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
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
一些老人经常会不在乎地说:“你们以前也是我们把屎把尿这样过来的。”是的,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年纪大了就有可能因为婴幼儿时把屎把尿使括约肌松弛而造成膀胱功能不稳定,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
一旦造成了宝宝脱肛或者是肛裂是更不堪设想的,脱肛就是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造成排便时的部分梗阻,增加排便的困难,这样还有可能造成肛裂,若是感染了就更糟糕了!
炎炎夏季最坑娃的几件事
不要给宝宝穿开裆裤
开裆裤的问题我们早就说过百八十遍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误入歧途。理由竟然还振振有词的说是因为天热,开裆裤凉快。所以,叨叨G不得不将开裆裤的问题放在第一位。
开裆裤不卫生,很容易造成生殖器、尿道、肛门等部位的感染;开裆裤不安全,隐私部位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碰、撞、刺、夹、烫、擦的危害;
开裆裤不利于性教育,不尊重宝宝并且妨碍宝宝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开裆裤更易得尿布疹,对宝宝健康有害。
另外,如果天气热可以给宝宝开空调、开风扇、避免高温天气出门等,单把宝宝屁股露出来是解决不了天气热的根本问题哦。
不要给宝宝把屎把尿
说到开裆裤就不得不提到把屎把尿这个话题,而且把屎把尿的原因同样和天气热分不开。“因为天气热,所以穿纸尿裤太闷不透气,所以要穿开裆裤或给宝宝把屎把尿”。
首先,纸尿裤独有的吸水因子,材质的特殊性,对宝宝来说真心不闷;另外,把屎把尿对宝宝真的害处很大。
宝宝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三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太早把尿会破坏宝宝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
如果局部频繁把便,这时宝宝自身控制肛门的括约肌还不成熟,再加上频繁用力,很造成宝宝肛脱、肛裂、尿频等;
在宝宝脊椎和髋关节发育还未成熟时,长时间不正确的把尿姿势都非常容易弄伤宝宝,增加骨骼发育不良的风险,造成脊柱侧弯、驼背等情况。
不要给宝宝剃光头
很多家长认为天气热,给宝宝剃光头可以凉快一下;或者坊间谣传的,宝宝头发剃光后长出来的会更加浓密。所以选择把宝宝变成一个小秃子。
宝宝剃光头后很容易出现局部头发长出,形成雨滴状、福娃状等不适特别好看的形象;
宝宝头皮很薄,而且娇嫩,抵抗力差,如果在剃光头时操作不慎刮伤皮肤,细菌很容易侵入头发根部破坏毛囊,甚至导致脱发;
1岁半以下的小宝宝,囟门还没有闭合,头发对宝宝的小脑袋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光头后,宝宝的头部皮肤暴露出来。夏天户外阳光强烈,如果宝宝玩耍时间过长的话,很容易造成“日射病”,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恶心、呕吐、全身皮肤发红等症状,重者也可能危机生命。
而且,剃光头也不利于宝宝性别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女宝宝顶着一个光头,那画面……
把尿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主排尿的功能吗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把尿,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把尿对宝宝的危害
1岁前把尿会导致宝宝不能自主排尿
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有很多,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把尿”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而不是生理性的需求了。
比如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脱肛,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很多。
婴儿把尿,会导致成年痔疮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俗称就是脱肛。
脱肛会导致婴儿排便时部分梗塞,会导致排便更加费力,注意容易导致肛裂。我国的痔疮发病率高,和婴儿期的把尿有一定关系。
月子里要给孩子把尿吗
案例分析:
女士的母亲从外孙出生的第三天就开始给他把尿了。刘女士出了月子,她也在母亲的教导下学着给儿子把尿。然而,儿子似乎很不配合,每次把尿,他都哭得“哇哇”叫。
刘女士不忍心让儿子哭,就决定不再把尿了,白天给儿子用尿布、晚上用纸尿裤。刘女士的做法,立刻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说:“孩子越早把尿越好,可以从小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小时候不把尿,长大了老尿床。”
把尿,不能帮孩子建立自主排尿功能
早把尿,能帮孩子养成定时排尿的好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婴幼儿自主排尿功能要随着神经系统、尿道括约肌等的发育而逐步完善。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
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专家指出,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
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一岁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把尿
人之所以可以自主排尿,是因为膀胱积存的尿液满了,就会发出需要排尿的信号,这个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大脑负责这个部分的中枢就会下达打开尿道括约肌的信号,信号到达,括约肌放松,完成一次排尿。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玉玮在微博上指出,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而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岁以前,与其说把尿是训练孩子,不如说是训练家长找到孩子比较容易排尿的时间,比如吃奶后5-15分钟、睡醒后。失败的排尿训练在1岁前比比皆是,后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据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据“被把”这个动作来反射性排尿。比如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说,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着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因为憋尿而哭闹。
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脱、肛裂、尿频太早把尿,不仅不能帮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对1岁以下的孩子进行把尿训练,如果掌握的时间不对,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给以后的如厕训练带来困难。此外,由于把尿不容易掌握时机,把尿时间长了,孩子的肛门周围压力加大,会对娇嫩的肛门括约肌造成损伤。
局部频繁把便,婴儿会频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门括约肌的韧带相对松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肠黏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也就是脱肛。脱肛又会造成婴儿排便时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费力程度,这又容易引发肛裂。中国人痔疮发病率高,与幼时接受把尿、把便有一定的关系。
此外,如果家长频繁地给孩子把尿,会让孩子对大人的指令产生条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约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于缺乏憋尿的经历,其膀胱括约肌得不到锻炼,会导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频。
1岁半以后,适合进行坐便训练崔玉涛指出,孩子能够接受排便训练的前提是:1.能感到排便到身上不舒服;2.对坐便器和排便产生联系;3.孩子有能力使用坐便器。一般来说,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可以准备一个适合孩子使用的马桶,当孩子表达便意时,建议他到马桶那儿去处理,但不要催促孩子或期望孩子马上排便,如果孩子做到了,应表扬;如果反抗,不要强求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养成如厕的习惯。
需要提醒的是,男孩有段时间开始喜欢站着尿,而且乱尿,或看自己哪次尿得远。这是男宝宝的好奇心所致,父母不要责备,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男宝宝站着尿。
新生儿大小便前哭闹怎么回事 不喜欢把尿的方式
有的家长在新生儿一出生就给宝宝把尿,这让新生儿很不舒服,毕竟新生儿刚出生,之前在妈妈肚子里是习惯了想尿就尿的排便方式,突然之间要让他端坐在家长的两手之间排便,他会比较排斥,因此每次排便前就哭闹一番来抗拒这样的行为。
如果新生儿排便正常,每次排便前无故哭闹可能就是因为家长把尿的方式造成的。
家长们在一岁之前不要给宝宝把屎把尿,容易造成宝宝脱肛、肛裂,等宝宝有排便意识了再训练自主排便的行为,一般一岁以前的宝宝最好是用尿不湿。
给宝宝把尿坏处多你还敢把尿吗
1.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我们能看到一些老人们为了省下尿片钱而又不把地方搞脏,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宝宝什么时候会排泄就会频繁地给宝宝把屎把尿,一直抱着宝宝“嘘嘘嘘”地硬要宝宝拉出来为止,而且每次拉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看,宝宝真的是有尿的。”殊不知,这有可能是因为括约肌已经松弛了,宝宝更难去控制自己排便排尿了。
2.易造成宝宝脱肛和肛裂一些老人经常会不在乎地说:“你们以前也是我们把屎把尿这样过来的。”是的,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是年纪大了就有可能因为婴幼儿时把屎把尿使括约肌松弛而造成膀胱功能不稳定,尿频尿急甚至尿失禁。一旦造成了宝宝脱肛或者是肛裂是更不堪设想的,脱肛就是直肠粘膜经肛门突出的现象,造成排便时的部分梗阻,增加排便的困难,这样还有可能造成肛裂,若是感染了就更糟糕了!
3.对宝宝的脊椎与髋关节过分刺激!宝宝的脊椎与髋关节都还未完全成熟,非常容易造成移位或者是弄伤。把尿的姿势会让宝宝全身的重量都落在了这两个部位,而且一般宝宝不会在把尿时马上就会尿出来了,那么这个姿势就得维持更长的一段时间了,这样对于宝宝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4.不利于宝宝膀胱功能的成熟!有些宝宝在把尿的时候能尿出来了,更多的原因是一种条件的反射。久而久之这种条件反射会限制了宝宝大脑发育去控制排便的功能,于是有可能会让膀胱功能无法发育成熟,再有,频繁地把尿更是会影响膀胱储存功能的健全。其实这样做,更难让宝宝自己学会排便或控制排便的时机。
宝宝的哪些生活习惯需要培养
一、良好卫生习惯要培养
宝宝的卫生习惯应该从婴儿期就要开始培养了。从出生开始,新妈妈就要注意清洁宝宝的面部,做到每次吃完饭后要给宝宝擦嘴,早晨起床后以及晚上睡前都要洗脸洗手。要经常给宝宝洗澡,勤换衣服,定时理发,剪手指甲。只有这样从小培养婴儿乐于接受舆洗的好习惯,待到宝宝稍微大一点之后就会主动要求讲卫生了。
二、训练宝宝控制大小便
周岁前的小宝宝是还不会自己控制大的大小便的,所以需要大人定时的给小宝宝把屎把尿。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喝水后的15-20分钟就要把尿一次。等到宝宝8-9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训练宝宝坐便盆了,但是每次坐便盆的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否则时间过长的话会造成宝宝脱肛,不要养成宝宝坐在盆上吃东西,玩耍以及随地大小便的习惯。
三、训练宝宝主动进食
待到宝宝8-9个月的时候,就会开始有了要主动进食的要求了,所以妈妈们可以先训练宝宝自己抓取食物的能力,尽量让宝宝学会自己用勺进食,这样对促进手眼协调作用,手指肌肉发育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对宝宝的独立性,自立性的发展也是有好处的。
四、培养自然入睡好习惯
7-9月的宝宝白天一般睡2-3次,夜间睡10小时左右,共计14-15小时。婴儿的睡眠是生理的需要,当他身体能量消耗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自然就会入睡了,妈妈们不要为了让宝宝入睡而养成抱着或者拍着来回走,啃手指,吸奶头等不良习惯。如果宝宝暂时还没睡意的时候,可以让宝宝睁着眼在床上躺着,不要逗他,也不要抱或者拍他,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好习惯。
给宝宝把尿的危害 易造成宝宝肛门的括约肌松弛
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要在3岁左右才完全发育成熟。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础。在此之前,宝宝是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排便排尿的。
我们能看到一些老人们为了省下尿片钱而又不把地方搞脏,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宝宝什么时候会排泄就会频繁地给宝宝把屎把尿,一直抱着宝宝“嘘嘘嘘”地硬要宝宝拉出来为止,
而且每次拉出来的时候就会说:“你看,宝宝真的是有尿的。”殊不知,这有可能是因为括约肌已经松弛了,宝宝更难去控制自己排便排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