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溪的作用 太溪穴主治疾病
太溪的作用 太溪穴主治疾病
太溪穴可以滋阴益肾,壮阳强腰,既可用来治疗肾阳虚引起的畏寒肢冷,神疲嗜睡,头昏目眩,又能治疗肾阴虚引起的慢性咽喉炎,心烦心痛,失眠多梦。特别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按摩此穴效果最为明显。
太溪的作用 太溪穴穴名解析
太,大的意思;溪,溪流的意思。“太溪”的意思是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此穴内物质是然谷传来的冷降之水,到达本穴后,冷降水形成了较为宽大的浅溪,故而得名。
“太溪”也称“大溪”,“吕细”,“吕细”的意思是形容在此穴内流行的地部经水水面宽大而流动缓慢。
太溪穴治什么病
太溪穴是指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主要作用于肾脏,有滋阴益肾、壮阳强腰、清热生气的功效,可治疗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病症。
治疗配穴举例
1、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2、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3、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参考来源:《腧穴学》。
太溪的位置在哪里 太溪主治病症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牙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肝俞怎么找最简单 肝俞的配伍功效
1.肝俞穴配百会穴、太冲穴主治眩晕、头昏头痛,有清热明目的作用。
2.肝俞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主治胁痛。
3.肝俞穴配太冲穴治目眩、胁肋疼痛。
4.肝俞穴配肾俞穴、太溪穴主治健忘、失眠,有滋阴养血补肾的作用。
5.肝俞穴配大椎穴、曲池穴,主治癫痫,精神分裂症,有清热泻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6.肝俞穴配期门穴,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胆湿热的作用,主治肝炎,胆囊炎,胁痛。
7.肝俞穴配光明穴主治目昏。
详解脚底穴位
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太溪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里内庭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气血不足艾灸哪里治疗 气血不足的人最应当艾灸的7个穴位
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穴位: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按压有明显的酸涨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体穴位中运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为:头晕、耳鸣、失眠、瘫痪、便秘、胃痛、腹胀、腹泄、消化不良、食欲不好、胃溃疡、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阑尾炎、急慢性肠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够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从古代起就被作为要穴来使用。此外,还可以用来防止老花眼、中风、治疗高血脂症等。
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位置:神阙,就是我们俗称的“肚脐眼”。
作用:艾灸神阙穴,能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主治疾病为:对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还有提高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延缓衰老的作用。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4寸。简便取穴,自己手脐上四横指。
作用:中脘穴为腑会穴,同时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对于六腑的功能均有调节作用。
主治疾病为:胃痛、腹痛、腹胀、呕吐、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现在常说的胃炎、胃溃疡、十二脂肠球部溃疡等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穴位:命门穴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前方平神阙穴。
作用:因本穴在两肾之间,也和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肾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门之称,也是我们人体的动力之源。
主治疾病为:四肢清冷、虚损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阳萎、早泄、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经痛、宫寒不孕等虚寒症状。
穴位:太溪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用力按压时,脚趾会出现麻木感。
作用: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是肾经原气经过和停留的腧穴。肾藏精,分化阴阳,因此无论肾精虚还是肾阴阳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来补养。
主治疾病为:肾阴不足,阴虚火旺导致的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耳鸣、耳聋、失眠、健忘,或者肾阳亏虚出现的肢冷、下肢水肿、分别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压、以酸痛为适,力量大些以脚趾感觉到有麻木为宜,也可用艾灸。
刮痧对肾虚有帮助吗
刮痧对肾虚有帮助。
刮痧能有效疏通经络,益气补肾,通过滋,补,填,固,可以全面调节和改善肾虚情况,保持肾脏营养均衡,从而达到护肾强肾,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通过刮痧还可以改善体虚气短,面黄肌瘦等症状的困扰,使气血畅通增,加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的排出,使皮肤变得富有光泽,机体免疫力提高,全方位调节肾脏功能。
刮太溪穴补肾壮阳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刮拭功效:补肾壮阳,通经活络。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耳鸣,咳嗽,气喘,失眠,健忘。配肾俞治肾虚。
刮水泉穴清热益肾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刮拭功效:通经活络,清热益肾。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
如何按摩达到壮阳的功效
1、三阴交穴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肝经、脾经、肾经三条阴经交会之处。
三阴交穴本身属于脾经,位于胫骨内侧、脚内踝上约10cm处。针灸该穴主治遗精、阳痿、阴茎痛、小便不利、睾丸缩腹等,是治疗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用的穴位之一。因此,经常用手指按摩此穴可增强男子性功能。
2、商阳穴
商阳穴位于食指尖端桡侧指甲旁。
传统医学认为,刺激该穴具有明显的强精壮阳之效,可延缓性衰老。可在上下班乘公共汽车或电车时,用食指钩住车内的扶手或吊环;或在闲暇时两手食指相钩反复牵拉;或利用伞柄等按摩食指。
3、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属于沿头面正中贯穿胸腹的任脉。
所谓“任脉”,是指不论男女都与其生殖系统有密切关系的一支经脉,任脉上有不少具有强精壮阳效果的穴位。可用指压法按摩刺激关元穴,或是交替用左右手绕脐旋转按摩腹部,刺激任脉上的有关穴位。
4、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属于足少阴肾经。
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洗脚,以及用手指按压该穴,或放一条小圆木棍,赤脚踏上反复滚动等,都可刺激该穴,有助于性功能。
5、太溪穴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是汇聚肾经元气的“长江”,所以古人称太溪穴为“回阳九穴之一”,以为太溪穴具有极高的回阳救逆之功。
刺激太溪穴具有明显壮阳及提高肾功能的作用,所以男性朋友可以经常按揉太溪穴,每次按摩太溪穴5分钟左右便可,不必拘泥于方法。当然在肾经的流注时间,即下午17~19点时推拿按摩太溪穴的效果更好,按揉太溪穴时可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推拿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胀的感觉之外,还要有麻麻的感觉。
按揉什么部位能补肾强精
1.太溪穴
太溪穴有很强的补肾、滋阴的作用,太溪穴是一个位于脚部的穴位,中医理论上认为,太溪穴具有补肾气、壮肾阳、补精力的作用。
太溪穴是我国古代的医学书籍当中“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提高肾功能的作用,而且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输穴和原穴的,可以说是肾经经气最旺的一个地方了。
因此,我们想要滋阴补肾的话,滋养先天之本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太溪穴的按摩刺激来激活人体肾经的经气,不但能疏通整条肾经,而且对全身都有调理的作用。
把足底放平,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在内踝后下方与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这个穴位可以有效的治疗头晕、目眩、肾虚、哮喘、肾绞痛等病症,并且还能缓解由于肾阴不足所导致的咽喉肿痛等。
2.关元穴
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元气所在,对我们的身体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前正中线上,我们身体的元气储存在关元穴当中,经常刺激关元穴,可以让肾气活跃,并且还能补充肾气。
拔罐也能补肾强精
肾虚是很多男性的苦恼,也是男性朋友最害怕的一种疾病,肾乃先天之本,如何拥有旺盛的肾气是很多男性朋友想要知道的,其实拔罐就可以让我们的肾气充足了。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的第一个穴位,体内湿邪之毒容易聚集于此,不容易排除,日积月累就容易阻塞经气了,造成许多疾病。
在这个穴位拔罐,不仅可以排除我们身体内的浊气,而且还能梳通足少阴肾经的经气,让我们的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而且还能固齿黑发,耳聪目明,从而延缓衰老。
解溪在哪里 解溪的配伍疗法
1.配阳陵泉穴、悬钟穴治下肢痿痹;
2.配条口穴、丘墟穴、太白穴,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3.配血海穴、商丘穴,主治腹胀;
4.配商丘穴、丘墟穴、昆仑穴、太溪穴,主治腕踝肿痛。
中医按摩太溪穴补肾养精
太溪穴:滋补肾精不需愁
太溪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回阳九穴”之一,具有提高肾功能的作用。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输穴和原穴的,可以说是肾经经气最旺的地方,因此,想要滋阴补肾、滋养先天之本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对太溪穴的按摩刺激来激活人体肾经的经气,不但能疏通整条肾经,还对全身都有调理作用。
巧取太溪
足底放平,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在内踝后下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之处。
小穴位,大功效
头晕、目眩、失眠、月经失调、阳瘘、遗精、泄泻、咳血、下肢瘫痪、厌食症、胸闷、哮喘、支气管炎、抽搐、肾绞痛等病症都可通过对太溪穴按摩刺激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缓解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干燥,以及手脚怕冷、发凉等。
跟我学穴位按摩
盘腿正坐,用左手拇指指腹按压右侧的太溪穴,按压时先按顺时针方向旋按20次,然后再按逆时针旋按20次,然后以相同的手法用右手拇指指腹按压左侧的太溪穴。
按揉时力度保持适中,每次按揉5分钟左右,每天2次。
小知识
太溪穴是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太溪穴的“太〃是大的意思,”溪〃是溪流的意思,从名字可以得知,膂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而1瘡经对身体的热量传输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可以用太溪穴来治疗怕冷。太溪穴对女性生理不顺、月经不调、手脚冰凉具有神奇的疗效。在脚踝的这个位置经常按压,还会起到美容滋阴的效果。
其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也就是说,生殖系统、肾阴不足诸证、腰痛和下肢功能不利的疾病太溪穴都能治。《会元针灸学》中有这样的记载:“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也就是说,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大的溪水。从这个释名可以看出,此穴可以源源不断滋养人体的肾脏之水,与肾脏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说,要想滋阴补肾、修复先天之本,就必须激活肾经。而要激活肾经,就要从太溪穴着手,也就是从源头开始,太溪穴就是肾经的源头。
另外,太溪穴不但是肾经上的大穴,而且还是全身的大补穴。众所周知,足三里穴是人体的第一长寿穴,它是胃经上的合穴,偏重于补后天,而太溪穴偏重于补先天。
可见,要补肾回阳、修复先天之本,就得从太溪穴这个源头开始。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太溪穴的位置及中医按摩太溪穴的方法,按摩太溪穴能养肾补精,还能美容滋阴,所以,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可以按摩该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