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的注意事项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的注意事项

1.应根据不同的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罐子,拔罐时火焰要旺,动作要快,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

2.拔罐时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像皮肤褶皱处,凹凸不平的骨骼处以及毛发较多的地方,均不宜拔罐。

3.使用多个罐子拔罐时,火罐的排列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会因皮肤被火罐牵拉而产生疼痛,同时由于罐子的互相排挤,也不容易拔牢。

4.皮肤具有过敏,溃疡以及水肿等病症的患者不宜拔罐。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位置: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

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

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位置: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功效: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位置:

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效: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位置: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功效:

生风化火。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的原理

拔罐主要是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子吸附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逐寒祛湿,排毒祛病的效果。拔罐的排毒功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血脂拔罐位置示意图

1.肺俞穴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肺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肺俞穴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厥阴俞穴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包的背俞穴。

2.厥阴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3.厥阴俞穴功效:

外泄心包之热。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1.心俞穴位置:

心俞穴在背部脊柱区,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2.心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神道(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心俞穴功效:

散发心室之热。心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宽胸理气,通络安神的作用。

1.督俞穴位置:

督俞穴位于背部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

2.督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督俞穴功效:

补阳益气,督俞穴有宽胸利膈、调肠和胃,理气止痛,强心通脉的作用。

1.曲池穴位置: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2.曲池穴取穴方法:

屈肘90度,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3.曲池穴功效:

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1.合谷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2.合谷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3.合谷功效:

合谷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

1.郄门穴位置:

郄门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

2.郄门穴取穴方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横纹上5寸,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3.郄门穴功效:

疏导水湿,宁心安神、清营凉血作用。

1.间使穴位置:

间使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

2.间使穴取穴方法:

间使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间使穴功效:

散热生气、宽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疟,间使穴有养心宁神、和胃祛痰作用。

1.内关穴位置:

内关穴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内关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或仰卧,仰掌的姿势,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3.内关穴功效:

内关穴有疏导水湿,宁心安神,理气和胃,和胃和逆,理气镇痛作用。

1.通里穴位置:

通里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

2.通里穴取穴方法:

通里穴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3.通里穴功效:

通里有清心安神、通利喉舌、清热安神,通经活络作用。

1.足三里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冲穴位置:

太冲穴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2.太冲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

3.太冲穴功效:

太冲穴有熄肝风,清头目,理下焦,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作用。

1.公孙穴位置: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2.公孙穴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后方,距太白l寸处取穴;或沿太白向后推至一凹陷,即为本穴。

3.公孙穴功效:

公孙穴是足太阴脾经络穴,联络足阳明胃经,主要作用是调理脾胃,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主穴之一,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腹胀、泄泻、水肿等均可治之。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 拔罐后的注意事项

1.如果使用的是火罐,拔罐前需用镊子夹紧1一2个棉球蘸取酒精。注意酒精棉球取出时要将棉球靠着酒精瓶壁挤压去多余的酒精,以防操作过程中点燃的酒精棉球烧伤皮肤。

2.使用火罐还要把握好火焰在罐内停留的时间。时间过长,罐口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患者:时间过短,罐内空气较多,罐子不容易吸住皮肤,或者虽然吸住了3是力量较小。最好的方法是火焰进罐直进直出,无需停留,然后迅速将罐子扣在皮肤上。

3.拔罐时间不要太长或者太短,一般1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太短效果不会好,时间太长则会吸出水疱或血疱。如果皮肤较敏感者,一旦发现皮肤充血,应停止。

4.协助拔罐的家人时刻要注意拔罐者的皮肤变化,尤其是背部。

5.起罐时,不可强力硬拔。应一手抓住罐子,一手指按下罐口边沿的皮肤,待罐内放人少量空气后,轻柔起罐。

6.起罐后,应及时穿好衣服,做好保暖。拔罐后1小时内,不宜洗澡。而且也不要立即到户外活动,以免再次受风着凉。

7.拔罐前不宜空腹或吃太饱。饮食后,最好1小时后才拔罐。

8.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有大血管的地方,皮肤过敏、水肿或者溃疡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也禁止拔罐,以防流产。

拔火罐祛湿气好吗

拔罐疗法是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小时候听家乡的一些老中医说,拔罐可以在治疗疮疡脓肿时、肺痨、风湿等疾病。排脓没有试过,风湿试过,效果比在各大医院效果好很多。由于本人比较害羞就不附上图片了。

夏天时拔火罐去湿气的最好季节,湿气比较重的就会在身上长一些湿疹,瘙痒难耐呀!其实,平时我们就可以在家自己准备一套质量较好的拔罐,晚上休息时就可以拔上一拔。拔罐是种物流疗法即便你没有多大的湿气对你身体也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不要担心拔罐对身体有多大的坏处,但是要特别特别注意拔罐后就要沾水了。另外在拔罐时,也有一些小的注意事项:

方法/步骤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垫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型拔罐。(另购)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初次治疗的,应先选用小拔罐,减少刺激。

罐子拔上后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拔罐疗法时,拔罐与拔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拔上拔罐以后,如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的感觉都属于正常反应。如感觉过紧灼痛。难受可能是吸拔力过大或此处不适宜拔罐,或改用小拔罐。

拔罐,起罐时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总之,拔火罐对快速去湿气是比较好的途径。以上经验希望对各位亲有一定的帮助。

拔罐拔出黑色虫子骗局 拔罐拔出嘌呤是真的吗

假消息。

拔罐的时候只能将身体组织液拔出,嘌呤的代谢需要经过肾脏,然后经尿液和粪便一起排出,拔罐排出嘌呤完全是无稽之谈,日常遇到有宣称拔罐拔出嘌呤的商家,就要提高警惕了。

拔罐注意事项

1、使用物品安全卫生

拔火罐的用具一定要消毒,最好是到专业正规的医院进行拔罐操作,这样不仅能有针对性的依靠拔罐治疗疾病,还能保证用品的安全卫生。

2、不能在同一个位置重复拔罐

短时间内,同一个皮肤位置只能进行一次拔罐治疗,如果反复进行同位置拔罐,很可能出现灼伤、烧伤等现象,一般第二次拔罐需在前一次拔罐后罐印消失进行。

3、注意避免受寒

拔完罐后,要经过四个小时才能洗澡,并且刚拔完火罐时,不能直接对着空调、风扇吹。

4、拔罐时需随时观察

在拔火罐过程中,医生不能离开病人,应随时监护病人的皮肤情况,一旦病人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处理。

5、留意罐印颜色反应

(1)罐印紫黑而暗:一般表示供血不足,行经不畅有血淤现象。

(2)罐印发紫并伴有斑块:一般表示寒凝血淤症。

(3)罐印呈散在紫点状,且深浅不一:表示气滞血淤症。

(4)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

(5)罐印红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热邪。

(6)罐印灰白,触而不温:多为虚寒或湿邪。

(7)罐印表面有皮纹或微痒:表示风邪或湿症。

(8)罐体内壁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气。

(9)罐印出现水泡:说明体内湿气重,如果水泡内有血水是湿热毒的反应。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位置

合谷穴:手背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骨头延长线交点位置。

体内毒素沉积,容易导致新陈代谢运作受影响,扰乱正常的生理机能。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减轻或消除大肠经脉处组织和器官疾患,排出体内堆积的毒素。

天枢穴:位于肚脐两边左右各三指宽处。

天枢穴与肠胃联系紧密。对调节脏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通过拔罐刺激,能确保肠道健康,清除肠道内累积的宿便,排除体内多余的毒素。

曲池穴:位于手肘内侧弯曲位置,将手臂弯曲时用拇指按压凹陷处感到微痛即为该穴。

曲池穴与人体新陈代谢练习密切,人体日常排泄废物都要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帮助排毒减压。

相关推荐

拔罐拔出半罐黄水好吗? 拔罐出来黄水是毒素吗

不仅仅是毒素。 拔罐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拔罐拔罐位置毛孔大开,毛细血管充血,细胞间的组织液受到压力往外渗,其中会夹杂着部分身体毒素,所以,拔罐拔出来的黄水里面有身体组织液和部分不能及时排出的身体废弃物。

妊娠呕吐拔罐位置示意图

大椎穴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肝俞穴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的具体位置

神阙穴:生命之根蒂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神阙穴:生命之根蒂 肾俞穴:益肾助阳要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肾俞穴:益肾助阳要穴 大椎穴:统领一身阳气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

拔罐拔出果冻样物 拔罐后的皮肤反应

1、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庖,多为风湿重一些。 2、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的现象,表明多是贫血,虚寒、湿邪。 3、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庖,多是风寒较重。 4、如白庖中夹有白沫,而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 5、罐口部分呈紫黑色,多为火毒,紫黑而暗多为气滞血淤之象;如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淤之证,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6、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起黄水庖或黄绿庖和脓水及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有炎症且比较重。 7、罐印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拔罐疗法

(1)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 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先取大小适宜之火罐于主穴处拔4—6罐,然后依据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穴位位置见图88) (2)刺络拔罐法: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钟。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3)针罐法:主

腋窝可以拔罐

腋窝是死穴,再说腋窝毛孔很粗地方很小,拔罐漏气拔不住。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肤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中医专家指出,除了在皱纹等身体部位不宜拔罐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应用走罐时,不宜在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2、在使用多罐时,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则易因牵拉产生疼痛,同时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3、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

拔罐不能拔哪个位置 拔罐注意事项

1、拔火罐之前一定要用酒精对罐体进行消毒,消毒之后可以放在那里自然风干; 2、拔罐的时候,最好是选择身体比较丰满而且有弹性的地方,而对于一些有破损、毛发太多的地方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而且孕妇的话也最好是不要拔火罐。 3、拔罐之前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舒服的体位,通常都是采用的睡卧的姿势,一旦开始拔罐,那么就不能移动自己的身体,以免火罐掉落。 4、在使用多罐时,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则易因牵拉产生疼痛,同时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5、拔罐后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

风湿性关节炎如何拔罐

(1)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关节炎取大椎、身柱、风门、心俞、膈俞,腰下部及下肢部关节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肠俞。先取大小适宜之火罐于主穴处拔4—6 罐,然后依据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穴位,每部位拔4—8罐不等。留罐时间为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两周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5—6天。(穴位位置见图88) (2)刺络拔罐法:取病变关节附近穴位,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然后进行拔罐,使拔后皮肉发生红晕或出少量血液。留罐10—15分钟。2—4天施术1次,5次为1疗程。适用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3)针罐法:主

这些部位不能进行拔罐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肤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中医专家指出,除了在皱纹等身体部位不宜拔罐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应用走罐时,不宜在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2、在使用多罐时,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则易因牵拉产生疼痛,同时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3、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4、拔罐后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不适合拔罐的部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