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的引起
癔症的引起
精神因素和暗示的作用,是癔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当人们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暗示的作用以后,为什么有的人保持健康,有的人就患了癔症呢?这与他们的性格不同有关。癔症患者的病前个性,是属于有强烈情感,缺少坚定理智,意志不稳定,幻想多,争强好胜,虚荣,情感不稳定,易冲动。这类性格的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代替理智:癔症性格的人有高度的情感性,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容易从一种情感转移为另一种情感,他们对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整个精神活动均易受情感的影响而趋向极端。如对某人有好感时,觉得他十全十美,是世界上少有的好人,但当遇到一点小事时就立刻认为这人一无是处,是最大的恶棍。这就是癔症者的“情感逻辑”。其判断推理完全从当时的情感出发,情感有了变化,其判断推理也随之改变。
(2)暗示性强:他们的情感和行为极易受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暗示影响,尤其是当他对某人印象良好时,则该人的意见都会不加分析地盲目接受下来。他们的自我暗示也很强烈,以致各种身体不造感可作为自我暗示的基础。
(3)自我中心和好幻想:他们好夸耀自己,显示自己,乐于成为大家注意的中心,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富于生动的幻想,特别是当情感反应强烈时,想象和现实常易混淆一起,以致有时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想象还是事实,因而造成他在说谎的印象。
癔症多发病于16~30岁之间,女多于男。精神因素和暗示作用是癔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惊恐,被侮辱,委屈,不如意以及亲人的远离等较强烈的精神创伤,往往是癔症第一次发病的诱因。至于以后的发病,不一定都有很强烈的精神因素。也可能由于与精神创伤有联系的事件,或在与第一次起病相类似的情景下产生联想而突然发病。
有些患者可因躯体因素,如疼痛,发热,不适,劳累等,引起精神紧张和恐惧或精神不愉快而发病。
癔症发作的原因
一、癔症型性格缺陷
有数据显示,癔症患者病前具有癔症性格缺陷者占49.8%。癔症型性格缺陷有四种表现,一是情感过程的不成熟性;二是情感带有戏剧化色彩;三是暗示性很强;四是以自我中心。
二、精神刺激
临床观察表明,癔症是一种典型的心因性疾病(俗称"心病")。引致癔症发作常具备精神刺激(外因)和癔症性格缺陷(内因)两大条件。但是,如果一个人遭受重大精神刺激,即使癔症性格特点不明显,也可导致发病;癔症性格缺陷很明显者,即使外界精神刺激强度不大,亦会诱发癔症。
三、“继发性得益”
"继发性得益"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观点,指癔症患者的症状常为病人带来某些好处和利益,例如获得别人的额外照顾等,由此成为使本病症状加重和反复发作的重要心理机制。
癔症是什么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
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即人类在危机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
①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精神运动性兴奋状态;
②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
③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常常发端于困境之中或危难之时,而且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
-癔症性格与遗传素质有关
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富有夸张表演色彩,且富于幻想。
患者性格具有幼稚特征,表现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轻浮、易受暗示等;导致前次发作的类同情景、事物、谈话内容等因素均具暗示作用,可诱导癔症再次发作。若有躯体疾病、月经期、疲劳、体弱、睡眠不足等情况,也容易促发癔症。
集体发作癔症往往出现在教室、课堂、操场、集体宿舍或医院病房内。相关诱因可导致集体性恐惧和焦虑而发作癔症,如面临考试、教师过于严厉、预防接种注射、类似病人的表现、同班同学死亡或受伤、脑膜炎流行等。而有些宗教迷信活动、灾难、突发事件、战争等,也可促发集体癔症发作。
-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癔病的临床表现千奇百怪,精神病学家形象地称之为“精神疾病的魔术师”。
(1)分离型癔症:呈情感暴发状。幼儿期表现大哭大闹、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小便失控等;较大儿童呈烦躁、哭闹、砸物、揪发、撕衣或地上打滚抽搐。在人多且易引起周围人注意的地方,持续时间较长。
(2)转换型癔症:以痉挛发作、瘫痪、失明失聪、失音等为主。
-癔症表现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症状无器质性病变基础,无法用神经解剖学作解释。
症状变化的迅速性、反复性,不符合器质性疾病的规律。
自我为中心,一般在引人注意的地点、时间内发作,症状夸大和具有表演性。
暗示性强,容易受自我或周围环境的暗示而发作,亦可因暗示而加重或好转。
什么是神经头痛
神经性头痛,主要包括神经衰弱引起的头痛和因癔症引起的头痛。
神经衰弱引起的头痛多见于青壮年。头痛多为胀痛、钝痛或刺痛。头痛部位多见于前额、头顶、后枕、半侧头部或全头痛。可在疲劳、用脑过度、睡眠不足或情绪不好时加重。同时伴有头晕眼花、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心慌气短、腰膝酸软、手足颤动、情绪急躁、焦虑多疑等其他神经衰弱的症状。尽管病人主诉很多,但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癔症性头痛多见于女性。发病前多有较明确的精神因素。头痛突然发作,多为局限性或全头痛。疼痛多为钝痛、串痛、胀裂痛或头部紧缩感,有时头痛的性质可十分离奇。少数病人疼痛剧烈,常以头撞墙或用拳头打击头部。同时伴有躯体和精神方面的症状,如麻木无力、四肢抽搐、瘫痪不起、感觉异常、哭闹无常等神经精神症状。
无论神经衰弱引起的头痛还是癔症引起的头痛,均属神经性头痛。它的防止必须采取心理、药物及其他疗法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病人和医务人员两方面的积极性,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有什么原因会引起癔症
工作的繁忙,生活的压力,都不断让我们感到精神上的疲惫,各种压力的相互叠加,让神经不断紧绷,直到最后难免让我们承受不了而爆发,如癔症就是比较典型的精神疾病。那么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起来看看。
(1)精神刺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精神紧张、恐惧等精神刺激或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是本症发病的直接原因或成为第一次发病的因素。有部分患者在以后的发作中可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而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童年期的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摧残,则是后来发生转换性和分离性癔症重要原因之一,但躯体化障碍的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多不明显。
(2)心理素质:精神因素是否引起癔症及引发何种癔症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一般来说,具有癔病性格的人遇有精神刺激,易发生癔病。所谓癔病性格系指:
1、情感丰富:情感鲜明强烈,但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
2、暗示性强:主要是指在一定环境气氛和情感基础上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以及容易对自身的某种感觉或某种观念无条件的接受(自我暗示)。
3、自我中心:即处处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目,富于表演性、戏剧性或者说是夸张,目的是为了博得人们对自己的重视与同情。
4、富于幻想:在情感基础上想象丰富、生动、活泼,甚至难以区别现实与幻想。
(3)遗传因素: 对于本症遗传研究结果颇不一致,总的来说,男性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2.4%,女性患者则为6.4%,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说明癔症存在遗传因素影响,而对双生子的研究不能支持本病的遗传假说。
(4)其它易感因素: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以及完全依赖丈夫供养的妇女,或是青春期、更年期的妇女,易患癔症。
癔症会遗传吗 导致癔症的因素
1.精神刺激:患者对于发生的事情感到心情不畅,觉得很生气,委屈,恐惧等,导致精神极度紧张,可能诱发癔症。
2.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是否引发癔症或者诱发何种癔症起到关键作用,具有癔症性格的人容易患病,即想象力丰富,情绪不稳定等。
3.遗传:对患病家庭研究发现,癔症具有一定的遗传性。
4.其他易感因素:文化水平,迷信的程度等,都对癔症发病有影响。
儿童癔症与癫痫有什么区别
?癫痫病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是一种发作性的脑科疾病,经常被称为“羊癫疯”。那么什么是假性癫痫?所谓假性癫痫,其实指的是癔症,因为癔症与癫痫的发病情况极其相似,因此如果不能抓住两者的根本区别,很难清楚地进行鉴别和辨认,也就无法有效地进行治疗。那么癔症与癫痫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呢?下面是专家的详细介绍。
什么是癔症?癔症一词的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精神病。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可呈现各种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感觉和运动功能有障碍,内脏器官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以及精神异常。这类症状无器质性损害的基础,它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失。
① 小儿癔病性发作多见于年长儿,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
② 癔病性抽搐杂乱无规律,不伴意识丧失和二便失禁。
③ 癔病性昏厥缓慢倒下,并不受伤,面色改变,瞳孔反射正常,发作后能回忆。
④ 癔病性发作与周围环境有关,常在引人注目的时间、地点发作,周围有人时发作加重。
⑤ 暗示疗法可终止癔病性发作。
⑥ 癔病发作时脑电图正常。
有效的识别假性癫痫的发作可以帮助患儿及时接受正确的治疗,消除发作症状,同时也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负担。
癔症的两大引发因素
癔症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病的主要表现有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分离,是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完全或部分不相符合。转换,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接着出现躯体症状,一旦躯体症状出现,情绪反应便褪色或消失,这时的躯体症状便叫做转换症状,转换症状的确诊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癔症是由什么引起的?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引起癔症的原因有哪些
1、生物学因素
(1)遗传:最早的癔症遗传学研究是Kraulis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研究了1906~1923年期间被Kraepelin诊断为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患者父母中有9.4%曾患癔症住院;兄弟姐妹中有6.25%曾患癔症住院。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中分别有1/2和1/3的人有这种或那种人格障碍。
(2)素质与人格类型:通常认为,具有癔症个性的人易患癔症。所谓癔症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国外还有不成熟、要挟、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颞叶局灶性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均可导致癔症样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癔症是一种心因性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癔症的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癔症和抑郁症都有什么不同之处
癔症与抑郁症的致病原因是不同的。癔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临床研究表明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的人容易患癔症。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也能诱发癔症的发生。此外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能引起癔症。而抑郁症也是由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癔症与抑郁症的临床症状也有区别。癔症的临床表现很复杂。有些患者会出现兴奋性反应如狂奔、乱叫、情感暴发等。有些患者会出现抑制性反应如昏睡、木僵、瘫痪、聋、哑、盲等。还有些患者会出现退化反应如幼稚行为、童样痴呆等。而抑郁症患者相对来说临床症状就显得简单一些。患者会出现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临床症状。癔症患者常常会出现逃避某种责任或义务的行为,而抑郁症患者会有自杀的倾向。
引起儿童癔症的三大原因
癔病发作之前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加之癔症病人的病前的特殊的人格特点,如情感强烈而不稳定,易感情用事,情感幼稚,急躁及任性等,有高度的暗示性,其情感和行为极易被别人的言语、行为和态度所影响,因此,癔病发作时,如果亲属的言语、行为、态度不当,会形成新的不良暗示因素,造成症状加重,给治疗带来困难。那么癔症是怎么发生的呢?
第一、家庭因素研究发现,许多儿童患者主要与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有着很大关联,如在家中感到委屈、气愤、紧张、恐惧或家中有突发的不幸事件,这等等因素均可引起癔症的发作。
第二、直接因素有部分儿童癔症患者由于某些因素会产生恐惧、焦虑的心理,如考试成绩不好、不受同学的欢迎、家庭与学校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这些直接因素都可导致癔症的发生。此外,一些直接因素还可导致儿童集体引发癔症。
第三、情景因素除此之外,有些儿童发病还与某些情景因素有关,患儿可能在别人谈论其发作或患儿本人回忆第一次发作的体验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下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