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血小板低怎么办
贫血血小板低怎么办
牛髓山药蜜
牛骨髓250克,生山药250克,冬虫夏草30克,胎盘粉30克,蜂蜜250克。共捣匀,入瓷罐,放锅中隔水炖30分钟。每次服2汤匙,每天2次,连服数剂。适用于临床表现见头晕、耳鸣、午后发热、手足烦热、遗精资汗等肝肾阴虚型贫血症。
黄豆芽猪血汤
黄豆芽、猪血各250克,料酒、植物油、蒜茸、葱末、精盐、味精各适量。黄豆芽去要洗净。猪血划成小方块,用清水漂净。锅内加植物油烧热,爆香蒜茸、葱末,下猪血并烹入料酒,加水煮沸,放入黄豆芽,煮2分钟,调入精盐,味精即成。随意服食。
主要的功效就是可以润肺和补血。适用于血虚头晕,缺铁性贫血等症。
孕妇血小板低的危害
大家知道孕妇血小板低的危害是什么吗?一说起血小板低,人们都认为那是成年后得的病,与小孩子无关,然而孕妇血小板低对孩子与自身到底有没有影响呢?下面就来为大家解答!
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重要作用,对毛细血管壁也有营养和支持作用,血小板数量减少时,毛细血管易破裂,皮肤、黏膜就会出现出血点。孕妈妈若血小板减少,不仅会使胎儿的血小板遭受破坏,而且会在分娩时出血不止,非常危险。
因为怀孕期间一些药物是不能服用的,不论什么药对胎儿的身体都会有影响,你可以通过吃一些补血的食物来调理试试。若还是不可以恢复身体症状还比较严重最好是慎重考虑这个胎儿问题。
血小板减少一般使用天然植物中药来调理治疗不会造成身体的伤害,中医药材绿色安全,卷柏紫癜方等汤药效果就很好。
紫癜与EB病毒有关吗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是幼童常见的血液疾病,高雄长庚儿童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发现与EB病毒有关,可以球蛋白或高剂量类固醇治疗,但如非EB病毒引起,就须以其它方法治疗。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是血液中出现许多抗血小板的自发性抗体,并附着在血小板上,导致被吞噬细胞破坏,形成血小板数目严重降低,正常人的血小板数在十五万到四十万间,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病患只有数千个到一、二万个。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好发于二到五岁幼儿,大部分病例在发病前三、四周或同时,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普通感冒,目前原因不明,但病毒感染被医学界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高雄长庚儿童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主任萧志诚9号表示,幼儿皮肤出现血点、瘀青、流鼻血或黏膜出血是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常见的病症,甚至有百分之一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院方小儿血液肿瘤科过去十年诊治一百零八名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幼童,年龄从一个月到十六岁,平均年龄四点五岁,检验证实有三十五人是因EB病毒引发,另七十三人为非EB病毒引起。
其中有两名十多岁女生因颅内出血而不治死亡,她们都不是EB病毒引起,因对球蛋白、类固醇反应慢,血小板数量升高慢,导致死亡。
萧志诚表示,台湾地区百分之九十儿童在十岁前感染EB病毒,远超过国外,主因是父母嚼碎食物喂食幼儿。
大多数人感染EB病毒后会痊愈,但病毒存在人体内,藉由口沫传播,除引发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外,较严重的会引发传染性单核球增多症(俗称接吻病)、溶血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病毒关联性噬血症候群、脾脏破裂及爱丽斯梦游仙境症候群等,甚至与淋巴癌、鼻咽癌有关。
他说,EB病毒与非EB病毒引发的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症状相似,但治疗方式不同,若确定为EB病毒引起,免疫球蛋白或高剂量类固醇是最好的疗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规性诊疗经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80×109/L以广泛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为特征。
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之女性。女:男约为4:1。
(一)临床表现
1.急性型
(1)半数以上发生于儿童。80%以上在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
(2)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有畏寒、寒战、发热。全身皮肤瘀点、紫癜、瘀斑,可有血疱及血肿形成。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及舌出血常见,损伤及注射部位可渗血不止或形成大片瘀斑。
(3)当血小板低于20×109/L时,可有内脏出血,如呕血、黑粪、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颅内出血可致意识障碍、瘫痪及抽搐,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量过大或范围过于广泛者,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贫血,血压降低甚至失血性休克。
2.慢性型
(1)主要见于40岁以下之青年女性。起病隐袭,一般无前驱症状。
(2)出血症状轻,但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周数月,迁延数年。
(3)多为皮肤、粘膜出血,如瘀点、瘀斑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鼻出血、牙龈出血亦甚常见。
(4)严重内脏出血较少见,但月经过多甚常见,在部分患者可为惟一临床症状。部分患者病情可因感染等而骤然加重,出现广泛、严重内脏出血。长期月经过多者,可出现失血性贫血。
(5)部分病程超过半年者,可有轻度脾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①急性型血小板多在20×109/L以下,慢性型常在30×109/L左右;②血小板形态正常平均体积偏大,易见大型血小板;③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④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
2.骨髓象①急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骨髓巨核细胞显著增加;②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急性型者尤甚;③有血小板形成的巨细胞显著减少(<30%)。
3.PAIgA血小板相关补体(PAC3)80%以上ITP患者PAIg及PAG阳性,主要抗体成分为IgG,亦可为IgM,偶有两种以上抗体同时出现。
4.其他90%以上患者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可有程度不等的正常红细胞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少数可发现溶血证据(Evans综合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①广泛出血累及皮肤、粘膜及内脏;②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③脾不大或轻度大;④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⑤具备下列五项中任何一项:a.泼尼松治疗有效;b.脾切除治疗有效;c.PAIgA阳性;d.PAC3阳性;e.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
鉴别诊断确诊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四)治疗
1.一般治疗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血小板于20×109/L,应严格卧床,避免外伤。应用止血药物及局部止血。
2.糖皮质激素一般情况下为首选治疗
(1)作用机制①减少PAIg生成及减轻抗原抗体反应;②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出血症状;④刺激骨髓造血及血小板向外周血的释放。
(2)剂量与用法常用泼尼松30~60mg/d,分次或顿服,病情严重者用等效量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好转后改口服。等待血小板升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每周减5mg),最后以5~mg/d维持治疗,持续3~6个月。
3.脾切除
适应症:①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②泼尼松维持量每日需大于30mg;③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
4.免疫抑制剂治疗,不宜作为首选
(1)适应症①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疗效不佳者;②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切脾禁忌症;③与糖皮质激素合用以提高疗效及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2)常用药物:①长春新碱最为常用。除免疫抑制外,还可能有促进血小板生成及释放的作用。②环磷酰胺。③硫唑嘌呤副反应小,相对安全。④环孢素主要用于难治性ITP治疗。
5.其他的治疗达那唑为合成雄性激素,与糖皮质激素有协同。作用机制与免疫调节及抗雌激素有关。
6.急症处理适用于:①血小板低于20×109/L;②出血严重、广泛者;③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④近期将实施手术或分娩者。
(1)血小板悬液输注。
(2)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
作用机制与Fc受体封闭、抑制自身抗体产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免疫廓清干扰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3)血浆置换
(4)大剂量甲泼尼龙可通过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而发挥治疗作用。
血小板低是不是贫血啊
有一部分人在检查血液是会出现血小板含量低这一现象,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代表什么,可能只是隐约感觉与贫血有点关联,那么到底血小板低是不是就代表贫血?答案是否定的。血小板低跟贫血没有什么关系。
血小板是是哺乳动物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之一,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体积小,无细胞核,呈双面微凸的圆盘状。血小板在长期内被看作是血液中的无功能的细胞碎片。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没有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染色体。它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在受伤后帮助血液凝固,减少血液流失。
而贫血则是体内血红蛋白减少或是红细胞较少导致供血不足等情况。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血小板含量过低的话,在身体受伤的时候,血液不能及时凝固,从而导致血流不止,血液流失过多,如果受伤的患者恰好是个贫血患者的话则会更加危险。因此,血小板含量低的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好自己,不要让自己受伤流血。
血小板减少症带来那些危害
出血性疾病:
(1)例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缩合,发生疾病,第一个特点是血小板减少症,皮肤粘膜可见出血,严重的内出血,同时对贫血和感染的表现,这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2)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几个小时后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流鼻血,牙龈出血,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同时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等。
(3)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见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的女性患者的特点,偶尔肾损害,血尿等症状,血压高,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儿童,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占90%,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类似的情况。
短暂的发作,可有发热,寒战,对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本病病程是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4 ~平均6周的课程。
慢性血小板减少症: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出血时间到几个月的最后几天。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的关联度,血小板>50×09/L,并经常进行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出血,血小板低于10×109 / L往往有严重出血,除了出血症状的好状态的患者的身体。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可引起粘膜出血,手术后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与中枢神经内出血。等等。血小板出血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血小板低会贫血吗
人体血液里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0~30万个血小板,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如果严重了,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也可出血、还可出现月经血量多、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医学上把这种病叫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另外,血小板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身体受伤后起到凝固血液的功能,从而达到止血作用。所以血小板较少会出现上述各种病症。但是血小板减少跟贫血却没有太大联系,贫血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缺铁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对症下药治疗。
虽然说血小板低与贫血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从常理上思考,如果一个人由于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从而引起各种身体部位不规则以及不定量出血情况的话,身体产生血红蛋白速度跟不上,或者是红细胞不能运输足够的血液到身体各个部位,那么身体出现暂时性的贫血也是有可能的。
一般来说,长期的暂时性贫血很有可能就会造成真正的贫血,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说,如果生活中患上了血小板降低的病的话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尽早让身体的血小板含量达到正常值,从而使身体凝血功能达到正常。
小孩血小板低怎么办
1、明确病因解决血小板低问题,首先要知道引起孩子板低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病因治疗方法也各异。
2、激素少用轻者糖皮质激素、重者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是许多综合性医院治疗血小板低惯用的药物,但对孩子而言,激素毒副作用太大,按照成人剂量给孩子用,会对他们后天身体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复发率也比较高,临床建议少用激素。
3、孩子血小板计数如果大于30的,没有出血倾向就暂时给予观察,无需治疗,定期到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即可;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之间的,要看孩子的出血程度,严重出血的给予治疗;血小板低于20的,要立即给予正确治疗。
4、免疫治疗为主免疫功能出现异常是引发孩子血小板低的根源,中西医结合免疫细胞激活疗法相对于激素的治疗,还融入了中医治疗精华,稳定疗效的同时降低激素毒副作用。并通过特色生物免疫技术,调节免疫环境,使紊乱的免疫系统与功能恢复正常,让孩子在治疗过程中避免受到各方感染而引起的复发。
老人血小板低的原因
1.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1.2、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1.3、血小板在脾内滞留过多
最常见于脾功能亢进。
可见,导致血小板低的原因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为避免血小板低造成的健康影响,人们除了合理安排生活习惯外,对疾病症状的早期警惕也是防范于未然的关键。例如:当发现四肢肌肤散布出血点或波及全身,鼻衄或女性月经过多,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尿色加深等情况时,一定要加强心理警惕,及时到医院检查判断,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科学规范治疗。
紫癜与EB病毒有关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是幼童常见的血液疾病,被发现与eb病毒有关,可以球蛋白或高剂量类固醇治疗,但如非eb病毒引起,就须以其它方法治疗。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是血液中出现许多抗血小板的自发性抗体,并附着在血小板上,导致被吞噬细胞破坏,形成血小板数目严重降低,正常人的血小板数在十五万到四十万间,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病患只有数千个到一、二万个。
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好发于二到五岁幼儿,大部分病例在发病前三、四周或同时,出现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普通感冒,目前原因不明,但病毒感染被医学界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子。
儿童医院小儿血液肿瘤科主任萧志诚9号表示,幼儿皮肤出现血点、瘀青、流鼻血或黏膜出血是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常见的病症,甚至有百分之一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院方小儿血液肿瘤科过去十年诊治一百零八名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幼童,年龄从一个月到十六岁,平均年龄四点五岁,检验证实有三十五人是因eb病毒引发,另七十三人为非eb病毒引起。
其中有两名十多岁女生因颅内出血而不治死亡,她们都不是eb病毒引起,因对球蛋白、类固醇反应慢,血小板数量升高慢,导致死亡。
萧志诚表示,台湾地区百分之九十儿童在十岁前感染eb病毒,远超过国外,主因是父母嚼碎食物喂食幼儿。
大多数人感染eb病毒后会痊愈,但病毒存在人体内,藉由口沫传播,除引发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外,较严重的会引发传染性单核球增多症(俗称接吻病)、溶血性贫血、再生不良性贫血、病毒关联性噬血症候群、脾脏破裂及爱丽斯梦游仙境症候群等,甚至与淋巴癌、鼻咽癌有关。
他说,eb病毒与非eb病毒引发的免疫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症状相似,但治疗方式不同,若确定为eb病毒引起,免疫球蛋白或高剂量类固醇是最好的疗法。
再障患者什么情况下需要输血治疗
再障患者输血指征:
一般情况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如血红蛋白低于60g/L,应输注浓缩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如输血后血红蛋白能保持在80g/L左右,就不必输血。对于年纪轻、体质较好的患者,血红蛋白能维持在60-70g/L之间也可不输血。原则上,只要达到不发生缺氧症状时,输血即应停止。
血小板输注的指征是指患者血小板低于20×10^9/L,同时伴有粘膜出血者,如血小板大于20×10^9/L,但有明显的皮肤粘膜出血也应输注血小板.当有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肾出血,疑有颅内出血、眼底广泛出血),不论血小板计数如何,均有血小板输注的指征。但应注意,不应在血小板不太低、无伴明显出血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输注血小板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这样造成的同族免疫反应,将在抢救时输注血小板会变得无效或疗效明显下降。
再障患者输血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输血有很多副作用:首先输血可以传染一些疾病如肝炎,有人统计输血引起肝炎的机会不少。多次输血的病人容易在输血过程中发烧,由于多次输入别人血液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输血过快、过量容易发生心力衰竭。长期大量输血可能导致血色病。输血本身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患者骨髓功能的恢复。陈旧血液中含血小板很少,多量输入容易出血。血液保养液中含有枸椽酸钠随着输入量增多容易发生中毒等,多量输血还容易使血红蛋白中的铁在体内贮积而发生铁中毒。总之,输血有不少并发病。
孕妇血小板低能够顺产吗
血小板低的孕妇是可以顺产的。孕妇如果血小板低的话需要提前住院准备待产,输血以及补充血小板也需要提前准备,生产时候要避免撕裂阴道,生产后要预防出血,避免产后感染。血小板低的话不适合做刨腹产,刨腹产容易出现大出血的。产后注意休息,每天可以喝小米粥煮鸡蛋,小米粥比较清淡又有营养,不要用冷水,按时洗澡,避免冷水洗。保持良好的心态。
血小板减少症带来那些危害
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在血细胞计数单位的血小板减少或缺乏的症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通常是由于抗体对自己的血小板的保护作用降低。本文将为大家介绍血小板减少症的危害分析。
出血性疾病:
(1)例如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缩合,发生疾病,第一个特点是血小板减少症,皮肤粘膜可见出血,严重的内出血,同时对贫血和感染的表现,这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2)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药物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药物,几个小时后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流鼻血,牙龈出血,出现严重的呼吸道,消化道出血,同时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等。
(3)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见皮肤粘膜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的女性患者的特点,偶尔肾损害,血尿等症状,血压高,这也是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急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症状:急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儿童,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占90%,男性和女性之间发生类似的情况。短暂的发作,可有发热,寒战,对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本病病程是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4 ~平均6周的课程。
慢性血小板减少症: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出血时间到几个月的最后几天。出血与血小板计数的关联度,血小板>50×09/L,并经常进行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有不同程度的自发性出血,血小板低于10×109 / L往往有严重出血,除了出血症状的好状态的患者的身体。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一旦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可引起粘膜出血,手术后出血;消化道大出血,与中枢神经内出血。等等。血小板出血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温馨提示:提醒大家条件在本体的开始会出现小出血现象,不能不注意,更忽略了时间的诊断,许多患者已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身体遭受很多不必要的痛苦,血小板减少症的危害,必须了解和关注,从而防患于芽。每日50至100克每一天的原皮花生。
孕妇血小板低要注意什么
孕妇是很容易发现血小板低的情况的、引起血小板低的原因和自身的免疫力很有关系,在怀孕的时候血小板低的话是会胎儿和母体很不好的,那么如果有出现血小板低的情况应该注意什么呢?我来分享一下。
1孕妇在怀孕后做检查的时候如果查出来有血小板低的情况的话,要去医院向医生说明情况然后让医生给配一些口服泼尼松喝,这样可以提高血小板数量,避免在分娩的时候大出血。
2在孕期的时候要照顾好自己,避免出现外伤和感染的情况,这样会让血小板消耗更快的。还有就是要避免乱服用一些可能会引起损害血小板的药物;比如磺胺类药物、阿司匹林等。
3然后是在分娩了之后。要母婴两人一起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出院后,要避免母乳了。因为孕妇生产后还要继续吃药的。这个时候要是母乳。会让宝宝通过母乳允吸到。会影响到的。
注意事项:产后要避孕,不宜生第二胎,也不要用避孕环。要检查到医院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