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有哪些表现
缺血性中风有哪些表现
1、出现眩晕症状
我们可能会突然会头晕目眩,感觉周围的东西,跟着在旋转,几秒钟便恢复正常,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而致。
2、会出现单眼突然发黑
可能会突然性的一只眼睛发黑并且看不见东西,在数十秒,便完全的恢复正常,主要是因脑缺血,而引起视网膜缺血。
3、会出现鼻出血
对于中老年人患者可出现鼻出血,这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还会有舌痛,会明显的感到麻木、活动不便;嗜睡,如果中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嗜睡、困倦的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风的先兆。
4、会出现呛咳、哈欠不断
有少数病人在早期,可能出现喝水、进食时偶尔呛咳,还会有哈欠不断的表现,人在睡眠不足、疲倦等情况下打哈欠,是正常现象。但哈欠连天,这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日趋严重,血管内径越来越小,引起脑组织慢性缺血缺氧。
缺血性中风怎么办
治疗
1.病因治疗
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治疗。
2.内科治疗
(1)一般治疗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包括呼吸道通畅、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
(2)防治脑水肿
出现脑水肿时,可采用脱水剂治疗。
(3)抗血小板凝聚治疗:肠溶阿司匹林25~50 mg、每日2~3次,可减少TIA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双嘧达莫(潘生丁)25mg、每日2~3次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
(4)改善微循环
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治疗。
(5)抗凝治疗
适用于急性期脑血栓形成,但慎重选择抗凝剂,常用抗凝剂有肝素、双香豆素等。治疗期间严密检测出凝血时间。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如严重肝肾疾病、活动性溃疡及高龄等忌用。
(6)溶栓治疗:对脑血栓形成急性期(发病后6~12小时内)行血管造影,采用神经介入插管技术,在血栓处注入尿激酶或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tPA),进行溶栓。
3.外科治疗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包括颅内外血管吻合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大网膜颅内移植术、导管扩张和支架术。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出现脑水肿,可行去大骨瓣减压术。
脑中风患者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
脑中风的种类
中风大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栓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
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另有两种情况:
中风引起的脑局灶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缺血有关。
无脑部病征的中风,往往在颅脑部影象学检查时,才发现脑部有中风灶,这种中风被称为“静卒中”。
哪些原因会引起中风
1、高血压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是是引起此病的因素。由于病人的血脂的调节发生障碍,长期会使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愈积愈多,血流缓慢,最终逐渐生成血栓,导致了脑血栓形成。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发生,是中风最常见的病因。
2、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的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脑血管的炎症引起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
3、心脑病
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脑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栓子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的脑栓塞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容易复发。
4、代谢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5、其它
一些代谢疾病,糖尿病与中风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发生出血性中风。有时中风还可发生在白血病确诊之前。
脑卒中的病因
1、 高血压病。无论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是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2、 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降糖药,将血糖降至3.9---6.1mmol/L正常的范围内。
3、心脏方面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尤其是防止心房颤动引起的栓子脱落所造成的脑血栓。
4、 血脂代谢混乱。极低浓度的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
5、 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TIA)。TIA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脑梗塞的先兆或前区症状,应及时治疗。
6、 吸烟和酗酒。
7、 血液流变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害。
8、 肥胖。肥胖和超重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出血性中风无关。
9、 年龄和性别。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粥样硬化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一般情况下,女性中风的发病率一般都要低于男性。
哪些原因导致眼睛中风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中风的危险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中风中减少1/3。
2、糖尿病: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中风的发病将减少12%。
3、心脏病: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中风,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中风。
4、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中风。有过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中风的先兆或前区症状。
6、血液流变学紊乱: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脑中风后遗症需要检查哪些项目
1.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1OO%,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
2.血糖、尿糖测定: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
3.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
4.嗜酸细胞计数: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
5.腰穿脑脊液检查: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
6.血脂: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
7.其他辅助检查: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 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
脑中风的原因有哪些
1、高血压病和脉粥样硬化
有资料表明,脑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压病史,脑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压病史,70%的脑血管病患者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动脉粥样硬化是是引起此病的因素。由于病人的血脂的调节发生障碍,长期会使硬化斑块在血管壁上愈积愈多,血流缓慢,最终逐渐生成血栓,导致了脑血栓形成。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同时发生,是中风最常见的病因
2、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的先天性异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常见原因,脑血管的炎症引起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
3、心脑病
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脑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均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栓子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风湿性心脏病所引起的脑栓塞不但发病率高,而且容易复发。
4、代谢病
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
5、其它
一些代谢疾病,糖尿病与中风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可发生出血性中风。有时中风还可发生在白血病确诊之前。
缺血性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是突发性的。
以前身体没什么异常的人,却突然间失去意识、不支倒地,或是手脚不听指挥,抖动不止、口齿不清等状态。
周围的人对于这突来的变化常会不知所措,而拼命摇撼患者、大声叫喊,试图使他恢复意识,或是将他抬到别处休息。这些都是脑中风最不好的应急措施。
近年来,脑中风一直占死亡原因的第二位。可是,这并不意味发生脑中风就一定会死,假如急救得当的话,非但不会有生命的危险,有时还可恢复到某种程度,有不少人还能继续工作。
所以,发作时的急救措施实在很重要,如果发作时的处置不当,或是延医过晚,就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脑中风的后遗症:
脑中风疾病会因为治疗不彻底等其他的因素导致脑中风后遗症,而这些脑中风后遗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让专家给大家介绍脑中风的后遗症都有哪些吧,希望可以帮助你。
1.麻木:脑中风最常遗留下的后遗症就是麻木的感觉,脑中风患者会感到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侧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
2.嘴歪眼斜:脑中风的后遗症最主要的表现是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等,在鼓颊和吹哨的时候,口角会歪向健侧,流口水,在患者说话的时候更为明显。
3.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是脑中风的后遗症。会出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等症状。
4.周围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降低,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缩,但无病理反射。
5.偏瘫: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的症状表现就是偏瘫,它是脑中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6.失语:失语主要就是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丧失。
7.失认:失认是指病人认识能力的缺失,它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及对身体部位认识能力的缺失。
脑中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存在着明显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现象。根据统计中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现幸存中风病人700万,其中450万病人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和生活不能自理。致残率高达75%。中国每年中风病人死亡120万。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所以,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复发。
中风的病因
中风的发作与很多因素或疾病有密切关系,中风高危人群应注意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中风的危险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中风中减少1/3。
2、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中风的发病将减少12%。
3、心脏病
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中风,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中风。
4、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
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中风。有过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中风的先兆或前区症状。
6、血液流变学紊乱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缺血性中风吃什么好
1、脑梗塞的饮食护理:适量增加蛋白质。因为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所以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脑梗塞患者可从瘦肉,去皮禽类中获取,比如多食鱼类,尤其是海鱼,或是每天食用一定量的豆制品,帮助降低血液胆固醇与血液粘滞。
2、脑梗塞的饮食护理: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脑梗塞患者应少食点心、糖果以及饮料。同时注意烹调的用料。在炒菜时可加如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等以增加食欲。而且食醋除了可以调味外,还能加速脂肪的溶解,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防止脑出血。
3、脑梗塞的饮食护理:控制总热量。当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那么,会导致血脂降低。要限制患者的脂肪摄入量。每天膳食要减少总的脂肪量,烹调时尽量使用植物油,如花生油、玉米油等,同时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
中风有哪些治疗方式
早期评估
中风图册中风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只有详细的身体检查及医学影像学资料才能确诊是否中风,类型和程度;因此即使是一般的中风征兆,也应该到医院求诊。
研究显示,在中风专科医院治疗的病人,患者复苏的几率比较高。
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栓(血块)阻塞脑动脉,当这类中风发病时,可根据情况给病人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潘生丁),或抗凝血药物(华法令)。必须用医学影像排除出血性中风,因为这种疗法对出血性中风的病人有害。
是否施行溶栓治疗,要经过下述检查:
1.中风症状,往往使用评分系统,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中风评分,辛辛那提中风评分,和洛杉矶”院前”中风扫描。急诊救护员(EMTs)使用辛辛那提中风评
缺血性中风图册分,以确定是否需要将病人送到中风医疗中心。
2.CT扫描,以排除出血性中风
3.抽血化验,如全血液计数,凝血功能(PT/INR and APTT),以及测试电解质,肾、肝功能试验和血糖。
其他中风期保护大脑的方法包括:尽可能确保血糖正常(如对已知的糖尿病患者施行胰岛素注射 - commencement of an insulin sliding scale),确保供氧充足和静脉注射。让病人在担架上头部平放而不是直坐,研究表明这样可增加脑部血流量。缺血性中风其他的治疗方法包括阿司匹林(每日50至325毫克),氯吡格雷(每日75毫克),并结合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延长释放(25毫克/200,每日两次)。
中风后常伴随血压升高。研究表明,虽然血压高可造成中风,但在中风后的危险期内有助于血液流向脑部。
如果检察显示病人颈内动脉狭窄,而且在受影响的区域有残余的功能,中风后迅速施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切除狭窄)可减少复发的风险。
如果中风是由于心律失常的心栓塞,用华法林或高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心律失常和抗凝可减少复发的风险。CHADS/CHADS2已经确信,对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的治疗,对中风有预防作用。
亚低温治疗
大部分亚低温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性的数据仅限于动物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缺血性中风而不是出血性中风,由于低温造成较低的凝血门槛。这些研究温度下降与缺血性中风关系的动物研究证明,低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全目的神经保护治疗。这一结果导致人类研究。不幸的是,在这篇文章的出版时,这项研究尚未结束。但就可行性来说,已经确信缺血性中风后利用低温控制颅内压(ICP)既安全又实用。用于在这项研究的装置称为北极太阳
溶栓
越来越多的中风治疗中心采用药理溶栓(“血块破坏”)与药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来溶解血栓和畅通动脉。但是, tPA的使用在急性中风中是有争议的。一方面,对于出现急性中风症状而且没有其他禁忌症(如异常化验结果,血压高,或近期手术),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神经病学学院推荐三小时内tPA治疗。这一推荐是基于两项研究的一组调查,结果表明tPA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改善。对三个小时内用tPA处理的病人, 39%在3个月内效果良好,而安慰剂对照的病人只有26 %在3个月内效果良好。然而,在MINDS测试中6.4 %的病人作为tPA并发症出现大量脑出血。tPA往往误解为万能的,重要的是让病人知道,尽管该项研究支持使用tPA,有些数据有缺陷,而且tPA的安全性和疗效是有有争议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与没有接受tPA的患者相比)接受tPA的患者死亡率要高。此外,美国急诊医学院(AAEM)认为,关于tPA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安全性和适用性的客观证据不足以将其列入治疗标准。在其他证据澄清上述争议之前,医师应使用其裁量权。鉴于确切证据不足, AAEM认为将静脉溶栓治疗列入或不列入中风治疗标准都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