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现新生儿听力异常?
怎样发现新生儿听力异常?
常言道,“十聋九哑”。据统计,听力障碍在正常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其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可高达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预防听损儿童因聋致哑?听损儿童能否恢复听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此,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东优生优育协会听力筛查专业委员会主委麦飞。
“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耳聋的重要手段。”麦飞说,“以前,因为太小的孩子不会表达,患儿在襁褓期不易发现,等长到两三岁时才发现,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现在,新生儿听力筛选检查的技术和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如利用听力筛查仪,可在孩子出生后48小时检测听力是否正常。”
国际上对听力损失儿童一贯执行三早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去年6月1日起,卫生部颁发的《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在全国正式施行,其中规定:诊疗科目中设有产科或者儿科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如不具备条件者,应告知监护人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血片采集及听力筛查。可见,新生儿听力筛查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家长也能发现孩子听力异常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医生扼腕叹息的憾事,不少家长因为孩子到了两三岁还不会说话,或者五六岁口齿还不清楚,这才慌了手脚,往往延误了诊疗的最佳时机。”麦飞说,虽然从专业角度来说,新生儿听力筛查需要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备,但对于普通家长来说,除了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还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听力是否异常———
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虽然他们不会做出主动的反应,但他们却能在声音的刺激下产生下意识的反射活动,比如避开他的视觉在他耳旁敲击物品产生声音,他会做出眨眼、身体抖动等动作;四个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动寻找声源的能力,听到强的声音刺激后会用眼神或转动头去寻找。一岁左右的孩子,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话,按照语言命令做出一些简单的动作;两周岁时能听懂简单的语言。如果在哪个年龄段发现孩子的反应不相符,就应该对孩子是否有听力障碍产生怀疑了。
“一旦发现孩子听力异常,应及早到正规医院确诊治疗。”麦飞说。
新生儿2-7天时可做听力筛查
卫生部规定,新生儿2-7天可做听力筛查。麦飞介绍,常用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有两种,一种称为耳声发射法,就是将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儿外耳道,然后播放一定强度和频率的卡嗒音。正常的听觉器官(耳蜗)能对这种声音产生回音,后者能被耳塞内的接收器捕获和记录,经过仪器内的微电脑分析并作出判断。只要孩子安静,整个检查过程可在1-2分钟内完成。另一种方法为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基本方法是:将多个小电极置于孩子的头部和颈部,并通过耳塞播放经过特殊设计的卡嗒音,然后利用计算机记录耳蜗后听觉通路(脑干及邻近区域)的电位变化(对声音的反应),经过计算机分析后得出结论。其中前者更为常用。
一旦自己的宝宝不能通过听力筛查,父母往往会产生焦虑和不安。“家长需要对听力筛查结果有个正确的认识。”麦飞说。一般来说,不能通过听力筛查仅仅表示听力学意义上可能存在异常,可能存在耳蜗的异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狭小或堵塞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如在新生儿早期,羊水或胎粪等可能堵塞耳道),还可能是环境噪音过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动或哭吵)所致。另外,检查人员缺乏经验有时也可能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听力筛查只是筛查,并不是详细的听力学评估,筛查报告单上一般也不会写上正常或异常,而是表达为“阴性”或“阳性”,“通过”或“未通过”等。如果首次筛查不能通过,父母不必过分担心,但必须进一步复查。若经过2-3次复查仍无法通过,则应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争取在出生后3个月内作出明确诊断。
有听力障碍1岁前干预最好
3岁以前特别是1岁之前,是孩子语言中枢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在此前出现听力损伤,将不能获得正常的语言能力,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说话。麦飞说,只有少数患儿可通过手术或药物治疗恢复或提高听力,大部分患儿只能靠佩戴助听器来进行听力补偿。而重度聋和全聋患者即使佩戴助听器也无济于事,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并配合听功能训练、语音治疗以及语言训练等,能使患儿逐渐认识声音,避免聋哑残疾的产生。开始干预的时间最好在出生6个月甚至更早,具体步骤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时就发现有听力损伤,经康复语言训练,到3岁时可以掌握300个到700个单词;如果到两岁时才发现有听力损伤,即使进行康复训练,到3岁时也仅能掌握不到100个单词。
“对于不能治疗的听损儿童,可教孩子做早期发音练习,并及时佩戴助听器,尽早开始听觉语言训练,时间越早效果越好。”麦飞说,经过语言训练,能使患儿正常地与人交流,做到聋而不哑、残而不废。
Tips:
宝宝的听力障碍如何预防?
目前,对新生儿先天性耳聋的因素尚未完全认识,但发现与以下高危因素关系较密切:耳聋家族史,宫内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虫、梅毒等),颅面部畸形,早产或极低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多胎,母亲滥用药物(如庆大霉素)和酒精,母亲糖尿病,染色体异常,以及一些与感觉神经性或传导性耳聋有关的综合征等。
有些新生儿在出生时并无听力丧失,但可由于各种后天因素而导致听力障碍,如脑膜炎,使用耳毒性药物,严重黄疸,严重窒息,以及其他严重疾病而长时间住新生儿监护病房,均为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
麦飞强调,孕妇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使胎儿避免不良接触,加强妊娠期和围产期保健,做好胎儿和新生儿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听力障碍的发生,但由于病因复杂,完全预防该病的发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并早期医疗干预,是小儿聋哑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什么是胎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是检查宝宝听力方面有没有问题,是新生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必须要做的。因为正常的新生儿在胎儿时期听力就会形成,婴幼儿时期会渐渐发展到正常人的水平,但听力有问题的新生儿表现并不明显,往往很容易被爸爸妈妈忽略,从而造成新生儿一生的遗憾事,所以一定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听力筛查时间
1. 初步筛查过程( 初筛):即新生儿生后3-5天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
2. 第2次筛查过程( 复筛):即出生42天内的婴儿初筛没“通过”;或初筛“可疑”;甚至初筛已经“ 通过”,但属于听力损失高危儿如重症监护病房患儿,需要进行听力复筛。
所有3岁内的婴幼儿在保健专家或家长感到异常时,都应使用有效的评估手段进行整体发育评估,包括各发育阶段指标的常规监测、听力技能及双亲所关心的问题等。
对于听觉及言语发育观察表检查或简易听力计测听未通过,或双亲及监护人对其听力或言语感到有问题的婴幼儿,都应推荐到当地指定的耳鼻喉科或听力学中心进行听力学评估和言语-语言评估。
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
引起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
如果听力障碍是先天性的,可能宝宝还伴有其他畸形存在,听力障碍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称为症候群性听力障碍。 它也可以单独存在,没有其他畸形的称为非症候群性听力障碍。先天性遗传性听力障碍中大概有80%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8%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为X伴性遗传。
2、非遗传性
(1)胎儿期:如果准妈妈在孕2个月时发生风疹病毒感染,会造成新生儿视力障碍、先天性心脏病和耳聋等综合征。在怀孕后期及没有什么症状的风疹病毒感染也会使新生儿听力出现障碍。孕期有过出疹的准妈妈,要慎重风疹病毒感染。孕期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另一种原因,准妈妈巨细胞病毒感染后大概30-60%的新生儿可能发生听力障碍。孕期母亲弓形虫感染也是较常见原因之一,其中大概有14-26%的患儿可能会发生听力异常。
(2)围生期:围生期有一些严重疾病,使这些患儿存活后遗症中也包括听力障碍。比如严重窒息、宫内窘迫、碱中毒、长期机械通气、出生体重小于1500g、高胆红素血症等,
(3)产后:产后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害的因素很多,比如急慢性中耳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应用耳毒性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听觉传导通路肿瘤等等,对新生儿来说前几种为主要因素。
宝宝听力障碍的表现
3个月以下时,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丝毫没有反应。
3-6个月时,对出现的声音不会寻找声源。
9-12个月时,不会跟随大人的指示去做。
12-15个月时,不会叫“爸爸”、“妈妈”。
15-18个月时,对于爸爸妈妈讲的话无法理解,叫不出“爸爸、妈妈”。
18-24个月时,不能说出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儿歌。
24个月后,语言障碍及反应迟钝明显,如听不见小鸟叫,对电话铃声、门铃声无反应等。
贴心提示:
1.当小儿2岁时还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也不能理解大人的话,很可能存在着听力问题。
2.有听力障碍的小儿如能被及早确认,便可早日得到治疗和训练,并在治疗上也比较简单。可使一些小儿的听力完全恢复,即或利用残余听力学习语言,也不至于日后不会说话。
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
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
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听损伤患儿,并且尽可能早地对其实施干预,使其言语和智力发育水平与同龄人相当,从而改善听损伤患儿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因此,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住院期间都要进行听力筛查。从2009年6月1日起,北京市对所有本市户籍新生儿实行免费听力筛查。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3~7天进行初筛,在基层及农村地区,由于产妇产后住院时间较短,也有在产后24小时进行初筛;而高危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于产后1个月或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生理学检测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二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有效、快速、准确、无创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也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主要用于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具有客观、敏感、快速、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常规技术,常用的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由于耳声发射受新生儿受试状态、中耳和外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保证筛查的通过率,筛查时间一般选在产后3~7天,新生儿处于自然熟睡或安静状态时进行,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测试前要清洁外耳道。
由于耳声发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率可达10~20%。因此未通过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并不一定说明孩子听力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腔可能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它们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造成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新生儿,以及产后不满3天即进行初筛的新生儿中尤为多见。随着吃奶、哭闹等带动软骨运动,可以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残积物排除,从而在满月或产后42天复筛时顺利通过。另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成熟,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未通过属暂时性,随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产后42天复查时听力筛查通过率会明显提高。
在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认识后,进行听力筛查的时候,家长对不懂的地方,都是要进行咨询,而且进行听力筛查过程中,对宝宝各方面要进行照顾,同时听力筛查未通过后,要选择一些缓解方法,使得问题不会加重。
请问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措施有哪些
新生儿听力筛查程序包括初筛、复查、阳性病例追访、确诊、治疗和干预。首先在新生儿出生3-7天后,采用耳声发射测试技术进行听力的普遍筛查(初筛),筛出可疑人群(测试未通过人群),对未通过人群于生后42天进行复查,即第二次听力筛查,仍未通过的婴儿就要到经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有诊断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听力损伤的诊断;要求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在生后3-6个月内接受诊断性检查,检查方法多采用脑干诱发电位技术和行为测听技术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婴儿听力损伤的程度和性质。对于已确诊为听力损伤的婴儿应立即给予听力语言的康复干预训练或者使用助听器。听力损伤的婴儿只要能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使他们获得语言学习和言语正常发育的机会,就可避免聋哑残疾的发生。此外要说明的是,对于已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婴儿也应进行1-3年的随访,因为新生儿听力筛查所发现的是婴儿出生时就有的听力损伤,而部分婴儿在出生时没有听力损伤,是以后才出现的,我们称其为延迟发生的听力损伤,多见于有耳聋家族史、使用耳毒性药物、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等)及患某些疾...
手机是不是与耳聋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耳机及手机对听力的损伤:我国青少年喜用mp3、mp4,人们也习惯于应用手机。其实,人们应用耳机时往往没有意识到其音量的巨大,耳机的音量对耳部的冲击与损伤是明显的,长年应用耳机可能会导致听力的损伤。手机的辐射对耳部的损伤也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劣质的机型,在耳科门诊,常常能遇到因手机所致的听力下降、耳鸣、耳痛、耳聋的病例。因而,我们建议人们应避免过度地使用耳机及手机。
耳毒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在非洲,由于疟疾及抗疟药物套宁、氯奎的泛用,儿童听力损失的状况惊人,在非洲的耳鼻咽喉科门诊,常有耳聋患儿因严重的听力损伤而就诊,这一点,应引起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及发达国家,因氨基甙类药物及其它耳聋性药物所致的听力损伤也时有发生。因为药物耳毒性机制的特殊,即使在停用药物后,有些病例的听力损伤仍可呈进行性发展,又加上耳毒性药物应用的早期,其听力损伤的症状隐蔽,家长难以早期发现,因而,儿童应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
生活行为及全身慢性疾病对听力的损伤:最典型的生活行为而导致听力下降是抽烟与喝酒,长年的烟、酒刺激无疑会对听力产生较大的损伤,而平常所言的老年性耳聋的过早发生,也常常与此相关。此外,高血压、血管硬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也是产生微血管病变,进而产生耳聋的常见原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自己的身体是防止耳聋的基础。
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障碍:新生儿及婴幼儿耳聋是基因结构异常及胎儿发育异常所致,它可导致儿童心理,智力及言语功能障碍。听力学家对此提出早期干预的概念,所谓早期干预,即听力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矫治及早期教育。国家卫生部已把新生儿听力筛选作为法定项目予以实施。因而,每个新生儿都应在医院及相关部门进行听力筛选。
新生儿听力测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新生儿听力测试环境的选择。要选择相对安静的环境,噪音不超过40分贝,最好是在隔音室进行,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就可在普通房间做,但要将室内一些可产生噪音而又不必要开的设备暂时关闭,并在门边贴上橡皮条。
2、新生儿听力测试要注意婴儿状态。最佳的测试结果是在婴儿自然睡眠状态时获得,所以千万不要在婴儿饥饿时或者烦躁不安、哭闹时进行测试,以免影响结果。可以在喂饱后1 h左右测试,必要时可抚摸婴儿的头,使其安静。
3、新生儿听力测试要注意卫生问题。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在测试婴儿前要洗手,最好使用一次性耳塞,因为新生儿耳道里可能会有很多分泌物。即使没有条件使用一次性耳塞,也要1人1塞。
4、新生儿听力测试位置的选择。可以将婴儿抱在怀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婴儿朝一侧睡时测试耳朝上,将耳廓向后牵拉使耳道变直,然后将探头轻轻放入。
以上就详细介绍了新生儿听力测试的注意事项,对于很多已经通过以上内容全面了解的朋友,为了能让自己的宝宝,通过听力的测试,保障自己孩子的听力不会出现问题,一定要对以上的注意事项全面的了解,了解以后才能知道新生儿听力测试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
宝宝测听力早测为好
为及早发现新生儿先天听力损害并及时进行干预,从本世纪初开始,医院在这个方面开始对新生儿及婴儿进行听力筛查。截至目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已有近2000人接受了听力检测,从而保障了宝宝们的听力和言语-语言功能的健康发展。
先天性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之一。有关资料推算,我国每年有2万至6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而聋哑患者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听力筛查是在对新生儿无侵入性、无损伤性、无任何副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筛查中一旦发现异常患儿,将需要进行随访,并在婴儿出生的3个月左右再进行复查。如果确诊为听力障碍,将从6个月时开始干预治疗。然后进行早期听力、言语-语言等能力的训练,使这些儿童回归到正常孩子的行列。
医学专家建议,如你的孩子与下述进程不符合,请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出生3个月:当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皱眉、眨眼等;出生4-6个月,对声音有反应,可辨妈妈的声音,而且孩子的头会转向声源;7-9 个月,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脸,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