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怎样预防运动中低血糖
老年人怎样预防运动中低血糖
大家都知道运动可以锻炼身体,中老年人养生离不开运动,但是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运动中很可能会力不从心,出现低血糖式的头晕等问题,那么如何预防运动中低血糖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尽可能在饭后30min~1h参加运动,这时血糖较高,因而不易发生低血糖。
2、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如用短效胰岛素的病人,注射后1h左右不宜运动,或适当加餐后再运动。
3、运动前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运动时剧烈活动的大腿等部位。
4、一般不宜在空腹时运动,但许多老人有清晨锻炼的习惯,这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② 果空腹血糖在120mg/dl以上,可进行运动。
②如果空腹血糖低于120mg/dl,在运动前应进少量食物,如喝一杯牛奶、吃几块饼干,进食后10分钟左右再开始热身,而不要马上开始运动。
③如果空腹血糖低于120mg/dl,晚饭前又用长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也可以适当将药量减少。
5、在开始运动治疗时,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各测一次血糖,了解运动前后及运动中有无低血糖,哪种运动形式、多大的运动量可降低血糖及降糖的程度,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运动强度。
6、因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如郊游、爬山等的降糖作用持久,故在运动后的12小时以内还会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所以在运动结束后饭量也需适当加大。
7、运动时应随身携带急救卡,含糖饮料,蛋糕、饼干、糖果等食物。
通过上面的介绍让我们大家知道了如何预防运动中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思维混乱、疲劳、饥饿、头痛、发抖、易激动、出汗、心跳过速、脸色苍白及出冷汗等。经常发作的病例一般见于糖尿病患者,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而判断是否是低血糖发作的方式是在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后,症状消失。所以大家在以后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了。
老年人腿脚不灵便易得痴呆
美国研究人员调查发现,那些走路困难、腿脚不灵便的老人更容易患痴呆。
研究人员指出,行走困难与痴呆之间之所以联系密切,是因为这样的病人往往体内输送给大脑的血液越来越少,使得大脑得不到维持思维运转所需的足够营养。如果及早发现这些征兆并采取相应治疗,将至少可以推迟老年人患上痴呆的时间。
因此,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走路不稳一定要高度重视,否则,一旦突然摔倒,不仅腿部会留下后遗症,且极有可能影响到大脑。有助于老年人预防腿脚早衰的办法包括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控制血糖以及加强锻炼。
老人运动的四大建议
现在人们很注重自己的健康,运动也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运动要适量,不然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老年人群。近日,国际老龄化协会发布“老人运动的四个建议”,希望能帮助老人预防运动事故的发生。
建议一:在你运动之前做一次体检,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情况,对你的运动计划做出分析和建议。不要盲目的运动,特别是运动量大和危险的运动。
建议二:尽量不要连续两天做相同的运动,如果你今天跳舞了,明天最好散步或游泳,这样会减少由于肌肉和关节过度劳累而受伤的危险。
建议三:如果你正在服用利尿剂,或前几天有过发烧、呕吐、腹泻等疾病症状,那你要注意,你可能正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运动时要出汗,注意补充水分。
建议四:不要忍痛进行锻炼。如果有伤痛,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动作。
老年人糖尿病特点及治疗原则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将老年糖尿病患者定义为年龄>60岁(西方>65岁)的糖尿病患者,包括60岁前及60岁以后被诊断为糖尿病者。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应给予个体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老年人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预防,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糖,必要时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行糖尿病筛查,尽早诊断。
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发病率高且多为2型糖尿病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随着年龄增长2型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国外报告,在65岁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和糖耐量受损(IGT)者占10%~20%。 1996年国内调查显示, 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0.1%,IGT患病率为12.1%。2002年全国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15%。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的总体趋势为: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但无显著性别差异。
起病缓慢,诊断时多无症状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少是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无典型症状,往往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测血糖或尿糖时才被发现。其主要原因是:①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性较年轻人低,不易出现口渴多饮;②老年人常伴有肾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老年人肾糖阈较年轻人高,血糖轻度增高时不出现明显的多饮、多尿症状。一般认为,老年人空腹血糖超过12~13 mmol/L时才会出现多尿,故尿糖检查仅供参考。
老年人负荷后高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成年人,单纯测定空腹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漏诊,故建议同时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和OGTT试验。
症状为非特异性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轻度口渴、尿频、多汗、皮肤瘙痒、阳痿等非特异性症状,若临床上出现2种以上症状,应检测血糖以尽早了解糖代谢情况。
偶有特殊表现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时伴有特殊表现,如肩关节疼痛、肌痛、精神心理改变、足部皮肤大疱、肾乳头坏死或恶性外耳炎,少数患者表现为低体温、多汗、恶液质、肌萎缩、认知功能减退等。
少数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
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以慢性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等)为首发表现,病程隐匿。在老年人死因中,心脑血管并发症居第6位,8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和青光眼明显多于年轻患者。
以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多表现为糖尿病高渗状态甚至昏迷,死亡率高达15%~20%。
常伴多代谢异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代谢异常,主要包括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由此可见,老年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显著升高。
治疗依从性及耐受性差
由于记忆和认知能力下降、行动不便、体力不支或经济条件受限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依从性差。
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交感神经、升血糖激素代偿机制缺陷,营养不良或进食不规律,认知功能障碍,饮酒,肝糖原储备不足,常服用多种药物(影响降糖药物代谢),伴肝肾功能衰退等。上述特点决定了老年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更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
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放宽血糖控制目标,避免发生低血糖
美国糖尿病学会糖尿病治疗共识指出,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的治疗须个体化,在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尽量更好地控制血糖。中国糖尿病指南提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即可。
总体原则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标准应适当放宽,如果患者频发低血糖、病情不稳定或长期卧床,还应修改标准,放宽尺度。
饮食治疗考虑老年人特点
老年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与一般糖尿病患者相同,但老年人具有以下特点,须注意:①基础代谢率低,活动量及热量消耗相对减少,尤其对于肥胖患者,更应限制热量摄入。②消化吸收能力差,选择食物应清淡易消化,富含高质量蛋白质(如牛奶、鸡蛋等)。③通常合并其他疾病(如肾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须同时兼顾上述疾病的饮食要求。④部分患者存在营养不良,应适当增加热量摄入,纠正营养不良。
运动干预也是治疗的基础
老年糖尿病患者外出时应携带糖尿病保健卡,以便发生意外时得到帮助;外出活动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或饮料,同时告诉家人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夏天运动要注意多饮水,预防运动中发生低血糖。
老年人运动系统功能减退,在运动时易造成损伤,因此,在开始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疗法有快步走、慢跑和太极拳等。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任选1~2项,其中步行是国内、外最常用的运动方法。每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内开始散步,持续30分钟,是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良方,尤其适合老年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老年人以3公里/小时的速度散步1.5~2小时,物质代谢率可提高50%,糖代谢也随之改善。同时切记,一定量力而行。
如患者存在下列情况,即较严重的并发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出血或视网膜剥离风险等),严重或未控制的高血压,冠心病不稳定期,严重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液循环障碍,血糖波动较大、病情不稳定,应避免剧烈运动,宜选择一些以锻炼柔韧性和较舒缓的运动项目,保证运动安全。
慎重选择降糖药
老年人糖尿病多属2型糖尿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使患者血糖达标时,可应用口服降糖药,但须注意以下几点。
考虑药物安全性 避免首选作用强且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以免发生低血糖。小规模研究证实,新一代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美脲)或原有药物的改良剂型(如格列吡嗪控释片、格列齐特缓释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亦较安全,由于药物半衰期较长,可1次/日服药,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有心脏病或心脏病风险较大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而使用速效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或长效甘精胰岛素类似物,低血糖发生率低,更适合老年人。LAPTOP(甘精胰岛素+格列美脲+二甲双胍与预混胰岛素治疗比较研究)老年亚组研究结果显示,与重组人预混胰岛素组相比,甘精胰岛素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较显著,严重夜间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注意老年人肝肾功能 如患者肝肾功能严重受损,应首选不经肝或肾脏代谢的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基于考科兰(Cochrane)等多项权威荟萃分析结果,美国糖尿病学会/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ADA/EASD)糖尿病治疗专家共识并未提出老年人为应用二甲双胍的禁忌人群。若患者肝肾功能无明显受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使用时应定期检测血乳酸水平。
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 老年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应进行降压和调脂治疗,提倡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栓,同时治疗合并的心脑血管、神经、肾脏和视网膜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四大养生法助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
四大养生法助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
1、饮食有节
肥甘厚味饮食伤脾胃,易生痰、化火,酿生病变,所以老年人预防骨质疏松要注意饮食有节,强调保护脾胃、培补后天之本。老年人要避免过度吸烟饮酒,选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做到品种多样化,粗细搭配,这对于延缓衰老、防治骨质疏松十分有益。
2、固肾护元
中医养生讲究爱护阳气,重视阴精。老年人肾气已衰,肾精已亏,元阳耗散,更应该注意节欲,聚存阴精才能养护阳气,使阳有所依,保全阳气也才有助于生化阴精,使阴有所化,骨骼得以充养,预防骨质疏松。
3、适当运动
调神与养形紧密结合,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大法,另外,老年人运动保健因人而宜,适时适量,体力活动不应超越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适度的运动可使老年人筋骨健壮、气血流通,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
4、注重阴阳平衡
注重阴阳平衡,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同时要顺应自然界生息规律,包括四季卧起、早晚之宜、日常劳作歇息,应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比如早睡早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逸结合、多在户外活动、多晒太阳等,才能达到延缓衰老、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
老年人预防低血糖的方法有哪些
很多的低血糖患者会感觉到头晕,而且还会造成很多的不良后果,因此大家应该注意预防方法,那么,老年人预防低血糖的方法有哪些呢?
1、少量多餐,不宜吃得过饱。餐后不要马上活动,可适当休息(约30-60分钟)后再站起行走或干其它事。同时要多饮水,每日至少喝2~-升。
2、洗热水浴时要事先准备好浴垫或小椅子,洗时坐在浴垫或椅子上,洗完后要适当躺一会儿再起立活动。
3、不宜久站,呈站立状态时要每隔几分钟活动一下。另外,弯腰后不可突然站起,应扶墙或借助其它物体逐渐起立。
4、运动锻炼可改善人体对血压的调节,持之以恒的运动有助于减少低血压发生,但应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也不可做体位变动过大的运动,以步行、慢跑、游泳等项目为宜,运动后应无气喘,心率不超过110次/分钟。
老人吃什么菜比较好 豆浆
豆浆,对许多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喝豆浆是非常有利健康的。豆浆中所含的脂肪酸和豆油酸,可降低血胆固醇;豆浆中含较多的铁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能预防贫血;豆浆还富含钙质,能帮助老年人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运动计划有哪些
年人运动不能过度,应悠着点慢半拍,可选择勤走路,多步行,随乐舞,欢快地跳,焕发青春活力。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快走,慢跑,每周五天,每次半小时到一小时,长期坚持,有降压作用,增强心功能,减肥,跳舞,骑自行车。但切不可过度运动,因为要降低免疫力,要量力而动,视体质而动,循序而动,持恒而动,众人共动,发病止动,多项而动,适时而动,不要盲目而动。最常见的误区是:
晨练越早越好:早晨空气污染最严重,又因一夜未进水,人体血粘度高,对健康不利。下午两点到五点,血压、心跳最平稳,适合健身运动。忽视热身:因为运动前的准备运动可提高肌体的兴奋度,减少肌肉僵硬,增加关节灵活性,防运动损伤。带病坚持运动:会加重病情,应暂停活动。空腹活动:运动要消耗能量,能量不足会发生头晕、心跳加快、出冷汗、低血糖,故应吃点糕食再动。
另外要注意,老年人的呼吸肌力量已经比年轻人弱很多,老年人的肺里面的纤维结缔组织逐渐增加,这就导致肺泡的弹性下降,所以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强度不能太大,不要给肺部增加太大的负担,如果肺的负担过大甚至有可能导致肺泡破裂。
老年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四大秘诀
老年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一、注意保暖
老年人在冬季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加衣物,切不可穿得过于单薄,外出时候要戴好手套、帽子、围巾、护膝等防护措施,避免风寒侵袭,并且老年人要注意不能长期用冷水,另外,还应该注意不能够穿湿的衣服、鞋子等,要做好关节等处的保暖工作。
老年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二、饮食合理
老年人饮食要注意多吃一些易消化、柔软的食物,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因为偏咸的食物钠含量过高,容易与钙结合排除体外,导致钙的流失。而含草酸高的食物也尽量少吃,比如菠菜、番茄、红薯、芹菜等,草酸能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会减少了钙的吸收。
老年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三、乐观面对
老年人要经常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老年活动,不要长时间呆在屋子里,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因为,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心能够调动机体内部的巨大潜力,影响内分泌,加速代谢过程,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疾病痊愈。反之,精神创伤、情绪消沉,能引起大脑皮层的紊乱,促使疾病恶化或引起旧病复发。现代生理学已经证明,人类的心理活动,能引起机体内部的变化。所以,老年人也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享受老年人愉快时光。
老年人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四、加强运动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的确,合理运动是增强免疫力与抗病力最好的方法,所以老年人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体操、慢走、打太极、跳老年舞等,形式各异的运动来增强体质,并且,合理有效的锻炼还能够阻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老年人体运动时候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造成外伤,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老年人怎样预防运动中低血糖
1、尽可能在饭后30min~1h参加运动,这时血糖较高,因而不易发生低血糖。
2、避免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如用短效胰岛素的病人,注射后1h左右不宜运动,或适当加餐后再运动。
3、运动前胰岛素注射部位尽量不选运动时剧烈活动的大腿等部位。
4、一般不宜在空腹时运动,但许多老人有清晨锻炼的习惯,这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② 果空腹血糖在120mg/dl以上,可进行运动。
②如果空腹血糖低于120mg/dl,在运动前应进少量食物,如喝一杯牛奶、吃几块饼干,进食后10分钟左右再开始热身,而不要马上开始运动。
③如果空腹血糖低于120mg/dl,晚饭前又用长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也可以适当将药量减少。
5、在开始运动治疗时,可在运动前后用血糖仪各测一次血糖,了解运动前后及运动中有无低血糖,哪种运动形式、多大的运动量可降低血糖及降糖的程度,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和运动强度。
6、因长时间大运动量的运动如郊游、爬山等的降糖作用持久,故在运动后的12小时以内还会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所以在运动结束后饭量也需适当加大。
7、运动时应随身携带急救卡,含糖饮料,蛋糕、饼干、糖果等食物。
通过上面的介绍让我们大家知道了如何预防运动中低血糖。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昏眼花、思维混乱、疲劳、饥饿、头痛、发抖、易激动、出汗、心跳过速、脸色苍白及出冷汗等。经常发作的病例一般见于糖尿病患者,严重者可能出现昏迷。而判断是否是低血糖发作的方式是在进食或饮用含糖饮料后,症状消失。所以大家在以后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