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扁豆的简介
山扁豆的简介
通用名称】山扁豆
【其他名称】山扁豆 (《救荒本草》)
【异名】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
【植物形态】山扁豆 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 本植物的种子(山扁豆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药材】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味】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毛豆简介
毛豆即俗称的大豆、黄豆,为蝶形花科植物大豆的种子,一年生草本农作物、高30~90厘米、茎粗壮、方菱形;荚果矩形、扁平形、长5~6厘米、下垂、荚上密生黄色细长硬毛;种子2~4粒、鲜时扁椭圆状卵圆形、长0.8~1.5厘米、淡绿色、干时黄色、黄绿色或者紫黑色。春季毛豆即菜用大豆,也称毛豆、青毛豆、白毛豆,是指籽粒鼓满期至初熟期之间收获的青荚大豆,豆荚嫩绿色,青翠可爱。毛豆老熟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黄豆。
毛豆是一年生的农作物,茎粗硬而有细毛,它的荚作扁平形,荚上也有细毛,所以人称为毛豆,新鲜时,豆荚嫩绿色,青翠可爱。
【释名】:夏初就可以吃,但豆荚尚未饱和,可以用油、盐、花椒、海椒、酒来煮,作为菜肴。
【性味】:昧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能驱除邪气,止痛,消水肿。能除胃热,通瘀血,解药物之毒。吃多了会滑脾。因为它的豆荚上有毛,所以叫毛豆。
中药大辞典山扁豆
药材名称山扁豆
拼音Shān Biǎn Dòu
别名含羞草决明、黄瓜香、梦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南宁市药物志》),地柏草(《广东中药》),水皂角(《贵州草药》),假牛柑(《广西中草药》),望江南、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出处《救荒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山扁豆的全株。夏、秋采收全株,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亚灌木状草本,高30~45厘米。茎多分枝,分枝瘦长,斜升或四散,多少被有短柔毛。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5~10厘米;托叶线形,长尖;小叶25~60对,镰刀状钱形,长3~5毫米,少有8毫米,先端短尖。花梗腋生,。单一或数朵排成短总状花序;萼片5,披针形,先端急尖;花瓣5,黄色,少有长于萼片者;雄蕊10,5长5短,相间而生;雌蕊1,子房线形而扁,花柱内弯,柱头截形。荚果条形,扁平,长2.5~5厘米;宽约5毫米,疏被毛。种子16~25粒,深褐色,平滑、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种子(山扁豆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生于林下山坡间及田野、路旁。分布华北,南延至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株。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以叶多者为佳。
性味甘,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甘,平,无毒。"
②《广西中草药》:"甘淡,平。"
功能主治清肝利湿,散瘀化积。治湿热黄疸,暑热吐泻,水肿,劳伤积瘀,小儿疳积,疗疮痈肿。
①《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
②《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
③《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大剂量1~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黄疸病:水皂角二两,地星宿五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②治暑热叶泻:山扁豆一两,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水肿和淋症:水皂角、萹蓄各一两,煨水服。
④治小儿疳积:水皂角、水杨梅、菜油各五钱,红牛膝二钱,蒸小母鸡一只吃。
⑤治夜盲:水皂角二两、菊花三钱,炖猪蹄一对吃。
⑥治肩疮:水皂角叶、水冬瓜叶各适量,捣绒,外敷患处。(③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⑦治疔疮:山扁豆鲜叶适量,捣烂,加盐少许,拌和外敷。
⑧治痈肿:山扁豆叶,研细末,用蜂蜜或鸡蛋白调敷。
⑨治肺痈(吐臭痰):山扁豆鲜全草四两,用瘦猪肉四两煮汤,以汤煎药服。
⑩治漆疮:山扁豆全草适量,水煎洗。(⑦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扁豆的简介
扁豆(学名:Lablab purpureus (Linn.) Sweet),通用名藊豆,多年生、缠绕藤本。全株几无毛,茎长可达6米,常呈淡紫色。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基着,披针形;小托叶线形;小叶宽三角状卵形,长6-10厘米,宽约与长相等,侧生小叶两边不等大,偏斜,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近截平。总状花序直立;小苞片2,近圆形;花2至多朵簇生于每一节上;花萼钟状,长约6毫米,上方2裂齿几完全合生,下方的3枚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色,旗瓣圆形,基部两侧具2枚长而直立的小附属体,附属体下有2耳,翼瓣宽倒卵形,具截平的耳,龙骨瓣呈直角弯曲,基部渐狭成瓣柄;子房线形,无毛,花柱比子房长,弯曲不逾90°,一侧扁平,近顶部内缘被毛。荚果长圆状镰形,长5-7厘米,近顶端最阔,直或稍向背弯曲,顶端有弯曲的尖喙,基部渐狭;种子3-5颗,扁平,长椭圆形,在白花品种中为白色,在紫花品种中为紫黑色,种脐线形,长约占种子周围的2/5。花期4-12月。[1]
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扁豆花有红白两种,豆荚有绿白、浅绿、粉红或紫红等色。嫩荚作蔬食,白花和白色种子入药,有利于暑湿邪气的祛除,健脾止泻之效,同时扁豆还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
山扁豆有什么功效 缓解湿热黄疸
山扁豆是一种能利湿退黄的中药材,它是中医临床上治疗人类湿热黄疸的常用药,在治疗时需要取山扁豆100克地宿草二十克,把它们放在一起加清水煎煮后服用,每天不用一次,连用3~5天,黄疸就能明显消退。
山扁豆吃了有什么好处 化瘀消肿
山扁豆还是一种能化瘀消肿的中药材,平时人们出现淤血肿痛或者小儿疳积时都能服用入药以后的山扁豆,它能让瘀血尽快散开也能让肿痛症状明显减轻。另外人们出现疔疮肿痛和痈肿疼痛时多服用一些山扁豆也能起到明显治疗作用。
湿冷天气吃什么好 湿冷天气养生食谱
材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50克。
做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炒至微黄即可,猪排骨洗净血污后切块,芡实,北芪,白术清水洗净后,将全部材料放进汤锅中,用中火煲1个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为合适。
食材:花生仁50克,红豆8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花生仁、红豆洗净,浸泡3小时;大米淘洗干净,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将花生仁、红豆倒入锅中,继续煮;水再次沸腾后转小火,煮1个小时左右,加入少许冰糖即可。
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薏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祛湿、舒筋活络。
材料:陈皮6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或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做法:猪肚洗净后放入开水中去腥,陈皮,白术,砂仁,生姜用水清洗后全部放入汤煲内,煮沸后用慢火煲2小时即可。
功效:本汤有健脾开胃,促进食欲的作用,对腹胀,纳食不香,消化不良者尤为合适。
虚胖?4个妙招祛除体内多余水分
4个妙招祛除体内多余水分
①薏米(赤小豆薏仁茶)
说到祛除体内湿气,总是少不了薏米,但是很多人却搭配错了,薏米仁应该配赤小豆和芡实,这样才能起到健脾祛湿,改善虚胖的效果。红豆是养心的,祛湿效果并不如赤小豆。
②黄瓜(小黄瓜)
这个比较简单,但是最好是吃腌制过的小黄瓜,虽说黄瓜也能帮助排湿,但是效果相对慢,而且小编不爱腌制的食物,所以不是很推荐。
③姜茶
姜茶是用茶叶少许,生姜几片去皮水煎,饭后饮服。
姜还可以混搭水果、蔬菜榨汁。姜和牛油果都是含有抗老成分的食材,榨出的汁会盖出些许姜味。(这个是合适孩子吃的)
④淮山扁豆煲鸡脚
广告材料:淮山15克,扁豆15克,芡实15克,苡仁15克,鲜鸡脚200克(约10只),生姜丝少许。
做法:先将鸡脚去衣清洗,切掉脚趾甲。将淮山、扁豆、芡实、薏苡仁、鸡脚和姜片一起放瓦煲内,加水2500ml(约10碗水),武火煲滚后文火煮2小时。煮好后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扁豆和山药可以一起吃吗
营养医师介绍扁豆是可以和山药一起吃的,白扁豆不容易煮熟所以要先用清水浸泡,再煮至。扁豆以熟再放入山药即可。
扁豆炒山药的做法
1.将山药洗净,去皮,切丁;
2.将扁豆洗净,切丝;
3.锅内加入适量花生油烧热,葱姜炝锅;
4.加山药丁和扁豆丝同炒,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成。
扁豆的简介
扁豆,通用名藊豆,
别名火镰扁豆、藤豆、沿篱豆、鹊豆、查豆、月亮菜,双子叶植
物纲。种类也很多,如:白扁豆、紫扁豆、油豆、蛇豆、猪耳豆
(形似猪耳朵)。为豆科扁豆属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是一种
豆类植物。
世界各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扁豆花有红白两种,豆
荚有绿白、浅绿、粉红或紫红等色。嫩荚作蔬食,白花和白色种
子入药,有利于
暑湿邪气
的祛除,
健脾止泻
之效,
[1]
同时扁豆
还有显著的消退肿瘤的作用。
性味归经
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太阴气分。”
②《本草经巯》:“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
体内湿滞多吃食疗
◎淮山扁豆苡仁汤:取淮山、扁豆、芡实、生苡仁各15克,鲜鸡爪100克,生姜少许。将以上原料共入砂锅内,用中火煲1个小时,调味饮用。
◎茯苓赤小豆苡仁汤:取白茯苓20克,赤小豆50克,生苡仁100克,白鲫鱼250克,生姜5片,陈皮丝少许。先将白鲫鱼去鳞和内脏,然后将上述原料一同放入砂锅内,用中火煲1个小时,调味饮用。
◎白术猪肚汤:取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或1个,槟榔10克,生姜5片。先将猪肚洗净,然后与白术、槟榔、生姜片共入砂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慢火煲1个半小时,然后取出猪肚切丝,放回锅内,再煲15分钟,调味饮用。
◎参莲汤:取党参(或西洋参20克)、白莲子、生苡仁各30克,生姜3片,猪小肚(猪膀胱)1个。先将党参洗净切段(西洋参切片),白莲子去皮,猪小肚洗净,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入砂锅内,用中火煲1个小时,调味饮用。
以上4种药膳都有健脾、祛湿、醒胃、抗疲劳的作用。若脾虚明显,用淮山扁豆苡仁汤;下肢沉重、倦怠突出,用茯苓赤小豆苡仁汤;食纳不香、消化不良,用白术猪肚汤;精神倦怠不振用参莲汤,也可以4种药膳交替饮用。
扁豆的简介图片和鉴别方法
扁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小叶披针形,花白色或紫色,荚果长椭圆形,扁平,微弯。种子白色或紫黑色。嫩荚是普通蔬菜,种子可入药。
药材扁豆简介
学名:Lablab purpureus (Linn.)Sweet
异名白扁豆,藊豆(《唐本草》),南扁豆(《滇南本草》),沿篱豆、蛾眉豆(《纲目》),凉衍豆(《本草乘雅半偈》),羊眼豆(《药品化义》),膨皮豆(《广州植物志》),茶豆(《江苏植药志》),南豆(《陆川本草》),小刀豆、树豆(《四川中药志》),藤豆(《中国药植图鉴》),铡刀片〈形似铡草刀〉。北方也有地区称之为气豆。
英文名:Purple Haricot
科名:豆科 Leguminosae 蝶形花亚科[5]
性味归经
甘,平。
①《别录》:"味甘,微温。"
②《食疗本草》:"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平,无毒。"
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太阴气分。"
②《本草经巯》:"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
炮制加工
生扁豆: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稍煮,至种皮鼓起、松软为度,捞出,浸入冷水中,脱去皮,晒干。
炒扁豆:取净扁豆仁,置锅内微炒至黄色,略带焦斑为度,取出放凉。
植物形状
一年生缠绕草本。小叶3,顶生小叶菱状广卵形,侧生小叶斜菱状广卵形,长—10厘米,宽4.5—10.5厘米,顶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两面沿叶脉处有白色短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尊上部2齿几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红色,旗瓣基部两侧有2附属体;子房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色髯毛。荚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长5—7厘米;种子3—5颗,扁,长圆形,白色或紫黑色。花果期7—9月。
种子性状
干燥种子为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约8~12毫米,宽6~9毫米,厚4~7毫米。表面黄白色,平滑而光泽,一侧边缘有半月形白色隆起的种阜,约占周径的1/3~1/2,剥去后可见凹陷的种脐,紧接种阜的一端有1珠孔,另端有短的种脊。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白色,角质。嚼之有豆腥气。以饱满、色白者佳。
储存方法
质量好的扁豆个体肥大,荚长10厘米左右,皮色鲜嫩,无虫无伤。扁豆在0℃~5℃的低温储存,能保持很好的外观,一星期左右取出烹调,就会有豆仁未煮熟的异味,而且这种味道会随着储存日数增加而变浓,影响烹调的风味。因此,扁豆的储存期不长,购买后要尽快食用[2]。
中华本草山扁豆
药材名称山扁豆
拼音Shān Biǎn Dòu
英文名Herb of Sensitiveplant-like Senna
别名梦草、挞地沙、细杠木、砂子草、细密梳、细柑木、蛇谷草、野通草、地柏草、水皂角、黄瓜香、茫喜、蛇药、假牛柑、疳草、下通草、鱼骨折、红霜石、苦麦草
出处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含羞草决明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ssia mimosoides 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扎成把,晒干。
原形态含羞草决明 一年生或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30-60cm。多分枝,通常被毛。叶互生,偶数羽状复叶,长4-8cm;在叶柄的上端、最下1对小叶的下方有圆盘状腺体1枚;小叶20-50对;托叶线状锥形,长4-7mm,有明显肋脉,宿存;叶片线状镰形,长3-4mm,宽约1mm,先端急尖,中脉靠近叶的上缘,两侧不对称,干时呈红褐色。花腋生,单朵或数朵排成总状;总花梗顶端有2个苞片,长约3mm;萼长6-8mm,筒短,裂片5,披针形,被黄色疏毛;花黄色,花瓣5片,有等大,具短柄;雄蕊8-10,不等大,5长5短相间而生;子房线形,有毛。荚果镰形,扁平,长2.5-5cm,宽约4mm,被毛,果柄长1.5-2cm。种子10-16颗。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地或空旷地的灌木丛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全草长30-45cm。根细长,须根发达,外表棕褐色,质硬,不易折断。茎多分枝,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被短柔毛。叶卷曲,下部的叶多脱落,黄棕色至灰绿色,质脆易碎;托叶锥尖。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正-三十一烷醇(n-hentriacontanol),茎叶含大黄酚(chrysophanol)。
性味甘苦;平;无毒
归经肝;肾;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通便。主黄疸,暑热吐泻,小儿疳积,水肿,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疔疮痈肿,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外用: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消食,生津。治疳积,止烦渴。2.《广东中药》:治劳伤积瘀,内伤咳嗽。3.《贵州草药》:清热消肿,利水通淋。4.《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毒,消积。治毒蛇咬伤。5.《广州植物志》:山扁豆,印度有用其根以治胃痉挛。
摘录《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