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怎么办 吐纳肺腑
春困怎么办 吐纳肺腑
春困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缺氧,因此在春季的时候,学习工作之后应该做做扩胸运动,多做几次深呼吸,能起到升清降浊,吐故纳新的作用,从未提神清脑,赶走春困。
憋气好不好呢
首先“憋气”不能等同于“深呼吸”,憋气是有害的。所谓“憋气”乃是指呼吸和调息的时间过长,会严重地伤害呼吸器官及其它神经系统,所以千万要注意,不可盲干。
我想有必要给你谈谈深呼吸运动。
(1)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深呼吸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健康运动,能够明显地改善健康状态。深呼吸加强了氧气的供应,在人体身体的新陈代谢交换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强身去病的效果。因为缓慢的有意识的深呼吸能提高体内碱性含量,同时使心脏跳动和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身体更多的氧气,血液将氧气和营养输送给全身的细胞,保持健康。另一方面,体内的废物和毒素通过深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减少体内酸性含量,使人体内的化学成份保持平衡,脱离亚健康。
(2)从气功学的角度看,一吐一纳的深呼吸,能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冲击而畅通起来,并恢复各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各种神经末梢也就跟着连带振奋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刺激到血管运用,肌肉遂因新陈代谢的改善而增进了营养,一些慢性病或内伤,就顺乎神经系统恢复正常的机能,可以不药而愈。
在运气作深呼吸时,首先要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心静气的呼吸,然后再伸屈双手,尽放肺腑深深地用鼻吸气,直至不能再吸气为止。再将吸入的空气运降至丹田,闭气调息约数秒钟,才由丹田处运作,经肺腑、气管、喉头吐放出来。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吸入空气又将之运降丹田时,闭气调息的时间初时约为三至四秒,日后则慢慢练习增加至八秒左右。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和功力增长逐步才能达到的。深呼吸吐纳法分为鼻入鼻出、鼻入口出、口入口出、口入鼻出等多种。
总之,“憋气”与“深呼吸”不可同日而语,呼吸吐纳是人类的自然动律,深呼吸乃顺乎其机能而延伸之,试图改善这种自然动律而谋夺天地造化之功力,以强健我身。
春分怎么养生 运动锻炼
成分之后天气开始慢慢的回暖,并且植物也开始生长,这时候空气十分的清香,最利于吐故纳新了,帮助充养脏腑。所以这时候还可以多加进行运动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从而就能提高抗病能力。并且适当的多运动还能帮助身体预防春困,能提高精神活力。
女人春季养生原则
1、早睡早起,不可恋床
《内经》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春天应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舒展形体。这样可使精力更加充沛,减少困倦,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久卧最易伤气,春眠太久,不但会造成新陈代谢功能下降,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亏损虚弱,筋脉僵硬不舒,还容易加速脑血栓的形成。
2、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春天空气清新,最有利于机体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运动锻炼,是增强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的最佳时机,可使全年疾病减少发生。
3、调节饮食、避免助火
春天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宜富营养、清淡可口、甘甜少酸。宜适当多吃蔬菜、水果,吃饭不可过饮,酒宜少喝,生冷与年糕等粘滞食品不可多食,尤不宜多进大辛大热和煎炸熏烤等香燥之品,以免助热生火引发疖子、痤疮等发生。
胃肠病疾病病因
六淫所伤
人体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特别是胃肠道与外界气候变化的关系则更为密切。六淫之邪侵袭胃肠,经脉气血无以输布,脏腑功能受遏,从而导致各种胃肠病的发生。
外感风邪,可直接侵袭脾胃、肠而致病,可见胃痛、呕吐、不食、泄泻、腹胀、痞满、便血等多种病症。寒邪最易损伤脾胃阳气,阻碍气机,导致脾胃、大小肠的纳化、传导功能失常,而出现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大便溏泻等症,如消化性溃疡以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
长夏多雨潮湿,易困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升降失职,出现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四肢困倦、大便溏泻等。秋燥之邪耗伤胃阴;或外感温热之邪入于阳明胃腑,热烁津液,均可出现口燥咽干、饮食减少、大便于结、小便短少等症。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六淫之邪才能乘虚而人,而见病发于胃肠。
情志失调
胃肠病的发生与七情过度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抑郁、忧愁焦虑过度,使脾胃气机不畅,功能紊乱,纳运失常,而出现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大便泄泻等症。如情绪紧张,肝气郁结,则疏泄失常,或肝气过盛,疏泄太过,横逆乘脾犯胃,脾胃运化失常,则见胸闷善太息,胃脘疼痛痞满,腹痛泄泻等症。肝气犯胃,胃气不降,可致呃逆、呕吐、暖气等症。或暴怒之下,肝气暴张,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胃络受伤而致吐血。
现代医学也认为,过度精神刺激,忧郁焦虑等精神因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壁血管痉挛收缩,胃黏膜缺血,营养不良,日久则发生炎性病变。
春困怎么办 为什么春困
春困是人体生理机能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由于春季的时候天气开始慢慢的变暖,人体的皮肤血管渐渐的扩张,血流量也慢慢的增加,全身的血流量得到增加而大脑的供血量和供氧量就会相对的减少,脑组织便降低了兴奋性,从而就会产生睡意,也就产生了春困。
痰湿与哪些脏腑有关
中医认为痰湿的形成与脏、脾、肾的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其中以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最为明显,因脾主运化,而肺为储痰之器,所以痰湿表现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患者有纳差、恶心、呕吐、头身困重等症状,若痰湿阻肺,可出现咳嗽痰多、痰液黏稠,不易咯出症状。
另外,患者痰湿蕴肺以及痰湿日久会影响肾蒸腾气化,可出现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临床症状,所以体内有痰湿时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来进行针对性治疗。
春困多因湿困脾
春天到,天气渐渐暖和,岭南地区开始潮湿多雨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让人由内到外都感觉不爽,不少人感到犯困、四肢困重,像被裹住了手脚。这其实就是中医眼里的“水湿困脾”引起的春困。本期的“妙用点穴”栏目,为读者推荐如何通过指压或悬灸中脘穴来达到健脾和胃、祛湿除困的效果。
我们为何会“春困”?冬天,人体受到低温寒冷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正常体温。进入春季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身体毛孔、汗腺、血管舒张,皮肤血液循环也开始旺盛起来。如此一来,供给大脑的血液就会相对减少。随着天气变暖,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耗氧量不断加大,大脑的供氧量则显得不足了,因而人们就会感到困倦思睡,总觉得睡不够。
春主肝”,肝脏在春季活动比较旺盛,容易出现木乘脾土,而损伤脾胃。同时,降雨增多,湿气加重,湿邪易困扰脾胃,让人困乏、疲倦。所以,春天要注意养肝疏肝,并加强对脾胃的养护,健脾祛湿。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脾胃互为表里,同为后天生化之本,共同协作以化体内水湿。因此,艾灸中脘穴能够温中散寒、健脾祛湿、和胃理气,是有效预防和治疗春困的方法之一。
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阳明胃府的募穴。中医认为,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的穴位,分布在胸腹部经脉上;根据“阳病行阴”的原则,募穴多用于六腑病的治疗。因此,中脘穴还主治胃腑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反酸、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腹痛、便秘、黄疸等病证。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取穴方法
仰卧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见右图)。
操作方法
1、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进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指压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5手指并拢,中指指尖垂直按压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于其上协助用力,缓慢加压,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痛感、但能够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为2~3分钟。再用手掌的大鱼际按揉放松。重复上述治疗3~5次。
春季养生之道 运动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回增强免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