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口臭父母须警惕
宝宝口臭父母须警惕
口臭是口臭杆菌引发的一种常见病,人体口腔内产生的溶菌酶决定是否有口臭的存在,换了假牙的人尤其容易产生口臭,口臭杆菌主要是在齿缝中繁殖,靠分解口腔内的细菌生活。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过有口臭的经历,宝宝口臭也并不少见,常常令家长担心不已。确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宝宝口臭可能是某些潜在疾病的反应,爸爸妈妈们可一定要引起重视!
闻臭寻源
口腔作为人体的所需物质的入口,四通八达,口内有牙齿、牙床、咽、扁桃体、各种唾液腺,上通鼻腔,下达消化道和气道,横贯中耳,因此这些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导致口臭。唾液的气味也提供某些内脏的疾病信息。
口源性:口腔内有积奶或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洗净;牙齿有大龋洞,内有腐败污物;牙龈发炎、出血,或有牙龈瘘管出脓;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炎等。食物残渣、坏死组织和脓液受到细菌作用后,产生吲哚、硫氢基及胺类,可散发出腐败性口臭。
鼻源性:鼻炎、鼻窦炎,宝宝玩耍时把异物塞入鼻腔引起鼻炎、鼻出血而致口臭也是常见原因。
消化道源性:胃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常在嗳气时闻到这种酸臭味。进食大蒜、洋葱等食物可有该类食物的特殊臭味。宝宝过多的进食甜食、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也常致口臭。
呼吸道源性: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呼出气体可带腐烂臭味。
关于儿童黄金生长期你想了解的都在这
黄金生长期 盲目对比不可取
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拿其他孩子的发育情况做对比,如果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长的慢就很焦虑,到处找原因。其实,宝宝的发育状况因人而异,这样对比只会徒增烦恼。
1.身高体重
宝宝身高体重的增长要看长期趋势,不能只看某一时间点的具体数值。如果宝宝的生长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那就没有问题。有些父母让相对瘦小的宝宝吃补品希望能让他长高长胖,这完全没必要,要知道乱吃补品反而对孩子不利。
2.牙齿
通常情况下,宝宝8个月时开始长牙,但也有的的宝宝1岁左右才开始长牙。不少父母认为宝宝长牙慢是缺钙导致的,就拼命让宝宝补钙。其实,宝宝出牙慢不一定就是缺钙,父母要正确对待宝宝出牙慢,不要心急。宝宝没有牙齿一样能用牙龈磨碎食物,不会影响宝宝吃东西。
3.运动能力
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各异,父母不必在意宝宝学爬或学走路的时间早晚。父母只需多和宝宝互动,刺激宝宝肢体运动就可以了。如果父母不和宝宝玩耍,会导致宝宝丧失探索世界的兴趣,从而造成肌肉发育不好,运动能力发育迟缓。宝宝是否发育迟缓,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判断。
4.语言发展
有不少父母认为,宝宝一岁了还不会说话就是发育迟缓了。在医学上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宝宝发育迟缓是全面性的,除了不会说话,身高体重、大动作能力、精细动作能力都会比同龄人差。如果孩子不会讲话,但嘴里能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并能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想干什么,孩子或许真的是“贵人语迟”,父母可耐心等待。如果父母不放心,还可以去医院做专门的检查。
宝宝发育迟缓,这些表现要警惕
通常来说,宝宝3岁以下有以下这些表现,父母就要警惕起来。这些表现或许说明宝宝有发育迟缓的现象:
1.吸吮能力较差
如果宝宝神经系统发育迟缓,他的吸吮能力会表现得很差,易发生吞咽障碍或呕吐现象。
2.不能伸手拿东西
9个月时,父母发现宝宝不能伸手拿东西或者在父母的帮助下四肢不能支撑自己的体重,就需要带宝宝去做检查。
3.头部运动困难
三个月时,如果父母发现宝宝不能抬头或转动头部很难,应对宝宝进行必要的训练。训练不理想,应立刻带宝宝去医院看医生。早治疗早干预对宝宝有好处。
4.睡觉不容易叫醒
不同阶段宝宝的睡眠时间都有合理的区间。如果宝宝一直在睡觉超过了合理时间,父母最好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
宝宝发育慢,你要这么做
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发育迟缓,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下面就来看看父母应该怎么做吧。
1.营养
父母要准备营养丰富的食物给宝宝吃,比如鱼虾、豆类、奶类、瘦肉等等。蔬菜和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也要让宝宝多吃。宝宝还要适量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发育。
2.运动
父母要让宝宝多参与户外运动,比如慢跑、跳绳等运动。舞蹈、游泳等自由伸展、开放性的项目也适合宝宝参加。
3.情绪
如果宝宝情绪不佳会导致生长激素的分泌下降,影响身体发育。因此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宝宝处于焦虑状态,应保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爱抠耳朵父母警惕宝宝患中耳炎
宝宝抠耳朵的原因:
只有在耳朵痒的时候宝宝会抠,有可能是患了耳内湿疹,也可能是中耳炎,有时耳屎太多或者有异物跑进宝宝耳朵里也会造成小儿耳道痒。
宝宝抠耳朵如何对症施治?
1. 耳屎。太多人的外耳道皮肤上的耵聍腺会分泌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父母要及时给宝宝清理。新生宝宝的耵聍腺分泌比较旺盛,且外耳道相对狭长,肌肉较松驰,咀嚼东西时关节的力量也不够,平时耳屎则不容易排出来,经常在外耳道形成颜色较深,黄褐色,很粘稠的油状物,俗称为“油耳屎”,这是正常现象。妈妈可以用棉签沾水在宝宝的外耳道轻轻擦拭,取出耳屎。
2. 耳道异物。生活中难免会有昆虫飞进或爬进宝宝耳朵,家长要掌握应对技巧。可利用昆虫的向光性,如将进入昆虫的耳朵对着灯光处或用手电筒照射,让昆虫向亮处爬出或飞出;也可用食油数滴滴入耳内以隔绝空气,使昆虫窒息而亡,然后用小镊子取出。如果是豆类、麦粒、小珠珠等光滑的异物,可采用浆糊粘着法取出。方法:取一小棉签,顶部附上少许浆糊慢慢伸入耳道与豆类等异物接触,稍等片刻,待浆糊与异物粘着后,再轻轻地取出。如果上述简易方法仍不能将耳道的异物取出,应去医院请专科医生作进一步处理。
3.耳内湿疹。过敏肤质的宝宝,在外耳和耳道皮肤上常会出现红肿、糜烂、起小水泡的症状,这就表示起湿疹了,很痒,所以宝宝喜欢用手去抠。父母要及时治疗。治疗黄水疮,除了要去除有关病因以外,在长黄水疮的地方,要以清洁、干燥、消炎的治疗方法为主。如果黄水不多,家长可用10%-15%的氯化锌软膏、可的松软膏涂抹;如果黄水流得太多,则可以先用生理盐水或3%的硼酸水在局部清洗,然后再涂药;如果感染了,可以涂些消炎药,或到医院请耳科医生诊治。
4.急性中耳炎。如果宝宝,反应强烈,啼哭不止,并经常用手抓耳朵,伴发热、拒绝吃奶等症状,那说明宝宝可能患了急性中耳炎。家长应该积极治疗,只要及时治疗一般都能痊愈并且不留后遗症。患有双侧或单侧的急性中耳炎,并伴有严重的症状或体征的患儿应该使用抗生素;细菌性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将阿莫西林作为首选抗生素,推荐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每天80~90 毫克,分两次服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推荐鼓膜置管,而不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于急性中耳炎的治疗,应该包括对疼痛症状的评估,如果有疼痛,应该使用消炎止痛药减少疼痛。
婴儿期食物过敏怎么喂养
如今是儿童哮喘的高发季节。首都儿科研究所(哮喘防治教育中心)附属儿童医院陈育智教授指出,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就有食物过敏,而未得到及时纠正,容易诱发哮喘。因此,要在孩子1岁前,警惕是否有食物过敏症状,及早提防哮喘的发生。
陈育智提醒,在婴儿时期有过食物过敏史却没有及时得到正确治疗的孩子,会诱发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她指出,食物引起的宝宝过敏在0到1岁中非常常见,宝宝早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湿疹,还会伴有腹泻、便秘、呕吐、频繁哭闹等食物过敏症状。这时如果没有给予恰当的干预,部分孩子就有可能逐渐表现出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的症状。
因此,陈育智提醒家长尤其是那些本身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家长,要注意宝宝是否因食物引起过敏,如果婴儿出现湿症、持续腹泻等过敏症状,父母必须考虑是否是食物过敏。因为如果父母都是过敏性体质,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概率高达50%-70%。而有父母过敏史的婴儿,最好坚持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并且推迟鸡蛋等固体食物的添加。还要警惕牛奶、大豆、有壳海鲜等。一旦孩子被确诊为食物过敏,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对婴儿饮食进行调整,回避奶制品,可以考虑尝试无敏配方奶2-4周;4周后尝试恢复原先的奶制品,但如果症状出现反复,则需继续使用无敏配方营养粉至宝宝12个月大。
宝宝不会爬是笨的表现 宝宝不会爬是笨的表现吗
不一定。
宝宝不会爬不代表就是笨,可能是缺少动作锻炼,穿的太多,身体太胖,宝宝对爬心里存在障碍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爬行。当然,如果孩子到了十、十一个月还不会爬,而且其他动作也发育迟缓,父母需要警惕宝宝是不是有运动协调障碍问题。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和一些脑损伤状况。
宝宝出牙前有哪些症状 宝宝出牙,父母要做的事
1.宝宝正在长牙时,牙床、牙龈和牙肉都非常脆弱,一定要有选择的使用磨牙棒,过多地使用牙胶对宝宝没有好处。
2.宝宝开始出牙后,父母谨记不要给宝宝吃太甜的食物,这样很容易诱发龋齿。
3.理论上说,宝宝出第一颗牙后就要注意清洁了,可以用轻柔的牙膏,轻轻的给宝宝刷牙。
另外一个情况有必要提一下,有些宝妈会说宝宝出牙会有发烧的情况出现,这也不是每一个宝宝都会出现的,但是还是需要提高警惕。宝宝出乳牙的前一周会哭闹不止,唾液增多,尤其喜欢咬东西,有的宝宝还伴有腹泻,牙龈肿大等情况。父母随时掌握宝宝的发烧程度,多留意,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即可
宝宝有口臭父母务必要当心
口腔作为人体的所需物质的入口,四通八达,口内有牙齿、牙床、咽、扁桃体、各种唾液腺 ,上通鼻腔,下达消化道和气道,横贯中耳,因此这些部位的疾病都可以导致口臭。唾液的气味也提供某些内脏的疾病信息。
口源性
口腔内有积奶或积存的食物残渣未能及时洗净;牙齿有大龋洞,内有腐败污物;牙龈发炎、出血,或有牙龈瘘管出脓;口腔溃疡、扁桃体炎、咽炎等。食物残渣、坏死组织和脓液受到细菌作用后,产生吲哚、硫氢基及胺类,可散发出腐败性口臭。
鼻源性
鼻炎、鼻窦炎,宝宝玩耍时把异物塞入鼻腔引起鼻炎、鼻出血 而致口臭也是常见原因。
消化道源性
胃肠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消化不良,常在嗳气时闻到这种酸臭味。进食大蒜、洋葱等食物可有该类食物的特殊臭味。宝宝过多的进食甜食、高蛋白、高脂肪食品也常致口臭。
呼吸道源性
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呼出气体可带腐烂臭味。
耳源性
宝宝如患有中耳炎也会导致口臭。
闻臭辨病
臭鸡蛋味:常提示消化不良,肝病。
腐败性臭味:多为口腔内炎症,口腔卫生习惯不良。
烂苹果味:提示酮症酸中毒。
脓性口臭:多为宝宝鼻腔异物 、萎缩性鼻炎、鼻窦炎 、化脓性扁桃体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的病灶处形成溃疡、糜烂、化脓引起。
酸味:多见于宝宝胃肠功能紊乱。
血腥味: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
氨水味:肝昏迷
这三大营养不良信号父母须警惕
一、面部虫斑
孩子的面部虫斑是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在孩子脸上的一片或几片色素减退性、圆形或椭圆形斑片,这些斑片刚开始时呈现淡红色,然后转为淡白,边缘清楚,可是上面覆盖少量细小鳞屑,并且孩子会有轻度瘙痒感。除了孩子的脸部外,上臂、颈部或肩部等处也会出现的。
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些斑是孩子肚子里有蛔虫的象征,所以有虫斑之称。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的呢?其实,这种以表浅性、干燥鳞屑性、浅色斑为特征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皮肤病,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身体里维生素缺乏,同样是孩子营养不良的一个早期信号。所以当父母们发现孩子长有虫斑情况后,再也不要凭虫斑就去给孩子吃打虫药了。父母们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给孩子调整食谱,增加食物的花色品种,补足维生素,还可以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药片。
二、情绪变化
有相关的专家研究表明,当孩子出现情绪不佳、尤其发生异常变化时,父母们首先应该怀疑是否孩子体内某些营养素已经缺乏了。
当孩子出现郁郁寡欢、反应迟钝、表情麻木的情况时,则说明孩子体内缺乏蛋白质与铁质,此刻,父母们应多给孩子食用些肉类、奶制品、畜禽血、等高蛋白、高铁食品。
当孩子出现忧心忡忡、惊恐不安、失眠健忘时,则说明孩子体内b族维生素不足,此时父母们应多给孩子补充一些豆类、动物肝、核桃仁等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大有裨益。
当孩子出现固执任性、胆小怕事时,则说明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a、b、c与钙质,此时父母们可以选择些动物肝、鱼、虾、奶类、果蔬等食物给孩子吃。
三、行为反常
当孩子出现不爱交往、行为孤僻、动作笨拙时,则可能是因为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c的结果,因此,父母们可以在孩子的食谱中增加富含此种维生素的食物。如番茄、橘子、苹果、白菜等。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了。奥妙在于这些食物可以增强孩子的神经信息传递功能,从而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
当孩子的行为与年龄不相称,较同龄孩子幼稚可笑,表明氨基酸摄入不足,增加高蛋白食品如瘦肉、豆类、奶类、蛋类等势在必行。
当孩子出现夜间磨牙、手脚抽动、易惊醒,常是缺乏钙质的信号,应及时添加绿色蔬菜、奶制品、鱼松、虾皮等食品。
当孩子喜吃纸屑、煤渣、泥土时,此种行为称为“异食癖”,多与体内缺乏铁、锌、锰等矿物元素有关。海带、木耳、蘑菇等含锌较多,禽肉及牡蛎等海产品中锌、锰含量高,应是此类孩子最理想的盘中餐。
父母要警惕宝宝腹泻后肛脱
脱肛可以分为全性和不完全性两种。仅有直肠黏膜脱垂的叫做不完全性脱肛。如果直肠各层全部脱垂,为完全脱垂。初期,小儿因为排便黏脱垂,可以自行缩回。反复发作后需要用手托回。但是如果完全脱垂久不能复位,就会发生局部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嵌顿坏死。同样,便秘、长时间剧烈咳嗽、包茎都能够引起脱肛。
建议治疗:
出现脱肛的患儿应尽量避免蹲位排便,最好是坐高盆排便。小婴儿采取直着大腿把便,不要弯曲髋关节。或采取卧位或仰位大便,这样直肠不容易脱垂。一般坚持1~2周可以痊愈。
积极治疗引起脱肛的原发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做到定时大便。
出现脱肛的患儿应尽量避免蹲位排便,最好是坐高盆排便。小婴儿采取直着大腿把便,不要弯曲髋关节。或采取卧位或仰位大便,这样直肠不容易脱垂。一般坚持1~2周可以痊愈。
如果已经脱肛,及时采取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后反复脱垂,可以用厚的纱布垫压住肛门,用胶布在臀部粘牢,并让孩子卧床1~2周,坚持卧床排便,一般1~2个月可痊愈。
此外,如果宝宝肛脱后按照以上的情况处理,孩子脱肛仍复发,就需要去医院请医生进行处理。
8类人亲吻宝宝小心致命
1.面部长水泡的人
如果在面部、唇角、眼睛、手足等部位,出现米粒大小的水疱,几个或十几个连在一片,并且伴有发热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就应警惕是否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因为上述症状正是“单纯疱疹病毒”局部病毒感染的典型表现。“单纯疱疹病毒”可通过亲吻等方式传播,对成人危害并不十分严重,却可能对婴儿致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毒感染,易发年龄在1-4岁,以出生后第二年为发病高峰。所以,当你有出现长水泡症状时,千万不要亲吻宝宝。
2.伤风感冒的人
由于宝宝的抵抗力弱,免疫力差,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冒病毒感染,甚而引发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症或合并脑炎、心肌炎,因此父母应对感冒病毒提起高度重视,即使自己只是出现轻微感冒症状,比如轻微的头疼、咽痛,也应避免相互亲吻等亲昵之举。
3.化浓妆的人
爱美的妈妈们,总免不了浓妆淡抹,而化妆品不少都含有铅、汞或其他化学物质,如果妈妈不卸妆就亲吻宝宝,或让宝宝亲吻妈妈,这些有害物质就会进入宝宝体内,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慢性铅中毒等病症。美国就曾报道过婴儿因与母亲脸贴脸,误舔食了母亲脸上的粉脂,而发生铅中毒的病例。39育儿提醒各位妈妈,当你带孩子时,最好不要化浓妆,如果因某些原因必须化妆,带妆时最好不要亲吻宝宝,如果有带浓妆的人想要亲吻宝宝,也请及时制止。
4.有口腔疾病的人
亲吻是直接的口唇接触,如果妈妈本身有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髓炎、龋齿等,口腔中就会有大量致病病菌存在,通过亲吻宝宝,这些病菌就会进入宝宝的口腔,引发宝宝的口腔疾病或其他并发症。
5.正在拉肚子的人
拉肚子虽然是肠道传染病,但致病的细菌是通过口腔进入肠道的,因此,带菌者的口腔也是传染源。父母亲吻宝宝,或者给宝宝喂饭前,用舌头尝冷热等动作,都可能增加宝宝腹泻的机率。
6.长皮疹的人
家长一旦发现自己身上出现星星点点的皮疹,就应警惕是否是麻疹发作。因为许多年轻爸妈小时候没有得过麻疹,所以本身是麻疹的好发人群。麻疹患者是此病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能通过口腔飞沫传播。而儿童本身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尤以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母子/父子间的亲吻很容易传染此病。
7.肝炎病毒携带者
如果爸妈是肝炎病人或肝炎病毒的携带者,亲吻宝宝是不安全的。甲肝的传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而乙肝则通过注射、输血或血制品、密切接触、母婴等途径传染,乳汁、唾液、眼泪都是不安全因素。
8.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腮腺炎或流腮。这种病主要通过鼻咽部分泌物的飞沫等传播,传染性很强。特别是对于抵抗力很弱的新生儿来说,如果大人唾液中存在腮腺炎病毒,都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给孩子。
宝宝睡眠中惊醒是怎么回事 安全感不够
宝宝离开妈妈的身体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每天都见到不同的人,一切对于宝宝来说都是陌生的,或多或少都会存有恐惧感。缺乏安全感也是宝宝惊醒的重要元凶之一。所以,有的时候,宝宝睡在妈妈身边才可以入眠,无论父母多么蹑手蹑脚地走出房间,警惕的宝宝依然会察觉到,再次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