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可缩短中风患者的寿命 中风抑郁症患者面临更高死亡风险
抑郁可缩短中风患者的寿命 中风抑郁症患者面临更高死亡风险
抑郁症状的中风幸存者也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但这种风险不显著。调查者发现,与无中风史或抑郁史的人相比,他们在研究阶段死亡的可能性是80%。这些发现由美国神经病学会发布,研究者在学会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出现抑郁的心脏病幸存者中也有类似的联系。
老年女性中风的寿命有多长
经过研究调查,在中风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致残程度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患高血压、心脏病,有百分之75的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所以,中风患者如果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寿命。
从致残程度看,患者如能得到有效治疗,就可以让患者本身积极配合,各方面恢复到能够完全自理,一般预后较好,寿命也可相应的延长。
调查数据表明,中风后生存5年者占百分之63.5,6~10年者占百分之20,11~15年者占百分之14,15~20年者占百分之2.5;平均寿命为66.5岁,有百分之40的中风患者寿命达70岁以上,百分之5为80岁以上。由此看出,即使发生中风也并不会严重影响寿命。中风患者应在控制病情(急性期)后,及时积极治疗,加强机体功能训练,调整饮食结构,使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并消除各种诱因,以免中风复发。
建议老年女性中风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正规医院,才是最快最好的解决中风的唯一途径。建议出现中风的时候可以多采用规范规范,帮助自己有效的解决中风的问题。
女性中风易患抑郁症
来自美国“科学生活”网站刊出的一则最新研究结果指出,抑郁症会提高女性中风风险。该项研究的对象中,患抑郁症的人在6年时间内中风的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9%。研究称,服用抗抑郁药的女性——特别是SSRI(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中风的风险增加了39%。这不意味着服用抗抑郁的药增加了中风风险,而指一般服用抗抑郁药的人,抑郁症会更加严重。因此布莱罕及波士顿妇女医院副教授、本次研究的成员Kathryn Rexrod博士解释说:“大家千万不要误会,采取停药来减少中风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2000年—2006年的6年间,研究人员跟踪了80574名54—79岁没有中风史的女性。研究之初,22%的研究对象患有抑郁症,1033例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罹患中风。和没有抑郁史的女性相比,患抑郁症的女性中单身、抽烟、不爱运动的比例更高,年龄普遍略小些,体质指数更高,并发症更多,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Rexrode博士说:“抑郁症会妨碍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压,阻碍正常服药,阻止健康生活习惯的实行,例如运动。”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员An Pan称,抑郁症还会引起身体的其他炎症,增加中风等疾病的的风险,甚至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Pan表示:“认识到抑郁症患者的中风概率更高这一点,能够让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的时候不仅仅只盯着抑郁症,还会关注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胆固醇过高,并且纠正患者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缺少运动等。”
冠心病人的情绪障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寿命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的泛滥,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然而,在我们不断寻找治疗和预防冠心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冠心病可能与我们长期的不良情绪有关呢?
13个前瞻性研究对超过 4000名健康个体进行了平均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抑郁症是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关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有重性抑郁的患者得冠心病的风险是无抑郁个体 的4倍以上,那些有抑郁症状但还达不到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即所谓“亚综合征性(Sub-syndromic)抑郁”患者得冠心病的风险也比没有抑郁者升高1.5 –2倍。抑郁症作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危险度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当。
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中抑郁患病率约20%。心梗后重症抑郁约15-30%,有65%至少表现为轻症抑郁。冠状动脉搭桥术前超过30%的患者有抑郁症状。大量研究证实抑郁可以使冠心病人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抑郁也会使因心血管事件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国外研究显示,心梗后半年,有抑郁患者中16.5%死亡,而无抑郁的病人中死亡率仅3%;心梗后1年半时,两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0%和6%。换句话说,抑郁使心梗患者死亡的风险升高了3倍以上。因此,抑郁症对于冠心病来讲,不管是在病前还是在病后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然而,与冠心病合并抑郁的高发病率相比,心梗后的抑郁患者只有10%被识别出来,更不要说治疗
重症抑郁为何好发于老年人
老年人是重症抑郁症的主要构成人群,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报告指出,老年抑郁症患者有10%-20%为重症抑郁症。那么,导致老年人重症抑郁症高发的原因有哪些呢?
1、疾病因素
身体疾病,尤其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慢性躯体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抑郁障碍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据统计,约70%的中风患者,在发病的2年内,会患上抑郁症;约40%的冠心病患者、45%的心肌梗死患者、越25%的糖尿病患者、约40%的肿瘤患者,均可患上抑郁症,而这些疾病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并且抑郁症本身会各种慢性疾病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如延缓中风后的康复,导致中风死亡率增加30%;造成糖尿病恶化;使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下降20%等。如老年患者陷入了慢性疾病引发抑郁症,抑郁症又加重病情的恶性循环,就会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
2、老年孤独感
近年来,空巢老人的话题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关爱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给予其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是消除老年孤独感,防止抑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方法。
抑郁可缩短中风患者的寿命 抑郁与中风导致的残疾有关
该发现的原因还不完全清楚,研究者可以对一些因素,如年龄、种族、收入做出解释。但是首席研究者tow-fighi博士说,他们还不了解中风的严重程度以及中风患者以后是否会有残疾这方面的信息。towfighi博士是加利福尼亚州唐尼市瑞秋洛斯阿米哥斯国家康复中心的神经学主席。
抑郁可缩短中风患者的寿命 中风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抑郁
中风对大脑的损伤可能使人们易患抑郁。研究显示,抑郁风险与中风后残疾的严重程度有关,尤其是日常工作障碍。
心脏病反复可能是心理问题
临床观察发现,在心内科就诊的大量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惊恐和抑郁等。若不及时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反过来加重躯体不适症状,所谓“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最终造成恶性循环。目前,大多数心内科医生总是将眼光放在患者的躯体疾病上,对其合并的心理问题不够重视,以致患者反复就医,但疗效不佳。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提出了“双心门诊”的诊疗新模式,患者只需挂一个号,就能享受心血管和心理疾病的双重诊疗服务。经数年推广与努力,国内已有数十家医院开设了“双心门诊”。
心脏病患者的“双心”问题
近100年来,众多医学专家在对冠心病的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后发现,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缺乏运动、饮食中缺少蔬果和精神应激8种危险因素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70%。目前,人们普遍对前7种危险因素比较了解,而对“精神应激”这一危险因素并不十分重视。精神应激,又称为精神心理问题,包括轻度抑郁、焦虑、紧张、悲观、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不和谐、家庭不和睦、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等。如果这些精神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在心血管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接受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若合并精神心理问题,常伴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差的预后,二者互为因果。
2005年,一项针对3260名在北京10家医院心内科门诊反复就诊的患者的调查显示,焦虑的发生率为42.5%,抑郁的发生率为7.1%。
心理问题引发“心脏病症状”
焦虑、抑郁常伴发躯体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头晕、无力、出汗等。由于这些症状常与心脏病相关,故患者常首先且反复去心内科就诊。有调查显示,70%~80%的抑郁症患者因躯体症状到内科就诊。在因胸痛而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中,冠状动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者占10%~40%,其中15%的患者最终诊断为惊恐障碍,27%的患者被诊断为重度抑郁。
心理问题增加“心脏病风险”
调查显示:在冠心病患者和普通人群中,依据抑郁程度的轻重不同,心血管事件增加49%~1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在相同人群中,焦虑使心血管事件和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22%~81%。没有朋友、得不到社会认同、家庭关系不和睦或夫妻关系不和谐等情况,可使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3~4倍。同时,焦虑和抑郁也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双心医学”模式应运而生
传统的医学模式更多关注躯体症状和躯体疾病,不关注精神心理问题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许多有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常以“心脏病”症状或其他躯体症状,反复就诊于心内科或其他内科门诊。另一方面,即使医生发现患者存在心理问题,患者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有“心理障碍”的诊断,拒绝到精神科就诊,辗转在内科重复诊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财力。
要解决在心内科就诊患者中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亟须一门由心血管医学与心理医学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需要有一批掌握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心内科医生。20世纪90年代,胡大一教授将之命名为“双心医学”。双心医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因素相互影响和如何干预的医学。“双心门诊”是双心医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双心门诊”设在心内科,由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出诊。这些医生均接受过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培训,掌握了常见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方法,有能力识别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并给予相应的建议,以达到“双心兼治”的目的。
抑郁症与心衰死亡很相关
抑郁症可能会增加充血性心衰患者的死亡危险,但是对抑郁症进行治疗能否延长寿命目前尚不清楚。
北卡罗来纳州达拉谟杜克大学医疗中心的姜伟(音译)博士及其同事对374名因充血性心衰而住院的患者进行了评估。大约有35%的患者贝克抑郁症调查表评分在10分以上,近14%还患有重性抑郁障碍。
这些患者3个月和1年的总死亡率分别为7.9%和16.2%。其中,重性抑郁症患者的死亡率最高,3个月和1年后的死亡率分别为13.0%和26.1%,而轻度抑郁症患者3个月和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7.4%和11.1%。
研究人员强调说,重性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后3个月至1年内死亡或重新入院的可能性至少是无抑郁症患者的2倍。
姜博士等指出,“抑郁症在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十分常见,并且在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些患者中对抑郁症进行鉴别和临床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尚不清楚治疗抑郁症是否能减少死亡率和再住院的机会,但我们还必须对此进行研究。”
中年人中风的寿命有多长
由于中风主要是因脑部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老年人体质弱,且部分机体功能萎缩。一旦发病极易引起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经过研究调查,在中风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致残程度是直接影响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患高血压、心脏病,有百分之75的患者可生存5年以上。所以,中风患者如果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长寿命。
从致残程度看,患者如能得到有效治疗,就可以让患者本身积极配合,各方面恢复到能够完全自理,一般预后较好,寿命也可相应的延长。
调查数据表明,中风后生存5年者占百分之63.5,6~10年者占百分之20,11~15年者占百分之14,15~20年者占百分之2.5;平均寿命为66.5岁,有百分之40的中风患者寿命达70岁以上,百分之5为80岁以上。由此看出,即使发生中风也并不会严重影响寿命。中风患者应在控制病情(急性期)后,及时积极治疗,加强机体功能训练,调整饮食结构,使机体功能得到恢复。同时,应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和减少并发症并消除各种诱因,以免中风复发。
以上内容就是中年人中风的寿命有多长呢的相关介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同时建议中年人患上中风的时候要能够及时找正规医院,才是最快最好的解决中风的唯一途径。建议出现中风的时候可以多采用规范规范,帮助自己有效的解决中风的问题。
男性抑郁症患者后遗症有哪些?
1、缩短寿命:
首先抑郁症的发病会缩短人的寿命,这是由于抑郁症导致功能失调而引起的死亡率,同癌症、糖尿病和心脏病人的死亡率一样高。
2、影响情绪:
抑郁症主要是以心情低落为症状特征,会影响到患者的大脑,容易导致头昏,记忆力下降以及睡眠障碍。研究资料显示,抑郁症患者中有这三种症状的比例分别高达97%、93%、99%.症结在于脑中一种称为儿茶酚胺的物质浓度增高,导致脑血管收缩变细,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头昏等症状临身。
3、诱发躯体疾病:
如果患上了抑郁症,就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患者容易患上心脏病的危险性就增加了2倍,遭遇中风的概率增加3倍。因为心情抑郁会使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变化。
4、严重抑郁症可导致自杀:
也许人们还不清楚抑郁症的危害有多大,严重抑郁症是可能导致自杀的。根据统计,2/3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意念,而大约10%抑郁症病患会自杀。重郁病伴随着高死亡率。重郁症患者高达15%死于自杀。重郁症患者完全康复(约占2/3的患者),或仅部分康复或完全不康复(约占1/3的患者)。就许多人在单次重郁症发作之前,已先有低落性情感疾患。有些证据显示这些人可能会有更多重郁症发作,几次发作之间也恢复不良,并且需要更多急生期治疗与长时期维持性治疗,才能维持较持久的心理平稳状态。自杀。虽然抑郁症的发病率女多于男,但男性抑郁症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为男性自我宣泄能力差,最后可能会选择极端方式来解脱。这就是男性患者的自杀率几乎是女性4倍之奥妙所在。
轻度忧虑者死亡风险也很大
抑郁症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是研究者早已发现的现象,但一项最新研究又显示,即便是没有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轻度忧虑,也会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这提醒人们要注意心理健康。
报告说,他们对英国近7万人的健康资料进行了分析,这些人年龄都在35岁以上,平均被跟踪了8.2年。研究人员用量表对他们的精神状态进行分析,相关指标包括焦虑程度、抑郁程度、社交情况和自信程度等。
结果显示,那些重度抑郁患者的过早死亡风险固然很高,但即便是轻度忧虑者,也就是临床诊断上还没有达到抑郁症标准的人群,过早死亡的风险也要比普通人高出20%。
对死因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轻度忧虑者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29%,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忧虑使得他们的生理机能出现某些不好的变化。此外,他们死于交通事故和自杀等因素的风险也比普通人要高。
这项发现提醒人们需要注意心理健康。但他也强调说,并不提倡人们有了心理问题就去服用相关精神病药物,主要还是应该采取在药物以外的心理疏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