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的自我诊断方法是什么
肠胃炎的自我诊断方法是什么
1、时有胸骨后受阻、停顿、疼痛感,且时轻时重。这往往提示可能患有食管炎、食道憩室或食管癌早期。
2、饭后饱胀或终日饱胀、嗳气但不反酸,胃口不好,体重逐渐减轻,面色轻度苍白或发灰。这种情况要考虑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下垂。
3、.饭后上中腹痛,或有恶心、呕吐、积食感,病的时间可能已经很长;疼痛有规律,如受凉、生气、吃了刺激性食物后发作。这种情况可能是胃溃疡。
4、经常在饭后2小时左右出现胃痛,甚至半夜疼醒,吃点东西可以缓解,常有反酸现象。秋冬季节容易发作,疼痛在上腹偏右,有节律。这类情况可能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或十二指肠炎症。
5、饮食不当或受凉后发生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畏寒发热。这种情况可能是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
6、饭后立即腹泻,吃一顿泻一次,稍有受凉或饮食不当就发作。也有可能时而腹泻时而便秘,腹泻时为水样,便秘时黏液较多,有时腹胀有便意而上厕所又无大便,数年不见消瘦。这种症状,以过敏性肠炎的可能性较大
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1)急性支气管炎诊断之支气管异物:当有呼吸道阻塞伴感染时,其呼吸道症状与急性气管炎相似,应注意询问有无呼吸道异物吸入史,经治疗后,疗效不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胸部X线检查表现有肺不张、肺气肿等梗阻现象。
(2)肺门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及胸部X线检查。
(3)病情较轻者,须与上呼吸道感染作鉴别: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征: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儿童可诉头痛、腹痛、咽部不适; 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是咽部充血 ,有时扁桃体充血、肿大 ,颈淋巴结可肿大并压痛 ,肺部听诊多正常。
(4)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诊断是多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有明显的急性发作性喘憋及呼吸困难。体温不高,喘憋发作时肺部罗音不明显,缓解后可听到细湿罗音。
(5)支气管肺炎:急性支气管炎症状较重时,应与支气管肺炎作鉴别。这是急性支气管炎诊断的方法之一。
肠胃炎的诊断
1.病源接触史是重要的诊断特征:可能受污染的食物,不洁、未经处理或遭污染的饮用水,接触有同样病征的患者、疫情地区旅游,都是诊断的首要怀疑特征。
2.进一步诊断要通过血液、呕吐物、粪便培养,对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判断。
3.应仔细排除其他病症可能。
急性胃炎诊断鉴别
诊断
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作出诊断,酌情做血常规及急诊胃镜检查。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出血和糜烂性病变。胃镜检查可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
鉴别诊断
应和早期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鉴别,内镜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附件炎的诊断有哪些方法
附件炎的诊断有哪些方法?就附件炎的诊断有哪些方法而言,虽然现在医学技术是如此的先进,且治疗附件炎的方法也是比比皆是,但是热门若想有一个称心如意的治疗附件炎的效果,了解附件炎如何诊断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了解了附件炎如何诊断,才能对附件炎治疗更为对症。
附件炎的诊断有哪些方法?一般来讲,附件炎是致病微生物侵入生殖器官后引起输卵管、卵巢感染的常见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附件炎症状明显,如发热、寒战、下腹剧痛等。慢性附件炎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
附件炎的诊断一般有:
附件炎的诊断1、急性输卵管。卵巢炎诊断时可见白带呈脓性或均质性粘液状附件多有压痛及触痛,有时可扪及输卵管、卵巢粘连的炎性包块边界欠清,活动限制。
附件炎的诊断2、慢性输卵管。卵巢炎诊断下腹有压痛盆腔诊断子宫两侧增厚有触痛,有时可触及肿大固定的囊性包块。
小儿胃肠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呕吐、腹泻、大便稀水样。
鉴别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多发生在口服大量广谱抗生素后。主要症状为呕吐、发热、腹泻、每日大便10—20次,初为黄绿色,3—4天后转为暗绿色水样便,有腥臭味。患者水液丢失严重,有电解质紊乱,甚则发生休克。
病原性大肠杆菌肠炎:5—8月为发病高峰,多为3—6个月内婴儿。主要症状为呕吐、低热、腹泻,便出物色黄呈蛋花汤样,伴有粘液,个别偶见血丝,有腥臭味。重者有明显脱水和酸中毒。
病毒性肠炎:好发年龄2岁以内,症状为呕吐、腹泻、发热,半数以上患儿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毒性肠炎粪便标本在电镜下可检测。
耶氏菌肠炎:有5种类型,常见为胃肠炎,潜伏期10天左右,好发于5岁以内的幼儿。主要症状为腹泻稀水便,伴腹痛、发热,病程3—14天。粪培养有耶氏菌。
真菌性肠炎:多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主要症状为腹泻黄色稀水便,每天3次以上,有时呈豆腐渣样,并有泡沫、粘液。实验室粪检可见真菌孢子及菌丝。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慢性胃炎的诊断:
一、病因
(1)物理因素:机械、温度等因素长期损伤胃黏膜,如酒、浓茶、浓咖啡、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等。
(2)化学因素:某些药物(非甾体类消炎药、洋地黄等)、长期吸烟、胆汁反流等均可破坏胃黏膜屏障。
(3)生物因素: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免疫因素: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清中能检出壁细胞抗体,伴有贫血者还能检出内因子抗体。
(5)其他:系统性疾病、其他脏器疾病、营养不良、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等)均与慢性胃炎发生有关。
二、临床表现
症状无特异性,约半数患者有中上腹不适、隐痛、缺乏节律性,餐后可加重,男有食欲减退、暖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伴出血者可有黑便或血便,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体检可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有贫血貌。
三、实验室检查
(一)胃液分析
通过测定基础胃酸排出量(basic acid output,BAO)、最大胃酸排出量(maximal acid output,MAO)、高峰胃酸排出量(peak acid output,PAO)以了解胃酸的分泌功能。通常推荐用五肽促胃液素皮下或肌注的剂量为6μg/kg。浅表性胃炎时,胃酸分泌多正常、或稍低、或稍高; 但疣状胃炎可增高。胃窦萎缩为丰的胃炎时,胃酸一般正常或轻度降低。而局限于胃体的萎缩性胃炎,胃酸分泌明显降低,严重者几乎无酸分泌,即使采用五肽促胃液素刺激剂后,亦未见胃酸分泌。同前胃液分析较少用于临床,但对了解慢性胃炎时胃分泌功能的改变,药物治疗的影响等,还是有一定的意义。近年来也有采用非卧床(便携式)24 h胃内pH值监测来评估胃酸分泌的变化。
(二)胃蛋白酶原测定
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PG)反映主细胞的数量,与胃酸的分泌量旱平行关系。PC是一种消化酶前体,依其血清电泳迁移率可分为PC Ⅰ型,或称PG A,和Pc Ⅱ型,或称PG C;前者只在泌酸腺中产生,而后者则由整个胃黏膜产生。两者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时基本正常;萎缩性胃炎日寸常明显降低,PGⅠ/PCⅡ比值也明显降低。当萎缩性病变进展时,PGⅠ下降更明显,而PCⅡ只适度下降,因此PGⅠ/PCⅡ比值可随胃体萎缩程度的加重而降低。
(三)胃液素(gastrin)测定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由胃肠黏膜G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类激素,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胃酸分泌、刺激胃蛋白酶原和内因子的分泌、以及促进黏膜生长的营养作用等。A型萎缩性胃炎时,由于胃酸分泌功能明显降低,胃酸缺乏,失去了对G细胞的抑制作用,而导致促胃液素分泌增高;而B型萎缩性胃炎的血清促胃液素基本正常或降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1),可使胃内酸度降低,导致促胃液素水平升高,影响了其实用性。
(四)自身抗体测定
PCA是自身抗体,其抗原存在于胃壁细胞分泌小管的微绒毛膜上,有器官特异性,但无种属特异性。A型萎缩性胃炎时血清PCA常呈阳性,但在部分B型慢性胃炎患者也可有阳性发现。IFA可防碍维生素B12的吸收,其阳性率比PCA低。
慢性胃炎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人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部饱胀,疼痛及厚腻的舌苔,可疑胃炎的存在,但肯定诊断进一步明确部位及程度就必须通过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同时还必须除外溃疡病,胃癌,慢性肝病及慢性胆囊病,切不可满足于胃炎的诊断。
参考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法,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包括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以及Hp有无),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与组织学平行,对内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并分级。
鉴别诊断
1、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为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X线钡餐透视及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4、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