方义:督脉督率全身阳气,百会为督脉经穴,配风池可振奋手足三阳经经气,起宣散风邪的作用,故二穴相配善治风疾;委阳为三焦下合穴,配三焦经合穴天井,宣通三焦,肺主皮毛,故配手太阴荥穴鱼际,疏风泄热,调和营卫,营卫调和,荨麻疹渐消而愈。
治法:清泄湿热,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刺用泻法。
针灸处方:曲池,足三里,血海,列缺,大肠俞。
针灸方义:本病系湿热蕴于肠胃,故取手足阳明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调理胃肠而解内蕴之湿热;血海理血和营,为治荨麻疹的特效穴,列缺为手太阴经络穴,别走阳明,配大肠俞,以清阳明蕴热。
治法:疏风健脾。取阳明,太阴经穴为主,用平补平泻法,配合艾灸。
针灸处方:曲池,足三里,脾俞,耳荨麻疹点。
针灸配穴:面颈痒肿刺风池,背腰配委中,上肢配外关,合谷,下肢刺风市,太冲,臀部刺环跳,肠寄生虫刺四缝,百虫窝。
针灸减肥的主要穴位及方法
针灸减肥方法: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针灸减肥方法: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针灸减肥方法: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针灸减肥方法: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针灸减肥方法: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常用的针灸减肥方法
针灸减肥在古籍医着上虽然并没有记载,但近来在临床上以针灸抑制食欲达到减重的效果,基本上已获得肯定,尤其不适合以开刀或药物急速减重的人,传统中医的针灸减重方式,其实是不错的减重法。 至于一般常用的针灸减肥方式,著名医师吴大鹏说,下列5种是最常使用的方法: 一、耳针 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之一〉 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体针〈之二〉 取穴:主穴为天枢、中睆、大横。
配穴:曲池、合谷、膏肓、内庭、三阴交。
操作:天枢、大横接电针仪,然后持续通电15~20分钟,每日获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四、芒针 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五、艾灸 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 吴大鹏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针灸可以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吗
1、处方:一般针灸患侧风池、翳风、颊车、地仓、阳白、四白、太冲、合谷等。
2、功用:疏风通络、活血化瘀。
3、操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般常规操作,平补平泻,配合雀啄灸法。每日或隔日一次,12次为一疗程。
4、取穴根据:针风池以疏风;针翳风以疏风通络;针阳白以疏通额部经气;针四白以疏通眼部经气;针颊车透地仓、针地仓透颊车以疏通面颊部经气;针合谷为循经远取法,以疏导头面部经气;针太冲为循经远取法,以疏通唇颊部经气。
5、 随证配穴: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配合雀啄灸翳风、地仓、颊车、合谷穴等以温通经气、活血化瘀。
6、 注意事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不能受凉生气劳累等,清淡饮食,多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