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白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有赤茯苓和白茯苓分别,赤茯苓就是茯苓皮里面的红色部分,功可利尿泻心火,白茯苓是赤茯苓里面的白色部分,可以利湿健脾安神,一般茯苓是指白茯苓。
茯苓的各个部位都能治病,为了入药方便,人们为它都起了相应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层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断面靠外淡红色疏松的一层叫赤茯苓,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称白茯苓。
白茯苓可健脾,对那些久病瘦弱、食欲不振或兼有体倦乏力、腹泻的气虚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气的作用,而且药性平和,治疗上述症状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称四君子汤,主治脾胃气虚、运化不利,以疗效稳健著称,后世的许多补气益脾的方剂都依此方而来。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与土茯苓差在哪
茯苓是种菌类,茯苓一般寄生于松树根部,土茯苓是种植物。土茯苓为藤蔓植物,叶如大竹叶而更为厚滑。根连缀而生,大如鸡鸭蛋。茯苓安神益气,止渴,利小便,益脾胃。土茯苓 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止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常用量10--30克。土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常用量15--60克。云苓指的就是茯苓,但是云苓是道地药材,就是云南产的茯苓最好,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药性 甘,淡,平 所以不伤人 土茯苓是另外一种药,是清热解毒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药性寒凉,伤脾胃。党参.白术.茯苓.红参.艾叶.黄芪.山楂.正山.枣皮.熟附子.干姜这副中药起什么作用.用没有副作用满意回答此方消食健脾,补中益气,温中散寒,这副药可能会有副作用,方子里熟附子虽然是经过炮制的,但仍然是有毒的药物,如果对症使用就没有问题,如果用量过大或不对症那么就会有中毒症状。中毒症状的轻重因药量和个人体质不同而表现各异。轻的会有口唇发麻,心跳加快,重的可以损伤肾脏,心率失常,直至死亡。 这味药一般要求先煎半小时以上的,而且用量一般不大。如果你服用后有不适感,应该立即停药,并咨询主治医师。
茯苓美白怎么用 杏仁茯苓敷
杏仁粉以及茯苓加上莲子和适当的面粉备用,将所有的中药材碾成粉末状和面粉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温水调成稀糊状。每天把这些黏糊物质敷在面上三十分钟左右,在用清水洗干净,这类面膜在古代就被常用作美容养颜的配方,具有光洁皮肤和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另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每天泡一些柠檬蜂蜜水,不但可以美白皮肤,还可以通便和排出身体里面的垃圾。
茯苓适合什么人吃
中医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脾、肺经。《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具有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主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
茯苓中的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各有不同。茯苓皮走表,长于利肌表之水肿;白茯苓偏入气分,赤茯苓偏入血分;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补脾益心,则白茯苓优于赤茯苓;分利水湿,行血消瘀,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茯神用于安神。茯苓与猪苓协同利水,猪苓淡重于甘,主入肾与膀胱经,只能渗湿利尿,无补脾益中之效,且利水作用较茯苓强;茯苓则利中有补,能补脾益心。
茯苓适宜于一般人群。尤宜于水湿内困,水肿,尿少,眩晕心悸,胃口欠佳,人便稀烂,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
吃茯苓虽然有许多好处,但也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一般来说体质阴虚没有湿热的人,有虚寒和滑精现象的人,肾虚的人,气虚的人,汗多的人都不宜食用,否则很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同时吃茯苓也不宜吃过多,养生理论认为凡事过犹不及,吃茯苓吃太多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在吃茯苓之前最好要先明白自己适不适合吃茯苓,这方面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查阅,也可以找专业的中医师询问。如果在吃了之后出现不适,要立即到医院去查看就诊。
茯苓与土茯苓的区别
入药部位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常在夏、秋季节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茯苓是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晾晒发汗,反复至出现皱纹,水分散失,阴干。
药效区别茯苓性平、味甘淡,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土茯苓和茯苓性味相似,药效却有差别,土茯苓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的作用。
功能主治茯苓因其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食少、水肿胀满、眩晕心悸等症状,而土茯苓入肝、胃经,有解毒,除湿的作用,主治筋骨疼痛、湿热淋浊等症状。
新鲜白茯苓是什么样子 土茯苓和白茯苓有什么区别
1.土茯苓为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的缩节,根茎上长有较多的须根,且根茎比较光滑。而白茯苓为茯苓切去赤茯苓后剩余的白色部分,通常将其切成小方块状,且白茯苓的茎长1-3米,有的甚至可以达到5米,茎上的须根稀疏。
2.土茯苓的叶子为针形或者为椭圆形。而白茯苓的叶子则比较薄,属于革质或坚纸质,晒干后通常呈现出红褐色。
3.白茯苓具有健脾开胃,安胎宁神,通尿利尿,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而土茯苓是治疗喉咙肿痛,清热解毒,经血淋漓的妇科疾病的良药。
4.土茯苓的口感偏苦,带有一股淡淡的苦味。而白茯苓则味甘甜,吃起来隐约能够尝到其甜甜的味道。
茯苓怎么吃 茯苓汤
食材:茯苓12克、白术16克。
做法:将上述药材研为粗末,水煎,去渣取汁。
食用方法:饭前饮用。
功效:用于小便不利,脾虚水肿。
白茯苓可以经常吃吗 白茯苓怎么吃最好
1.可以将白茯苓打成粉末兑水饮用。
2.可以做成茯苓饼,将白茯苓块研磨成粉沫后再取面粉各等份,加白入糖和适当的水调成糊状,煎成饼。
3.可以做成茯苓馅,将白茯苓洗净处理好取茯苓、猪肉等材料加入适量的调味品做成茯苓陷,并用面皮包馅。
4.可以做成茯苓汤,将白茯苓处理好后取白茯苓、当归,川芎,炒白芍,熟地黄,柏树,等中药处理成粗末,熬成茯苓汤,饭前饮用。
5.可以做成荷叶茯苓粥,取荷叶,茯苓,粳米等材料。先将荷叶煎成汤再把渣滓去除,再加入白茯苓、然后再将梗米煮成粥,早上晚上各服用一次。
6.可以做成茯苓薏米饼。取白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适量的白糖,搅拌均匀后磨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再蒸熟。适合小朋友食用,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土茯苓和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和茯苓虽然只有一次之差,但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一般在夏、秋二季采挖,而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一般在7-9月份采挖。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脾、胃三条经脉,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在临床常用来治疗脚气、瘰疬、梅毒、关节屈森不利、小便淋漓涩痛等病症。
茯苓:既可以祛邪又可以扶正,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肾四条经脉,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在临床常用来治疗身体水肿、眩晕、心悸、惊恐不安、失眠、健忘、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等病症。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
土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西医认为,土茯苓是一味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药,是治疗免疫病口腔和阴部溃疡之最佳中药。土茯苓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白塞病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与金雀根、山稔根、徐长卿、红藤等同用。土茯苓对免疫病之过敏性皮炎、天疱疮、湿疹等也有效。
食疗作用
味甘、淡,
性平。无毒。归肝、胃、肾脾经。开散降泄。
用该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银花、白藓皮、威灵仙、甘草等同用。现临床上主要用于湿热疮毒,常与白藓皮、地肤子、苦参等配伍同用。此外,该品在临床上用治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疗效。
但是服用时忌茶。
临床应用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治疗: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治疗14例,失败4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2.治疗梅毒: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3.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6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4.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200~400克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
5.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150克,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6.治疗颈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500克,水煎分2次服。
7 .骨挛痈漏(筋骨疼痛,溃烂成痈,积年累月,终身成为废疾)。用土茯苓50克,有热加黄苓、黄连,气虚加四君子汤,血虚加四物汤,煎水代茶饮。又方:用土茯苓200克、四物汤50克、皂角子七个、川椒四十九粒、灯心七根,煎水代茶饮。
8.瘰疬溃烂。用土茯苓切片,或研为末,水煎服,或加在粥内吃下。多吃为好。
结语:了解了土茯苓与茯苓的不同之处,大家在食用或治疗疾病时千万不要把他们混为一谈哦。
茯苓分几种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药材,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有开心益智、安魂养神、暖脾生津、渗湿利水之功。《用药心法》说:“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茯苓是一味很常用的药。茯苓,又称茯灵,是拟层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树根上,形如甘薯,球状,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内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称为白茯苓或者云苓。
茯苓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茯苓分几种?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寄生在松树根上,临床应用可分为茯苓皮、带皮苓、赤茯苓、白茯苓、茯神等5个品种,它们的功效主治有所不同。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皮,功擅利水消肿,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常与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配伍,即五皮散。
带皮苓:即将茯苓切碎,取用带有皮壳的赤茯苓,功效主治与茯苓皮相同,如无带皮茯苓,可用3/4的茯苓、1/4的茯苓皮混合取代之。
赤茯苓:即茯苓菌核的赤色部分,功擅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停饮等证,常与猪苓、泽泻配伍。
白茯苓:即茯苓菌核的白色部分,功擅健脾,适用于脾虚体倦、食少便溏之证,常与党参、白术、甘草配伍。
茯神:即茯苓菌核中贯穿松根部分切成的小块,功擅宁心安神,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证。为了加强疗效,还常和朱砂拌用,称为朱茯神或朱衣茯苓。
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
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有延年益寿之效。有些人搞不清楚茯苓和土茯苓的区别。茯苓是一种菌类,往往寄生在松树的根部,而土茯苓则是一种植物,是一种多年生的灌木。茯苓可安神益气、利尿健脾,土茯苓可强筋骨、健脾胃。
茯苓可以止渴利小便是利水渗湿药,而土茯苓则是另一种药,是清热解毒药。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土茯苓和茯苓是两种不一样的药材,药性和治疗方法也不同。
在现代医学中,公认茯苓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茯苓中的茯苓多糖有非常明显的抗癌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药用茯苓主要是经过干燥后的茯苓的菌核。茯苓可以治疗失眠健忘症,经常和龙眼与酸枣一同入药,这样宁心安神的作用更加的明显。茯苓对于胃癌、肝癌等多种癌症。
都有非常明显的治疗作用。茯苓中含有非常多的茯苓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卵磷脂、腺嘌呤、葡萄糖、胆碱以及多种酶和钾盐。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溃疡的产生,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并且起到抗放射的作用,茯苓经常被做成茯苓饼、茯苓酥和茯苓酒等食品。
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
虽然说土茯苓与茯苓的区别在字面上看不出多明显的区别。但是在疗效、疾病治疗用法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使用这些药物治疗疾病,最好了解清楚在用药。这样才不会因为药物使用不当从而影响到健康。最好了解清楚再用药。
茯苓是利水渗湿药,还可健脾安神,性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茯苓是清热解毒药,可除湿利关节,性味甘淡平,归肝胃经。在功效上,土茯苓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止痒,对于湿热所致的皮肤病如梅毒、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而茯苓是健脾利湿的要,常常配伍在益气健脾的药方中,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在口感上,土茯苓偏于味苦,茯苓味淡,因此在选择上不用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