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急性脊髓炎导致大小便失禁

急性脊髓炎导致大小便失禁

急性脊髓炎能引发我们的肢体障碍、感觉障碍、自主神经障碍外,同时还能引发排尿和排便障碍,当排尿、排便障碍出现时,就会引起我们大小便失禁。

脊髓炎早期为大、小便潴留。在休克期间膀胱无充盈感觉。逼尿肌松弛,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可达1 000ml或更多。当膀胱充盈过度,压力超过括约肌耐受力时,出现尿失禁,称为充盈性尿失禁。此期需要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逐步出现节律性收缩,可见到尿液从导尿管周边渗出,此时膀胱收缩功能不完全,多数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仍不能排尿。随脊髓功能的恢复,逐步出现尿意和排尿能力,早期残余尿量仍可达.300~400ml以上,逐步恢复至正常排尿功能。

据统计,急性脊髓炎发病后,2周内排尿功能恢复者占50%。即使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脊髓功能不能恢复的患者,排尿功能亦能在骶髓中枢控制下恢复自主节律性排尿,但无尿意。有报道,脊髓部分损伤患者,90%能在3个月内恢复排尿能力,脊髓完全性损害,60%的患者可望在6个月内出现自主节律性排尿能力。但是,患者无尿意和控制能力,常常呈现节律性尿失禁,残余尿量较大。横贯性或部分性脊髓损害的休克期中,若因膀胱护理不当,长期连续引流而没有定期使膀胱充盈,在脊髓功能恢复时,可发展成痉挛性小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速正常,尿量很少,而且不易控制,称为急迫性尿失禁。患骶段脊髓炎者,直接损伤控制膀胱的骶髓中枢,呈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期为自主节律性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和滴沥,多数患者随脊髓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此外,还应指出,也有部分横贯性脊髓损害和骶段脊髓损害者,长期呈现弛缓性瘫痪,膀胱功能长期不能恢复。

急性脊髓炎会有哪些症状出现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初和秋末多见。两性均可发病,但以男性为多。病前数天或1~2周可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起病急,常先有背痛或胸腰部束带感,随后出现一个或两个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并逐渐向上发展,出现上肢无力,同时伴有排尿和排便障碍,直至完全瘫痪。疾病进展迅速,多于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症状。急性脊髓炎以胸段为多,约占75%;颈段次之(13%);腰骶段最少(12%)。损害以灰质和白质为主,也可累及脊膜和神经根。具体表现为:

1.运动障碍

以胸髓受损害后引起的截瘫最常见,如颈髓受损则出现四肢瘫痪,并可伴有呼吸肌麻痹。早期脊髓休克阶段,病变水平以下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降低、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也可引不出来。通常于2~3周后,逐渐过渡到痉挛性瘫痪,肌张力逐渐升高,尤以仲肌张力增高较明显,深反射继而亢进,病理反射明显,与此同时肌力也可能升始有所恢复,一般常需数周、数月之久,但最终常有一些体征残留。若病变重、范围广或合并有尿路感染等并发症者,脊髓休克阶段可能延长,有的可长期表现为弛缓性瘫痪,或脊髓休克期过后出现痉挛性屈曲性肢体瘫痪,此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稍有刺激。双下肢屈曲痉挛,伴出汗、竖毛反应和大小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脊髓总体反射。以上情况常提示预后较差,一些患者可终生瘫痪致残。

2.感觉障碍

急性期在病变节段以下的所有感觉丧失。有些患者在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1~2个节段的感觉过敏区,或有束带状感觉异常。儿童和少数脊髓损害不明显者,感觉水平可以很不明确。局灶性脊髓炎症者可能出现脊髓半侧型感觉障碍,即病变同侧的深感觉缺失和病变对侧肢体的浅感觉障碍。随着炎症的恢复,感觉可逐渐恢复,感觉平面可逐步下降,但其速度远比运动功能的恢复为慢且不明显。据上海华山医院1985年114例脊髓炎随访结果,即使在发病15年之后,部分患者仍残留感觉障碍,甚至在完全恢复体力劳动的某些患者中,仍有一定的感觉减退和感觉异常区域。

3.膀胱、直肠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炎早期为大、小便潴留。在休克期间膀胱无充盈感觉。逼尿肌松弛,呈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容量可达1 000ml或更多。当膀胱充盈过度,压力超过括约肌耐受力时,出现尿失禁,称为充盈性尿失禁。此期需要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膀胱逼尿肌逐步出现节律性收缩,可见到尿液从导尿管周边渗出,此时膀胱收缩功能不完全,多数患者在拔除导尿管后仍不能排尿。随脊髓功能的恢复,逐步出现尿意和排尿能力,早期残余尿量仍可达.300~400ml以上,逐步恢复至正常排尿功能。据统计。急性脊髓炎发病后,2周内排尿功能恢复者占50%。即使脊髓横贯性损害导致脊髓功能不能恢复的患者,排尿功能亦能在骶髓中枢控制下恢复自主节律性排尿,但无尿意。有报道,脊髓部分损伤患者,90%能在3个月内恢复排尿能力,脊髓完全性损害,60%的患者可望在6个月内出现自主节律性排尿能力。但是,患者无尿意和控制能力,常常呈现节律性尿失禁,残余尿量较大。横贯性或部分性脊髓损害的休克期中,若因膀胱护理不当,长期连续引流而没有定期使膀胱充盈,在脊髓功能恢复时,可发展成痉挛性小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尿速正常,尿量很少,而且不易控制,称为急迫性尿失禁。患骶段脊髓炎者,直接损伤控制膀胱的骶髓中枢,呈现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恢复期为自主节律性神经源性膀胱,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和滴沥,多数患者随脊髓功能的恢复而改善。此外,还应指出,也有部分横贯性脊髓损害和骶段脊髓损害者,长期呈现弛缓性瘫痪,膀胱功能长期不能恢复。

4.脊髓炎的临床症状还随损害节段不同而有其特殊性。

颈段脊髓炎者,出现四肢瘫痪。C4以上节段受累时,出现呼吸困难,有时需人工辅助呼吸,颈膨大脊髓炎者出现两上肢弛缓性瘫痪,而下肢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腰段脊髓炎者,仅出现下肢瘫痪和感觉缺失而胸腹部正常。骶段脊髓炎者,出现鞍区感觉缺失,肛门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和锥体束征。当脊髓损害由较低节段向上发展,累及较高节段,特别是病变从下肢开始,迅速发展到完全性截瘫。并逐步上升,依次出现胸、臂、颈甚至呼吸肌的瘫痪和感觉缺失。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能和呼吸困难者,称为上升性脊髓炎。病变上升至脑干出现多组脑神经麻痹,累及大脑出现精神异常者,称为弥散性脑脊髓炎。当病变累及脊髓膜和脊神经根时,病者可出现脑膜和神经根刺激症状,体格检查时可有颈项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征、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分别被称为脊膜脊髓炎,脊膜脊神经根脊髓炎。

什么是急性脊髓炎

一般概念

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白质脱髓鞘或坏死所致的急性横贯性损害。以青壮年多见,病前1-2

周多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病前常有感染史,瘫痪或四肢瘫痪伴大小便障碍,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严重可上升延髓,导致呼吸机麻痹。

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注意感觉平面有无上升及呼吸机瘫痪,如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等,遵医嘱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指导肢体瘫痪者学会被动运动及按摩,鼓励其主动运动,防止废用性肌萎缩,运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2、指导患者出院后随身携带卡片,包括姓名、年龄、地址、诊断、药物及剂量。以便抢时参考。

以上我们对于什么是急性脊髓炎的相关介绍了,但是急性脊髓炎这种疾病我们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这就需要我们护理好患者的基本症状,比如说患者出现了高热我们不仅需要给予患者降温的处理,还应该保护好患者的皮肤。

幼儿脊柱裂用什么方法治疗

脊柱裂是脊椎管的一部分没有完全闭合的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神经管畸形(无脑儿、脊柱裂、脑膨出)。根据1986~1987年监测资料,我国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约为2.74‰,而且北方较南方高,农村较城市高,秋冬季出生的婴儿较春夏季出生的发生率高,脊柱裂的男女之比为0.6~0.9:1。临床表现与脊髓和脊神经受累程度有关,如有脊髓和脊神经受累可出现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神经系统症状。

脊柱裂治疗方法有哪些

脊柱裂治疗方法有哪些呢?囊性脊柱裂几乎均须手术治疗。如囊壁极薄或已破,须紧急或提前手术,其他病例以生后1~3个月内手术较好,以防止囊壁破裂,病变加重。如果囊壁厚,为减少手术死亡率,患儿也可年长后(1岁半后)手术。手术目的是切除膨出囊壁,松解脊髓和神经根粘连,将膨出神经组织回纳入椎管,修补软组织缺损,避免神经组织遭到持性牵扯而加重症状。

对于长期排尿失常或夜间遗尿或持续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隐性脊柱裂,仔细检查后,应予以相应的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压迫神经根的纤维和脂肪组织。

对于出生时双下肢已完全瘫痪及大小便失禁,或尚伴有明显脑积水的脊髓脊膜膨出,手术后通常难以恢复正常。甚至加重症状或发生其他并发症。

早期认识此病和早期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脊柱裂合并脊髓拴系的患儿,小儿时一般没有症状,但是随着身体的发育,拴系的脊髓受到牵拉,从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研究表明,一旦出现运动功能的障碍,如肢体的无力和麻木等,只有约45%的患者恢复正常;一旦发生尿失禁,只有12%的患者恢复正常。因此一旦发现脊髓拴系,无论有无症状都要手术治疗。

囊性脊柱裂的病儿于出生后即见在脊椎后纵轴线上有囊性包块突起,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有的有细颈或蒂,有的基底部较大无颈。

颈椎间盘损伤会压迫脊髓吗

颈椎间盘损伤会压迫脊髓吗?当颈椎遭受较强大外力作用时,髓核内压力超过其生理限度范围,可造成颈椎间盘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等破裂,髓核即可形成向椎管内的突出或脱出;若突出的程度较小,未能侵及脊髓或神经根,则不表现脊髓神经受累的临床症状。

外力造成的颈椎间盘损伤可使髓核突出或脱出,如有某种原因致使后纵韧带强度变弱(如先天性因素、外伤、劳损等),则髓核可以均匀地突向椎管,或者经由破裂口游离到脊髓的前方而直接压迫脊髓,引起急性脊髓损害,造成瘫痪,表现为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节段平面以下的双侧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失禁,生理反射消失等弛缓性瘫痪,与脊髓震荡、脊髓休克、脊髓挫伤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如不及时处理,将导致脊髓损害的进一步加重。

颈椎间盘损伤以后可以潜伏很长一段时间,几年或十几年以后才发病,或在原发性脊髓损伤截瘫有所恢复的基础上出现症状的反复,称为晚发性脊髓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遭受损害的椎间盘组织发生变性,受损椎间盘节段可以出现应力的集中现象,导致局部组织的慢性损伤,如小关节骨关节炎的变化及椎体缘骨赘的形成等,使已被突出的椎间盘所占去的椎管空间进一步减少,而产生晚发性脊髓损害。临床表现与脊髓型颈椎病相似,如脊髓前方原发性长束受累症状,相应脊髓节段平面的局限性肌肉萎缩等表现。

中医治疗脊髓炎有妙招

辨证论治:

(1)肺热津伤:

[主证] 病起发热、咽痛、咳嗽,热退后出现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蚁行感,小便黄而不利,大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肺润燥,养阴生津。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1号方:桑麦清肺汤。

(2)湿热阻络: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麻木不仁,或有烧灼感,轻微浮肿,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利湿清热,通经活络。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2号方:佛手活络丸。

(3)瘀热阻络: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麻木不仁,或伴刺痛,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活血化瘀,泻热通络。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3号方:银丹化瘀汤。

(4)脾肾亏虚: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面色萎黄,小便失禁,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补肾。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4号方:子参加减汤。

(5)肝肾阴虚:

[主证] 肢体瘫痪,渐由松弛性转为痉挛性,手足拘挛,肌肉萎缩,麻木不仁,皮肤干燥,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柔润通络。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5号方:银黄锁阳丸

小便失禁是什么病 高位截瘫

因为高位截瘫的患者都存在脊椎损伤的情况,从而导致大脑控制大小便的功能失常,最终就会引起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脊髓炎引起的一些并发症

1、脊髓炎的并发症:肺部感染呼吸道感染 特别是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经常是困扰病人及医生的突出问题。呼吸道感染也是脊髓损伤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2、脊髓炎的并发症:肺不张 患者因呼吸肌瘫痪,咳嗽没力气或不能咳痰,同时因卧床和体位变换困难导致分泌物储留在低位肺段的气管中,造成肺不张。

3、脊髓炎的并发症:在受损节段水平以下有汗液分泌和皮肤营养障碍 病变区无汗或少汗,肢体水肿,皮肤苍白干燥,大小便失禁或潴留。部分病例在发病后脊髓损害节段逐步上升,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肌麻。

急性脊髓炎有哪些常见症状

急性脊髓炎多为青壮年,病前数天至2周有发热、全身不适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史,脊柱负重、扭伤与受凉常为发病诱因。急性脊髓炎患者起病急骤,常有周身不适,腰背及腹部疼痛,胸腹部束带感,双下肢麻木无力,一般在数小时至数日发展至高峰,形成脊髓横贯性损害。

1.运动障碍 脊髓各段均可受累,胸段以上最为常见(74.5%)。临床表现为双下肢瘫痪;其次为颈段(12.7%)则出现四肢瘫痪及呼吸困难。急性期呈脊髓休克状态,表现为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腮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腹壁、提宰反射均消失。脊髓休克持续时间差异很大,与脊髓损害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出现并发症有关.一般持续2周左右,逐渐出现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腾反射活跃或允进,病理反射阳性,肌力恢复始于足趾,然后在桌面伸缩和抗重力运动。病变局限在腰段者,可表现为持久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一般休克朗越长。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越差。

2.感觉降碍 急性期在病变节段以下的各种感觉均缺失,有些病人在感觉消失区上缘可有1—2个节段的感觉过敏区.或有束带状感觉异常。儿童和少数脊髓损害不明显者,感觉水平可以很不明确。随炎症的恢复,感觉水平可逐步下降和恢复,但共速度远比运动功能的恢复为慢且差得多。

3.自主神经障碍 如膀肮、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以及其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尿防留,或充盈性尿失禁,粪便失禁或秘结c损害的感觉平面以下皮肤少汗或无汗。皮肤营养障碍包括皮肤水肿或干燥脱屑、指甲松脆等。

相关推荐

大小便失禁的保健

注重孩子的大小便训练是预防的基本措施。 1、心理辅导。 2、改善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3、消除不良情志因素刺激,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对大小便失禁者,还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经常用温水擦洗会阴部、肛门周围及大腿内侧皮肤,可撒布爽身粉,保持局部干燥。要保持床单和衣服干燥、清洁平整而无褶皱,随湿随换,及时更换污染的衣物,避免排泄物刺激引起的合并症。若肛门周围发红,则涂以氧化锌软搞,以使收敛,并用软纸或洁净的旧布把双侧臀部隔开,避免相互摩擦,加剧创面的破裂。病人的居室要适当地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急性脊髓炎的原因有哪些

中医病因 本病由外感时邪所致,又以感受温热邪毒为主。 西医病因 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 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脊髓炎包括了大量的脊髓炎性疾病。

病毒性脊髓炎如何诊断鉴别

病毒性脊髓炎,炎症损伤脊髓平面以下的各种功能障碍或不完全性障碍,临床表现为完全或不完全性截瘫。根据急性起病,病前的感染史,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及脑脊液所见,不难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可有或不伴有肢体远端套式感觉障碍,颅神经常受损,一般无大小便障碍,起病十天后脑脊液常有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二、脊髓压迫症: 脊髓肿瘤一般发病慢,逐渐发展成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常有神经根性疼痛史,椎管有梗阻。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但常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脓肿所

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日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斑节段束带感或根痛,进而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病斑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表现截瘫、肢体及张力低和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休克期多为2-4周或更长,脊髓损害严重、合并肺部及尿路感染并发症和褥疮者较长。恢复期肌

视神经脊髓炎的症状有哪些

1.发病年龄5~60岁,21~41岁最多,也有许多儿童患者,男女均可发病,急性横贯性或播散性脊髓炎以及双侧同时或相继发生的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ON)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在短时间内连续出现,病情进展迅速,可有缓解到复发的病程。 2.视神经炎急性起病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单眼视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某些患者在视力丧失前一两天出现眶内疼痛,眼球运动或按压时明显,眼底可见视盘炎或球后视神经炎,亚急性起病者1~2个月内症状达到高峰,少数呈慢性起病,视力丧失在数月内稳步进展,进行性加重。 3.急性横贯性脊髓

癫痫患者会无法自理生活吗

癫痫病是一种慢性的脑部疾病。这里的慢性,是指通常情况下病程较长。而癫痫病在发作的时候往往是在一瞬间的事,在这点来看,癫痫病又是很急的。对于某些种类的癫痫病来说,在大发作过程中甚至会造成病人的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 病人会因此遭受巨大的折磨。 癫痫大发作时由于呼吸肌強直收縮,呼吸暂停,致全身缺面,唇、肢体发绀 ,意识丧失,突然昏倒,由于腹肌、膀胱肌和直腸肌阵挛性收缩致大小便失禁,此外,局部癫痫也可以短暂时间失去意识, 还可以出现小便失禁。在所有癫痫症状重,以反复发作尿失禁为突出表现的腹型癫痫最为明显,腹

急性脊髓炎表现有哪些

急性脊髓炎患者多见于青壮年,病前数天可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种史,或有过劳、外伤等诱因。急性发病,先有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节段的相应腰背部酸痛或束带感。起病数小时至1~2天发展至完全性截瘫。 受损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急性期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称为脊髓休克。此期持续2~4周,若发生并发症,则可以延长。以后瘫痪肢体转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病变平面以下的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在感觉障碍平面的上缘可有束带状感觉过敏区。植物神经功能受损以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早期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1、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病。前数日或1-2周常有发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过劳、外伤及受凉等诱因。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斑节段束带感或根痛,进而发展为脊髓完全性横贯性损害,胸髓最常受累。病斑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1)运动障碍:早期常见脊髓休克,表现截瘫、肢体及张力低和腱反射消失,无病理征。休克期多为2-4周或更长,脊髓损害严重、合并肺部及尿路感染并发症和褥疮者较长。恢复期肌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有什么表现

急性起病,常先有脊背部疼痛、胸腹部束带感及下肢麻木感,后迅速出现脊髓受损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及大小便功能障碍,多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高峰,70%~75%见于胸髓,其次为颈髓、腰髓,骶髓最少见。由于病因不同,脊髓损害的水平、范围及严重程度各异。 病初常表现为脊髓休克,瘫痪呈迟缓性,3~4周后,变为痉挛性,肌力开始由远端至近端渐恢复。休克期长短与脊髓受损程度、并发症多少有关。少数由于供血障碍导致脊髓软化、坏死者,休克期后,肢体仍会处于长期迟缓性瘫痪状态,预后较差。 感觉障碍呈传导束型,病变水平以下各种感觉均减退或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在10~19岁和30~39岁有两个发病高峰。其年发病率在1~4/100万。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各种职业均可发病,以农民多见,全年散在发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时较多。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乏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亦可无其他任何症状而直接发生瘫痪。大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表现,一般持续2~4周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