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推拿手法 头痛辩证加减推拿法
头痛推拿手法 头痛辩证加减推拿法
1.风寒头痛:先用抹法在肩背部治疗2-3分钟,配合按揉肺俞,风门,再拿两侧肩井,然后用小鱼际在直擦背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2.风热头痛:按揉大椎,肺俞,风门各1分钟,再拿两侧肩井,再按揉两侧曲池,合谷,然后配合虚掌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3.风湿头痛:重按太阳,头维穴,再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合谷,肩井,再以虚掌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红为度。
4.肝阳头痛: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5-8次,配合按头维,角孙,率谷等穴,再推桥弓,先左后右,各10-15次,最后按揉两侧太冲,行间,以酸胀为度,再推擦两侧涌泉,以透热为度。
5.痰浊头痛:用一指禅推法及摩法在腹部治疗约10分钟,重点在中脘,天枢穴。再按揉两侧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丰隆,内关,中府,云门穴,最后中指点天突穴。
6.血虚头痛:摩腹10分钟,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再按揉两侧心俞,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以微酸胀为度,再用全掌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
7.肾阳不足头痛:摩腹10分钟,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再直擦背部督脉,横擦腰部肾俞,命门一线,斜擦两侧八髎穴,以透热为度。
8.肾阴不足头痛: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关元俞,再按揉涌泉并擦之以透热为度。
失眠的推拿治则 失眠辩证加减推拿手法
1.阴虚火旺者分别推两侧桥弓穴20-30次;掌擦法先擦肾俞,命门穴,再擦两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2.心脾两虚者按揉神门,天枢,足三里,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
3.肝郁化火者按揉肝俞,胆俞,太冲,章门,每穴1-2分钟,搓两胁,由上而下,1-2分钟。
4.痰热内扰者按揉神门,内关,丰隆,足三里,每穴1-2分钟。
宝宝拉肚子小儿推拿 小儿寒湿型拉肚子推拿手法
治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摩腹,补大肠,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推拿方解:推三关,揉外劳宫温中散寒;补脾经,补大肠与摩腹能健脾化湿;揉龟尾和足三里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散寒化湿,温中止泻之功。
辩证加减: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摩腹,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开天门,清肝经,掐揉五指节;恶寒发热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
小儿推拿头痛手法 小儿胃火上炎头痛推拿手法
主证:头痛连及两目,时痛时止,痛无定时,鼻干,遇热则痛甚。
治则:清胃火,止头痛。
推拿方法:清板门,逆运内八卦,分阴阳,揉小天心,清天河水,退六腑,开天门,运太阳。
推拿方义: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清胃热,凉膈和中;分阴阳,揉小天心清热明目;清天河水,退六腑清热除烦, 解脏腑郁热积滞;开天门,运太阳止痛明目。
小儿推拿治大便干可以吗
宝宝实秘推拿手法
主证:大便干结,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食少,腹胀腹痛,口干口臭,时欲饮冷,小便短赤,苔黄厚,指纹色紫,为肠胃积热;大便干涩,难以排出,腹中攻满,喜温恶寒,四肢不温,或呃逆呕吐,苔白,指纹色淡,为阴寒积滞。
治则:调理脾胃,消积导滞。
推拿处方:清大肠,摩腹各300次,清补脾经(清后加补),退六腑,运内八卦各200次,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骨各100次,按揉足三里,搓摩胁肋,捏脊各20次。
推拿方解:清补脾经,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有健脾助运之功;运内八卦,搓摩胁肋能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及推下七节骨能消积导滞。
辩证加减:面赤身热者,加清脾胃经,清天河水;脘腹胀满者加推四横纹,揉中脘;呕吐者,加横纹推向板门。
宝宝虚秘推拿手法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滋阴。
推拿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摩腹各300次,补肾经,清大肠各200次,按揉膊阳池,揉上马,按揉足三里,捏脊各20次。
推拿方解:补脾经,推三关,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能健脾调中,益气养血;补肾经,清大肠,按揉膊阳池及揉上马,能滋阴润燥。
辩证加减:神疲,纳差,腹胀者,加揉板门,揉中脘,摩腹,揉脐,揉脾俞,揉胃俞;腹痛者,加揉外劳宫。
头痛推拿手法 头痛日常养护宜忌
1.引起头痛的原因较为复杂,推拿虽对缓解头痛有较好的疗效,但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辩证论治。
2.外感头痛须注意保暖,避风寒,适当休息。
3.肝阳头痛应测量血压,需注意血压的波动对心脏的影响,同时肝阳头痛和痰浊头痛者,禁食肥甘厚味之品及辛辣之物。
4.气血虚头痛和肾虚头痛应注意节制房事。
小宝宝拉肚子怎么推拿
小儿拉肚子可以分型进行推拿:
寒湿型拉肚子
治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摩腹,补大肠,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推拿方解:推三关,揉外劳宫温中散寒;补脾经,补大肠与摩腹能健脾化湿;揉龟尾和足三里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散寒化湿,温中止泻之功。
辩证加减:腹痛,肠鸣重者,加揉一窝风,摩腹,拿肚角;体虚加捏脊,惊惕不安加开天门,清肝经,掐揉五指节;恶寒发热者加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
湿热型拉肚子
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推拿手法:清大肠,退六腑各300次,清补脾经,清胃经各200次,推下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
推拿方解:清大肠,退六腑能清泻肠道湿热;清胃经及清补脾经能泻脾胃湿热;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之功。
辩证加减:发烧加清天河水;高热,烦渴引饮,小便短黄者加揉小天心,揉二马,清天河水;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腹痛明显者,加分退腹阴阳;腹胀纳差者加运内八卦,揉板门揉按足三里。
伤食型拉肚子
治则:消食导滞,助运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300次;清胃经,清大肠经,退六腑各200次,揉龟尾100次。
推拿方解:补脾经能健脾消食;运内八卦能消宿食,降胃逆;摩腹善消宿食;清胃,清大肠及 退六腑能清胃热,消食导致;揉龟尾能理肠止泻。全方共 奏消食导滞,助运止泻之功。
辩证加减:脘腹胀满甚者加揉脾俞,揉胃俞;腹痛甚者加拿肚角;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平素体虚者,改清脾胃经为补脾经。
脾虚型拉肚子
治则:健脾益气,温阳止泻。
推拿手法:补脾经,补大肠,摩腹各300次,揉外劳宫200次,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各100次,捏脊20次。
推拿方解:补脾经与补大肠能健脾益气;揉外劳宫温中健脾;摩腹,捏脊能温阳消食;推上七节骨,揉龟尾能理肠止泻。
辩证加减:神疲乏力,食少腹胀者,加揉脾俞,揉胃俞,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久泻不止者,加按揉百会;伴粪质清稀,完谷不化,形寒肢冷等肾阳亏虚症状者,加补肾经,揉外劳宫。
小儿肺炎咳嗽推拿手法 肺炎咳嗽辩证加减推拿
1.偏于寒者:加黄蜂入洞,按风池,揉二扇门,擦胸背。
2.偏于热者:加清大肠,分推膻中,推天柱,分推肺俞。
3.热毒甚者:加掐十王,掐精宁,清心经,掐小天心,水底捞名月,推膻中。
4.呕吐:加清胃。
5.体虚者:加揉上马。
头痛推拿手法 头痛临床表现
1.风寒头痛: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甚,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2.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耳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苔黄,脉浮效。
3.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苔白腻,脉濡。
4.肝阳头痛: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面红口苦,苔薄黄,脉眩。
5.肾虚头痛: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6.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㿠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7.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失眠的推拿按摩手法有哪些
失眠的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一些:
取穴:印堂,神庭,攒竹,睛明,太阳,百会,四神聪,风池,安眠穴,迎香,神门,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华佗夹脊穴等。
推拿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法,拿法,揉法,抹法,㨰法,击法等。
1.患者采取仰卧位,推拿者以一指禅推法或鱼际揉法,从印堂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从印堂沿鼻两侧向下经迎香穴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3次;治疗时可重点点按印堂,神庭,攒竹,睛明,太阳穴。
2.分抹前额3-5次。
3.患者采取坐位,推拿者以五指拿法从头顶开始,拿到枕骨下部改用三指拿法,并配合拿风池2-3分钟,拿后对按风池1分钟。
4.点按百会,四神聪,安眠,三阴交,神门穴,用指尖击前额部至头顶部,反复3-6遍。
5.患者采取俯卧位,推拿者用㨰法沿脊柱两侧华佗夹脊穴操作,并配合揉,点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等穴5分钟。
失眠辩证加减推拿手法
1.阴虚火旺者分别推两侧桥弓穴20-30次;掌擦法先擦肾俞,命门穴,再擦两侧涌泉穴,以透热为度。
2.心脾两虚者按揉神门,天枢,足三里,每穴1-2分钟;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
3.肝郁化火者按揉肝俞,胆俞,太冲,章门,每穴1-2分钟,搓两胁,由上而下,1-2分钟。
4.痰热内扰者按揉神门,内关,丰隆,足三里,每穴1-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