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骨髓灰质炎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骨髓灰质炎的症状及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患有脊髓灰质的人群大都是儿童,而且此病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病之后为了避免让孩子们承受太大的压力与伤害,也为了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还是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的。而且此病的症状表现非常多,病情也很复杂,那么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有什么呢?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小婴儿拒抱,较大婴儿体检可见: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③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此时脑脊液出现异常,呈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3.瘫痪期

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迟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

上文中对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有什么给出了明确的介绍,想必大家也都心中有数了。发病之后既要长期坚持医治,还要随时提防生活中的各种诱因。而且家人们还要照顾好患儿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重新回到健康生活中。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渠道

脊髓灰质炎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于病毒可快速传播,当家里第一个病人被确诊时,所有血液中没有特异抗体的家庭成员就已经受到了感染。在脊髓灰质炎病人的家庭中,15岁以下的易感者100%会发病;而与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日常接触的易感者中有87% 会发病。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可加速病毒的传播。

据目前所知,人类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经粪-口传播的方式传染给其他人,但也可经口对口的传染方式染病,即也可通过患者的鼻咽部飞沫传播。脊髓灰质炎病毒从口腔进入人体后迅速播散,在数小时内病毒即开始自我复制。每个受感染的细胞释放大约500 个病毒颗粒。之后,病毒会通过淋巴结而进入血液。只要出现病毒血症,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可能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患者经咽部分泌物排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只持续数天,而通过粪便排出可持续到感染病毒2个月后。没有症状的感染者也可从咽部和肠道排出病毒,成为疾病的传染源。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居住环境拥挤和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当一个家庭里出现第一个患者时,所有体内没有特异性抗体的家庭成员都可能感染。在易感人口多,气候温暖、潮湿的地区,最可能发生脊髓灰质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灰疫苗即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自从20世纪50年代成功地研制了脊灰疫苗以后,脊髓灰质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小儿麻痹症疫苗是什么

1、小儿麻痹症疫苗是脊髓灰质炎疫苗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所有人对脊灰炎都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目前预防脊髓灰质炎有两种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针对小儿麻痹的一种疫苗,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疫苗,对于一些接受辐射和皮质激素免疫抑制都是具有一定功效的。

2、小儿麻痹糖丸

儿麻痹糖丸的名字全称叫做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主要是使用口服的方式对孩子的小儿麻痹症进行预防,但是,这样的疾病其实是和别的疫苗一样也对于孩子的健康起到了免疫作用,只是小儿麻痹糖丸接种的途径不一样而已。

服苗后7-10天,血清中开始有了中和抗体,1-3个月达到高峰。一旦新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侵入,病毒抵达肠道后,体内的分泌型抗体IgA就发挥作用,抵抗病毒。血液中的中和抗体则阻止病毒从血循环向神经系统扩散,避免病毒侵入脊髓和脑神经产生麻痹症状。

对幼小儿童可以用清洁的汤勺将糖丸研碎,然后溶于冷开水中服用,切忌用热开水溶化或混入其他饮料中服用,以免将疫苗中的病毒杀死,影响免疫效果。较大的儿童则可以直接吞服糖丸,每次服1粒。该疫苗一般无特殊禁忌症,但有免疫缺陷和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应禁用或缓用;对发热或患有急性病和慢性病急性发作的儿童以及重度腹泻的儿童也应缓用。

简单三步帮你确诊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如何诊断?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好发于婴幼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症状:

专家介绍说有流行病史及接触史初起时有发热,汗出,咳嗽,流涕,烦躁,腹痛,腹泄等呼吸道及轻度消化道诊断症状,经过l~日后症状希望消退,但数日后身热复起,全身后来不适感觉的药过敏肌肉疼痛,不愿人抱或有嗜睡,继则逐渐出现肢体瘫痪瘫痪呈弛缓性不对称分布下肢多于上肢,幸运其他肌群亦可受累如长期不见再世恢复,人品除病侧肌肉痿缩外骨骼亦可出现畸形。

脊髓灰质炎如何诊断呢?

1、首先要看有没有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

患病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当地有这种病的流行,如果有明确的、与患者接触的情况,则有助于早期诊断。

2、然后要看患者有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遇到发热患者,同时有多汗、烦躁不安、嗜睡、头痛、颈背肢体疼疡、感觉过敏、咽痛,但没有明显的炎症,就要考虑这种病的可能。如果患者有分布不规则的弛缓性瘫痪出现,则临床诊断可基本成立。

3、最后还要看实验室诊断的结果。

特别是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分离阳性,就可以诊断为确诊病例。

肩胛带肌肉萎缩的原因

1、中毒的因素

兴奋毒性神经递质。经过调查,一些患者转运功能丧失是由于运动皮质内转运体mRNA转录副本异常连接异常所致。

2、病毒的感染

由于肩胛带肌肉萎缩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后来出现了肩胛带肌肉萎缩,故有人检查出肩胛带肌肉萎缩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着关系。

3、周围神经病变

各种原因如变性、脱鞘、外伤、炎症、中毒、肿瘤、代谢、遗传等均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肌肉萎缩按神经根段或神经干分布,萎缩范围与神经的解剖支配以致,并伴有感觉障碍。

4、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不全,大脑肿瘤、炎症、脑血管疾病后可出现病变对侧肌肉萎缩及肌肉力弱,这被称为偏瘫性肌肉萎缩。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我国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自从有了该疫苗,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成人患小儿麻痹症的类型

小儿麻痹症,又称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两种基本类型:轻型(顿挫型)和重型,前者主要发生于小儿,后者多发生在年长儿和成人,又分为瘫痪型或非瘫痪型。

顿挫型:临床表现轻,中枢神经系统不受侵犯。在接触病原后3~5天出现轻度发热、不适、头痛、咽喉痛及呕吐等症状,一般在24~72小时之内恢复。

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且循环神经纤维散布全身可在发病之初出现此期症状。同时也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加剧,多汗,呕吐,烦躁不安或嗜睡等症状。

瘫痪型:约占感染者的1%-2%,除了非瘫痪型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外,尚有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可致肌肉瘫痪。

治好脊髓灰质炎并不难

近些年来,中医治疗疾病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睐,对于脊髓灰质炎患者来说也是这样,临床上,治疗脊髓灰质炎的方法一般是辨证治疗,不同类型的脊髓灰质炎治疗方法是不同的,相信患者对此是有所了解的,临床上,脊髓灰质炎分为湿热郁蒸气分型脊髓灰质炎、湿热阻络,气血郁滞型脊髓灰质炎以及邪犯肺胃型脊髓灰质炎,具体的介绍如下。

1.湿热郁蒸气分型脊髓灰质炎

症状:发热多汗,头痛身疼,烦躁不安,或嗜睡,苔黄腻,脉滑数。(属瘫痪前期,出现中枢神经感染病症,高热、脑膜刺激征,并可有脑脊液异常,但无瘫痪。

治则:清热化湿,宣气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薏苡仁,菖蒲,黄芩,连翘,滑石,秦艽,络石藤。水煎服,一日一剂。

2.湿热阻络,气血郁滞型脊髓灰质炎

症状:轻者证见四肢瘫痪,重者气脱亡阳。(属瘫痪期,脊髓型表现肢体瘫痪,脑干型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牛膝,当归,络石藤,桑寄生,鸡血藤。痰阻者加菖蒲,郁金,川贝母;口眼歪斜加僵蚕;气脱者急服人参。水煎服,一日一剂。

3.邪犯肺胃型脊髓灰质炎

症状:身热不扬,头痛身倦,咳嗽,呕恶,苔黄腻,脉濡数。(属前驱期,体温38~39℃,以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为主。)

治则:疏泄肺胃湿热

方药:葛根芩连汤、三仁汤加减。葛根,黄芩,杏仁,薏苡仁,杏仁,银花,连翘,滑石。湿重者加苍术,高热者加生石膏。水煎服,1日1剂。

关于脊髓灰质炎的中医治疗就先给大家说到这里了,相信每位患者看后一定会有所了解了,对于脊髓灰质炎患者来说,如果早期发现病情,对症治疗,及时控制住病情的话,脊髓灰质炎是可以治好的,早发现早治疗很关键,希望上述的文章可以帮到大家。

脊髓灰质炎疫苗哪种好

目前市面上预防脊髓灰质炎有两种疫苗,一种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称OPV),即老百姓所说的“糖丸”,这种疫苗我国已经使用很多年了;另一种是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IPV),即注射的疫苗。这两种疫苗都安全有效,健康正常的宝宝接种任何一种疫苗都可以,如果宝宝有免疫缺陷则建议优先接种灭活疫苗。既往已接种过OPV的,则不建议接种IPV。

省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科的专家介绍,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所有人对脊灰炎都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目前预防脊髓灰质炎有两种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

“糖丸”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由政府提供免费接种,儿童出生满2月、3月、4月、4岁时各口服一剂次;IPV现在属于二类疫苗,即需要自费接种,宝宝出生满2月、3月、4月、18月各注射一剂。

OPV(口服糖丸)是减毒活疫苗,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IPV(注射的疫苗)是灭活疫苗,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通过先进的灭活工艺使病毒完全被杀死,同时保持其抗原性,具有安全性好的优势。可完全杜绝疫苗相关性麻痹事件的发生。

专家介绍,无论是口服“糖丸”还是注射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总体而言都是安全有效的。需要提醒的是,“糖丸”由于含有活病毒,因此不能用热水服用,以免将疫苗中病毒灭活,失去作用。此外,免疫系统比较弱或是有缺陷的孩子,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和患过肛周脓肿的儿童,建议优先接种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既往已接种过OPV的,则不建议接种IPV。

接种疫苗后,如果出现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无需特殊处理,情况严重时则可对症治疗。一般来说,这些反应都很轻微,时间很短暂,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几率很小。

脊髓灰质炎症状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

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本型分为以下5期(表1)。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损害:当延髓腹面外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双吸气,呼吸间歇加长,呼吸暂停等,缺氧现象最显着时脉搏细速(儿童病例的脉率可达200次/min左右),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继以渐降;患者初躁动不宁,继神志模糊而进入昏迷,偶可发生惊厥。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当延髓内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现象,患者起初面呈潮红,心动过速或过缓,继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出现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肤发绀等,心脏搏动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

③脑型:患者可单纯表现为脑炎,也可与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谵妄,震颤,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局灶性脑炎表现为大脑定位症状,恢复期可出现阅读不能症,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等。

④混合型瘫痪:兼有脊髓瘫痪和延髓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瘫痪,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各种不同组合。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如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继达胫部和股部,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而渐趋正常,病肢在头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虽仍有进步,但速度则见减慢,轻者经1~3个月即已恢复得很好,重症常需6~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甚而致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由于肌群失去平衡)畸形,如脊柱前凸或侧凹,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骨骼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肌肉萎缩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1、病毒感染

由于MND和急性脊髓灰质炎均侵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且少数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译】:是急性传染病,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部分病毒可侵入神经系统。)患者后来出现了MND,故有人检查出MND与脊髓灰质炎或脊髓灰质炎样病毒慢性感染有着关系。

2、髓的病变

如脊髓压迫,产伤,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带状疱疹性脊髓炎等;一般是在肿瘤,炎症,变性等都会引发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是慢性的失神经支配,发生肌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是不同的,决定了肌萎缩发病的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它的临床类型。

3、天性发育畸形

如脊髓发育不全,脊髓积水,脑脊髓膨出,脊管闭合不全,延一脊髓空洞症等;脑源性的肌萎缩是很少见的。一般是发生在大脑皮质的萎缩性病变,尤其是儿童时期的大脑半球顶叶病变,先天性运动区发育强或大脑半球深部占位性病变,炎症等,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的肌萎缩。

4、发性脊髓前角或者是脑干颅神经运动核及它传导途径的病变

如运动神经元疾病,包括婴儿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少年进行性球麻痹;并发在中枢神经弥漫性病变的神经元性肌萎缩,如慢性进行性舞蹈病,海绵状自质脑病,家族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大脑叶性萎缩等。

脊髓灰质炎症状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此期一般持续1~4天。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为什么说疫苗必须要打

第1个数字:乙肝疫苗接种后我国儿童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下降

自从1992年我国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我国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明显下降。1-4岁儿童的乙型肝炎感染率从1992年的9.67%下降到2014年的0.32%。

第2个数字:我国消灭脊髓灰质炎

在我国历史上,脊髓灰质炎曾广泛流行。20世纪60年代初期,每年报告病例大约20000~43000例。196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1965年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脊髓灰质炎的发病和死亡明显下降。1988年以后,我国政府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号召,迅速制定了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计划并付诸实施,把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纳入我国儿童的常规免疫计划中,所有儿童均按时接种疫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例数大幅下降。1994年,我国报告了最后1例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提前完成了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在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相关推荐

区分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和针剂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那么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和针剂的区别是什么呢?糖丸是国产免费的,针剂是进口自费的,糖丸有百万分之一得小儿麻痹的几率,针剂不会。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剂型有哪些? 脊髓灰质炎疫苗剂型有糖丸、液体、糖浆和胶囊4种剂型。常见的有糖丸和液体疫苗,但以糖丸疫苗应用最为广泛。每剂疫苗中都含有脊髓灰质炎疫苗Ⅰ型、Ⅱ型、Ⅲ型减毒活病毒抗原。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对象有哪些? 主要是小于5岁的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即可服用。 脊髓灰质炎疫苗为什么要连续服3

脊灰疫苗的作用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宝宝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宝宝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脊灰疫苗宝宝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是“糖丸”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的一种制剂,因它的形状像弹子糖,故俗称为“糖丸”。其味甜蜜,小儿喜欢吃。一般用免费的疫苗,有几百万分之一的几率会感染这种病毒(原因是有的幼儿免疫缺陷引起的)用自费的因为是灭活疫苗,所以没有这种危险性。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现在有两种疫苗可以使用,一种是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接种后有40万分之一的可能接种糖丸引起小儿麻痹症的发生。 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

运动系统疾病的疾病分类

一、概述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寿命的延长,运动系统不同疾病的发生率也发生了变化。例如1930~1950年代的多发病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及骨髓灰质炎后遗症等现均已少见,老年骨折、骨关节病、颈臂痛及腰腿痛的发病率相对提高。随着高速交通工具的发展,创伤的发病率也有一定的提高。 二、疾病分类 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①先天性畸形,由基因异常和(或)发育中的环境因素所致。 ②创伤,由急性暴力引起(如骨折、脱位与软组织损伤)或慢性劳损引起(如慢性腰肌劳损)。 ③感染,如化脓性骨髓炎、关节炎、骨关节结核等。

脊髓灰质炎疫苗中的活病毒会变异

俄罗斯国立大学的研究员VadimAgol和同事在新出版的《滤过性微生物学期刊》上报告说,普遍口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中含有的活病毒会发生变异,即使急性脊髓灰质炎被抑制了,但这种变异的疫苗可能会成为这种疾病再度爆发的种子。这项研究加剧了人们对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担心,也让正在进行的“如何逐步停止这种疫苗接种”的争论更加热烈。 全球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项目限制在非洲和亚洲的7个国家进行。医生们希望这些接种计划最早能在明年就停止,也希望证实世界能否在2007年前完全消除脊髓灰质炎。 Agol和他的同事利用档案样品研

小儿麻痹症的病因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肠道病毒,可通过食物经口传播,例如被感染者粪便污染的水。这种感染通过肠道传播到全身,其中脑和脊髓受损害最严重。 在20世纪早期,大部分的健康保护资源被专用于被脊髓灰质炎感染的病人。在工业化国家中,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脊髓灰质炎发病已经基本消灭。在有效地接种疫苗之前,脊髓灰质炎通常在夏、秋季流行。在发展中国家,病毒通过被人类粪便污染的供应水传播。5岁以下的儿童特别容易通过这种渠道被感染。

中医治好脊髓灰质炎并不难

1.湿热郁蒸气分型脊髓灰质炎 症状:发热多汗,头痛身疼,烦躁不安,或嗜睡,苔黄腻,脉滑数。(属瘫痪前期,出现中枢神经感染病症,高热、脑膜刺激征,并可有脑脊液异常,但无瘫痪。 治则:清热化湿,宣气通络。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藿香,薏苡仁,菖蒲,黄芩,连翘,滑石,秦艽,络石藤。水煎服,一日一剂。 2.湿热阻络,气血郁滞型脊髓灰质炎 症状:轻者证见四肢瘫痪,重者气脱亡阳。(属瘫痪期,脊髓型表现肢体瘫痪,脑干型可致呼吸循环衰竭。) 治则: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三妙丸加味。苍术,黄柏,牛膝,当归,络石藤,桑

灰质性脊髓炎要接受哪些检查

脊髓灰质炎患者多为1~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迟缓性瘫痪,俗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 2.脑脊液检查 瘫痪前期及瘫痪早期可见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加不明显,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至瘫痪第3周,细胞数多已恢复正常,而蛋白质仍继续增高,4~6周后方

感冒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与百日咳的鉴别: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见于小儿。其特征是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并伴有深长的鹭鸶鸣样吸气声。本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容易混淆。一般经过7~10天左右,出现特征性痉咳,即阵发性短促咳嗽,声声相连,连续十余声或几十声,随之深吸气发出鹭鸶鸣样高调吼声,暂时间歇后再反复发作。病程可达三个月之久。这些特征,都是感冒所没有的,可资鉴别。 与猩红热的鉴别: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有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皮肤脱屑。因为猩

儿童打疫苗时间表

小孩子从出生后到12岁,都要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体内的一种技术,它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者是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疫苗接种的种类很多,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百白破疫苗等等。 按照疫苗接种时间表,具体免费疫苗接种时间为: 出生24个小时之内要打乙肝疫苗第一针;卡介苗要进行初种; 一个月的时候: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 两个月的时候我们要服脊髓灰质炎糖丸或者是注射第一针脊髓灰质炎疫苗; 三个月的时候我们是吃脊髓灰质炎糖丸或者是注射脊髓灰质炎第二针;百白破疫苗接种第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