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由于缺血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轴激活而产生的。患肾由于血流灌注减少而释放肾素,肾素促使血管紧张素原因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管紧张素转化成酶转化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血管紧张素Ⅱ(AⅡ)还可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从而出现钠潴留。

肾动脉阻塞性疾病可单侧或双侧发病,或发生于独肾患者,因不同类型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也不相同。在双肾模式(双肾,一肾钳夹型)中,缺血肾释放肾素导致水钠潴留,但对侧正常肾脏会出现压力性利尿排钠,从而使患者实际上出现负钠平衡,进一步增加了肾素释放。

在单肾模式(单肾,单肾钳夹型)中,没有对侧肾的影响,从而阻止了钠的丧失,细胞外液体积增加使血肾素活性受抑,此类患者血压升高主要是体液过量所致。双肾动脉狭窄患者情况与之类似。

高血压肾病与肾性高血压鉴别方法

高血压属于常见症状。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需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询问病史,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肾性高血压可分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在病史不典型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这时需做肾穿以明确诊断。

(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类患者多有肾脏病病史,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2)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损害。如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o

(3)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并应注意病史中有否腰部外伤,腰背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病史。体检时腹部或胁腹部,颈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动脉造影及肾静脉肾素测定,该病施行手术后可治愈。

高血压肾病患者面色大多潮红,有“红脸高血压”之称。高血压肾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患者一般年龄较大,常有高血压病史5~10年以上,或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患者早期仅表现为夜尿增多,常合并有眼底病变、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和(或)脑血管意外史等疾病,继之出现蛋白尿或短暂性肉眼血尿。一般患者是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损害。

血压越治越高原因在肾动脉

在很多人印象里,高血压需要通过药物长期控制治疗,病人老陈原本也是这样想的,结果药物吃了不少,血压非但没有控制住,反而蹭蹭往上蹿。最近,老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得到确诊,自己的高血压属于比较特殊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因出在肾动脉,药物治疗基本无效。

老陈今年65岁,查出高血压已经有5年了,症状非常明显,反复出现头昏、头晕,血压最高时惊人地达到260/120毫米汞柱。让老陈苦恼的是,药物吃了不少,都不见效果,而且查来查去,就是查不出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吃了多年降压药。

不久前,老陈辗转来到浙江省人民医院,经过肾脏血管B超检查提示:左侧肾动脉严重狭窄,左侧肾脏萎缩。血管外科蒋劲松主任医师告诉老陈,其实这才是血压升高的元凶。

引起高血压的病因很多,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对血压的控制大多有较好的疗效,然而有一种类型的高血压药物治疗无效,它就是肾血管性高血压,也称做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

肾动脉狭窄会造成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肾素合成和分泌增多,进而增高血液中血管紧张素的含量,使得血压升高。

由于这种狭窄持续存在,药物治疗无法解除,因此血压难以控制,形成顽固性高血压。近年来,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的病人有增多趋势。

在我国,除先天性原因(如先天性肾动脉畸形)外,引起肾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可分为两类:一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生引起的,二是由大动脉炎所引起。前者多见于老年人,后者多发于年轻人。

蒋劲松说,由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顽固性高血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血压患者如果出现下列情形,可以考虑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可能性:

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并迅速发展为急进性高血压者;由良性高血压突然变为急进性高血压者;30岁以下发生高血压而原因未明者;腹部、腰部受伤后,或原因未明的腹痛后发生的高血压;舒张压常在100毫米汞柱以上,视力下降;经常性头昏、头晕,原因未明者。

尽管药物治疗几乎无效,手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却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蒋劲松说,采用微创的肾动脉植入安放一个支架,能缓解肾缺血的状况,肾脏细胞由于能够“吃饱”便不会再分泌过多的肾素,血压也就随之下降了。以老陈为例,手术后,血压直降一百多,头晕头痛的症状也消失了,今后不用再吃降压药。

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级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的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者是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于某些确定的原因,或者是病因,从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百分之五。

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血管性高血压,肾素分泌瘤等,部分找不到病因的血压升高则叫做原发性高血压及高血压病。 目

前我国采取的血压分类和标准,多为收缩压大于等于一百四十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九十毫米汞柱。

肾性高血压病的分类

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总的来看,它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肾性高血压是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在无明显水肿或未做尿液检查时,患者容易以为自己得的是原发性高血压。由于二者在治疗及预防方面有很大不同,故有必要对它们作认真鉴别。那么如何区别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呢?这就需要医生详细的询问病史,认真的进行体检,行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

1、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发病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脏损害,出现尿液和肾功能不正常等。

2、肾性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实质性高血压多有肾脏病史,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盂肾炎等。实验室检查多可发现异常,当诊断有困难时,需借助肾穿刺明确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同时要注意病史中是否有腰部外伤,腰背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体检时,颈部、腹部和胁腹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血管造影等手段。

肾血管性高血压怎样治疗

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和中西医结合,可从三方面进行,即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各种疗法具有其特定的作用和局限性。对任一病例的处理则视其具体病情而定并可联合应用。治疗目的在于恢复足够的肾血流量,控制或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以达到缓解症状和促进全身健康的复原。

1.内科治疗

对不宜或不能作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内科治疗。多数患者经全身治疗和药物应用可使血压有所下降。对需行手术者,内科治疗也是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重要措施。

内科治疗包括全身性摄养、饮食疗法、水分和钠盐适当控制和药物应用等。降压药物大致可为以下几种:

①排钠利尿剂;

②交感神经抑制剂;

③血管扩张剂

④钙拮抗剂。选用合理药物治疗方案时,则应根据病因的病理生理基础。Streeten等综合文献资料,认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多属于肾素依赖性,经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可使血压明显下降。charer也指出肾素的过多产生是此症的主要原因,而血容量增加或钠潴留多与晚期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有关。并引证某些血管减压物质(前列腺素)缺如和自主神经紊乱与此症有关。Zwifler进一步提出,虽然所有抗肾上腺素能药物都可抑制肾素分泌,但β-阻滞剂最为有效,如心得安、可乐宁、甲基多巴、胍乙啶等。若单用β-阻滞剂不能控制血压,应加用利尿剂。若对侧肾功能有严重损害致使血容量增加为高血压的主要原因,速尿为选用药物。近数年来,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日益受到注目,因可阻断AI转化为AⅡ。继SQ20881之后,口服SQ14225(商品名巯甲丙脯酸,(captopril)取得良好疗效,但此药可因分子中含有硫氢而产生某些副作用,如皮疹、中性白细胞减少、蛋白尿等。1982年以来,苯丁酯脯酸(enalapril)只要用小剂量每日10~20mg即能控制血压,而无SQ14225的副作用。

2、外科治疗

自5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肾动脉重建手术陆续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肾血管性高血压一般多行外科手术治疗。除少数病例外,患肾切除术目前已很少进行,而根据具体病变选用各种肾血管重建手术。这是因为:

①此术可保留有功能的肾组织,减少对侧肾功能代偿失调的威胁,并可保留释放抗压物质的组织;

②此术可挽救所谓之"健全或较好的"对侧肾,而肾切除术则切除尚有一定功能的患肾,理由是一侧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时,加压因子使动脉正常大小的对侧肾遭受其影响,产生一定的不可逆转的血管性变化,而患肾可因其肾动脉狭窄受到较好的保护;

③此术如不成功,可行第二次手术包括肾切除在内,而肾切除术是决定性的,除非证实患肾已完全萎缩而无功能才进行;

④此术可用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病例。

另一方面,肾血管重建手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有三个原因:

①对肾动脉病变造成解剖和功能改变有了确切认识,故手术指征明确;

②手术方法选择适当且操作技巧提高,包括体外肾内血管重建术;

③根据病因、肾静脉肾素比值测定以及分肾功能试验可以正确估计手术效果。

肾血管重建术的开展迄今约有30余年的历史。1954年Freeman首先报告采用动脉内膜剥除术治愈1例肾动脉栓塞。1955年Hurwitt进行脾肾动脉吻合术治疗1例左肾动脉阻塞获得成功。1956年Poutasse应用自体动脉移植治疗1例双侧肾动脉狭窄。1960年Morris和Debakey选用旁路手术(by-pass operation)作为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方法。嗣后其他手术,如自体血管和人工血管移植、动脉片状增补、肾动脉再植、肾自体移植等法续有报道。迄今为止,肾血管重建手术的方法很多,各有其特点;在治疗时应结合具体病情选用最适宜的手术方法。

现将实际应用中几种主要的肾血管重建术简述为下:

1).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thromboendarterectomy)适用于肾动脉开口或其近端1/3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内膜增生病变。

2).旁路手术(亦称搭桥手术 by-passoperation) 适用于肾动脉狭窄伴有狭窄后扩张的病例。

3).脾、肾动脉吻合术 适用于左肾动脉狭窄性纤维肌肉增生病变,要求脾动脉有足够的大小,可从术前主动脉造影看出(近年来,有多篇报道提出以肝、肾动脉吻合术治疗右侧肾动脉狭窄,获得良好效果)。

4).肾动脉狭窄段切除术 适用于肾动脉局限性纤维肌肉增生,狭窄的长度在1~2cm以内。

5).病变切除及移植物置换术(resection and graft replacement)适用于肾动脉狭窄长度超过2cm的病变。

6).肾动脉再植术 适用于肾动脉开口异常或肾动脉开口水平的腹主动脉内有斑块硬化病变,切断肾动脉后将远端再植于附近正常的腹主动脉。

7).自体肾移植术(auto-renoransplantation)在肾蒂近端切断肾动脉和肾静脉,保留较长的正常血管。将肾置于4℃盐水中冷却,用4℃肾脏灌注液注入肾动脉,直至肾脏呈均匀的灰白色、肾静脉流出液完全澄清后冷却。一般将此肾移植于同侧髂窝,但也有移植于原来肾窝者。

右肾移植于右髂窝部,右肾动脉与右髂内动脉端端吻合,右肾静脉与右髂外静脉端侧吻合,输尿道移植于膀胱

近20余年来,不少文献相继报道60~80年代期间外科手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效果;总的趋势是治愈率提高,改善率亦有增加,死亡率明显减少。报告中有一共同点即肾切除术均在早期施行的。1971年Woods和Williams综合报道1962~1967年间12组肾血管性高血压外科治疗的结果。在1045例(肾切除术248例、血管重建术797例)中,治愈率平均47%,改善率29%,手术死亡率6%。1975年MacGregor收集了文献中2281例外科治疗的结果,治愈率50%,改善率30%,死亡率4%。1984年Stanley综合分析11个中心在1958~1980年期间共2460例手术结果,治愈率介于37~66%,改善率19~54%,失败率9~3.5%,手术死亡率低于0.5%。Dean(1985)综合1979~1984年期间706例手术结果。从病因分析纤维肌肉增生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愈率分别为55~77%与9~40%;改善率为19~39%与47~72%;失败率为1~1.3%与7~28%。显然纤维肌肉增生组优于动脉粥样硬化组;在后者局限性病灶优于弥漫性病变。

一般而论,小儿患者的疗效较成人为高,治愈率为58~85%,改善率7~24%,失败率0~7%。

在我国,60年代起陆续发表论文报告。早期阶段,单侧肾动脉狭窄引起高血压多行肾切除术或部分肾切除术,血管重建术中以旁路手术为主。近期疗效虽较满意,但长期随访证实相当部分病例出现吻合口再狭窄,显然与我国肾血管性高血压以多发性大动脉炎为最多见的病理基础有关。1976年上海华山医院报告22例自体肾移植术治疗结果。在经长期随访20例中,血压正常者14例,改善者4例,无效者2例。1984年对122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结果作了分析,得到长期随访(1~22年,半数在5年以上)者有105例。内科治疗30例中,生存者仅10例,血压仍在高水平;肾切除术及部分肾切除术者有18例,术后血压曾一度恢复正常,以后又复升高;血管重建术有25例(大多为旁路手术),大多数近期疗效良好,少数血压又复升高,其中两侧(术后3年及16年)重复了血管造影证实旁路手术吻合口再狭窄。分析可能因素有:腹主动脉炎性病变再度发展和吻合口处移植人工血管产生异物反应或自体静脉发生萎缩。脾、肾动脉吻合术效果不佳,可能与脾动脉灌注压力低有关。自体肾移植术48例(包括上海华山医院22例)中,4例伴发腹主动脉瘤均死亡(1例术后死亡,3例分别于术后5、13、19个月死于其他原因),血压维持正常者28例,明显好转者12例,4例血压下降不满意,故总有效率为83.3%。目前,在我国已普遍推广应用自体肾移植术,据不完全统计达212例包括两组分析,近期效果分别为82%及95.2%,远期效果为79.8%。我们认为,在我国,自体肾移植术在一般情况下是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首选手术方法,因有以下优点:

①避免应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故在吻合口处不发生异物反应或萎缩性变;

②大动脉炎一般不致影响髂内动脉,因此移植肾得到充分的血供;

③手术野显露良好,易于操作;

④两侧病变也属适用。但当下肢血压低于上肢时,应先行腹主动脉狭窄或动脉瘤的远近两端的旁路手术再作自体肾移植术,否则难于收效。

近10年来,对原位不能进行肾血管重建术者,体外再建术(bench surgery)开辟了新的途径。手术步骤有三:

①游离肾门血管,暂时外置(切下)肾脏,低温灌注保护肾脏;

②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分离肾动脉有关分支,解除病变修补血管成形手术和

③肾脏再移植术(肾窝原位或髂窝)。1984年Stoney报告24例体外血管重建术的结果,23例术后复查动脉造影,22例成功痊愈;另1例因对侧肾动脉病变尚等待处理。1988年Najarian报告39例此项手术结果,36例成功,3例失败。

在施行旁路手术和置换术中,近期内文献对移植物(graft)的选择讨论较多。多数作者选用自体静脉,取材方便,在85~90%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有人则应用髂内动脉,有效率可达98%。近10年来,人工血管作为移植物的探索引起注目。大多采用涤纶,亦有推荐多孔聚四氟乙烯膨体(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合成移植物取材随意,但血栓形成使其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基于此,人工血管内皮细胞种植(Seeding)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1978年Herring首先创用机械法将静脉内皮细胞种植于人工血管腔内获得成功,不久为Michigan大学采用酶技术所取代,系将获得的静脉内皮细胞放入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溶液中培养,再种植于预凝过的(preclot)人工血管作为移植物。实验证明4周后至少80%的管腔面积为种植的内皮细胞所覆盖,4个月后覆盖面可达100%,而无血栓形成。其他学者也有类似报告。人工血管内皮细胞化还有增强抗细菌感染的作用,内皮细胞覆盖可防止细菌的粘附。在动物实验基础上,iNDIANI大学于1984和1987年发表两篇临床应用种植内皮细胞于人工血管的报告,人工血管经内皮细胞种植者与未种植者相比,在1年半后其血管通畅率分别为100%与60%。此外,吸烟者血管通畅率远低于不吸烟者。

人工血管内皮细胞化的作用机理具有理论基础。动物血管内皮细胞膜含有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磷脂,在磷脂酶环作用下释放出花生四烯酸。后者在环氧酶和前列环素合成酶作用下,合成前列环素(PGI2),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解聚血小板聚集体作用以及强的扩血管作用;这与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的作用相反。

3、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1978年Gr?ntzig首先创用PTA扩张肾动脉狭窄获得成功,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此后PTA在临床上迅速推广应用。1980年Dotter估计在欧美作PTA例数已超过15000人次。PTA系应用同轴扩张血管的原理,从已插入通过肾动脉狭窄处一根带有囊袋的导管将囊袋膨胀至一适度压力(大约5个大气压)从而增大管腔直径。技术成功可从术后血管造影确认,一般在97%。众多报告提示90%或以上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在1个月内血压显著下降。Tegtmeyer在80例中经1~52个月随访,25例痊愈,47例改善,8例无效。Martin综合5组111例PTA治疗结果,技术成功者93%,血压正常42%,改善42%,其中纤维肌肉增生疗效优于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者10例(9%)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少尿、血肿、栓塞及血管穿孔等。Dean认为对PTA效果的评估应作1年以上的随访,复发率可达19%以上。PTA失败的原因有二:一为扩张不全,一为病灶复发,常与病变钙化有关,多见于肾动脉开口处或动脉造影未能显示的某些狭窄部分,故在行PTA前应加注意。Dean在国内已有开展。1982年董宗俊报告10例,经1~18个月随访,血压正常7例,改善1例,效果差及无效各1例。1986年林贵用Dean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伴发肾动脉狭窄,可将肾动脉狭窄扩张至4mm,腹主动脉到9mm,从而改善腹主动脉和肾动脉血供,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或改善。这一初步效果对我国最多见的由大动脉炎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的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在1988年全国肾血管性高血压研讨会中,可供分析病例经Dean治疗者计224例,痊愈者138例,好转者53例,无变化者31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5%。北京宣武医院有56例作PTA,单侧治愈率为88.5%,双侧为73.7%,大动脉炎组为87.9%而非大动脉炎组则为66.7%。

关于PTA治疗效果机理,1980年Castanedt-Zuniga指出,通过观察尸体动脉带囊导管扩张后,发现动脉内膜断裂与血管层分离。动脉壁的病理改变为内膜、中层及外膜的延伸,弹力纤维拉长,平滑肌细胞核成螺旋形畸形,进一步导致内膜及中层破裂而使动脉永久性扩张。以后新的内膜及疤痕形成促使动脉愈合,产生类似动脉剥脱术的结果。总之,PTA操作技术简便,亦较安全,对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尤为适宜,故有人把PTA看作手术治疗的一种交替疗法,并可在行动脉造影的同时进行PTA治疗,这样可使病人少作一次动脉插管。PTA疗效不佳或血压再升高时,可重复PTA或改用手术治疗。

肾性高血压与其他肾病区别

肾性高血压与其他肾病区别!高血压在临床上极为常见。施行手术后可治愈。总的看来,它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肾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之一,在无明显水肿或未做尿液检查时,患者容易以为得的是原发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在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故有必要对二者作认真的鉴别。那么如何区别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呢?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询问病史,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肾性高血压可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在病史不典型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以下鉴别方供参考:

(1)原发性高血压:一般年龄较大,或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先有高血压,以后才有肾损害。如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

(2)肾实质性高血压:这类患者多有肾脏病病史,如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盂肾炎等。

(3)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病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并应注意病史中有否腰部外伤,腰痛部或胁腹部剧痛,腹痛等病史。体检时腹部或胁腹部、颈部可有血管杂音。但上述征象均无特异性,确诊要靠肾动脉造影及肾静脉肾素测定。

肾性高血压与其他肾病区别!肾病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出现肾病症状,选择正规的肾病医院进行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病人有高血压跟肾脏有关吗

高血压是肾脏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中就有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两种,但是两者在病因和发病机理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预后也有不同。肾血管性高血压可以应用手术方法治愈,一般早中期治疗效果较好。而肾实质性高血压可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期。

1、饮食要清淡

饮食要三低二高。低动物脂肪、低糖、低钠(盐),高蛋白、高纤维素(蔬菜)。高血压病人不宜吃得过咸,要多吃蔬菜和易消化食物,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特别是动物脂肪和内脏,以防止发胖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对于老年人,在烹调方面不宜采用油炸方式,因这类食品会增加脂肪含量。这是高血压的注意事项之一。

2、心情要舒畅

俗话讲,“笑一笑,老变少”。实践证明,心情开朗、乐观的人较长寿。应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并培养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相反,如果你终日处于兴奋、紧张或忧伤之中,对鸡毛蒜皮小事耿耿于怀,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液粘度增加,使原已升高的血压继续上升,诱发高血压危象、脑血管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3、坚持锻炼,增强体质

每天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加能量消耗,调整身体的能量平衡,防止肥胖,而且可以促进心血管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血管紧张度,使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下降,也可使血甘油三酯及血液粘稠度下降。这些对预防冠心病及高血压病都十分有利。

4、定时排便

人体在排大便时腹压升高可影响血压。高血压病人在排便困难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平时应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还应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相关推荐

慢性肾小球肾炎与高血压肾病鉴别

1、慢性肾小球肾炎与高血压肾病鉴别 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在治疗、预后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故有必要对二者作认真的鉴别。那么如何区别肾性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呢?这就需要进行仔细的检查和询问病史,明确因果关系,弄清发病的先后次序。 肾性高血压可分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其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在病史不典型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有一定的困难,这时需做肾穿以明确诊断。 2、肾血管性高血压 多见于30岁以下,或55岁以上,突然发生恶性高血压,或以往有高血压史,突然转为恶性高血压者。并应注意病史中有否腰部外

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症状有哪些

肾动脉狭窄发病早期呈隐匿且进行性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而并没有临床症状,但随着狭窄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高血压、肾功能衰竭、心绞痛、反复发作性肺水肿、蛋白尿等。关注临床线索是早期发现的关键。 1.30岁以前或55岁以后发现的高血压,特别是没有家族史的患者; 2.腹部、腰部可闻及血管杂音; 3.顽固性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或以前稳定的高血压突然恶化; 4.反复发作的高血压; 5.不明原因的肾衰,而尿常规正常,特别是老年人; 6.伴发周围血管病变,特别在大量吸烟中; 7.高血压治疗时出现肾功能恶化,

血管堵塞的危害 肾脏

血管堵塞如果发生在肾脏,会导致会导致肾动脉狭窄,出现肾血管性高血压与缺血性肾脏病,肾血管性高血压表现为血压正常者(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出现高血压后即迅速进展,或原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血压近期迅速恶化,舒张压明显升高。重症患者还可出现恶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缺血性肾脏病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出现夜尿增多。如果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腰部)剧烈疼痛,血尿等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症状。

症状性高血压有哪些

症状性高血压又称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一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高血压,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继发的血压升高,也就是说高血压仅是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症状性高血压的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等与高血压病相似,因此,当原发病的某些症状不太明显时,易误诊为高血压病。但是由于症状性高血压有致病原因可查,常见病因有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妊娠高血压、主动脉缩窄等。故而该病的治疗和预后与高血压病完全不同。有些症状性高血压的原发病可通过药物或手术等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治愈后血压

肾性高血压怎么治疗

有65%以上的病人在使用了微化中药渗透疗法后,原来很高的血压逐渐降至正常,最后甚至是停用了降压药。中药渗透疗法活性物质有很轻的扩张血管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 1、通过激活体内前列环素的释放和缓激肽释放来扩张血管。 2、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来扩张血管。 3、通过抑制体内血管紧张素Ⅱ的释放来扩张血管。 肾血管性高血压:直接因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约占成人高血压的5~10%,是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肾动脉狭窄导致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独成一类,称肾血管性高血压,在整

肾血管性高血压应做哪些检查

目前临床上常做的检查,如排泄性尿路造影以观察肾脏大小、显影情况、肾盏、肾盂加输尿管的解剖形象及功能状况;分肾功能试验,直接检测各侧肾脏的具体功能;放射性同位素检查,也是了解每侧肾脏功能的一种良好的筛选手段;肾素活性测定,则不仅有助于诊断,也是决定手术适应证和预测疗效的重要依据。 但最重要的检查,还是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术。通过造影可以观察腹主动脉、肾动脉及其分支和肾实质的显影形象,从而明确肾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范围和程度,并为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法提供依据。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又有几种新的无损伤检查手段,如螺旋

肾衰的原因是什么呢

1.慢性肾小球肾炎:如IgA 肾病、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阶段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和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2.代谢异常所致的肾脏损害: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及淀粉样变性肾病等; 3.血管性肾病变:如高血压病、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等; 4.遗传性肾病:如多囊肾、Alport综合征等; 5. 感染性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6.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血管炎肾脏损害、多发性骨髓瘤等; 7.中毒性肾病:如镇痛剂性肾病、重金属中毒性肾病等; 8.梗阻性肾病:如输尿管梗阻、反流性肾病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1、在我国占第1位的是多发性大动脉炎 (aorto-arteritis,AA),可能是一种由感染因素激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动脉中层,外膜及内膜也受侵犯。 2、动脉粥样硬化症 (atherosclerosis,AS)是全身性疾病,多见50岁以上,常累及肾动脉的起始部,在西方国家AS是最常见病因,占60%~70%。国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3、动脉肌纤维性结构发育不良 (fibromuscular dysplasia,FMD)或肌纤维增生不良(fibromuscular hyperplasia),是胚胎

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方法

1、糖尿病与高血压:均为常见疾病,二者关系密切。糖尿病病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增高,约为非糖尿病人群的2倍,并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及病程延长而上升,女性高于男性。 2、肾实质性高血压:是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的高血压,占全部高血压的5%~10%,其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在继发性高血压中居首位。 3、肾血管性高血压:一种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各种病因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进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经介入或手术治疗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改善。 4、戈登综合征:是高血钾、高血氯、低肾素性

肾动脉狭窄的典型症状是什么呢

(一)肾血管性高血压 常呈如下特点:血压正常者(特别是年轻女性)出现高血压后即迅速进展;原有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血压近期迅速恶化,舒张压明显升高。重症患者可出现恶性高血压(舒张压超过130mmHg,眼底呈高血压3或4期改变);不应用抗RAAS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lR)拮抗剂(ARB)、β受体阻断剂,高血压常难以控制。 此外,约15%的本病患者因血浆醛固酮增多可出现低钾血症。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若长久不能良好控制,还能引起对侧肾损害(高血压肾硬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