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口吃
人为什么会有口吃
从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起,就存在着口吃现象。自古以来,曾有许多人研究和探寻给人们造成语言障碍和精神痛苦的口吃之谜。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口吃是人的四种基本情绪发生混乱的结果。100多年前,有位普鲁土外科医生,试图用割去一部分舌头的方法来治疗口吃,结果只是给这些人造成了更大的痛苦。
第一次对口吃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60年前美国爱俄华大学的温戴尔·约翰森。他是因自己深受口吃之苦而立志研究这个问题的。但是,由于他确信自己无论在神经上还是生理上都没有缺陷,因此只提出了一种观点二口吃是人在儿童时期模仿口吃者讲话学来的。但是,他从未能证明这种观点。
据统计,每100人中就有1~2名口吃者。在口吃者中,大约有1/5的人是暂时性口吃,一股发生在2~7岁期间,成年后口吃自行消失。另外4/5的人是持续性口吃。迄今为止,许多矫正口吃的方法都有助于增强讲话的流利性。但经矫正后,通常表现为讲话速度较慢。
从特点上看,口吃者讲话中充满了快速的重复和突然的停顿。由于声音的产生要求大脑、呼吸系统、声带、舌、愕和唇的协调配合,因此,生理学家们一直试图找出是哪一部分器官失常造成了口吃。
治疗小儿结巴最好的办法
1、心理治疗:
家长要为口吃的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其思想负担,减少患儿的口吃。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模仿、嘲笑孩子,不要使周围人过分注意孩子说话的缺陷,不能表现出急躁情绪和粗暴地中断小儿讲话,父母应多给予安慰和鼓励,要只当没那回事,指导孩子说话时放慢速度,降低音量,从容不迫地讲,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2、语言矫正训练:
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使小儿有信心,自在地呼吸和运用语言器官,才能获得语言矫正训练的成功。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让孩子减慢讲话的速度,既可减少口吃,又可使人听得清楚,当孩子不再有口吃时,再慢慢提高说话速度;
②让孩子说话时降低音量,因为轻柔地说话能防止口吃;
③对于每一个短语的第一个字要缓慢地、轻轻地诱导其发出音速,然后向第二个字轻轻地滑动,因为口吃小孩大多对短语的第一个字发音感到困难,如果发音过急过重,口吃势必发生,因此这是一个关键;
④多讲多练,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与口吃的孩子交谈和练习,不要间断或半途而废,让孩子多唱歌、念儿歌、讲故事或复述其个人愉快的事,锻炼说话连贯以利纠正口吃。
在对治疗结巴最好的办法认识后,小儿出现这样情况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法进行,不过在进行治疗结巴过程中,一定要耐心的进行,家属不耐心配合医生治疗,对缓解患者结巴也是会有一些影响的。
生活中小孩口吃如何治疗
口吃者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反应与成年以后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
幼儿口吃有两种情况,一种即所谓由紧张类型决定的。人在感到紧张时,通常会有相应的肌肉群发生紧张,而由于基因的不同,有2%的人在心理紧张时,使喉咙部位的肌肉发生紧张,形成口吃。第二种情况是后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的口吃病患者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其口吃是在幼年时学来的,而其学习过程则与周围环境有关。
形成口吃一般在7~8岁语言习惯形成以前,如果您的孩子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两个月,可能口吃还不严重,得到治愈的机会是很大的,但是作为家长需要注意:
1.尽量使孩子避免接触有口吃的人;
2.尽量让孩子远离紧张环境,譬如在游艺场乘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玩电子游戏等;
3.不要因为口吃训斥孩子,也不要提醒他,在发现孩子紧张时可以轻轻抚摸他,并嘱咐他“别着急,慢慢说”,在他遇到难发的词语时,替他说出来,减少他的紧张,让他逐渐忘记口吃。
4.可以带孩子慢慢念儿歌,譬如:“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等等。让孩子养成在放松的心态下说话的习惯。
不知道通过我上面给出的比较详细,科学性的介绍后,大家对于小孩口吃如何治疗这一问题应该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当我们年轻的家长朋友们发觉到小孩子有口吃的症状时,一定要及时的重视起来,不要盲目的忽略或者采取强硬措施。
口吃矫正最简单的方法
认识口吃
根据许多的研究表明口吃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出现的,一般情况下口吃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习惯是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不要怪父母,不要埋怨自己。
有口吃的人好比染上了一种不好的习惯,比如说,抽烟,酗酒等。只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这种习惯是可以慢慢地矫正的。
了解自己口吃的现状
如果自己患有口吃,那么就要积极地了解自己的口吃,要弄清自己的口吃主要症状究竟是什么,这样才有利病情的恢复。
就好比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师要清楚自己学生的个性才能因材施教。但你有口吃的时候一定要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现状。
我经常会不会出现连续发音的情况,如,“我,很,很,很,很好!”等。
有时候,发音的时候是不是会有很大的阻力,觉得它很困难。
一定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方式,然后不断地进行相关的练习,然后可以用自己的笔认真地记录下来,有利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病情。
良好的心里暗示
你是不是还在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会不会被某些不了解自己的人一声嘲笑而悲伤好久,或者会自暴自弃,为什么别人没有口吃而自己有?记住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我有口吃,可能只是我一个很明显地缺点而已,克服之后,我会进步很多的。所以,大胆地去面对自己吧!
不要理会别人怎么看自己,尽管做到这一点,对一部分人来说很难,但是你还得这样做。
心理学家说,很多看病的人都是先治好心病再治好身体上的疾病。所以,你要不停给自己暗示,口吃不可怕,你会战胜它的。绝对不要学下图中那样,轻易地否定自己。
分析儿童口吃的心理原因
对于口吃原因的研究有很多,各种理论对口吃的原因从不同的角度都有深刻地分析,帮助我们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认识口吃,纠正口吃。通过观察,我们能很轻易的发现,有口吃的人并不是一直都有口吃,多数人是在小的时候模仿别人的口吃而变成口吃,有些人是在持续的紧张、焦虑心理状态下慢慢变成说话磕巴的,也有些人是因为惊吓或惊喜等心理状态下发生口吃而使口吃留下来,有些人是因为某些疾病发病后出现口吃而成为口吃的人。有些人只在特定的情景下才出现口吃,甚至还有些人自述在某个时段回口吃,如,有些人在上午不口吃,下午会口吃的严重,也有人曾经自述自己在每个月的前半月口吃很轻,而后半月却常常发生严重的口吃。不管是什么诱因出现的口吃,口吃的人一般都有心理上的症状伴随着口吃出现。本文试图从心理的角度来探索口吃的人有哪些心理方面的原因或伴生的心理症状。
口吃的人一般有哪些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心理上的症状。
有口吃的人,不论口吃的程度是轻是重,在发生口吃时,都有紧张情绪伴随,一旦出现口吃,心理会感到非常紧张,肌肉发紧,动作僵硬。另外,口吃的人对自己的口吃非常关注,越是重要的场合,陌生的场合,越是担心自己口吃,这种担心很难用自己的理智控制,不论自己怎么在心里提醒,越提醒,越紧张。还有些人对自己将要发生口吃每次都有预感,这其实是情绪层面的紧张,这会导致自我暗示。有些口吃的人会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反而不出现口吃,或者在很紧张的情况下口吃却消失,比如,有些人在和熟人聊天的时候,会时不时地出现口吃,但是一到登台讲话或者讲课的时候反而不再口吃,或者在和人争吵或争论的时候不再口吃,这种现象恰恰是因为,口吃的人在很紧张的情景下心境变得激烈,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做的事情上,状态非常投入,这使得口吃的人不能再关注自己的口吃,一点口吃的感觉都没有了,而恰恰是这种心理状态下口吃现象消失了。
口吃的人在出现口吃时,心理会非常自责,觉得自己很笨,很没用,甚至自己口吃时,不仅自己为说不出话着急,还为听者着急,担心对方会因为自己说不出话着急、心烦,觉得不仅自己没用,还很耽误事儿,是令人心烦的。有这种心理感受的人会非常自卑。
此外,口吃的人普遍都对陌生人或陌生的情景害怕,恐惧,担心自己会口吃,担心会让对方发现自己是口吃者,对自己的可能出现的口吃会让对方瞧不起自己很焦虑,担心自己的自我形象受损,或者顾虑自己给人留下糟糕的形象。甚至会因此回避与人交流,对和人交流产生心理障碍,一 旦需要和人交流或见到人多的场合就会有恐惧心理,也有人因此变得不善言辞,性格孤僻。
口吃人的紧张,不仅是心理紧张,而且还有不能自主控制的肌肉紧张,僵硬、呼吸浅、气短,心跳加快,脸红,出汗,身体像发烧似的发热。这种紧张的表现出现在口吃前而导致口吃,多次发生后又会使紧张加剧。在口吃者的自述中能够很容易发现,多数人口吃在刚刚发生时并不严重,但是后来总是紧张从而口吃变的厉害了,紧张会突然不自觉地就发生了,甚至有些时候没有意识到为什么紧张。我们能够接触到,有些口吃的人在口吃时,不仅脸部肌肉抽搐,表情僵滞难看,而且身体姿势很不自然,动作不协调,连平时轻易能做到的弯胳膊,伸手抓握的动作都变得很困难,哪儿都不听使唤了。
总结上述,口吃的人心理上的自卑感,焦虑、敏感、恐惧,紧张、慌乱等情绪问题很普遍,这些人在语言上容易接受暗示,自我评价不高,通常都有消极的自我评价和不良的自我意识,过分强调和夸大口吃对自己的影响。例如,有很多人因为口吃觉得自己不会找到工作,有人认为只要有口吃就不会被提拔,还有人只要出现口吃心里觉得简直就没法活了,不仅给自己丢脸而且给自己的家人丢脸,口吃使自己成为千古罪人等等,这些不合理的认知和不理性的态度在口吃者人群里也是普遍的。从心理的角度归纳起来,口吃的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绪和不当的行为习惯,被强化的心理症状,不合理的认知和态度。
提醒:宝宝口吃与心理有关
发生口吃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据调查发现,心理因素是造成口吃的重要原因。儿童的模仿能力和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很强的,在这个时期也是儿童学习、掌握语言的时期。如果周围有人口吃,儿童便会很快学起来,逐渐的就产生了口吃。
也有的儿童因为受到家长、老师或周围一些人的严厉惩罚或训斥,使精神突然受到严重打击,由于这种恐惧的情绪或惊吓引起了口吃。
有口吃的儿童,往往在心理上存在着恐惧或自卑感,因此在说话前,或在人多的情况下或在别人无意取笑时都焦虑不安,产生急躁情绪,因而使口吃加重。口吃虽然改起来不大容易,甚至到成年后仍有口吃的毛病,但只要患者不失去信心,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克服自卑感,是一定能矫正过来的。
人为什么会有口吃
第一,需要说明的是,人是口吃之器,口吃是一种人皆有之的正常现象。人人都有口吃,就算口才极好的播音员、主持人、演讲大师也不可能做到永远不口吃。人只能在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正常的说话,任何人在着急、激动、紧张、恐惧等情绪波动比较剧烈时都可能发生口吃。影视剧中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桥段嘛,某人平时能说会道,在紧张、害怕时,说话哆哆嗦嗦,结结巴巴。可以这么说,口吃是语言的一部分,就像摔跤是走路的一部分一样。有人从来不摔跤吗?当然没有,要想永远不摔跤,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永远都不要站起来,永远不要走路。只要你站起来,只要你走路,就可能会摔跤。同样,只要你开口说话,就可能会口吃。因此,可以说,口吃是一种正常现象,口吃不是问题。但是,如果你把口吃当成问题,那么口吃对你而言就真的是问题了。第二,有人说,我口吃比较严重,口吃比较频繁,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1,模仿。小孩子好奇心强,喜欢模仿不正常的说话方式。调查发现,模仿是形成口吃的最主要的原因。2,暗示。暗示跟模仿是不一样的。模仿是主动去学别人口吃,而暗示是由于经常跟口吃的人接触,不知不觉间就学会了结结巴巴、口吃的说话方式。打个比方,一个河南人到东北工作,总跟东北人接触,那么他说话不知不觉间就会带点东北味儿。一般家里大人口吃的话,孩子患上口吃的概率很大。这不是因为遗传,口吃不遗传,却会传染。3,生病。有些病可能会引发口吃。比如有人是因为发高烧,高烧过后就开始口吃了。还有脑瘫、猩红热等疾病都可能会引发口吃。4,受惊吓。比如小孩子下雨天在外面玩儿,突然打了几个响雷,小孩子被吓的大哭不止,这种情况也可能引发口吃。还有,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家人的训斥,经常被家人恐吓,比如:不让你吃饭,不要你了等,也可能会引起孩子胆小、敏感等,从而引发口吃。5,左撇子被强行改到右手,也可能引发口吃。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乔治六世小时候就是左撇子,后来被强行改到右手,就引发了口吃。这种按例在我们的口吃矫正实践中经常见到。6,小孩子词汇量匮乏,但说话着急,经常是大脑还没想好,嘴就急着往外说,这样也容易导致口吃。另外,需要申明一点,口吃没有天生的,都是后天形成的。还有,口吃不是生理问题,多半是心理问题。
口吃是怎么形成的 环境影响
当与有口吃的人相处时,有时也容易受到这种环境影响而稍有口吃,但是成年人往往能加以注意和自控,阻止它的发展。
正常人与口吃患者的区别
既然口吃病患者有口吃,而正常人也有口吃,并且两者的口吃本身又没有两样,当然就不能从口吃 现象的有无来区别,那么,是口吃数量的多少和程度轻重的不同吗?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因为口吃病患者发生的口吃一般地要比正常人多而严重,尤其是口吃现象 较重的患者,一张嘴说话别人立即就会听出这个人是一个结巴子。可是,究竟多到多少,重到什么程度和算是口吃病患者呢?从表面上看,特别是轻度的口吃病患者 与正常人之间是不易识别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
有些轻度的患者,他们出现口吃的次数很少,甚至有些患者比正常人的口吃还要少,仅在某些场合才偶有口吃,有一患者来院要求治疗,我们听他说起话来很流利, 一点也不口吃,问他平均一天有几次口吃,他想了想说,很少,大概二天有一个字口吃,他还说,他的口吃别人都不知道,连他的父母和多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都不 知道,只有自己知道。所谓自已知道,就已对自己的口吃有相当的自我意识,据他说,为了二天才发生的一个字口吃,曾多次想到轻生,想以死来解脱,为了二天一 个字的口吃痛苦得想死,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有点像精神病,是的,口吃病患者对待口吃的态度和感情就是这么夸张得固执得不可思议。这个人的口吃现象虽然少 到小数点,轻得像空气,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口吃病患者,我们只能说这个人的口吃很轻,但口吃病很重,口吃病的轻重与口吃现象的多小往往不成正比。
正常人虽然都有或多或少的口吃,但他们毫不介意,决没有因此而产生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没有心理障碍,这样的人即使口吃现象再多也不成为口吃病患者,假如对这样的人说:"你也有口吃,也去治疗一下吧!"他们还以为你胡说,或者是跟他开玩笑呢。
通过上面的讲述,其实,口吃的治疗重在的是心理。所以,口吃患者使用心理疗法是很有效的。有口吃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口吃轻者都可以自行矫正。
儿童口吃宜在五岁内治疗
口吃俗称“结巴”,多在幼儿期形成。专家说,口吃大多在5岁以内发生,且有突发性。全世界有1%的人患有口吃,却有4%的人在童年时代出现过口吃。口吃的形成原因中,心理因素很明显。
专家认为,口吃本身是种心理疾病。临床常见的病例中,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这些都会致使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中,引发口吃。
孩子之间互相模仿、经常和口吃的人接触等,也可导致儿童出现口吃。此外,孩子在学习说话的阶段,常有发音不准或咬字不清的情况,或者说话断断续续,父母如果过多矫正,学孩子说话,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的速度,就会出现口吃。口吃没有遗传性,之所以有些家族中有口吃的,孩子也容易出现口吃,多是幼儿的模仿天性造成,只要及时纠正,一般都可以调整过来。
专家说,口吃一般很少用到药物治疗,主要是展开语言训练,而家长是小孩最好的康复指导老师,家长要尽量用清晰、简单的短语与孩子交流。她建议,家长营 造一些轻松的语言环境,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开口表达。如果孩子还有口吃,千万别说“慢慢说”“你再说一遍”这样的话语引起他的注意,这只会造成孩子焦虑 不安以及挫折感,不利于口吃康复。应该倾听孩子讲什么,而非在意孩子是否讲得流利。此外,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唱些朗朗上口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