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脑性瘫痪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小儿脑性瘫痪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与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障碍相鉴别。

1.单纯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有家族史,儿童期起病,进展缓慢,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征( ),可有弓形足畸形。

2.复杂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情进展较快,可有上述双下肢锥体束征、视神经萎缩、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如Behr综合征。

3.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 也称Louis-Barr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呈进行性病程,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外,可有眼结膜毛细血管扩张、甲胎蛋白显著增高等特征性表现,免疫功能低下常并发支气管炎和肺炎等。

4.颅内占位性病变 如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颅压增高症,可有定位体征,CT/MRI可鉴别;脑炎后遗症有脑炎史,智力减退、易激惹、兴奋、躁动及痫性发作等。

5.婴儿肌营养不良、糖原贮积病等可有进行性肌萎缩和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伴舌体肥大、肝脾及心脏增大应考虑糖原贮积病。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程度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障碍程度分为4级。

一级:活动不灵活,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如行走、登梯和用手操作不受限制。

二级:手指活动受限,日常活动受到影响,但仍能独立行走和握物。

三级:5岁以前不能行走但能够爬或滚,不能握物但能扶物。

四级:丧失有作用的运动功能。

其中一、二级属轻型运动障碍,三、四级属重型运动障碍。

还可以按活动度及登楼梯的情况将运动障碍分成4级:

一级:无运动障碍,能自如活动及登梯。

二级:轻度运动障碍,活动受一定限制,登梯时有些困难。

三级:中度运动障碍,活动明显受限,或需用助行器。

四级:重度运动障碍,使用助行器也不能独立行走。

还可以按活动度将运动障碍分为三级:

一、 轻度:能独立行走,但登梯时可能需要助器。

二、 中度:活动受限,需要助器。

三、重度:不能活动,需要轮椅并且需要他人推动。

脑瘫患者应该怎么正确饮食

一、牛骨髓粥

原料及做法:牛骨髓油10~15g,黑芝麻12~15g,糯米40~60g,桂花卤3~6g,白糖30~60g。将糯米、黑芝麻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熬煮成粥,加入牛骨髓油、白糖稍煮,撒上桂花卤即成,待温服食治疗脑瘫。

功效: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脾不足证。

服用:1剂/d,分3次服,连服数目。

二、羊脊骨粥

原料及做法:治疗脑瘫,羊脊骨1节,粳米30~50g,陈皮3~6g,草果1~2枚,生姜20~30g,食盐适量。将羊脊骨切碎,加入陈皮、草果、生姜、食盐同煮。取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通督脉,填精补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肾精亏虚证。

服用:1剂/d,分3次服,连服数日。

三、猪脑煎

原料及做法:治疗脑瘫,新鲜猪脑1个,食盐少许。将猪脑泡入清水中,剔净血筋,漂净,加食盐适量,水煎30分钟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补精养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肾亏虚证。

服用:1剂/d,分2次服,连服数日。

脑瘫病症会不会传染呢

很多家长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脑瘫病症会不会传染呢?另外有没有会遗传的可能,毕竟是要影响到下一代和其它身边的人的一种情况,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解决这些问题,治愈小儿脑瘫患儿是每位患者家长的最大希望,随着医学界的飞速发展,脑性瘫痪已不再是不治之症,康复率也逐年上升。但是问题又随之出现了,就是小儿脑瘫是否会遗传和传染?面对这一难题,家长们又开始担心起来了。

首先脑性瘫痪不会传染,小儿脑瘫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绝对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另一个儿童。因此,决不应将小儿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隔离,而应让他们相互接触,鼓励他们和社会人群在一起,一道进行活动、学习和工作,促进小儿脑瘫儿童的正常发育。

脑性瘫痪不是遗传性的疾病。脑瘫是一种非进展性疾病,患病后,已经受损伤的脑组织是可能通过治疗而被修复的。因此,小儿脑瘫可能通过治疗而达到通常意义上的痊愈。通过积极的治疗后,小儿脑瘫儿童的身体功能却是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脑瘫患者经过治疗长大后是可以进行结婚的。一般而言,脑瘫患者的后代不会出现脑瘫,除非是有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的小儿脑瘫患者。看了以上的内容我想很多家长也应该可以稍松一口气了,与其说小儿脑瘫是一种病患,更贴切的说它应该属于一种因为受伤而引起的伤病,因此伤病是不存在传染和遗传的问题的,所以大家首先不用去有意歧视和躲敝小儿脑瘫患者,同时也不用因为此病而害怕到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

小儿脑性瘫痪

患儿突然僵硬:在某些体位,如在仰卧位时给孩子穿衣,屈曲他的身体或拥抱他时感到困难。松软:婴儿的头颈松软抬不起头来。将他悬空抱时,他的四肢下垂。婴儿很少活动。发育迟缓:学会抬头、坐和运用双手却迟于同龄孩子,可能用身体某一部分多于另一部分,如:有些患儿常用一只手而不用双手。进食差:吸和吞咽差。舌头常将奶和食物推出。闭嘴困难。异常行为:可能好哭、易激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静,睡得太多,或者3个月时还不会笑。

1.早期症状(1)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

(2)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3)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4)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5)过“百天”的婴儿尚不能抬头,4~5月挺腰时头仍摇摆不定。

(6)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7)正常婴儿应在3~5月时看见物体会伸手抓,若5月后还不能者疑为小儿脑瘫。

(8)一般生后4~6周会笑,以后认人。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表情淡漠,手足徐动型常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9)肌肉松软不能翻身,动作徐缓。触摸小儿大腿内侧,或让小儿脚着床或上下跳动时,出现下肢伸展交叉。

(10)僵硬,尤其在穿衣时,上肢难穿进袖口;换尿布清洗时,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时,以及洗澡时出现四肢僵硬。婴儿不喜欢洗澡。

(11)过早发育:小儿脑瘫患儿可出现过早翻身,但是一种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滚木样,而不是有意识的节段性翻身。痉挛性双瘫的婴儿,坐稳前可出现双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员那样的足尖站立。

2.主要症状(1)运动障碍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 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3个月仍不能头部坚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孩子不喜欢洗澡,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

(3)智力障碍 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1/4。

(4)语言障碍 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

(5)视听觉障碍 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生长发育障碍 矮小。

(7)牙齿发育障碍 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

(8)情绪和行为障碍 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9)有39%~50%的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内的固定病灶而诱发癫痫,尤其是智力重度低下的孩子。

何谓宝宝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小儿脑瘫疾病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另外,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虽然小儿脑瘫是一种很严重的疾病,但是在面对这种疾病的时候还是应该及时进行治疗,这样才不会耽误治疗时间,以免出现病情恶化的结果。

脑性瘫痪吃什么好

1,羊脊骨粥:

[原料]羊脊骨1节,粳米30~50 g,陈皮3~6 g,草果1~2枚,生姜20~30 g,食盐适量。

[制法]将羊脊骨切碎,加入陈皮、草果、生姜、食盐同煮。取汁,加入粳米,共煮成粥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通督脉,填精补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肾精亏虚证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数日。

2,牛骨髓粥:

[原料]牛骨髓油10~15 g,黑芝麻12~15 g,糯米40~60 g,桂花卤3~6 g,白糖30~60 g。

[制法]将糯米、黑芝麻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熬煮成粥,加入牛骨髓油、白糖稍煮,撒上桂花卤即成,待温服食。

[功效]充养骨骼,补益脑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脾不足证。

[服法]1剂/d,分3次服,连服数目。

3,猪脑煎:

[原料]新鲜猪脑1个,食盐少许。

[制法]将猪脑泡入清水中,剔净血筋,漂净,加食盐适量,水煎30分钟即可,待温服食。

[功效]补精养髓。适宜小儿脑性瘫痪属肝肾亏虚证。

[服法]1剂/d,分2次服,连服数日。

小儿脑性瘫痪的简介

脑性瘫痪,如能及早发现,也能挖掘出患儿潜在的能力.如能这样做,一些脑性瘫痪患者,就会独立生活.

因此,脑性瘫痪应及早发现,这是做母亲的义务.如有造成脑性瘫痪起因事故,必须注意婴儿的运动发育状况.

造成脑性瘫痪原因有:妊娠中多次出血,妊娠中做过麻醉手术,难产,出生后患核黄疸,生后体重在2.5公斤以下,长期放在保育器里,生后1--3周患脑膜炎等等.

根据脑性瘫痪状态和发现异常时间不同,大致分类如下:

最多见的是痉挛型(也叫做强直性),约占脑性瘫痪的70%左右.多数是因早产和缺氧,使脑皮质的活动中枢受损所致.

由于肌肉过度紧张,通过病理性反射,使关节突然作伸展运动,或者使脚后跟微微颤动.有的是两侧上肢同时受损,有的是仅仅上肢受损,或仅仅下肢受损,或仅一侧的上下肢受损等等.

小儿脑瘫的常见分类

小儿脑瘫的分类十分的复杂,不同类型的小儿脑瘫有着不同的症状,而他们所需要量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这些分类我们有必要了解,以方便我们在发现病情时,可以真正的做到对症治疗:

1、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反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肌张力不全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小儿脑瘫的分类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对于小儿脑瘫我们还真的需要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前提是我们选择的医院是正规的,只有找到了正规的专业医院我们才能有最好的治疗效果,避免病情进一步的危害孩子身体健康。

新生儿脑瘫的真正原因

小儿脑瘫的原因1.中枢性

脑性瘫痪是中枢性损害,也就是说指的脊髓前角细胞(或颅神经运动核)以上部位的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瘫痪,而且病变在脑部。任何脊髓前角细胞及以下部位的损害所致的瘫痪都不属于中枢性损害,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如脊髓灰质炎、坐骨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肢体瘫痪均不属于脑性瘫痪的范畴。

小儿脑瘫的原因2.发育性

脑性瘫痪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伤。指各种原因作用于未成熟的正在生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颅内疾患,如脑出血、脑梗塞等,虽然也可引起肢体运动障碍,但不能诊断为脑性瘫痪,因为它不是作用在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是成熟的脑组织上,不符合发育性的特点。从受孕到婴儿期内的胎儿和新生儿及婴儿的脑组织是处在发育中的脑组织,在这一时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脑组织损伤符合脑性瘫痪的诊断。而受孕以前及婴儿期以后的脑损伤不能称为脑性瘫痪,因为受孕之前的问题,多为先天性遗传性神经疾患,应与脑性瘫痪进行鉴别。婴儿期以后的各种原因所致的脑损伤,应冠以某疾病的名称,如脑炎后遗症等,而不应该诊断为脑性瘫痪。

小儿脑瘫的原因3.非进行性

脑性瘫痪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发展为特点。此点可与脑炎、脑瘤等疾病相鉴别。但是对那些进行性不明显,或进展缓慢的脱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与脑性瘫痪也是难以区别的。此外,在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很多脑性瘫痪患儿,当确诊以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治疗或治疗不当,这些患儿的症状愈来愈明显。这是因为患儿异常姿势、异常运动的感觉传导形成恶性循环,使症状不断发展。所以英国博土认为脑性瘫痪的临床症状至少在青春期前是进行性的,临床表现随着成长在变化。但脑性瘫痪患儿颅内损伤的病变是非进行性的。

(1)产前因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2) 产时因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3) 产后因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脑瘫病症会不会传染呢

首先脑性瘫痪不会传染,小儿脑瘫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绝对不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另一个儿童。因此,决不应将小儿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隔离,而应让他们相互接触,鼓励他们和社会人群在一起,一道进行活动、学习和工作,促进小儿脑瘫儿童的正常发育。

脑性瘫痪不是遗传性的疾病。脑瘫是一种非进展性疾病,患病后,已经受损伤的脑组织是可能通过治疗而被修复的。因此,小儿脑瘫可能通过治疗而达到通常意义上的痊愈。通过积极的治疗后,小儿脑瘫儿童的身体功能却是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

脑瘫患者经过治疗长大后是可以进行结婚的。一般而言,脑瘫患者的后代不会出现脑瘫,除非是有家族性痉挛性截瘫的小儿脑瘫患者。看了以上的内容我想很多家长也应该可以稍松一口气了,与其说小儿脑瘫是一种病患,更贴切的说它应该属于一种因为受伤而引起的伤病,因此伤病是不存在传染和遗传的问题的,所以大家首先不用去有意歧视和躲敝小儿脑瘫患者,同时也不用因为此病而害怕到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

得了脑瘫的症状

(一)痉挛性脑瘫是脑瘫中最常见的类型。

1.痉挛性偏瘫瘫痪侧肢体自发运动减少,上肢受累多较下肢重,1岁前即可发现小儿脑性瘫痪患侧手运动功能异常,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迟至18—24个月时才能行走,且患侧呈环形步态。患侧手及拇指指甲生长迟滞,肢体显着痉挛,踝部跟腱挛缩导致马蹄内翻畸形。出于肌张力增高,多呈足尖着地行走。膝腱反射亢进,可有阵挛及巴氏征。手、足部背屈力弱。约1/3病儿在 1/2岁时有惊厥发作;25%的病儿有认知功能异常、智力低下。CT检查可见偏瘫对侧大脑半球萎缩及侧4脑室扩大。

2.痉挛性双瘫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尤其是通过内囊的运动神经纤维受损所致,这种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常在翠儿开始爬行时即被发现:在爬行耐双臂呈正常相互交替姿势向前,但其双腿则被拖拉向前,髋部内收。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行走延迟。双足呈马蹄内翻状,步行时足尖着地。体检可见双下肢痉挛、腱反射亢进、踝阵挛和双侧巴氏征阳性,托起小儿双腋可见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严重者可有肢体废用性萎缩和下肢生长受累,与上半身正常生长发育不成比例。盘型智力发育多正常,很少合并惊厥发作。

3.痉挛性四肢瘫多有脑中央自质区坏死、变性和囊性变等病理改变,是脑瘫中最严重的类型。四肢运动严重受累.合并智能力低下和惊厥者最多,由于棱上性球麻痹,可致吞咽困难和吸入性肺炎。神经系统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痉挛,自发运动减少,反射亢进,Barbimki征阳性。年长儿膝和肘部常有屈曲性挛缩。本型患儿伴有语言发育障碍和视觉异常者甚多。有时也可伴有手足徐动。

(二)手足徐动性

小儿脑性瘫痪该型现已较少见,可能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能获得及时治疗有关。患儿多有肌张力降低、抬头无力、喂哺困难,常表现舌伸出口外及流涎。1岁后手足徐动逐渐明显,因口咽肌受累呈显着语言困难,说话时语句含糊,声调调节也受累。通常无锥体束体征,惊厥亦不多见,多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尚可。

(三)共济失调型、混合型等其他类型脑瘫

均较少见。少数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低下,可能与脑运动皮屡、丘脑、基底节、网状系统和小脑等不同脑区受累,作用与运动神经元有关。或因下运动单位也受累所致。

相关推荐

宝宝脑损伤是脑瘫吗

宝宝脑损伤是脑瘫吗?脑部的损伤绝对是不能够等同于脑瘫.脑瘫又应该要怎么判断呢?1、反射异常反射异常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之一。专家表示,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2、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3、运动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也是小儿脑瘫的重要诊断依据。专家称

怎么样判断孩子的脑瘫呢

1、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专家指出,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有新生儿呼吸困难,惊厥等。2、反射异常反射异常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之一。专家表示,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3、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

脑瘫的原因

1.出生前病因包括胚胎期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早期重症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严重营养缺乏,外伤,中毒(如妊娠毒血症)及放射线照射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显。母亲滥用药物可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吸毒母亲的胎儿宫内生长迟滞、注意力缺陷等。母亲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碍可导致早产儿的脑缺血,如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孕妇暴露于放射线环境下可导致小

小儿脑瘫的临床具体症状有哪些

1、姿势异常是小儿脑瘫的典型症状。专家称,小儿脑瘫的孩子异常姿势有多种多样,与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有关。俯卧位婴儿时期(3~4个月以后)表现为俯卧位时屈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或不能抬头,双上肢不能支撑躯干,肩部着床,臀部高举;仰卧位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呈角弓反张姿势。四肢肌张力低下,仰卧位时腕、肘、肩、髋、膝、踝关节等均可同时平置于床面,呈青蛙仰卧状。2、肌张力异常是小儿

五个月宝宝脑瘫是怎么回事

1、早产。由于医疗水平的提高,不少胎龄只有28周、体重在1千克以下的宝宝都得到抢救成活。但是由于胎龄小,胎儿的大脑发育很不成熟,容易出现脑损伤。如果损伤后出现了中枢性运动障碍,就可能形成脑性瘫痪,即小儿脑瘫。早产儿脑瘫发生率一直居高。因此,做好预防早产工作,能有效预防小儿脑瘫。2、新生儿窒息。除了早产外,新生儿窒息是造成小儿脑瘫的第2位原因,尤其是重度窒息。由于缺氧,新生儿未发育完善的脑部很容易出

脑瘫儿真的会走路吗

脑瘫儿是小儿脑性瘫痪的简称,作为小儿常见疾病,虽然脑瘫而的病变部位在脑部,但状通常会累及四肢,进而造成行走困惑,或者是不会走路,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脑部有维持人体身体平衡的技能的和作用,如果是这种技能受损,那么往往会影响到小儿的行走。脑瘫儿应及时治疗,特别是作为脑瘫儿的服用要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爱心。其是否能行走或什么时候能行走主要取决其治疗效果。

小儿脑瘫有哪些分类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下面就让我们的专家为您介绍一下小儿脑瘫都有哪些分类,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小儿脑瘫都有哪些分类:根据1988年佳木斯召开的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修订方案(参考1956年美国脑瘫学会分类方法),分为以下类型:1、痉挛型;2、手足徐动型;3、强直型;4、共济失调型;5、震颤型;6、肌张力低下

患有小儿脑瘫会出现哪些危害

一、健康和体力的障碍小儿脑瘫一般身长较正常儿童矮,营养亦差,常有呼吸障碍和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还有咀嚼,吸吮,吞咽障碍和流涎,都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二、智力、情绪及行为障碍并发智能低下率最高,多动,自闭亦多,固执,任性,易怒,孤僻,情绪波动大,有时出现强迫,自伤,侵袭行为,智商测定困难。三、牙及牙馈问题小儿脑瘫容易患牙齿和齿龈疾病,而且治疗困难,一是由于实际上牙齿病多,另外因为小儿不易合作和异常运

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有哪4项

(1)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

小儿脑瘫的原因 竟是这样的

脑瘫的原因1.出生前病因包括胚胎期脑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母亲妊娠早期重症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严重营养缺乏,外伤,中毒(如妊娠毒血症)及放射线照射等,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不明显。母亲滥用药物可致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如吸毒母亲的胎儿宫内生长迟滞、注意力缺陷等。母亲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碍可导致早产儿的脑缺血,如动脉导管未闭、低血压、气胸、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孕妇暴露于放射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