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保健 产后病之产后汗证
产后保健 产后病之产后汗证
病因病机及医治准则
本病首要病机为产后耗气伤血,气虚阳气不固,阴虚内热迫汗外出。气虚、阴虚为本病主因。医治产后汗证,气虚者,治以益气固表,和营止汗;阴虚者,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1.气虚自汗证
证候:产后汗出过多,不能自止,动则加重;时有恶风身冷,气短懒言,面色晄白,厌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纤细。
治法:益气固表,和营止汗。
方药:黄芪汤。
常用药: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固表;熟地、麦冬、大枣养血滋阴;牡蛎固涩敛汗,防风走表,助黄芪、白术以益气御风,黄芪得防风,其功宜彰。
2.阴虚盗汗证
证候:产后睡中汗出,甚则湿透衣衫,醒后即止,面色潮红,头晕耳鸣,口燥咽干,渴不思饮,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敛汗。
方药:生脉散加煅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糯稻根。
常用药:人参益气生津;麦冬、五味子、山萸肉滋阴敛汗,加牡蛎以固涩,浮小麦、糯稻根以止汗。
分娩后如何防止产后病
常见的产后病有
产后血晕、产后痉病、产后发热、产后小便不通、产后小便淋痛、产后腹痛、产后身痛、产后恶露不绝、产后汗证、缺乳、产后乳汁自出、产后抑郁、产后血劳等。上述诸病,多发于新产后。历代医家将产后危急重症概括为“三病”、“三冲”,“三急”。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亡血伤津;二是元气受损;三是瘀血内阻;四是外感六淫或饮食防老所伤。产后病的诊断在应用四诊采集病史、体征资料,进行八钢、脏腑、气血辨证之时,还须根据新产后的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进行“三审”: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痛,以验津液盛衰;再审乳汁行与不行,以察胃气的强弱。同时还应根据病证,了解产妇体质,产前、产时、产后情况,参以脉证,必要时配合妇科检查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进行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产后保健 产后病之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产后恶露不绝”。又称“恶露不尽”、“恶露不止”。相当于西医学中产后子宫复旧不全、晚期产后出血等。子宫在胎盘娩出后逐渐恢复至未孕前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需6-8周时间。而出血性恶露一般持续3-4天,若血性恶露持续延长至7-10天,为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突出的症状。
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由气虚、血瘀和血热导致。对于本病的治疗,首先根据恶露的量、色、质、臭气等辨其寒、热、虚、实。如量多、色淡红、质稀、无臭气者多为气虚;色紫黯、有血块、小腹痛者为血瘀;色红或深红、质粘稠或臭秽者多为血热。治疗应虚者补之,热着清之,瘀者化之,并随证选加相应止血药标本兼治。
辨证论治
1.气虚证
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多,色淡,质稀,无臭气;面色晄白,神疲懒言,四肢无力,小腹空坠;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白术、甘草健脾补中;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升麻、柴胡升阳;加艾叶、阿胶温经养血止血,益母草祛瘀止血。
2.血瘀证
证候:恶露过期不尽,量时少或时多,色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质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常用药: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桃仁活血祛瘀,为臣;炮姜温经散寒,收缩子宫,止痛止血;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加丹参、丹皮、益母草加强化瘀清热之功;加炒蒲黄以增祛瘀止血之效。
3.血热证
证候: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较多,色紫红,质粘稠,有臭秽气;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常用药:生地清热凉血;熟地,白芍养血敛阴;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指折热邪;山药、续断补肝肾,固冲任;甘草调和诸药;地榆、茜草、马齿苋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产后保健知识
第1周产后保健指导
1、放松心情,安静休息产后的第一天,由于分娩体力的消耗,妈妈大都会感到精疲力竭,所以应尽量放松心情安静地休息,最好能好好地睡一觉。
2、适当进食,补充营养产后应注意营养的补充,多喝一些流质或半流质,帮助体力的恢复;由于疲劳和身体消耗,如果产妇不想吃东西也不必勉强;饮食上可以适当增加水分,这会有利于母乳的分泌。一般来说。对没有异常情况的新妈妈,现在没有什么忌口的食物,只是要少吃辛辣的食品,以免大便干燥。
3、清洁身体,保持卫生产后妈妈的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多汗,如果房间里有空调可以进行淋浴,但不能洗外阴,护理人员会对外阴做局部清洁。同时应注意观察恶露情况,使用大片卫生棉吸收恶露,并经常更换保持干爽舒适。
4、按摩和清洁乳房产后的第3、4天,你的乳房开始感到发胀,应随时按摩和清洁乳房;同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喂哺宝宝,每次喂奶后应将残留的乳汁吸出来,防止乳汁淤积并促进乳汁分泌;你现在还应向医护人员学习如何为宝宝换尿布、洗澡、喂哺等。
5、慢慢下床走动顺产的产妇如无异常情况可在产后8~12小时左右试着慢慢下床走动,或去卫生间排便、处理恶露等。由于产后身体还很虚弱,活动不宜过度、过多,以不疲劳为原则。
6、做好出院准备在产后第5~7天,会阴伤口已经拆线,你就要出院了。这时,你要接受医生为你做的一些检查,包括子宫的收缩、恶露的变化、会阴伤口的愈合情况等。出院前,你最好向医护人员和有经验的妈妈们讨教一下关于宝宝喂养和产后保健方面的问题。
第2周产后保健指导
1、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在宝宝睡觉或给宝宝喂奶的时候,你应抓紧时间多休息,能睡就睡一会儿,不要顾忌白天还是晚上,晚上临睡前最好喝杯热牛奶,这样会有利于睡眠。
2、加强营养,调养身体产后第2周,你的身体仍十分虚弱,需要加强营养进行调养。如果回家后你还要照顾小宝宝,可能会感到很疲劳,这时尽量让丈夫和家人多承担一些,你仍然要注意休养。此时,丈夫的关爱和协助是促进你身体恢复及乳汁分泌的良药。
3、搞好个人卫生出院后的你可以淋浴清洁身体,但还不能盆浴。同时每天注意观察恶露的变化,应每日清洗外阴至少2次,大便后加洗1次,如有侧切伤口者,最好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一日2次,以防伤口感染。要勤换卫生纸(卫生巾)、内裤,内裤和清洗外阴部的毛巾洗净后要放到日光下晾晒消毒。注意:如果感觉会阴伤口处疼痛转趋恶化或有肿胀化脓的现象,应立即就医诊治。
第3周产后保健指导
1、睡好午觉你能够在家人的帮助下照料宝宝,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事。由于夜间要起来喂宝宝,所以一定要睡好午觉。
2、坚持做产后保健操产后应坚持做保健操,促进子宫、腹肌、阴道、盆底肌的恢复。还尽量减少亲朋好友的探访,这样可以让你和宝宝,得到充分的休息,免受打扰。
3、适当卧床此时,应适当卧床休息,尽量不要外出,或长时间站立,更不要搬重物。
第4周产后保健指导
1、正常洗浴到了产后第4周,恶露已逐渐减少乃至停止,这时的产妇已经完全可以进行正常的洗浴了。
2、可以适当地出门,比如外出购物,或和宝宝一起去医院进行产后的健康检查,但是一定要注意,不宜出远门,也不宜带宝宝到人多的地方去。
3、不宜劳累日常家事几乎都可以恢复着做,护理宝宝的事情也可亲自去做,但仍不要过于劳累。
阴虚盗汗是什么意思
一、阴虚盗汗是什么意思
病证名。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见《赤水玄珠·汗门》。《医略六书·内因门》:“盗汗属阴虚,阴虚则阳必凑之,阳蒸阴分,津液越出,而为盗汗也。”证见盗汗、烦热、口干。
二、盗汗分为两种,一种是属生理性的;一种属病理性的。现代医学认为,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往往比成人量多,属生理现象。证名,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寝汗。指入睡后出汗,醒后即止。多属虚劳之症,尤以阴虚者多见。详见虚劳盗汗、阴虚盗汗条。中医的说法是“阴虚则盗汗”,“阳虚则自汗”。
三、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金匮要略·水气篇》中“食已汗出,又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另外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汗证》里还有“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且临床尚有因阴虚而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由血瘀而致水湿内停的血瘀与水湿并见等等,辨证时更需详审,所以又细分为:阴虚盗汗、阳虚盗汗、气虚盗汗、血瘀盗汗、血虚盗汗、湿阻盗汗、外感盗汗。
四、自我养护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加强必要的体育锻炼,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
(2)在饮食方面,要摸索出与自己病证有利或有弊的饮食宜忌规律,进行最适合自己食疗调养。应禁食辛辣动火食物,切勿饮酒,并多食一些育阴清热的新鲜蔬菜等,以使汗腺的分泌功能牢固的在机体健康的基础上得到恢复。
流产后怎样调养 正视流产伤害保证身体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女性朋友要正式流产的危害,不要觉得流产是件丢人的事情。有的女性在流产后只休息了几天,甚至不休息就开始工作,这样做实际上得不偿失,身体健康反而因为过度劳累变得更差。
中医调理产后疾病
1、产后多汗
在怀孕期间,孕妇新陈代谢旺盛,容易出汗,但若产后依然大汗淋漓,持续不止,这被称为“产后自汗”;如果睡觉后汗出湿衣,醒来即止,则被称为“产后盗汗”。中医认为,这均属产后多汗证。
王小姐一个月前剖腹产生了一个男孩,坐月期间一活动就出汗,常常湿透衣服。专家说,不少妇女产后出汗多,多数是因为“产后气血骤虚、腠理不密”所致,一部分人可在产后1周内自行好转。如果后出汗量过多和持续时间长,需要就医。专家指出,气虚、血虚是导致产后多汗证的根本原因,因此可补气养血,以玉屏风散加茯苓、大枣、麦冬、牡蛎等服用,可滋阴、补气、固涩止汗。也可以用黄芪(30-50克)、沙参或太子参(15-20克)、麦冬(20克)煲汤饮用。
2、产后恶露不绝
正常情况下,产后恶露(出血)一般在三周以内可完全排尽。如果超过这段时间,血性恶露仍然淋漓不断,就被称为“恶露不绝”。专家说,对付产后恶露不绝,很多人会采用生化汤,有的人甚至习惯将此方作为产后必服之剂。但是临床上,却遇到不少产妇越用越出血的现象。
专家表示,产后的气血之虚,不能猛攻,若不分寒热虚实,盲目服用生化汤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中医认为,一般以恶露的量、色、质、气味等辨别寒、热、虚、实。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无臭味,多为气虚;量多色红或紫,质粘稠而臭秽,多为血热;色紫黯有块,多为血淤。治疗应虚者补之,热者清之,淤者攻之,辩证施治。
3、产后风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关节酸痛、麻木,称“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俗称“产后风”。专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产后失血过多,阴血亏虚,再加上产后“卫阳不固,腠理不密”,如果遇寒、遇风,则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淤滞而痛。专家表示,产后身痛的治疗与一般风湿身痛不同,因产后气血俱虚,虽挟外邪,但重在祛风散寒,兼祛湿邪。
另外,产后还要注意保暖,避免居住环境寒冷潮湿。不过,专家指出,虽然产后怕风寒,但也不宜捂得太严,尤其是在夏季,关在闷热的房间里很容易引起中暑,所以,要适当开窗通风。
4、产后贫血
李小姐生了孩子后常常头晕、乏力,一检查发现血色素只有7克(正常女性的血色素为11-15克),后经中医药调理了半年才恢复正常。
专家说,一些产妇由于分娩时出血较多,或者本身在怀孕期间就患有贫血,这样就会引起产后贫血,身体变得更加虚弱,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专家认为,产后贫血首先要注重饮食调理,比如多吃动物肝脏、海带、紫菜、黄豆、菠菜等含铁的食物。另外,民间一直有“红糖煮鸡蛋”的补血食疗方,这是因为红糖内含有较多的铁质、核黄素及锌、锰、钙、铜等多种微量元素。专家指出,一些中成药比如复方阿胶浆也很适合产妇贫血,阿胶、红参、熟地、山楂等,可助消化、补元气、养气血,在恶露干净之后即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果产妇产后出现严重贫血的症状,应及时就医。
乙肝大三阳的治疗方法 传统保肝医治
通常咱们采用的对比传统的医治肝脏的办法就是传统保肝医治,可是这种办法只治标并不治本,保肝只能作为往常保健,病毒不能抑制或许杀灭,致使肝脏被病毒腐蚀毕竟致使肝病恶化,转变为肝硬化、肝癌。药物分布全身,达不到杀灭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