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方法

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方法

1.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

最佳靶点是丘脑腹中核或腹外侧核单侧丘脑毁损术可缓解90%以上患者震颤安全有效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偏侧震颤可应用。10%的ET患者术后出现构音障碍平衡失调、对侧肢体无力认知障碍及癫痫等,死亡率<0.5%射频毁损较脑白质切断术和丘脑化学破坏术安全。

2.深部脑刺激术

是新的外科疗法健康搜索通过在丘脑腹中核埋植微型脉冲发生器,一般采用135~185次/s高频刺激脉冲60~120μs健康搜索波幅1~3V,干扰和阻断神经元电生理活动控制震颤,不需毁损丘脑核。DBS对静止性和姿势性震颤疗效优于动作性震颤对肢体远端震颤疗效优于肢体近端及躯干对头部及言语震颤疗效不佳患者通常耐受良好健康搜索,副反应包括感觉异常构音障碍、平衡失调及局部疼痛等,多数可通过改变刺激参数得以纠正;少数患者对刺激产生耐受健康搜索,需调整刺激参数维持疗效安全有效,可双侧刺激损伤程度小,长期副作用少。不足之处是费用昂贵,异物植入增加感染机会健康搜索,需更换电池或其他组件,尚未明确最佳刺激参数。

除了手术治疗特发性震颤外,还有一下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方法:

肉毒毒素A

肉毒毒素A(BTX-A)可有效减轻肢体、软腭等震颤减轻震颤幅度,对震颤频率影响不大。一项观察显示,手伸肌和屈肌注射BTX-A100U治疗4周75%的患者震颤轻至中度缓解。BTX-A也可治疗原发性言语震颤,Blitzer等将BTX-A经环甲膜皮下注射至患者声带,多数患者发声功能显著改善,部分患者需再次注射至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状肌Modugno报道BTX-A局部肌内注射能有效缓解震颤及肌紧张,机制可能作用于周围神经末梢,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须注意注射剂量和部位个体化。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l.乙醇(ethanol) 很早发现饮酒可使大部分病人震颤暂时明显减少,即使是小剂量乙醇(酒精)同样会产生戏剧性的效果,但2-4h后震颤又再出现,并且幅度更大。临床发现随时间延长,需要更多乙醇(酒精)才能抑制震颤。长期用乙醇(酒精)治疗特发性震颤会导致酗酒,因此不能以乙醇(酒精)作为长期治疗,而且酒精戒断也会产生震颤。但可以偶尔用乙醇(酒精)控制症状。乙醇(酒精)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作用于小脑部位。

2.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有肯定治疗作用。至今仍未发现其他任何种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肾上腺β-受体阻滞剂的药效比普萘洛尔更好。大多数报道确认普萘洛尔可以减小手的姿位性震颤幅度,频率不降低。身体其他部位震颤的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完全无效。

普萘洛尔对特发性震颤疗效较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对其反应不理想。症状缓解者有50%~70幅度可以降低 50%- 60%,普萘洛尔的治疗效果与剂量呈相关性,虽然个别病人80mg /d已有效,对国外大多数病人来说,120mg/d的剂量仍嫌不足,一般每日需要240~320mg,但更大剂量并不使副作用相应增大。建议普萘洛尔从小剂量开始每日分3次服用,几日后才会见效,每隔2d增加10~20mg,但长期服药会导致耐受。长期服用后撤药要慢(大于l周),以防止心动过速、出汗、震颤和全身不适等戒断反应。

3.扑米酮 若特发性病人同时存在慢性阻塞性气道疾病、心功能不全或周围血管病,禁忌用普萘洛尔则可首选扑米酮(primidone)治疗。对

4.其他药物 在小样本的开放性研究中,0.15~0.45mg/d可乐定(clonidine)有效。另外,小剂量氯氮平(clozapine)(18-75mg /d)对大多数病人有效。氯硝西泮(clonazepam)通常对特发性震颤无效,但能碱小以运动性成分为主的特发性震颤。碳酸酐酶抑制剂(methozolamide)对头部和发声震颤高度有效。

非药物治疗

1.A型肉毒毒素注射( botulinum toxin-A) A型肉毒毒素阻滞周围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一定程度的肌无力,对67%的病人有效。最长的有效期是10.5周,无力是最常见的副作用。

2.立体定向手术 立体定向丘脑手术能显著减轻特发性震颤,但需作脑部手术才能改善症状者很少。丘脑手术的靶点是丘脑腹中间核以及其下部结构,包括未定带(zone incerta)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手术包括毁损术和电刺激术。

丘脑毁损术使80%的病人术后获得中等以上疗效,部分病人首次治疗效果不理想,2个月后重新手术仍能获得显著改善。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适用于单侧肢体震颤,1 年内有4%~20%复发。手术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脑膜炎、感觉异常以及锥体外系损害。手术病死率仅为0.5%。术后可能发生短暂的智能缺损、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和轻瘫。双侧手术可有超过25%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言语障碍、精神改变和不自主运动永久存在,因此不主张行双侧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

丘脑腹中间核高频电刺激术治疗效果优于或等同于毁损术。用长期高频刺激的电极种植于丘脑腹中间核,白天打开刺激器,晚间关闭,疗效显著,而副作用轻微。手术最大的危险性是颅内出血,32%的副作用有轻微不适,如讷吃、腿部肌张力障碍或平衡障碍,但都能忍受,而且关闭刺激器后所有的不适都消失了。双侧种植电极同样没有发现严重并发症,这特别适用于临床表现为双侧肢体震颤的病人。

丘脑腹中间核电刺激术具有可逆性,破坏性小,容易适应,可自我调节,可控制双侧肢体症状等优点。缺点是需经常调节,潜在感染危险性,易受外界磁场干扰。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介绍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唯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老年中均可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本病的震颤常累及一只手或双手或头部,症状直到后来才逐渐变得明显。除了带来外表和社交尴尬,通常不引起残疾,有的病例震颤可妨碍手完成精细动作如书写,喉肌受累时可影响发音,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

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温、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大多数特发性震颤患者仅有轻微的震颤,只有0.5%~11.1%患者需要治疗,症状明显者可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药物,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还可以服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对神经有保护、抗衰老的作用。

手术治疗,约80%的特发性震颤患者经过正规药物治疗,仍不能完全消除震颤,可尝试外科手术。

心理调节,心理上要正视这个现实,不必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另外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激动劳累。

饮食调理,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多吃五谷杂粮。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饮酒以后可以使症状减轻,但是一般也就维持2~4个小时,此后症状又会加重,所以饮酒不能治疗此病,反而使症状加重,应该严格限制。

加强锻炼,有这种病的老年人在康复期间应该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体操等。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以上内容就具体做了介绍,对于有这种病的朋友,可以通过对以上介绍的内容了解,然后,在饮食方面调整,在心理方面自我的调理,再加上身体的锻炼,以及合理的治疗,就能尽快地改善这种疾病给自己带来的困惑。

得了特发性震颤能治好吗

这个是多数人最关心的问题,许多患者表示自己曾经在网络上或者其他渠道上看见一些医疗机构发布的信息宣称特发性震颤是可以治愈的,并且说法夸大,就这个问题第四军医大学王学廉教授讲解到:特发性震颤目前是无法彻底根治和治愈的,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只有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理,以及针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都是起到控制缓解症状的作用。药物多指西药为主,如盐酸阿罗洛尔、心得安、阿尔马尔等等。建议患者在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或者功能神经外科专家的评估下进行合理的药物调理。对于一些症状轻微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平时应该多控制情绪,避免情绪紧张加重病情。而症状明显者则可考虑外科手术——脑深部电刺激术做更好的治疗,缓解震颤,提高生活质量。

特发性震颤并不可怕,也并非疑难杂症,虽然目前无法彻底根治,但是此病不会发展加重并且出现其他并发症,平时患者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也可多搓搓手,转动一下颈部,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方面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恢复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平时生活要规律,避免劳累。心理治疗对病人同药物一样重要。病人要注意心态平衡,多看书勤动脑,经常出去走动。不要生气紧张。关注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特发性震颤怎么治

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西药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单纯的达到治疗震颤的目的而已,但是停药之后患者会有很强烈的依赖性,副作用很大,对病情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抑制作用。停药之后很容易让病情开始反复,还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重病情,所以很多患者都比较排斥西药治疗。建议特发性震颤患者朋友们可以选择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来帮助治疗疾病。

目前治疗特发性震颤的西药很多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单纯的达到治疗震颤的目的而已,但是停药之后患者会有很强烈的依赖性,副作用很大,对病情的发展是没有什么抑制作用。停药之后很容易让病情开始反复,还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重病情,所以很多患者都比较排斥西药治疗。建议特发性震颤患者朋友们可以选择采取中医治疗的方法来帮助治疗疾病。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①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40-120mg,分2次服,需要不定期服用,如预期在特定的场合震颤特别严重,可临时口服心得安40-120mg;阿尔马尔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上更常用,常用剂量:10mg每天两次,早晨及下午服用;服药前应行心电图,排除慢心律及传导阻滞等的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

②扑痫酮也有效,但特发性震颤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可按治疗癫痫用药,应自小剂量50mg/d开始,每2周增加日用量50mg,直至有效或出现副反应;通常有效剂量为100-150mg,3次/d;

③偶有患者用阿普唑仑有效,最大剂量3mg/d分次服用。

2、手术治疗

少数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行脑深部神经核团损毁术,脑深部电刺激(dbs)置入术。

脑深部电刺激(dbs),又称脑起搏器 ,在脑内特定的神经核团植入电极 ,释放高频电刺激 ,抑制了过度兴奋的神经元的电冲动 ,减低了其过度兴奋的状态 ,从而减轻特发性震颤的症状。治疗缓解特发性震颤的主要症状:手、头或下肢的震颤等。脑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电子装置 ,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 ,这些部件均植入体内。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

dbs技术比以往的手术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首先 ,dbs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 ,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 ,改善神经功能 ,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在术后漫长日子里 ,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 ,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其次 ,dbs是可体验的。手术植入电极后 ,可通过临时刺激的方法 ,让病人切身适应、体验和观察,再决定最终和最佳的电极植入位点。再次 ,dbs是可发展的。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 ,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 ,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最后 ,dbs是双侧的。对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症状都可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毁损双侧苍白球或丘脑 ,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dbs很少出现副作用 ,这是病人乐于接受的重要原因。正由于上述优点 ,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已经很少人去做毁损术 ,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越来越多,在国内,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是率先开始用脑起搏器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医院,已经治疗了相当多成功的病例。

如何对付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对老年人的影响比较大。对有震颤的病人,首先要进行详细地询问病程,因为帕金森病震颤出现得比较快、病程短一些。特发性震颤病程很长,它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发展不大。这是和帕金森病明显不一样的。

其次,就是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发次,就是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发现有没有其他的症状。特发性震颤治疗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个是心理治疗,一个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就是首先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

另外生活要规律,避免激动劳累,对病程有好处。对于一些病人需要药物治疗,比如从事某些工作需要止颤,就要服用药物。用药量根据病人的情况,震颤轻时可以服量低,或者间断服用,严重的就要持续服用。同时还应该服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对神经有保护、抗衰老的作用。 如果对药物治疗不理想,或是很严重,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帕金森病的止颤治疗相同的。这种病不能根治,但是通过积极及时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延缓病程。

特发性震颤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特发性震颤其实是一个需要积极的治疗的疾病的了。我们知道,其实许多因素都可以让病人有不舒服的症状,而比较容易进一步的影响震颤的症状。而且一旦在饥饿的症状和疲劳的症状的时候,往往加重。而且病人子啊情绪激动的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有震颤的症状的了。而且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的感觉,需要积极的治疗。特发性震颤确诊要做哪些检查?

1特发性震颤其实是在确诊的时候,需要认认真真的询问病人的病程的了。而且这时候需要进一步的去排除其他病变的啦。而且建议帕金森的病人其实需要具进一步去进行一些神经系统检查。

2特发性震颤的病人不要抽烟喝酒的了。而且不要随随便便吃发物的了。这时候的病人其实常有语音颤抖的症状,但其实这些病人往往没有语音下降的问题。不要随随便便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的了。可以吃干果。

3一旦在饥饿的症状和疲劳的症状的时候,往往加重。而且病人子啊情绪激动的问题的时候比较容易有震颤的症状的了。而且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的感觉,需要积极的治疗。

注意事项:不要随随便便吃发物的了。这时候的病人其实常有语音颤抖的症状,但其实这些病人往往没有语音下降的问题。不要随随便便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的了。

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有哪些

特发性震颤其实往往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的了。而且其实要知道的,一旦病人有特发性震颤的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症状的了。而且这时候往往比较容易有不同程度的一个锥体外系疾病的症状的了。而且其实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百分之六十的病人有家族史。需要积极的去治疗一下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有哪些?

1特发性震颤的病人,那么病人其实唯一的症状就是往往会有一些有语调方面的异常的症状,而且往往比较容易会有轻微步态异常的症状的了。而且往往比较容易发展到自己的头、面舌震颤的症状的了。

2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四需要积极的治疗的了。而且病人不要随随便便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而且不要随随便便吃一下发物的了。当然了一旦病人有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的时候,需要去大医院治疗。

3这时候往往比较容易有不同程度的一个锥体外系疾病的症状的了。而且其实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百分之六十的病人有家族史。需要积极的去治疗一下特发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要去大医院治疗。

注意事项:病人不要随随便便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而且不要随随便便吃一下发物的了。当然了一旦病人有特发性震颤早期症状的时候,需要去大医院治疗。

如何对特发性震颤进行家庭护理

特发性震颤是临床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惟一表现,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近年来,当人们一旦被诊断出特发性震颤的发生时,病人的家属往往只注重专业的治疗,从而忽视了特发性震颤的护理重要性。专家表示,特发性震颤的护理若是能有效做到位,不仅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更能帮助特发性震颤病人治疗起到一定的康复作用,在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重要的护理。

生活中的指导和帮助:家属在生活中对特发性震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发性震颤的日常护理应多鼓励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扣钮扣、系鞋带、举筷进食,主动运动,平衡训练,尽可能增加独立性。

合理饮食和营养指导:尽量让特发性震颤病人独立进食,但必须避免呛咳,让特发性震颤病人细嚼慢咽,食物应高蛋白、高热量并多进食含纤维较多的水果、蔬菜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特发性震颤的日常护理要鼓励或协助特发性震颤病人做主动运动,从完全被动至自己做一部分,做好安全防范,移开环境中的障碍物,地面平坦,协助特发性震颤病人移动,防止摔伤,保持口腔清洁。

预防并发症:特发性震颤患者的起病比较缓慢,特发性震颤若长期不治,很容易引起其它的疾病。因此,我们要预防特发性震颤的并发症,尽最大可能推迟病残时间。这是最主要的特发性震颤的日常护理方式。

老年人需警惕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三分之一左右病人都有家族史,所以和遗传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年人觉得有震颤了就怀疑自己是帕金森病,实际上是两种病。这两种病都有一个症状就是震颤,但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惟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震颤,还有一些别的症状。震颤部位也不一样,帕金森容易发生在手部、下肢、躯干,而特发性震颤主要是在手部、头部还有下颌、舌,躯干和下肢不容易震颤。特发性震颤病人在做动作时,比如说夹菜,端水容易洒,这种情况为异向性震颤。而帕金森病正好相反,是在静止状态出现震颤,严重的时候一清醒就开始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在年轻人群当中是1.7%以下,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是5.5%,等到65岁以上的人群中就达到了10%以上。

特发性震颤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对老年人的影响比较大。对有震颤的病人,首先要进行详细地询问病程,因为帕金森病震颤出现得比较快、病程短一些。特发性震颤病程很长,它可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发展不大。这是和帕金森病明显不一样的。其次,就是进行一些神经系统的检查,发现有没有其他的症状。

特发性震颤治疗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个是心理治疗,一个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就是首先要正视这个现实,不能怕人知道,使心情放平和。另外生活要规律,避免激动劳累,对病程有好处。对于一些病人需要药物治疗,比如从事某些工作需要止颤,就要服用药物。用药量根据病人的情况,震颤轻时可以服量低,或者间断服用,严重的就要持续服用。同时还应该服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比如维生素E、维生素C,对神经有保护、抗衰老的作用。

如果对药物治疗不理想,或是很严重,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和帕金森病的止颤治疗相同的。这种病不能根治,但是通过积极及时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延缓病程。

有这种病的老年人在康复期间应该注意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体操。在饮食方面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有些病人饮酒以后可以使症状减轻,但是一般也就维持2~4个小时,此后症状又会加重,所以饮酒不能治疗此病,反而使症状加重,应该严格限制。

特发性震颤有什么症状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1.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2.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特发性震颤的症状3、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震颤,饥饿,疲劳,情绪激动和温度(高热,热水浴)等会加重震颤,与大多数不自主运动一样,特发性震颤在睡眠时缓解,也有个别报道,震颤在浅睡中仍然持续存。

以上介绍了特发性震颤的症状有哪,对于特发性震颤这种残害患者健康的高发疾病,一旦发现了特发性震颤的症状,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那样才能恢复原来的健康生活。

特发性震颤哪些情况下适合做手术

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适用于五种情况:

①确诊为原发性特发性震颤病,无小脑、椎体束损害;

②经全面、完整药物治疗,有确切疗效但疗效明显减 退,或出现症状波动和异动症;

③生活自理能力明显减退;

④无明显痴呆和精神症状,CT、MRI检查无明显脑萎缩;

⑤能在术中与医生良好配合。

专家介绍,特发性震颤在生活中也可采取药物进行治疗,一般应根据患者年龄、工作性质、疾病类型等决定用药。以小剂量开始,缓慢递增,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为原则。

哪些原因诱发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原因1、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

特发性震颤的原因2、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特发性震颤的原因3、年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还有特发性震颤的人就越来越多。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大脑能力衰退的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中。

相关推荐

特发性震颤的危害

1、带来外表和社交尴尬,通常不引起残疾,有的病例震颤可妨碍手完成精细动作如书写,喉肌受累时可影响发音,下肢多不受累。患者常述及少量饮酒可使症状显著缓解,但为时短暂,机制不清。检查通常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2、特发性震颤多于十余岁或成年早期发病,震颤是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常累及一只手或双手或头部,症状直到后来才逐渐变得明显。 3、特发性震颤临床常见的症状是运动障碍性疾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是表现健康搜索缓慢进展或长期不进展。 4、特发性震颤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

特发性震颤是怎么引起的

姑姑今年45岁了,平时的时候身体方面还是很健康的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他有着多年的一个症状就是走路说话有震颤,不稳定,以前都没有在意过认为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最近症状有加重的迹象,身体多个部委都出现了这个症状,手抖,基本不能干活了,于是去看医生,医生说这是特发性震颤需要治疗,所以想问一下特发性震颤是怎么引起的 1对于特发性震颤这个名字我们可能比较陌生,这个疾病是一种运动障碍性疾病,有的人会在特定情况下发生比如紧张。疲劳或者饥饿的时候出现有的则是经常性的症状是要引起我们的注意的 2,目前来说呢对于特发

特发性震颤有哪些表现

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2.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主

老人手抖是怎么回事

1、老年性震颤 在震颤初期多半是运动时才会出现手抖的现象,随着情况的发展,以后也可在静止时出现,其抖动的部位一般以手、头、唇多见。 对于这部分患者,建议应该尽早的去医院进行检查以及治疗,在初期就进行治疗。 2、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就是常说的家族性震颤,这种情况一般在患者25岁前就会发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震颤的情况会越发的严重。 这类患者其震颤多在双手、头部或发音时,尤以双手震颤为多见。

特发性震颤严重的危害表现

部分特发性震颤老年患者有言语障碍,患者存在肌张力障碍者占6%~47%。姿位性震颤在肌张力障碍中也很普遍特别是书写痉挛而在肌张力障碍中,有 7%~23%伴发特发性震颤痉挛性斜颈常伴有头部和躯干震颤表现,在特发性震颤家族中少数成员还可以发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如抽动-秽语综合征和不安腿综合征。确诊的特发性震颤患者中存在典型偏头痛的情况很普遍,另外也有伴恶性高热健康搜索的报道 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

特发性震颤有哪些表现

1.典型的特发性震颤在儿童、青少年、中老年中均可发现。 对起病的高峰年龄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起病年龄的分布为双峰特征,即在20~30岁和50~60岁这两个年龄段;另一种观点认为特发性震颤很少在少年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人数增加,平均起病年龄37~47岁。 2.特发性震颤惟一的症状就是震颤, 偶有报道伴有语调和轻微步态异常。患者通常首先由上肢开始,主要影响上肢,双侧上肢对称起病,也可单侧上肢起病。一旦上肢影响后,常向上发展至头、面、舌、下颌部。累及躯干和双侧下肢者少见,仅在病程的晚期出现,而且程度比上肢轻。

什么是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成人震颤病之一,患病率约为0.4~5%,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et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疾病,不减少病人的预期寿命。它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或头部动作性和姿势性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不伴有肌肉僵直和行动迟缓等。50%以上的et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本病一般进展较慢,多数在发病5~10年后逐渐影响精细动作。特发性震颤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小量饮酒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是乙醇特异性的,但是由于乙醇有耐受性、成瘾性和一定的毒性

特发性震颤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年龄:特发性震颤病是一种大脑能力衰退的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中,一些著名人物如教皇约翰保罗二世、拳王阿里等都是特发性震颤病患者。 家族遗传性:医学家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特发性震颤病似乎有家族聚集的倾向,有特发性震颤病患者的家族其亲属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一些。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特发性震颤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区差异,所以人们怀疑环境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损伤了大脑的神经元。环境因素中目前认为主要是除草剂、杀虫剂、一氧化碳、汞、锰中毒等化学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可能是引起特发性震颤病的主要

特发性震颤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特发性震颤与P 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健康搜索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 2.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

特发性震颤的病因是什么

1、特发性震颤又称为家族性震颤,约60%患者有家族史,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在65~70岁前出现外显。发现本病致病基因位于3q13,称为FET1,将致病基因定位于2p22~25,称为ETM或ET2,发现ETM可能是三联体重复序列,此基因定位在另两个家族性特发性震颤家系得到证实。 2、特发性震颤由中枢神经系统内散在的网状结构或核团异常振荡所致,起搏点定位迄今不清。骆驼蓬碱诱导的灵长类动物震颤模型与人类特发性震颤相似,是常用的特发性震颤动物模型;哈尔明碱是骆驼蓬碱β-咔啉类似物,可使人类产生震颤。 3、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