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血小板计数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以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

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

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出血性疾病要检查哪些项

对出血性疾病检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比较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更多认识。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

通过以上的介绍,对出血性疾病检查也都是有着一些了解,在治疗疾病前,也都是要对疾病进行一些认识,这样才会知道该如何检查,而且对治疗方法也都知道该如何选择,这样起来也都是很方便,不会伤害到身体健康。

血小板减少的假性之说有根据吗

假性血小板减少,通过实验和科学分析,在血小板检测中偶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现并需澄清以下事实:

1、使用血细胞分析仪时会有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其原因:

1)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PTCT)。由于用EDTA盐(EDTA盐干粉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干粉抗凝剂,在作为免疫介导的血液中,可出现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使血小板互相凝集现象。这种EDTA依赖的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上。同时,这种与血小板结合的自身抗体Fc端可与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膜上Fc受体结合,出现卫星现象。引起血小板聚集卫星现象后,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

2)EDTA诱导"血小板卫星现象"(platelet satellitism),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PTCP)应该受到广泛重视。PTCP的临床发生率约为0.09%-0.21%-0.77%,

3) 血小板体积偏大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4) 高镁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

2、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PTCP)的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

1)EDTA可引起血小板糖膜(GP)发生改变,即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的圆盘状变为圆球形,改变了血小板膜表面某种隐匿性抗原构象。

2)部分病人血浆中存在的某种自身抗体与这种改变构象的抗原结合后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细胞膜中的磷酯酶,使血小板膜水解并释放AA、ADP、5-TH、胶原、凝血酶原等血小板活性物质。

3)这些血小板活性物质都能不同程度的活化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FIR-B),促使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后聚集成团,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3、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时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血管内皮易损,致血小板容易聚集不容易解散,常导致机测血小板偏低。

4、可以采用计数血小板方法测定正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

血小板在体外明显簇集不多见,但一旦发生即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发生假性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现象,这种假性血小板计数会导致临床无故增加其他不必要的辅助检查,甚至引起临床误诊、误治。因而,若血小板出现异常低值时,可进行血涂片染色镜检观察血小板有无聚集现象,同时采末梢血手工计数。

5、结论:对临床上无任何出血症状与体征、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而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者,建议改用肝素化血或手工计数血小板。

血常规缺铁看哪个指标 血常规全血检查什么

血常规的全血主要是检查血常规里面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还有红细胞计数。血里的白细胞里面包括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些细胞都属于白细胞里面的一些细胞,所以白细胞是这些细胞的统称,白细胞减少了以后或者升高以后,这些细胞相应的会有所改变。还有红细胞计数,有贫血的病人红细胞计数是下降的,血小板含量也是下降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100-300之间,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做血常规,主要是检查全血里面的这四个细胞,也可以说是血液中的三个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里面还包含血红蛋白。

血小板减少紫癜到底怎么治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分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治疗应个体化。一般说来血小板计数大于30×10/L,无出血倾向者可予观察并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介于(20~30)×10/L之间,则要视患者临床表现/出血程度及风险而定;血小板小于20×10/L者通常应予治疗。出血倾向严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伤,避免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本病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不强调将血小板计数提高至正常,以确保患者不因出血发生危险,又不因过度治疗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目前认为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血小板过多,从而造成血小板减少,发病原因不明确。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前通常有病毒感染史。

血小板计数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有助于临床上止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生理性

正常人血小板计数一天内可有6—10%变化,表现为早晨较低,午后略高;春季较低,冬季略高;平原居民较低,高原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高10%;女性月经前降低,月经后升高;妊娠中晚期升高,分娩后降低;运动后升高,休息时恢复。

病理性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恶性肿瘤、感染、缺氧、创伤、骨折等。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放射病等)

血小板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疾病)

血小板消耗增加(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检验误差可能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

所谓假性血小板减少,是血小板计数检验误差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如全自动光电扫描仪机械误差、才学标本凝固、试管不清洁导致血小板发生粘附和积聚、血中含有冷凝集素等物质,均可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单次血液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要多次反复检查,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特别是全自动光电扫描仪容易发生检验误差,血小板计数波动幅度较大。血小板减少患者可选择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医疗机构检测血小板,以除外假性血小板减少。

一些药物也有导致血小板检验误差发生的可能,如在应用GPIIb/IIIa拮抗剂阿昔单抗的治疗中约有百分之二左右的患者会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产前子痫的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时产生的高镁血症,血标本在细胞计数仪检测时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有些血常规检查常要加入的抗凝剂己二胺四乙酸(EDTA)、肝素、枸橼酸等试剂均能引起血小板聚集。EDTA依赖的血小板减少症在应用血细胞计数仪中可以见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隐藏着结合位点的抗原和抗体在EDTA作用下发生改变,致使血小板发生凝聚。糖体长生的机制尚不清楚,可先天或后天产生,如败血症、妊娠综合征等。怀疑此症时,应接受临床上反复多次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的计数意义

血小板计数的概念 是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严重损伤或在激状态可发生出血。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轻度损伤可引起皮肤粘膜紫癜,手术后可能出血;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一般认为,当血小板计数<20×10^9/L时,需要预防性输入血小板。如果血小板计数>50×10^9/L,且血小板功能正常,则手术过程不至于出现明显出血。

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戈谢病等,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教你如何看血液检查报告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嗜酸性粒细胞:0.005-0.05(0.5%-5%)。

淋巴细胞:0.20-0.40(20%-40%)。

单核细胞: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标准

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3.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4.以下5点中应具备任何一点:强的松治疗有效;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切脾治疗有效;相关血小板抗体增多;相关血清补体PAC3增多。

诊断重点

出血症状 发病前的1-3周内,患者大多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经历,并且多数患者的皮肤、粘膜等处会出现不高于皮肤表层的瘀点、瘀斑或血肿。这种症状可发生在患者的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居多。患者鼻衄、齿衄最常见,呕血、黑粪也有发生,偶有血尿。

临床表现 在临床上,血小板减少可分为急性型与慢性型。急性型多发于儿童,患儿在起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病程通常在6个月以内,预后较成人良好;慢性型多见于成人,通常病前无明显的病毒感染经历,病程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患者出血症状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

血常规检查 患者在化验血小板计数时,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通常血小板计数小于50X109/L时,便会出现自发性的出血,患者较常人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检查相关血小板抗体(PAlgG、PAIgM)及相关血清补体(PAC3)升高。束臂试验阳性。

了解假性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可见于患者,也可见于正常人,常会造成如手术延迟、治疗中断、不必要的激素治疗,甚至脾切除等情况,给患者带来伤害。因此,了解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十分重要,其原因包括:

1、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诱导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引起血液标本中的血小板发生凝集,形成直径大的血小板团块,有的凝集成带状,因而不被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出现假性血小板偏低的现象。

2、大或者巨大血小板诱导的假性血小板减少

正常人血小板大小、形态之间变异较大;在检测血小板计数时,大或者巨大的血小板不被计数,从而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

3、临床用药所致

如临床上常用硫酸镁预防和控制产前子痫,血中镁含量过高可引起假性血小板减少。

4、血小板冷凝集

是指在较低的温度下血细胞发生凝集,一般发生在冬季,冷凝集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而红细胞或者白细胞结果偏高。

血小板偏高是怎么回事

1、原发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血小板计数指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而伴有质量异常。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出血倾向或血栓的形成。

2、反应性增多导致血小板偏高

反应性血小板增多是由于其他病症所引发的血小板增多的症状,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血小板计数偏高对人体的危害

血小板计数偏高对人体主要危害表现:血小板计数偏高患者的颈内或其他内脏部位动脉也可引起血栓的形成。静脉血栓开成有时发生在肝、脾、肠系膜、肾门静脉。20%可有无症状脾栓塞。手指或脚趾血管阻塞可出现局部疼痛、灼烧感、红肿和发热,可发展成青紫或坏死。脑血管血栓形成常引起神经系统症状,暂时性脑缺血、视觉障碍、感觉障碍、头痛、头晕、失眠等常见,脑血管意外也有发生。习惯性流产和阴茎异常勃起的症状时有发生。

有数据统计30%的血小板计数偏高患者有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血管栓塞后,可有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坏疽等表现,也有表现红斑性肢痛病。脾及肠系膜血管栓塞可以导致腹痛、呕吐。肺、脑、肾栓塞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脾肿大占80%,一般为轻到中度。少数病人会发生肝肿大这也是血小板增多症危害较为常见的一点。

出血性疾病要检查哪些项

对出血性疾病检查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而且这样的问题,在出现的时候,也都是比较盲目不知道该怎么做,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下,使得我们对这样的问题,也都是有着更多认识。

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相关推荐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减少是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

血常规可以检查到的项目

(1) 红细胞计数(RBC) (单位:10^12/L)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2) 红细胞压积(HCT) (单位:%) 大于正常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脱水、大面积烧伤,补液的参考值;小于正常值,贫血,出血。 (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单位:fL) 大于正常值,营养不良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胰外功能不全、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出血性贫血再生之后、甲状腺功能低下

有哪些常见的血小板类型

一、血小板的生理与功能 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血小板进入血循环后,约有三分之一贮存在脾脏内。血小板半存活期为3.7~4.0天,衰老和消耗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脏内被清除。血小板膜含有多种糖蛋白和受体,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血小板被激活,形态发生变化,继而发生聚集和颗粒释放等一系列反应。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是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亦参与凝血过程、血块回缩和血管收缩反应。 二、机采血小板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献血者采集的血小板,在20~24℃水平振摇保存5天。 机采血小板浓度高

益母草的营养价值 活血化瘀

前益母草素是一种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拮抗剂,能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血栓重量减轻,并使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原发性血小板的疾病概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thrombocytosis,PT)是指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量超过正常血小板计数的上限400×109/L。主要的病理生理原因: ①克隆性,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和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 ②反应性或继发性,发生在感染、炎症、肿瘤、手术后、药物、某些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 ③家族性或遗传性。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经G6PD同工酶检查证实本病也为多能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持续明显增殖,血小板生成增多,加上脾和肝储存血小板的释放,但血小板寿命大多正常。 本病的出血机理由于血小板功能缺陷,粘附及聚集功能减退,血小板第三因子降低,5-羟色胺减少以及释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尚有凝血机制不正常,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因血小板过多,活化的血小板产生血栓素,易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可微血管内形成血栓。晚期可有脾脏和其他脏器的髓外造血。 通常情况下,体内1/3的血小板滞留于脾脏,主要是一些做外科切除脾脏或功

血小板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的增高一般有两种情况,原发性增高和反应性增高。原发性增高常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反应性增高主要多见于急性感染、溶血等情况。要确定具体原因,应及时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查明情况尽快治疗。 血小板计数计数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100~300×10^9/L,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时即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主要有原发性增多和反应性增多两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的特征是骨髓巨核细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方法

1.血象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均降低,特别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相应地减少,平均体积(MCV)小于80fl,平均血红蛋白(MCH)低于26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低于0.30。涂片中红细胞变小,染色浅,中间透亮区加大。重症病例,红细胞可能呈环形。脆性降低,周围血象中很少见到有核红细胞。普赖斯-琼司曲线左移,且基底加宽。网织红细胞百分数正常,绝对值低于正常。严重贫血的病例,白细胞数量可减低,同时出现淋巴细胞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多数正常,部分病例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增高,但在严重病例中可稍降低,但极少达到

过敏性紫癜严重吗

过敏性紫癜是免疫球蛋白A(IgA)、C3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一种小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和IgA肾病是相关的两个疾病。两种疾病都有血清IgA水平升高,肾活检有相同的发现。但是,IgA肾病几乎只有年轻人发病,并且主要累及肾脏。过敏性紫癜主要发生在儿童,症状可以涉及皮肤和结缔组织、关节、胃肠道、阴囊以及肾脏。 实验室检查 过敏性紫癜是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并不是确诊的依据。常规实验室检测的结果通常都在正常范围内。 有助于排除其他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血细胞计数、尿素氮水平、肌酐水平

单纯性紫癜的肩背诊断

实验室检查 (1)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正常。 (2)少数患者血小板对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异常,对玻珠柱的粘附率减低。 3、诊断标准 (1)素来体健。大多下肢自发出现瘀点或瘀斑,可自行消退。无家族史。 (2)束臂试验阳性或阴性,但止血功能常规检查一般正常。 (3)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 鉴别诊断 1、阿司匹林样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血小板释放功能障碍。患者对阿司匹林特别敏感;血小板计数正常;pf-3有效性异常。临床上皮肤癜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显,外伤或手术时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