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何夜间易发生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为何夜间易发生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夜间常有低血糖发生,如不能及时纠正,可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老年糖尿病并发夜间低血糖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
1、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强而持久,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所致低血糖发生最多。
2、老年糖尿病合并其他合并症时应用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的药物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如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普萘洛尔等。
3、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适当地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极易导致夜间出现低血糖。
4、老年患者受年老体弱、重症慢性疾病、消化道肿瘤等影响常导致食欲下降,热量摄入不足,如继续应用降糖药可发生低血糖症状。
5、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各器官功能退化,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对低血糖反应减弱,糖异生功能降低,胰岛素清除能力下降,不能进行有效的血糖调节,易导致低血糖。
Tips:老年患者夜间处于睡眠状态,低血糖表现不典型,可导致部分患者体会不到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控制的具体目标
众所周知,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各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死亡率,从这个角度上讲,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严格控制血糖的弊端就是低血糖风险增高。如果是轻度低血糖,只要适当进食即可很快恢复,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但若是严重低血糖,如果没得到及时救治,则会给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因此,对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要兼顾利益与安全,换句话说,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本着这一原则,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4.4~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4.4~8.0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 空腹血糖不超过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这个标准,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群。其实,许多人的血糖控制目标与一般人群是不一样的,比如青少年、孕妇、老年人,都有各自的控制目标。
1.糖尿病儿童
由于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不仅容易发生低血糖,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控制在5.0~10.0毫摩尔/升就可以。
2.糖尿病孕妇
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 毫摩尔/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老年糖尿病人
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另外,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 毫摩尔/升即可。
4.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不超过11.0毫摩尔/升即可
老人血糖正常值为多少
一、首先了解下血糖高一般为多少?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老年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
1、对于年龄在60——70岁之间,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明显大小血管并发症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不管是使用口服降糖药还是胰岛素,将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强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无低血糖风险者,可按强化血糖控制要求尽量接近上述标准以防止发生大、小血管并发症。不少病情较轻老年糖尿病患者,仅用二甲双胍和糖苷酶抑制剂,不需促泌剂及胰岛素,血糖达到正常,也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这类人血糖控制目标可接近正常范围。
2、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新发现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身体基本状况比较好,无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不应强化控制血糖水平,保持在空腹血糖6--7 mmol/L之间,餐后小时血糖8--9 mmol/L左右,HbAlc为6.5%--7.0%即可,以防止严重低血糖的发生而影响心脑功能。
除了以上内容,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老年人血糖标准的相关内容。
3、老年糖尿病患者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时,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这类患者承受不了强化治疗引起的低血糖风险,应根据个体情况及用药经验,血糖保持在既不发生低血糖危险又不导致高血糖与脱水症状,通常的水平是空腹:7--9 mmol/L,餐后2小时:8--11.1 mmol/L,HbAlc:7.0%--7.5%,防止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保证生活质量。
4、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时,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血糖居高不降时,应及时使用普通胰岛素尽快降低血糖,但又要不使血糖下降过快,以免诱发脑水肿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纠正脱水、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待血糖下降到13.9 mmol/L时,脱水、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已纠正,可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别按上述标准控制血糖水平,有时目标要因人而异。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低血糖反应是指血中葡萄糖低于正常时引起的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综合症。老年人糖尿病的低血糖反应常缓慢发生,自觉症状少甚至无,患者易在夜间发生,常从生理睡眠逐渐转化为病理睡眠即血糖昏迷,应引起护士高度重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不断增加,老年人对降糖药物特别是磺脲类降糖药物耐受性差,当合并感染、发热、进食不足情况下更易引起低血糖。低血糖反应对老年人危害极大,可加重其内科病症的情况。与非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一般说来,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一、药物性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首先要考虑降血糖药物过量所引起,因老年人激素调节功能低下,在低血糖时,不能及时分泌升 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糖素,肾上腺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等,并常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胰岛素廊清率低,帮老年患者应用胰岛素时易致低血糖14例中有9例是胰岛素引起的,磺脲类化合物也是引起老年人低血糖的主要原因,而且常常容易反复持久,难以纠正 [1] 。
二、碳水化合物过分限制或摄入不足
药物性低血糖最常见诱因是严格的碳水化合物限制,有3例进食过少,其中2例伴有腹泻,仍继续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以致发生低血糖反应.
三、剧烈活动
因活动量增加,消耗葡萄糖过多糖类不足易致低血糖反应,有1例患者洗澡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呼之不应,处于浅昏迷状态,立即查血糖2.1mmol/L。确定为低血糖反应。
内分泌科医生提醒,老年糖尿病患者脑循环降低加之长期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易出现缺乏植物神经症状的慢性低血糖反应,常因有动脉硬化或已有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低血糖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血压增高,因而使心脏、脑、视网膜,肾及末梢血管代偿机能减退,使这此器官病变重,故低血糖发作时易误诊为心肌梗塞或脑血管意外。
老人嗜睡要当心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嗜睡,是由于病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无法被机体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大量糖分从尿中排除,从而引起体力减退、精神萎靡,甚至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减退,引起嗜睡。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高黏血症及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等),致使脑动脉供血供氧不足。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大脑缺血缺氧即会引起哈欠频频,昏昏欲睡;当糖尿病发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时,由于代谢紊乱及脱水也会引起嗜睡;2型糖尿病人在早期常常以餐前低血糖作为“首发表现”,而低血糖在老年人身上容易表现为嗜睡。
老年人血糖正常范围
老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89-6.11mmol/L.餐后2h血糖在10mmol/L以下。
由于身体状况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中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受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未觉察的低血糖”,即当血糖降低到一般人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饥饿感等症状时,老年人却毫无感觉。直到血糖降低到影响大脑功能时,才会发生神志不清或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这种情况就更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内分泌专家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应适当放宽,这从总体上来说是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至于放宽到什么程度,可以因年龄及病情有所调整。一般来说,老年人可较中青年人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年人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中年人是“严格控制”在6.5%以下,“一般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最好控制在7.5%以下。
日间嗜睡跟糖尿病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患者易出现嗜睡,是由于病人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无法被机体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大量糖分从尿中排除,从而引起体力减退、精神萎靡,甚至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减退,引起嗜睡。
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高黏血症及脑血管病变(如脑动脉硬化等),致使脑动脉供血供氧不足。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大脑缺血缺氧即会引起哈欠频频,昏昏欲睡;当糖尿病发展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时,由于代谢紊乱及脱水也会引起嗜睡;2型糖尿病人在早期常常以餐前低血糖作为“首发表现”,而低血糖在老年人身上容易表现为嗜睡。
另外,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人,如果突然出现嗜睡的情况,很有可能是由于并发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所导致,因此这个时候应该及早地将老年人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注意老年糖尿病人夜间低血糖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人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与非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特别是夜间低血糖不及时发现,持久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有关的因素
糖指血糖<2.5mmol/L,老年人<3.0mmol/L时出现的交感神经兴奋中枢神经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老年糖尿病并发夜间低血糖与老年糖尿病的以下特点有关。
1、药物作用: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以磺脲类所致低血糖发生最多,因其种类多,服用患者较多,而其降糖作用强而持久,半衰期长,代谢产物有活性,极易发生低血糖。
2、在治疗老年糖尿病其他合并症时,某些药物可能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如有高血压患者可能与长期使用复方降压片以及普萘洛尔等有关。
3、老年人多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不能很好的降低血糖兴奋。
4、老年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分泌不足,不能进行有效的血糖调节,另外热量摄入不足,也可引起严重低血糖反应。例如急性胃肠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食欲较差,都可引起热量摄入不足。
5、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胰岛素清除障碍,肝糖原异生功能下降,特别是合并肝肾功能不全时,影响胰岛素和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和清除,更易发生低血糖。
6、慢性胰岛素过劳综合征,夜间低血糖者多见于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在强化治疗中,不适当地增加了中长效胰岛素注射剂量后回经常发生。
7、葡萄糖利用过多与丧失过多:如肾性糖尿病、剧烈运动或长时间重体力劳动后,均可引起低血糖,但常见于自主神经不稳定者和糖原储备不足者。少数重度腹泻、高热或重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
8、食物摄入不足:年老体弱、重症慢性疾病、消化道肿瘤所致食欲下降,或吞咽困难、精神病和精神性厌食等,均可发生低血糖症状。
老年人血糖正常值
血糖检查是常规检查中比较常规的一项,特别血糖是了解糖尿病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升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甚至糖尿病已经不再成为老年人的专属,那么怎么样才能了解自己是否患上糖尿病呢,那就得了解自己的血糖,老人血糖正常值是多少呢?
老人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是3.89-6.11mmol/L.餐后2h血糖在10mmol/L以下。
由于身体状况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比中年人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且,有一部分神经已经受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能发生“未觉察的低血糖”,即当血糖降低到一般人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饥饿感等症状时,老年人却毫无感觉。直到血糖降低到影响大脑功能时,才会发生神志不清或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这种情况就更危险,抢救不及时易危及生命。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内分泌专家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应适当放宽,这从总体上来说是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至于放宽到什么程度,可以因年龄及病情有所调整。一般来说,老年人可较中青年人放宽2毫摩尔/升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可分别要求老年人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但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指标,中年人是“严格控制”在6.5%以下,“一般控制”在7%以下,老年人最好控制在7.5%以下。
从上面的介绍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老人血糖正常值,希望我们介绍的这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血糖是检查糖尿病的重要标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不要多吃多糖的食品,胆固醇高的食物也不能多吃,也不宜多喝酒,每天应该合理安排饮食,饮食应该多营养,补充足够的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