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干扰素是治疗疾病常使用的,不过对这样治疗方法选择,都是不能随意选择,要先对它进行了解,这样使用的时候,对身体才没有影响,那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怎么样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对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不会有错误行为。
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
西医
原发性:
治疗目的要求血小板减少至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预防血栓及出血的发生。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五、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继发性:
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常恢复正常。肾上腺素和肌肉运动引起的血小板增多是暂时的,15min内可达基础水平的150%,30min左右恢复到原基础水平。手术前血小板减少韵病例外科手术后2~6天内血小板计数可达正常,以后可升高到正常的2.5倍,10~16天后慢慢恢复正常。脾切除术后1周内血小板计数可上升到1000×109/L或更高,一般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
在对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方法认识后,选择干扰素治疗血小板增多症的时候,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而且对这样治疗方法使用的时候,患者需要注意身体方面如果有异常表现,要及时说明,避免诱发出现身体其他疾病出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危险吗
对无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否采用降低血小板计数的治疗仍有争论.一般而言,很少有证据表明长期降血小板治疗能改善无症状患者的预后.与预防性降血小板治疗无症状患者以防止止血并发症发生存在争论的情况相反,对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患者降低血小板可以改善症状已有共识.患者有指,趾微血管缺血或脑血管缺血症状时,应积极进行降血小板治疗.目标为降低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的生成.对无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否采用降低血小板计数的治疗仍有争论.一般而言,很少有证据表明长期降血小板治疗能改善无症状患者的预后.与预防性降血小板治疗无症状患者以防止止血并发症发生存在争论的情况相反,对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患者降低血小板可以改善症状已有共识.患者有指,趾微血管缺血或脑血管缺血症状时,应积极进行降血小板治疗.目标为降低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的生成.
1.急性有危险的出血或血栓患者可用血细胞分离仪单采血小板 此法降低血小板是短时的其后会出现反跳,需与骨髓抑制剂协同使用.32P 和烷化剂如苯丙氨酸氮芥(马尔法兰),白消安(马利兰),塞替派,氧芬胂(苯丙酸氮芥)等以往使用较多,现在倾向于放弃使用,因其有致白血病的可能.
2.羟基脲的治疗 羟基脲非烷化剂骨髓抑制剂,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开始剂量每天10~30mg/kg.因可引起快速骨髓抑制,开始7 天内应检查血细胞计数并在以后监控.维持剂量需个体化,根据血细胞计数调整用药剂量.约80%患者在8 周内可使血小板降至500×109/L 以下,并可长期控制血小板数.羟基脲的骨髓抑制作用较轻,可通过调整用药量避免严重的骨髓抑制.一些病人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有的病人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与其他化疗药物可以提高白血病的发生相似,羟基脲也有提高白血病发生的副作用.在羟基脲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中,发生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很大比例呈染色体17P 缺失和其他17P-综合征的特征.
3. 阿那格雷(氯咪喹酮)对降低血小板计数非常有效,现已是一线治疗药物之一.它能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成熟而降低血小板.开始剂量0.5mg,4 次/d,或1mg,2 次/d.控制血小板需要的剂量一般成人2.0~3.0mg/d.约11 天可降低一半血小板计数.此药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少数病人可发生血容量轻度降低.病人服药期间血小板计数可以控制得很好,但停药后大多数病人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副作用有神经和消化道症状,心悸及体液潴留.
4.重组α-干扰素 为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可抑制异常巨核细胞克隆的分化,降低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倍增.大多数患者用于扰素治疗1 个月,血小板计数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开始剂量皮下注射干扰素, 300 万U/d,血小板接近正常后根据个体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性调整剂量,以后可用较小剂量每周3 次皮下注射维持多年.停止使用后血小板可增多,复发.主要为流感样副作用,可有发热,关节肌肉酸痛等,减少剂量或解热止痛药可减轻或缓解.干扰素治疗可伴有白细胞计数下降.
5.阿司匹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对指,趾缺血和脑血管缺血症状特别有效.缺点是在有些患者可引起严重出血,使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因而使用时需慎重.
婴儿血小板高怎么办
1、一般来讲,婴儿血小板增高症的治疗目的是让婴儿自身的血小板减少或者向正常值靠拢,因此,服用药物是很多血小板增高症患者最常选用的治疗方法,骨髓抑制性药物是最常使用的血小板增高症诊治方法,但由于婴儿自身免疫力不高,因此婴儿不宜食用过多药物。
2、血小板分离术是治疗婴儿血小板增高症治疗十分常见的手术方式,血小板分离术能够逊色减少血小板的数量,从而对婴儿血小板增高症的症状有所减缓,不过其最佳效果适用于一些类似于胃肠道出血及分娩等一些选择性手术前进行。
3、干扰素是目前医疗行业最新兴起的治疗血小板增高症的一种手术方式,其可以成功的抑制血小板生存期限,从而降低血小板的数量,除此之外,消炎止痛以及阿司匹林等药物也对血小板增高症的治疗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由上可见,对于婴儿血小板高这种疾病的治疗同样是有多种方式可选的,而文中为治疗婴儿血小板高这种疾病的方法介绍,主要是从治疗婴儿血小板高效果较好的方面而选择的,所以,在治疗婴儿血小板高的时候,不妨试试文中所述三种方式。
血小板压积偏高怎么回事
血小板压积就是血小板在血液中含的比例,只有这个项目超出参考值没有什么意义,不必理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放心吧。 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数量>400×109/L时,称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肿瘤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一般不超过500×109/L,且经过治疗病况改善以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上升,常可高于600×109/L.血小板数升高如果与某些疾病有关(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治疗应针对原发病.如果治疗成功,血小板计数通常应回降至正常水平。
怎么认识血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增高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高症是发生在骨髓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继发性血小板增高常见于炎症和肿瘤性疾病引起。血小板增多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出血、贫血、手足麻木、脾大等症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和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由于其的低发病率很充满艰辛。多数患者或是医院在骨穿或是基因检测确诊后采用口服羟基脲或肌注干扰素长期维持治疗,在血小板直线上升呈不可控制的状态时,会加大羟基脲或是其他抑制骨髓的药物。这时很多患者都会注重血小板的数量高低,去忽视了长期服用或是加大化疗药物后期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其实化疗药物的双向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即在杀伤异常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人体的正常细胞。尤其是羟基脲的副作用,在后期对身体的损坏极为强大。
中医传承几千年来,不断被医家总结经验,并拿来在西医临床上研究,确定了其在血液病治疗的崇高地位。所以中西医相结合,找到最佳切入点,既辨病有辨证,无疑为患者朋友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血小板增多症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患者及其家属带去了希望曙光,并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对无症状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否采用降低血小板计数的治疗仍有争论。一般而言,很少有证据表明长期降血小板治疗能改善无症状患者的预后。与预防性降血小板治疗无症状患者以防止止血并发症发生存在争论的情况相反,对有出血或血栓形成的患者降低血小板可以改善症状已有共识。患者有指、趾微血管缺血或脑血管缺血症状时,应积极进行降血小板治疗。目标为降低巨核细胞增殖和血小板的生成。
1.急性有危险的出血或血栓患者可用血细胞分离仪单采血小板 此法降低血小板是短时的其后会出现反跳,需与骨髓抑制剂协同使用。32P和烷化剂如苯丙氨酸氮芥(马尔法兰)、白消安(马利兰)、塞替派、氧芬胂(苯丙酸氮芥)等以往使用较多,现在倾向于放弃使用,因其有致白血病的可能。
2.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羟基脲的治疗 羟基脲非烷化剂骨髓抑制剂,对本病有很好的疗效。开始剂量每天10~30mg/kg。因可引起快速骨髓抑制,开始7天内应检查血细胞计数并在以后监控。维持剂量需个体化,根据血细胞计数调整用药剂量。约80%患者在8周内可使血小板降至500×109/L以下,并可长期控制血小板数。
羟基脲的骨髓抑制作用较轻,可通过调整用药量避免严重的骨髓抑制。一些病人有轻度的胃肠道反应,有的病人可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与其他化疗药物可以提高白血病的发生相似,羟基脲也有提高白血病发生的副作用。在羟基脲治疗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人中,发生的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很大比例呈染色体 17P缺失和其他17P-综合征的特征。
3.阿那格雷(氯咪喹酮)对降低血小板计数非常有效,现已是一线治疗药物之一。它能通过抑制骨髓巨核细胞成熟而降低血小板。开始剂量0.5mg,4次/d,或1mg,2次/d。控制血小板需要的剂量一般成人2.0~3.0mg/d。约11天可降低一半血小板计数。此药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少数病人可发生血容量轻度降低。病人服药期间血小板计数可以控制得很好,但停药后大多数病人血小板计数迅速上升。副作用有神经和消化道症状、心悸及体液潴留。
4.重组α-干扰素 为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可抑制异常巨核细胞克隆的分化,降低巨核细胞的大小和倍增。大多数患者用于扰素治疗1个月,血小板计数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开始剂量皮下注射干扰素, 300万U/d,血小板接近正常后根据个体的治疗反应和耐受性调整剂量,以后可用较小剂量每周3次皮下注射维持多年。停止使用后血小板可增多、复发。主要为流感样副作用,可有发热、关节肌肉酸痛等,减少剂量或解热止痛药可减轻或缓解。干扰素治疗可伴有白细胞计数下降。
5.阿司匹林:是有效的辅助治疗药物,对指、趾缺血和脑血管缺血症状特别有效。缺点是在有些患者可引起严重出血,使出血时间显著延长。因而使用时需慎重。
6.放射核素磷(32P) 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怎么治疗血小板高
(一)骨髓抑制性药物。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二)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三)血小板分离术。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四)干扰素。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五)其他。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复查后虽然还是高于参考范围,但已经没有临床意义了,高的不多。女性较易发生缺铁,缺铁一方面干扰血小板测试,另一方面确实可导致血小板升高。可以先检查一下缺不缺铁。意见建议:可检查一下血清铁,铁蛋白,如果确实是低的,可以补铁治疗,或者多吃瘦肉,动物血,肝脏,黑木耳等。单纯血小板偏高没有问题的,可能与你血容量低有关,也就是说你的血液比较稠,鉴于你的年龄在饮食方面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血小板的高低与个人差异有很大关系的意见建议:病理性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你先注意观察,过阵子再检查依次,如果还是高那就要找出怎么因起的。血小板高,多吃芹菜。
婴儿血小板偏高的治疗方法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变态的骨髓异常,引起了血小板过多,本身与免疫系统的基因缺陷有关的,目前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临床以控制症状为主,生存时间在十年左右的,北京中科血康血液血液病研究院专业研究以中医药治疗此病取得成功,成功发明的中医药DBT免疫平衡修复疗法运用于临床,在北京华军中医院血液病专科的诊疗中得以证实。
中医的治疗原理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调节免疫平衡为主,再加上造成血瘀的原因的药物,如气滞者可加理气药,肝郁者如流肝解郁药,寒凝者加温阳药,阴虚者加滋补肝肾药,毒邪引起者加解毒药。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应用中医药DBT免疫平衡修复疗法治疗血小板增多症,重用破血逐瘀药,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认为水蛭、蜇虫是关键药,其剂量按普通的活血药的常规剂量使用,未见有任何副作用。
对脾切除引起的血小板增多症疗效难以持久,需连续服药。根据中医的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的理论,在破血逐瘀药中,适当配伍桂枝、仙茅、向苁蓉、补骨脂等温补之品,可以增强疗效。另外,对于有出血倾向的血小板增多症,不要为出血现象所迷惑,这种出血多为瘀血阻络,新血不得归经所致。故仍可放胆应用破血逐瘀之品,若配伍紫草、茜草、花蕊石、蒲黄等活血止血之药,效果更佳。
上述关于婴儿血小板偏高的治疗方法的分析,希望帮到患者,可以采用中医的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对于幼儿的伤害相对较小,其治疗的效果也是很显著的,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的用药。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
无原因的血小板显著增多应考虑本病,排除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即可诊断。Murphy等提出的诊断标准可供参考:①血小板计数在600×10/L以上;②血红蛋白≥130g/L或红细胞容量正常(男<36ml/kg,女<32ml/kg);③骨髓铁染色正常或铁剂试验治疗无效(铁剂治疗1个月血红蛋白上升小于10g/L);④无Ph染色体;⑤骨髓病理检查无胶原纤维,或无脾肿大、幼稚粒细胞和红细胞反应时胶原纤维小于活检面积的1/3;⑥无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鉴别诊断
本病与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的鉴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在红细胞增多和红细胞容量增高时易于鉴别,在缺铁时血容量增高不明显而血小板显著升高时可用铁剂治疗使典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特征出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有血小板显著增多时有时不易与本病鉴别,但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查足以区别。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肿大显著、存在典型的髓外造血,血涂片出现幼稚粒细胞和幼稚红细胞,骨髓病理检查存在广泛胶原纤维。骨髓增殖性疾病存在特征性区别,鉴别不难,偶而有些病例表现为难以鉴别的“重叠”综合征。
本病需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鉴别要点见表1。
表1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病因继发某种病理或生理因素不明
病期常为暂时性持续性
出血和血栓形成少见常见
脾肿大常无常有
血小板计数<1000×10/L可>1000×10/L
血小板形态功能常正常常不正常
白细胞计数常正常90%患者升高
出血时间通常正常可延长
巨核细胞数轻度增多显著增多
平均巨核细胞容量减少增加
儿童血小板偏高该怎么办
1.【生理变化】:
在运动、进餐后血小板升高,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人每天血小板数有6--10%的波动,晨间较低,午后略高;春季低,冬季高。妇女月经期前、后血小板会降低,经期第一天血小板可降低一半,后又逐渐升高,运动后也会增高。
2.【病理变化】: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脾切除手术后、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治疗方法:
①骨髓抑制性药物
白消安为常用有效的药物,宜用小剂量,开始4--6mg/d。如要求血小板快速下降可选用羟基脲2--4g/d,3--4天后减至1g/d。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都有效。当血小板数下降或症状缓解后即可停药。如有复发可再用药。
②放射核素磷(32P)口服或静脉注射。
首次剂量0.08--0.11MBq,如有必要三月后再给药一次。一般不主张应用,因为诱发白血病的可能。
③血小板分离术。
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症状。常用于胃肠道出血、妊娠及分娩、选择性手术前。
④干扰素。
最近有人提出用α干扰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对巨核细胞生成抑制及血小板生存期缩短。剂量为3--5mu/d。
⑤其他。
应用双嘧达莫、阿司匹林、消炎痛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有血栓形成者用肝素或双香豆素类抗凝药。切脾是禁忌的。
根据血小板增多的程度,病程不一。大多数病例进展缓慢,中位生存期常在10--15年以上。少数病人可转为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重要脏器有血栓形成及出血常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不了解或者是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先观察一段时间,到了适合的时候再来检查排除是生理变化还是病理变化的原因。另外希望大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同时也要注意自己平时的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必要时候适当锻炼来增强体质。
新生儿血小板偏高是为什么
1,血小板正常值为 100~300,宝宝血小板偏高,多为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等,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经治疗后血小板数目会很快恢复至正常水平。
宝宝血红蛋白低,这是贫血的表现,建议明确一下贫血的原因与类型,如为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则血小板轻度升高多与缺铁性贫血,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增强有关,只要治疗与纠正了贫血,血小板也会恢复正常。另外,看有无急慢性炎症或感染存在,这也是引起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
2,血小板数超过400称为血小板增加多。 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 继发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肿瘤患,但多在500以下
血小板高应排除下列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治疗:血小板清除术;放射性P32口服或静注;化疗。 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是出血,组织炎症与坏死,恶性肿瘤,缺铁,脾切除术后,川琦病等。
川琦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标准:除化验血小板增高以外尚有:发热5天以上;双侧结膜充血;草梅舌,口唇干裂;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 。治疗:大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阿斯匹林长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