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癌变几率
胆囊结石的癌变几率
1、胆囊结石一般没有症状,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患有本病。并且在检查中,3毫米以下的胆囊结石在CT和核磁共振中很难被发现,所以很容易被漏诊。在此建议大家较好每年做快速体检,如果身体出现什么异样以便能尽早进行治疗。
2、大多数胆囊结石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胆囊结石患者并无症状,只有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也有许多关于胆囊结石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结石隐匿性强,常给人们造成不痛不痒、身无百病的假象。正是由于胆囊结石早期毫无症状的表现,容易使患者忽视它的存在,而延误治疗。当胆囊结石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
胆囊癌的病因是什么
1、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结石有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达54.3%~100%,国内为20%~82.6%。从胆结石角度看,胆石症患者中有1.5%~6.3%合并胆囊癌。还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比无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危险性增加4~5倍,胆结石发作年龄越早胆囊癌发病的危险越大;胆结石直径大于1cm者胆囊发病的危险性要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有一定的关系,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往往合并存在。胆囊黏膜经化生、增生或息肉样变可演变成原位癌。有研究显示,胆囊不典型增生到晚期癌的进展时间大约为15年。
3、胆囊腺瘤胆囊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胆囊腺瘤的特征多为有蒂、单发,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胆囊癌前病变。一般认为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直径10mm以上者,癌变可能性大。
4、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形成壁内憩室、囊肿等。过去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癌变可能,但近年日本、法国等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基础上发生胆囊癌的报道。
5、胆胰汇合部畸形胰-胆管汇合部畸形,即胰胆管合流为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关于胰管合流异常引起胆囊癌的机制,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胰液的返流。胰液引起胆囊癌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胆汁中卵磷酯被胰液中的磷酸酯a2水解产生脱脂酸卵磷酯,后者有损害细胞膜的作用,它积聚在胆囊壁内刺激胆囊上皮,使上皮细胞发生变性,非典型增生以致癌变。
6、工业致癌物质动物实验显示氮甲苯、亚硝胺等可致胆囊癌的发生。
7、女性激素美国第3次国家癌肿调查发现,每10万人口中每年胆囊癌的年龄发生率为男性1.1人,女性2.2人;而日本则为男性0.7人,女性1.5人。因此,有人推测这可能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8、其他胆囊癌的发生还与年龄有关,原发性胆囊癌多在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产生;体重超过正常的20%~30%可增加胆囊癌发生的危险性,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4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胆囊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关系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2.胆囊良性息肉与腺瘤和胆囊癌的关系 Sawyer报告29例胆囊良性肿瘤,其中4例恶变,他复习了近20年文献资料,认为胆囊腺瘤是癌前病变,胆囊腺瘤多单发,有蒂,癌变率约10%,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有研究发现,直径小于12mm者,多为良性腺瘤;直径大于12mm者,多为恶性病变,所有原位癌和19%的浸润癌有腺瘤成分,从而认为腺瘤有癌变的可能。
胆囊腺肌增生症 以往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恶变可能,但近年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发生胆囊癌的报道,目前已被确认为胆囊癌的癌前病变。
3.胆胰管合流异常与胆囊癌发病的关系 Kinoshita及Nagata研究,胆胰管汇合共同通道超过15mm,出现胰胆反流,称为胆胰合流异常,许多作者指出胆胰管不正常的汇合,使胆囊癌的发病率上升,胰胆管汇合部畸形时,胰液长期反流使胆囊黏膜不断破坏,反复再生,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癌变,有报道,ERCP检查发现胆囊癌患者中,有16%合并胰-胆管汇合部畸形,Kimura等报告96例胆囊癌经造影证实65例胆胰管合流异常,同时观察65例胆胰合流异常者,16.7%合并胆囊癌,对照组641例胆胰管汇合正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8%,另一组报告胆胰管合流异常者,胆囊癌发生率为25%,正常汇合组635例,胆囊癌发病率为1.9%。
4.其他因素 此外,Ritchie等报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发胆囊癌,Mirizzi综合征患者胆囊癌的发生率增加,亦可能为病因之一,有报告胆囊癌发病与胆囊管异常或先天性胆管扩张有关。
怎么样会变胆囊癌
一、胆结石导致的胆囊癌
胆囊癌与胆结石有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达54.3%~100%,国内为20%~82.6%。从胆结石角度看,胆石症患者中有1.5%~6.3%合并胆囊癌。还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比无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危险性增加4~5倍,胆结石发作年龄越早胆囊癌发病的危险越大;胆结石直径大于1cm者胆囊发病的危险性要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二、慢性胆囊炎导致的胆囊癌
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有一定的关系,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往往合并存在。胆囊黏膜经化生、增生或息肉样变可演变成原位癌。有研究显示,胆囊不典型增生到晚期癌的进展时间大约为15年。
三、胆囊腺瘤导致的胆囊癌
一般导致胆囊癌发生的因素都有哪些?导致胆囊癌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哪些?胆囊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胆囊腺瘤的特征多为有蒂、单发,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胆囊癌前病变。一般认为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直径10mm以上者,癌变可能性大。
四、胆囊腺肌增生症导致的胆囊癌
年龄越大胆囊癌的发病率越高吗?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形成壁内憩室、囊肿等。过去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癌变可能,但近年日本、法国等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基础上发生胆囊癌的报道。
胆结石对身体会有哪些影响
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体检时被发现。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当胆囊内的小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就会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若小的胆囊结石脱落到胆总管内或者壶腹部,还会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壁,反复发作胆囊炎症、感染,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慢性胆囊炎。
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病症加重,增加病死率。胆结石还会引起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当然更应该让我们警惕的是,胆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道系统,反复的胆道感染,会显著增加胆道系统癌变风险。
胆囊结石的癌变率高不高
胆囊结石是一种隐匿性较强的疾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常常容易被患者忽视。只有在例行体检时才会被查出。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胆囊结石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轻度不适,合并有胆囊结石时还可出现胆绞痛。不良饮食结构、饮食节律非常化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导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渐增高。高胆固醇饮食、长期酗酒、过多进食刺激性饮食;饮食规律紊乱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过盛、过多等不良饮食习惯;农药过多、食品添加剂泛滥、电离辐射充斥空间等都和胆囊结石的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专家指出,胆囊结石的致命杀伤力在于突发癌变。因形成的胆囊结石的性质不同,癌变率逐渐增高。而在癌变中或癌变后,许多胆囊结石患者没有不适的感觉,不知不觉发展,不知不觉癌变,这也是胆囊结石最可怕的特点。
哪两类人易患胆结石
研究结果显示,患胆结石的人年龄通常比较大,活动量也较少,且以女性患者居多。身体质量指数上升,患胆结石症的几率似乎也越高。研究还发现,身体质量指数每上升一个指数,患胆结石风险就会增加7%。“母胖子壮”是许多妇女在妊娠期的追求愿望,于是便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营养过剩,这是罹患胆石症的基础。有关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其胆石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还有,老年患有胆囊结石的比例也比较高。老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年轻人高,且并发胆囊炎时,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胆囊结石分症状性胆囊结石和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也称静止性胆囊结石)。一般而言,有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都主张手术切除。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确实让人犹豫,尤其是对老年而言。
胆囊息肉0.8怎么治疗
(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已被发现其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且可以保持许多年不发生变化。对于大的胆囊息肉则提示恶性病变。
(2)年龄在胆囊息肉患者中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的平均年龄以及胆囊息肉直径明显要比非肿瘤息肉性患者要大。
(3)息肉的数目、形态单发、广基的息肉易癌变。胆囊息肉的恶性病变倾向发生在年龄大,单发,大的胆囊息肉。
(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囊结石之间的关系已比较明确,部分胆囊癌患者可同时合并胆囊结石,结石的长期刺激可促使胆囊上皮细胞增生而引发癌变。因此结石存在增加胆囊癌变危险性。
(5)伴随临床症状恶性的胆囊息肉更倾向于伴随的临床症状。
胆结石会不会诱发胆囊癌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胆囊癌恶性程度高、转移早、进展快,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有数据显示,90%以上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囊结石,可见,胆囊癌的发生与胆结石密切相关。
胆结石可诱发胆囊癌
胆结石如果长期不治疗,随着结石在胆囊内时间的延长,容易感染诱发炎症,胆囊壁或胆总管长时间受刺激将导致胆囊与胆管功能逐渐丧失,进而形成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管炎,甚至引发癌变。胆囊癌常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
出现黄疸要格外警惕
胆结石患者初期会出现轻微阵发性疼痛、饱胀不适等症状。当胆结石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右上腹阵发性痉挛疼痛,并会渐渐加重。有部分患者在出现剧烈腹痛之后,出现一过性黄疸。
胆管癌的症状与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时的症状相似,患者发病时会出现腹痛、饱胀不适、黄疸等症状。梗阻性黄疸是胆管癌最常见的症状,患者还伴有皮肤瘙痒、大便为陶土色等症状。因此患者如果出现黄疸、上腹隐痛、厌油腻、胃口差等症状时,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看看胆管是否有扩张。此外,也可抽血查看肿瘤标记物是否有升高,以此来帮助鉴别判断病人是否有肿瘤。
结石超过1厘米,建议手术
若胆结石直径超过1厘,经常出现上腹部胆囊区疼痛、明显消瘦或胆囊结石伴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腹腔镜微创手术剔除胆结石。微创手术伤口愈后快,效果明显。
结石小于1厘米且无症状的患者也不要大意。小结石也会随着时间的沉积变成大结石,还会从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形成梗阻性黄疸或化脓性胆管炎。所以,胆结石患者应积极治疗,就算暂时不需手术的患者也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免耽误病情,危及健康。
胆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者更危险
这是因为,胆囊息肉可癌变,而胆结石也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约有70%到80%的胆囊癌与胆结石有关。晚期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不到10%。建议,体检发现有胆结石的人,关注一下有无胆囊息肉,如果两者都有,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将根据结石的情况和息肉的大小,建议观察或切除。
警惕无痛性胆结石掩盖胆囊癌
胆囊结石症状发作时,患者常常因为耐受不了疼痛迅速来医院治疗。但是,往往那些与患者长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的无痛性胆囊结石容易被人忽视。其实,没有疼痛症状的胆囊结石发展更为隐匿,一旦恶变为胆囊癌,预后很差,生存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
胆囊癌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胆汁郁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以上做了具体的介绍,肿瘤专家说对于有胆囊炎病史的患者来说,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那么很容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
患胆结石什么情况下应手术治疗
胆囊结石与多种因素有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个别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因素都可引起胆囊结石。 后来查阅了文献,才知道我国西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在B超没有普及的年代,胆囊结石的检出率非常低。因为大多数病人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和尸解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少数病人的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B超常规应用用体检以后,胆囊结石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那么,哪些胆囊结石需要手术呢?
(一)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急性胆囊炎或者急性胆囊炎发作后,反复发作,装变为慢性胆囊炎,需要手术。目前流行的手术方式是先抗炎治疗控制炎症,3到4月后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当然,如果技术条件许可,急性发作也可以做LC手术。有些情况下,为了安全起见,只能行传统的开腹手术。如Mirizzi综合征。在控制炎症后,等待手术的时间里,不能吃太油腻,也不能太劳累,以防急性发作。
这些症状包括:
1.胆绞痛
病人常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引起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部分病人因痛剧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70%的病人一年内会复发。
2.上腹隐痛
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量、吃高脂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易被误诊为“胃病”。也可以感觉到上腹部正中隐痛,长被误诊为胃病。
3.其他
(1)很少引起黄疸,较轻;
(2)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内成为胆总管结石;
(3)胆总管的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
(4)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并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引起肠梗阻称为胆石性肠梗阻;
(5)结石及长期的炎症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4.Mirizzi综合征
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由于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二)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大多数人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手术治疗,可观察和随诊,但下列情况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1)结石直径≥3cm;这种结石比较大,长期刺激胆囊粘膜会导致胆囊癌变。
(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在上腹部的手术,如右肝切除时。
(3)伴有胆囊息肉>1cm;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容易导致息肉癌变,特别是息肉大于1CM时候,应该手术治疗。
(4)胆囊壁增厚;这种情况也是为了防止癌变。
(5)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这时候胆囊已经没有了功能,需要及时手术。
(7)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一旦急性发作,因为限于会致命。
(三)关于保留胆囊,腹腔镜下取出结石。目前有很多医院和医生在做这项工作,在肝胆外科学界,目前的主流观点是:急性发作后的胆囊,已经很少有功能,所以不提倡保留胆囊的手术。保留胆囊取出结石,目前仍旧是一个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