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心肌炎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肌肌层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的炎性病变。炎性病变可累及心肌、间质、血管、心包或心内膜。其病因可以是各种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及理化因素。心肌炎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疾病因素之一。

主要症状表现:有症状者经常表现为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气急、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肌痛、关节痛、尿少、尿闭等。

运动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运动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而又以前者居多。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心源性疾病是造成运动猝死的第一位死因。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高血压等疾病也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青年人发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有关,而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

心源性猝死原因 冠心病

心源性猝死以冠心病病人最为多见,约占75%,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甚至引发猝死。

腹痛腹胀可能是心脏问题

心肌炎的病因尚未明确,许多感染性因素、全身性疾病、药物和毒素都可以引起。心肌炎有许多不同的症状和表现,可轻可重,从轻微的胸痛症状,伴有突然的 心悸,到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早期识别心肌炎,可以说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因此,建议每个人都学会,这对减少误诊、避免延误病情大有裨益。

发生心肌炎时,身体会有几种突出的表现,包括急性胸痛;新出现的(不到3个月)或加重的呼吸困难(休息或运动时),和/或乏力等;亚急性或慢性(超过 3个月)加重的呼吸困难(休息或运动时),和/或乏力;心慌和/或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症状,和/或晕厥,和/或先兆心源性猝死;不明原因的心源性休克;体 温≥38℃等。

值得注意的是, 临床上有很多心肌炎患者从消化科转到心内科,起初是腹痛腹胀等症状,认为是胃肠道疾病,后做了一系列检查后才发现是心脏问题。这是因为内脏神经的定位有时 不太准,比如心绞痛患者有可能会是胃疼,肩膀疼。这时候需要做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及抽血查相关感染、免疫、心肌坏死指标等来鉴别。

虽然心肌炎需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但也不要过度紧张,症状多、客观体征少的心肌炎患者应着重强调及时休息、避免劳累、解除焦虑;即使是病毒性心肌炎,若正常治愈,在急性期后如果心功能正常,也不必有什么顾虑。平时注意强身健体减少感冒,感冒时多休息,有不适及时就诊。

心源性猝死原因 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而引发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是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猝死的原因

从不同的角度可对猝死进行不同的分类,如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从病理生理改变的角度可将心脏性猝死分为两种类型,即心律失常型猝死和循环衰竭型猝死。本文仅介绍临床角度做出的猝死分型。

1.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它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患者突然死亡。目前多数人接受的有关心脏性猝死的概念是:“由于心脏原因所致的非预见性的自然死亡,患者即往可以患有心脏病或无心脏病史,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在瞬间至一小时之内。”心脏性猝死在所有猝死患者中占绝大多数,长达26年的FraminghamStudy大规模的研究显示,在全部猝死患者中,心脏性猝死占75%。其中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猝死,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以心脏性猝死为首发临床表现。”国内文献指出:“在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中,80%的成人死因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关[6]”。

这类患者是死于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后,突发的心肌缺血造成患者心脏的电活动紊乱,进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多为室颤),此时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心肺复苏或复苏失败,就会发生猝死。急性心肌缺血刚刚发病时最危险,急性心肌梗死第1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概率较24小时后高25倍。在因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的患者中,绝大部分患者死于发病的第一个小时之内。这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心肌缺血使患者猝不及防,其心脏电生理活动无法适应这种突发的代谢紊乱,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这个时间段患者往往没在医院,因此处在生死关头。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通过自我调整,将逐渐适应这种缺血情况,形成了新的动态平衡(心电重构),加上医学干预措施的应用等,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逐步下降,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导致心源性猝死的其他心脏疾病有两类,一类是器质性心脏病,如心肌炎、肺心病、风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另一类是非器质性心脏病,即心肌离子通道缺陷性疾病造成的猝死。如Brugada综合征、QT间期相关综合征(QT间期延长及缩短等)、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综合征、马方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还有某些心肌病等。这类患者大都属于基因缺陷造成的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多与家族及遗传有关。这类患者的心脏没有直观的形态和结构异常,故不属于器质性心脏病。只有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方能查出问题所在。多数患者在30岁前后就因心源性猝死而结束了生命。因为心脏搏动是由血清离子(K+离子、Na+离子、Ca+离子等)进出心肌细胞膜内外造成的,故一旦发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离子无法正常出入心肌细胞,就可能促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2.非心源性猝死

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原因的疾病导致的突然死亡,约占全部猝死的25%。临床常见的主要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梗死、支气管哮喘,神经内科疾病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此外还有主动脉夹层、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如内源性高血钾)等。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多是因为患者心电不稳定导致的症状突现死亡。多数的心脏病专家主张定性心愿性猝死为以1小时内死亡为标准。
出现心愿性猝死的人一般都患有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病症,出现心源性猝死救治效果一般都很差,死亡率极高,所以预防才是关键。

心肌炎会出现的症状有哪些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学者视为继发性心肌病,但在发病学上心肌炎毕竟是可区分的疾病类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诸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不论心肌炎的病因,心肌炎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损害的特点有关,如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相平行,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及各种心律失常,心界扩大者占1/3~1/2,见于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心肌损害严重或心力衰竭者,可闻舒张期奔马律,第一心音减弱,合并心包炎者可闻心包摩擦音,轻者可完全无症状,可发生猝死。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原发感染或原发病的全身症状,如困乏、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等。与心肌炎本身有关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症状的轻重变异很大。轻者可仅出现ST-T改变,无症状,重者在短期内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并可能有晕厥或发展至心源性昏厥,甚至可猝死。有症状者可主诉胸闷、心前区隐痛、心悸、乏力、气急、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肌痛、关节痛、尿少、尿闭等。部分病人可有神经系统症状。慢性心肌炎患者则除常见心律失常外,多数呈进行性心力衰竭。

体格检查时可见心脏扩大,有与体温不相称的心率增快或心率减慢。第一心音低钝,时有第三心音或第四心音、奔马律。急性期可能有瓣膜相对关闭不全的杂音,舒张期杂音常为相对性二尖瓣狭窄所致,尚可有心包摩擦音、交替脉,各种心律失常及肺部啰音。急性期过后上述症状多消失。也可有肝大、下肢凹陷性水肿及血压下降等。

相关推荐

心脏性猝死的前兆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 1.前驱期在心脏性猝死前的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可出现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等症状,但有些患者亦可无前驱症状,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终末事件期的表现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也各异。典型的表现包括:严重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发心悸或眩晕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先无预兆,则绝大部分是心源性。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因室颤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另有少部分患者

心肌炎早期症状

1、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 2、不论心肌炎的病因,心肌炎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损害的特点有关,如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 3、常见

猝死的最佳急救时间 什么是猝死

猝死就是指意外的,非意料中突然的死亡,在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即WHO的标准是24小时之内的死亡叫猝死。很多的心血管专家认为心血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而且心血管导致猝死比较危险又比较快,所以就把心血管病导致猝死叫做心源性猝死或心脏性猝死。

心肌炎的症状有哪些

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不论心肌炎的病因,心肌炎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损害的特点有关,如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常见体征,窦性心动过

有的感冒千万不能轻视

秋冬交接或者乍暖还寒季节,温差变化大,使人们极易感冒,一般感冒时,服些药,多喝水,休息一下就会好,因而常不被人们重视,可是有些感冒比较特殊,得病后很痛苦,有的重病人还可因此而丧失性命。感冒为何也能夺人性命? 专家说,这种“感冒”其实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前期症状。侵犯心肌的病毒,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柯萨奇、埃柯、流感、副流感、腮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为主。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时有发热、咽痛、全身酸痛、腹泻等症状,酷似感冒或肠炎,常因此而被误诊、误治。患者多有循环系统的症状,如心前区隐痛、心慌

心肌梗塞的表现

心肌炎可发生于各年龄的人群,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对于感染性原因引起的心肌炎,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性者常有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大多在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心肌炎的症状。不论心肌炎的病因,心肌炎的临床症状与心肌损害的特点有关,如以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悸、严重者可有黑蒙和晕厥; 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者可出现心力衰竭的各种症状如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发生心源性休克而出现休克的相关表现;若炎症累及心包膜及胸膜时,可出现胸闷、胸痛症状;有些患者亦可有类似心绞痛的表现。常见体征,窦性心动

心肌炎是什么病

心肌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炎症性病变。多种因素如感染、物理和化学因素均可引起心肌炎,所造成的心肌损害的轻重程度差别很大,临床表现各异,轻症患者无任何症状,而重症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可获得痊愈,有些患者在急性期之后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改变,可反复发生心力衰竭。 心肌炎的病因可分为下列几种 1.感染性因素 病毒如柯萨奇病毒、艾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等;细菌如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等。其中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

如何有效预防猝死

不管是什么样的死亡都是对人的一种威胁,所以说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做好预防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这些不必要的伤害保证了自己的健康,这也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任。 猝死,又称急死,指健康者突然发生未预料到的快速的自然死亡。这种猝死有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类,其中心源性猝死有一部分是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有征兆出现,如反复发作的心痛、心闷、心慌,或是感觉很疲劳等,但也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征兆。 正因为心源性猝死不易察觉,所以日常生活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虽高,但80

跑马拉松为什么会猝死

跑马拉松发生的猝死现象被称为运动性猝死,多是心脏猝死,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心脏猝死里由于心律不齐而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在跑马拉松时突然增大的运动负荷,心脏功能跟不上运动量的增加,导致心脏缺血,或产生严重的供氧不足,也会诱发心律不齐等各种心肌病,从而导致猝死。 马拉松多数猝死事件多发生在终点附近,可能由于参赛者体能接近极限,在终点处,选手容易亢奋,周围人的鼓励和叫喊也可能让其运动超过自身的身体极限,一旦再加速冲刺,心跳加速越快,血氧若跟不上,就会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出现心脏骤停的现象

常见的四种猝死原因

1.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这种猝死最为多见,多发生于起病后1小时以内,有的甚至仅数分钟,主要与严重心律失常有关。其中冠心病最为多见。有些人可以无心绞痛及其他心脏症状,冠心病隐匿存在,猝死为最早表现。不少所谓“健康者”猝死,即是这种情况。而高血压病累及心脏,引起左心室肥厚者,也易发生猝死。另外,吸烟、肥胖、糖尿病和生活方式也与猝死有着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