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头一年9种异常别忽略 视觉发育异常
宝宝出生头一年9种异常别忽略 视觉发育异常
1、大多数的宝宝在3~4个月的时候,眼睛就能够聚焦小物体了,而且也能够随着物体的运动而转移。
2、2个月以后,黑、白、红等对比强烈的颜色会引起宝宝的兴趣;
3、6个月之后,宝宝应基本能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
所以,如果此阶段的宝宝视线不稳定或者似乎看不见眼前的物体,妈咪们就要注意了。另外,如果宝宝持续出现内斜视,或者有一只眼睛老是往外斜着看,可能就不正常了。
如何尽早发现新生婴儿的视觉发育异常
一、用手电筒照眼睛。此时新生儿立即闭眼。轻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此谓瞳孔对光反射。
二、头眼协调动作。新生儿低头前倾、眼球向上转;头后仰,眼球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三、短暂原始注视。用一个大红色绒球在距眼20厘米处移动60度角的范围,能引起新生儿注视红球,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慢慢移动,此谓头眼协调。
四、运动性眼球震颤。在距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将一个画有黑的垂直条纹的纸圆筒或鼓(长约10厘米,直径约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或鼓的旋转来做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若以上四项检查均达标,说明新生儿视觉发育良好,否则应立即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早产儿。
孩子出生后,眼的结构已经成形,但健全的视觉功能全靠后天的发育完善。出生到3岁是眼睛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应该定期进行儿童眼保健,对孩子眼睛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使他的视力在科学的监测指导下健康地发育起来。就是患了某些先天性遗传性眼病,如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角膜白斑、先天性斜视等,一出生就进行眼保健,也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时得到手术治疗,把损害减到最小最低的程度,使孩子终身受益。
胎宝宝也是有视觉的吗
专家说,衡量眼睛的“好坏”,主要是从“视力”和“视觉”两大方面功能来判断。
视力是指眼睛分辨物体的形态、大小及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人们平常所说的视力一般指中心视力。1.0是视力是否正常的一个标准。一般人对眼睛功能的判断,往往只注意视力的好坏,而忽略了眼睛的一个更重要的功能——视觉功能。
视觉指外界物体通过视觉器官,反映到大脑皮质的视中枢所产生的光觉、色觉、形觉及双眼视觉。
专家说,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大脑发育极为关键的时期。研究表明,在这一年里大脑在以最快的速度建造着脑神经网络系统,而视觉学习与刺激可营造其大脑发展的优势,也大大影响着其他各功能的发展。但是,视觉不像其他功能,如行走和说话,孩子可模仿父母和兄弟姐妹,父母也可通过观察孩子来判断他的说话和行走是否发展良好。视觉问题中除了斜视和弱视有较明显的症状外,其他问题孩子往往无法告诉父母,而且父母通常也没有多少相关的信息来知晓孩子的视觉发展状况。因此,孩子早期视觉缺陷的鉴别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DHA让宝宝眼睛更明亮
在宝宝生长发育的前六年,如何帮助他拥有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呢?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宝宝的视敏度虽然与视觉息息相关,没有眼睛的良好发育,视敏度也无从谈起。DHA是视网膜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视网膜磷脂总不饱和脂肪酸的50%。换句话说,没有DHA,将会影响宝宝形成有效的视觉感光系统。在他们的视觉发育高峰时期,需要依赖充足的营养支持,补充足量DHA也显得特别关键,这点已经得到了科学研究的证实。莫里综合研究(Morale Paper)证实:在婴儿期持续补充临床验证水平DHA和ARA,12个月时比未补充DHA和ARA的另一组宝宝,视敏度有更好的表现,相当于在视力表上看多1.5行。但爸爸妈妈要记住,并非简单补充DHA,都会有相同的效果。在另一位美国专家奥斯汀的实验中,持续补充低水平DHA和ARA(DHA含量为莫里实验中DHA水平的三分之一)的宝宝,其视敏度与未补充DHA的宝宝相比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一年内,持续补充临床验证水平DHA 和ARA,可帮助宝宝提高视敏度,看清精彩世界
宝宝弱视的治疗原则
宝宝的视力发育,非常重要,但也常常被家长所忽略,一直到检查宝宝视力出现了问题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弱视在早产儿中比较常见,通常是因为宝宝的视网膜发育不健全而造成,经过矫正后视力达不到0.8。那么宝宝弱视应该怎么办呢?母婴专家指出,宝宝弱视的治疗原则是“用进废退”。
宝宝视力的发育,从出生至6岁左右,会达到成年人的标准,发育期间若视力受到阻碍,就会形成视力问题。如果5岁以上宝宝视力有问题,治疗效果会变差,9岁以上甚至无法复原。因此,有任何眼睛疾病时,应请眼科医生做详尽检查,及早治疗。
眼病信号
一般来说,当父母发现宝宝有以下表现时,就应该提高警惕:
当经常出现以上情况中的某一种或者几种时,家长这时可以带着宝宝到专门的医疗机构做眼睛的检查,以确定宝宝是否有视力损伤情况。
看电视习惯走到电视跟前;经常出现眨眼睛、揉眼睛的情况;看人看物的时候喜欢斜看;出现斜视(也就是俗称的斗鸡眼);经常眯眼看东西,经常侧着头看东西。
弱视
患有弱视的人通常不能在某些背景上识别字或图形;无法分辨诸如“上”、“下”,“6”、“9”,“b”、“d”等反转或倒转的图形或字。
弱视的治疗原则是“用进废退”,对患有弱视的眼睛加强使用,人为促进它的功能发育。目前治疗弱视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治愈率也达到70%,最佳治疗期为3~4岁,超过5岁之后,治疗效果明显减弱。
妈妈这样做
1. 坚持佩戴眼镜 当宝宝被确诊为弱视,那么家长应该督促宝宝坚持佩戴眼镜,从起床开始到上床闭眼睡觉之前,在所有的用眼时间内都要让宝宝戴上眼镜。
2. 坚持做例行检查 每半年到一年就要做一次扩瞳验光,然后根据验光结果重新佩戴合适的眼镜。
3. 坚持做弱视训练 每天帮助宝宝进行20分钟到半小时的弱视训练,将正常的眼睛遮住,完成穿针引线等精细工作,如果两只眼睛都有弱视,那么就轮流做。要注意的是,大约20分钟或者半小时后,一定要去除遮罩,以免人为造成正常眼睛的弱视。
温馨提醒:宝宝弱视的治疗原则是“用进废退”。当父母发现宝宝存在弱视的情况,请马上带宝宝到专科医院检查,一般说来,3岁的宝宝已经可以通过视力表检查来确诊是否存在视力异常了。
宝宝发育异常的表现 听力发育异常
1、一般来说,睡梦中的新生儿会在周围突然有60分贝(相当于平时不大声说话的声音)以上的声音时,瞬间惊醒或是眨动眼睛;
2、2~3个月的宝宝,会在爸妈说话的时候准确找到发生源,比如眼睛会去瞄,如果可以转头了,ta还会转头寻找发声的方向;
3、1岁左右,ta们大概就可以分辨出家人和陌生人之间音色的不同了。
所以,对于听力,爸妈们要观察的就是每个阶段宝宝是否有听力上的进步,表现出随音而动,准确分辨的变化。如果宝宝对于声音不敏感,对周围的一切都比较漠视,爸妈们就要带宝宝去检查看看了。
宝宝发育异常的表现 哭声异常
在不会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诉求时,哭是宝宝的最直观的需求表现。不同的哭声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比如饿了、困了、尿了,当然也能发出与健康相关的信号,所以这就需要爸妈们细心分辨,学会听懂宝宝的哭声。
比如宝宝突然高声地尖叫、无回声、起声急而消声快,而如果这样的哭声结合其他症状如摇头、眼神发直、凝视、嗜睡、烦躁、发热、抽搐等,可能是有颅脑疾病如化脓性脑膜炎。
不过,如果宝宝突然不哭也不响,过分安静,也属异常现象,因为有的新生儿病重而哭不动,更应重视去细心观察,耐心找出原因。
四方法检测新生儿视力
新生儿抑或小婴儿的视觉异常除明显畸形外,一般较难发现,一直要等到半年以后,随着症状明显,家长才有察觉;此时对于某些先天性眼病的治疗已显得过晚。那么如何尽早发现新生婴儿的视觉发育异常呢?专家教你几招:
一、用手电筒照眼睛。此时新生儿立即闭眼。轻开眼皮照瞳孔,瞳孔会缩小,此谓瞳孔对光反射。
二、头眼协调动作。新生儿低头前倾、眼球向上转;头后仰,眼球向下看,此谓洋娃娃眼。
三、短暂原始注视。用一个大红色绒球在距眼20厘米处移动60度角的范围,能引起新生儿注视红球,头和眼还会追随红球慢慢移动,此谓头眼协调。
四、运动性眼球震颤。在距新生儿眼睛前20厘米处,将一个画有黑的垂直条纹的纸圆筒或鼓(长约10厘米,直径约5-6厘米),由一侧向另一侧旋转,新生儿注视时会出现眼球震颤,即眼球会追随圆筒或鼓的旋转来做水平运动。此谓视觉运动性眼震。
若以上四项检查均达标,说明新生儿视觉发育良好,否则应立即请医生作进一步检查,尤其是对早产儿。
孩子出生后,眼的结构已经成形,但健全的视觉功能全靠后天的发育完善。出生到3岁是眼睛生长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期,应该定期进行儿童眼保健,对孩子眼睛的状况做到胸中有数,使他的视力在科学的监测指导下健康地发育起来。
宝宝出生头一年9种异常别忽略 不能独坐、扶站
一般来说,9个月的宝宝在没有支撑的情况下能自己坐起来,可以主动去拿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有距离也能自己扶着椅子站立。若超过这个时期宝宝还不能完成这些动作,就表明宝宝有些异常,应该及早带宝宝去检查一下。
不过爸妈们也要注意,我们评价孩子的发育,不能用一个突然的时间段来衡量,如果他从开始趴着就晚,抬头也晚,坐也晚,站也晚,自然走就会晚。
宝宝出生头一年9种异常别忽略 触觉发育异常
1、1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触摸各种形状的物体,并分辨其不同。
2、2岁前的孩子应该不排斥与他人的皮肤接触,愿意让大人抱。
所以,如果孩子一被触摸就大哭,可能是有触觉防御问题;如果孩子在2—3岁时,还不能通过触摸分辨不同形状,或用语言表达其不同,也说明触觉发育可能有问题。
宝宝发育异常的表现 智力发育异常
(1)孩子的外表特殊;头形明显偏大(或小);脸部出现宽鼻梁、宽眼距、伸舌头的异常特征;肤颜色不正常(嘴唇、手、足发紫);
(2)孩子的发育速度,如笑、抬头、坐、立、走等的出现时间,比同龄孩子落后4到5个月以上;
(3)孩子的表现过于"安静""老实",如多睡、不好动、不好出声、不爱哭闹、对父母的逗引无反应;
(4)孩子的行为、情绪有些特别,如有吞咽困难或咀嚼困难,双眼凝视或眼球震颤,常出现烦躁不安、尖叫等现象。
乳牙龋齿不治疗影响宝宝面部发育
龋齿是儿童的常见病,患病率高达79.55%。那么如何为防止乳牙龋齿?很多家长认为乳牙龋齿是小事,而忽略了治疗。母婴专家指出,乳牙龋齿不治疗影响宝宝面部发育。
若乳牙龋齿不治疗,会造成宝宝乳牙牙体缺损,可继发牙髓病、尖周病,导致残冠、残根、失牙,使孩子降低或丧失咀嚼功能。其次,会殃及恒牙,使继承恒牙或相邻恒牙也易患龋齿,恒牙萌出异常,进而产生恒牙咬合异常,影响宝宝的面部发育,让原本可爱的宝宝发生颌面部畸形。所以,乳牙龋齿不能忽视。
为防止乳牙龋齿,家长要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甜食。从2岁开始,应培养宝宝进食后漱口的习惯。对待宝宝刷牙问题,家长别刻意培养“自立”,要主动帮宝宝对每个牙面进行清洁,每次刷牙2分钟左右。
若宝宝磨牙发生龋齿,更应及时补牙,因磨牙比门牙晚4年换牙,所以,磨牙龋齿后果比门牙龋齿更加严重。
宝宝发育异常的表现 听觉发育异常
(1)孩子对突然发生的声音很少有吃惊的反应,如哭、吓一跳或停止正在进行的动作;
(2)孩子只有在看着他人说话时才听得懂一些,或需要多次重复才能明白他人的意思;
(3)到一岁肘,孩子对电视机的声音、门铃声、他人的说话声毫无反应,或反应迟钝;
(4)到学话期(12个月至18个月)孩子仍没有模仿说话的行为。过了正常的开始说话期,仍然一直不会说话;
(5)孩子经常出现呕吐,或经常抱怨耳痛、头部嗡嗡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