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参的栽培技术
紫参的栽培技术
整地与施肥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钾肥50公斤,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播种茜草用种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封冻之前。种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为30厘米。每亩播种量3公斤。茜草出苗后,应加强田间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选生长健壮,发育充实,无病虫害的茎蔓,每2—3节剪成插条。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节。浇水、保墒、遮荫,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田间管理茜草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干旱天气及时浇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时,于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现后,除留种株植外应摘除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
紫生菜的栽培技术
育苗
1)播种期:紫叶生菜除最炎热的季节,其他时间都可栽培。
2)育苗场地的选择:北京地区周年生产其育苗场地是露地与保护地各占半年。通常 4、5、9月份紫叶生菜育苗在露地进行。6、7、8 月份要采取遮阳防雨措施。10 月 份 - 翌年3月份需在保护地进行。
3)播种:栽 1 亩紫叶生菜需12~15 平方米苗床,通常是干籽直播。但夏季早秋,紫叶生菜出苗困难,最好催芽后播种。播种量 15 ~ 20 克。露地春秋育苗,如播种时为出苗快,可加盖薄膜覆盖物,增温保墒,出苗后再去掉;夏季育苗要采取遮阳、降温和防雨措施。苗期浇水尤其是塑料盘育苗的更要多喷水,冬春一天一水,夏季一天三次。苗期不需追肥。保护地育苗要注意温度管理,发芽适温18~20℃ . 冬春季室温不够时,采用日光温室育苗的,要争取白天多见光,夜间加盖覆盖物防寒保温。
4)分苗:当播种10天左右,子叶长足,两片真叶时即可分苗,分苗可用地苗或营养土方苗,分苗距离 5 厘米 ×5 厘米,幼苗生长适温白天 20 ℃,夜间12~14℃。 冬春定植前要降温练苗。苗子长到 4~5 片叶时定植。
定植
要选择土质肥沃,前茬施肥多,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地块,夏季栽培要选排水好的土壤和地势较高能灌能排的地块。铺施有机肥 3 ~ 4 立方米及复合肥50 千克。多作成平畦。带土坨定植。株行距 15 厘米 ×30 厘米,栽后及时浇水。[2]
田间管理
1、浇水缓苗后要看土壤墒情和生长情况掌握浇水次数,一般 5~7d 浇一水,水量宜小,要保持土壤湿润;叶球形成后,要控制浇水,防止水分不均造成裂球和烂心。
2、追肥以底肥为主,待结球初期,随水追一次氮肥促叶片生长;15 d 左右追第二次肥,以氮磷钾复合肥较好,每亩 15~20kg;心叶开始向内卷曲时,再追一次复合肥,每亩 20kg左右。 也可用“漯效王”液肥进行叶面追肥3~4次。
3、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软腐病、病毒病等,虫害主要有潜叶蝇、白粉虱、蚜虫等。 病虫害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措施,化学防治霜霉病应选用72%克露600~800倍;软腐病用72%农用链霉素3000 倍进行防治。 蚜虫用10%吡虫啉 2000 倍防治;并时刻注意用药间隔和安全采摘期上市。
4、采收 根据市场需要 ,叶球形成,用手轻压有实感即可采收。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种植石韦应选树下岩石有苔藓植物的地主才易栽活,亦可利用石坎壁栽种。
分株繁殖
主要采用分株繁殖方式:栽前选营养叶片较多的老株,连根挖起,每3-4节剪成1段,放水中加新高脂膜浸1昼夜,吸足水分后栽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栽时按行株距23-27cm,把苔藓植物刨开,放入1-2段根茎,用湿润的腐殖质土压紧。
田间管理
在它生长旺盛的季节可以适当的喷洒肥料,并结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肥效。并适时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并喷施新高脂膜增强防治效果。
红参的栽培技术
栽植
喜冷凉湿润气候,耐寒。喜斜射及漫射光,忌强光和高温。对土壤选择较严,
红参 适宜排水良好,富含腐植质的砂质壤土及壤土栽培。种子繁殖,分夏播、秋播和春播。夏播,7~8月果实成熟时,采下立即播种。秋播11月,春播在4月上、中旬。
播前先整地作畦,高0.7~1尺,宽3.8~4尺,畦间作业道为6~8尺。采用撒播,每平方米1两,播后,覆土1~1.5寸,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至5月上旬出苗。秋播和春播必须采用人工催芽。
催芽方法是挖深5~6寸的坑,大小视种子多少而定,然后把砂与种子按1:1比例拌好,放入坑内,覆土2~3寸,经常保持土壤湿润。约2个月后裂口,即可播种。第三年10月移栽,行株距6×3寸,覆土1.5~2寸。出苗前,应搭前檐高3~4尺、后檐高2~3尺棚遮荫。
病虫防治
生长期间有斑点病、疫病和炭疽病为害,可用波尔多液喷射防治。
紫背天葵的栽培技术
育苗
紫背天葵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目前多采用扦插繁殖育苗。春季从健壮的母株上剪取6厘米-8厘米的顶芽,若顶芽很长,可再剪成1段-2段,每段带3节-5节叶片,摘去枝条基部1叶-2叶,插于苗床上,苗床可用土壤,或细沙加草灰,也可扦插在水槽中。扦插株距为6厘米-10厘米,枝条入土约2/3,浇透水,盖上塑料薄膜保温保湿(保持20℃),经常浇水,经10-15天成活,而后即可带土移植。在无霜冻的地方,周年可以繁殖,在北方应在保护地内育苗。
定植
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的壤土,土壤为微酸性。每平方米施4.5公斤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深翻,耙平,做成平畦。
田间管理
灌溉的原则是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涝,在开始采收后,每采收1次追肥1次。每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粪尿1.5公斤,或尿素15克-22克。
采收
摘取嫩稍长15厘米,先端具5个-6个叶片每一次采收时,在茎基部留2节-3节叶片,使新发生的嫩茎略呈匍匐状,约半月后,又可进行第二次采收。从第二次采收起茎的基部只留一节,这样可控制植株的高度和株形。南方地区周年均可收获,北方地区温室生产可周年采收,8月-9月为采收旺季。
母株保存
初霜前,在田间选择健壮的植株,截取顶芽,扦插在保护地内,留作母株来年使用。保护地内的温度应控制在5℃以上。
人参果的栽培技术
生长条件
选择种植地主要指根据人参果对温、光等条件的要求,科学安排其适宜的种植期。
人参果喜温热而不耐高温,在10~35 ℃的范围内能正常生长发育,生育适温白天20~25 ℃,夜温8~15 ℃,坐果适温20 ℃左右,0 ℃以下植株死亡;根系适宜生长的地温为20 ℃,如地温低于10 ℃,根毛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6]
人参果喜阳光充足,光照时间长,尤其是果实成熟期,如光照不足,会延迟成熟;如光照过强,伴随高温干燥,又易引起植株卷叶,病害加重。
适应气候
据此,南方在无霜期内均可露地栽培,但夏季高温期要搭遮阳棚或覆盖遮阳网,以防高温。长江流域春季露地栽培,宜在晚霜终止后,气温在10 ℃以上,即可定植。
北方地区,早春要进行保护地育苗,在塑料大棚内定植,高温季节前收获;夏季露地栽培,秋季收获在冬前;秋冬栽培,8~9月露地扦插育苗,定植于温室或大棚,夜间温度保持10 ℃以上,翌春3~5月收获。
紫藤的栽培技术
栽培移植
紫藤多于早春定植,定植前须先搭架,并将粗枝分别系在架上,使其沿架攀援,由于紫藤寿命长,枝粗叶茂,制架材料必须坚实耐久。幼树初定植时,枝条不能形成花芽,以后才会着花生蕾。如栽种数年仍不开花,一是因树势过旺,枝叶过多,二是树势衰弱,难以积累养分。前者采取部分切根和疏剪枝叶,后者增施肥料即能开花。肥料应适当多施钾肥。生长期一般追肥2~3次,开花后可将中部枝条留5~6个芽短截,并剪除弱枝,以促进花芽形成。
3月现蕾,四月盛花,每轴有蝶形花20~80朵。紫藤喜阳光,略耐荫。因为紫藤是大藤本植物,为了使它生育良好,一般都设置一定的棚架进行栽培。紫藤也有较矮小的种类和品种可作为盆栽或制作盆景。
田间管理
浇水
紫藤的主根很深,所以有较强的耐旱能力,但是喜欢湿润的土壤,然而又不能让根泡在水里,否则会烂根。
施肥
紫藤在一年中施2~3次复合肥就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萌芽前可施氮肥、过磷酸钙等。生长期间追肥2~3次,用腐熟人粪尿即可。
土壤
紫藤主根长,所以种植的地方需要土层深厚。紫藤耐贫瘠,但肥沃的土壤更有利生长。紫藤对土壤的酸碱度适应性也强。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排水良好的高燥处,过度潮湿易烂根。
繁殖
紫藤可用扦插、压条、播种、嫁接、分蘖等方法进行繁殖。盆栽紫藤为保持树形优美,应控制植株肥水,勿使其生长过大,加强修剪与摘心。每年抽新梢约15厘米长时,应摘心1次,花后可重剪1次。
施肥
紫藤直根性强,故移植时宜尽量多掘侧根,并带土地。
修剪
修剪时间宜在休眠期,修剪时可通过去密留稀和人工牵引使枝条分布均匀。为了促使花繁叶茂,还应根据其生跃习性进行合理修剪,因紫藤发枝能力强,花芽着生在一年生枝的基部叶腋,生长枝顶端易干枯,因此要对当年生的新枝进行回缩,剪去1/3~1/2,并将细弱枝、枯枝齐分枝基部剪除。
亚参果的栽培技术
栽培条件气温保持在14~30℃之间,要多浇水,土壤最好有沙砾。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亚参果,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荚果。
亚参果又称酸角、酸豆、罗望子、通血散、罗晃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亚参果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亚参果喜欢炎热气候,在年均气温18oC-24oC,年降雨量500-1200毫米的地区都能正常生长。
紫贝菜的栽培技术
1、选地
选择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良好,微酸性的壤土为宜,施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深翻,做成高畦,整平。
2、育苗
紫背菜的茎节部易生不定根,适宜扦插繁殖,亦可分株繁殖。分株繁殖一般在植株进入休眠或恢复生长前进行,但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数低,分株后植株的长势弱,所以生产上常用扦插繁殖。方法是从健壮的母株上取嫩茎作插条,每根插条长约10厘米,3—5片叶,摘去基部1—2叶,插于苗床。插条应斜插,以利生根。用壤土或细砂作苗土,扦插株距为6—10厘米,入土约三分之二,多浇水,覆盖遮阳网保湿,10—15天成活。全年均可进行扦插,以春、秋两季为宜。
3、定植
成活后即可带土移栽,也可直接把插条插在大田上。定植株行距为25—30厘米×30厘米,每亩植5500—6000株。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
4、田间管理
紫背菜耐干旱和贫瘠,供应适当的水分和肥料,可保证高产和优质。浇水原则是土壤见干见湿,雨季注意排水防渍防涝。开始采收后,每采收一次追施一次肥料,每亩施腐熟的人粪尿500公斤,或尿素7—10公斤。施追肥时结合适当培土。
5、病虫害防治
紫背菜对病虫抗性较强,只要保持通风透光,一般较少病虫发生。
6、采收
如季节适合,定植25—30天即可采收。一般摘取长10—15厘米,5—6片叶的嫩梢作为产品。第一次采收时留基部2—3节叶,以后从叶腋长出新梢,采收时留基部1—2节叶,温暖季节每15—20天可采收一次,每次亩产可达500公斤。
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
繁殖方法:用种子、扦插根茎或分株形繁殖。
田间管理
注意花谢后及时剪掉残花序,保持株形整洁,浇水适量,防止太阳曝晒。
病害防治
常有褐斑病和蚜虫危害。
褐斑病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
蚜虫用2.5%鱼藤精乳油10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