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流感病毒的分类
副流感病毒的分类
在分类上,副流感病毒与流感病毒也不一样。流感病毒分甲、乙、丙型,而甲型是导致人患流感的致病病毒。比如北京市目前监测到的流感病毒仍是甲三亚型,与去年基本相同,且活动性整体较平稳。
但副流感病毒则分为四型,即PIV1-4。香港这次的儿童感染副流感病毒检测结果主要是4型(PIV4),也有个别病例检测出了3型副流感病毒(PIV3),所以可以认为是3型和4型同时侵袭儿童的结果。
由于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而副流感病毒属于副黏病毒,两者在生物学特性也有一些不同。比如,流感病毒有神经氨酸酶,而副流感病毒多数没有;流感病毒无溶血作用,而副流感病毒有溶血作用。
另外,副流感病毒还有一些同胞兄弟,如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细胞病毒和新城病毒等。呼吸道融合细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一样引起普通感冒、气管炎和肺炎;新城病毒则主要在鸡只中传播,引起新城鸡瘟。
病毒性感冒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细菌的原发性感染只占少数。引起上感的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毒性上感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从感冒的病原体可见,病毒性感冒是占绝大多数。
病毒性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病毒性感冒病因检查项目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
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检出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3、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流感病毒RNA
此法可直接从患者分泌物中检测RNA。目前改进应用PCR-酶联直接检测流感病毒RNA,比病毒细胞培养敏感。
4、病毒分离
将急性期患者的含漱液接种于鸡胚羊膜囊或尿囊液中进行病毒分离。
5、血清学检查
采集患者急性期(病后5日之内)和恢复期(病后3~4周)的血清,用当前行血凝抑制试验。
引起病毒性感冒的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液含有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将病毒散播入空气中,感染他人。健康人也可由于接触患者的毛巾、脸盆或餐具等感染病毒而得病。
感冒的病理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病。
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脓性分泌物。
一、急性鼻炎 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支气管炎 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三、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四、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中医感冒分型
一、风寒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
二、风热感冒: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
三、暑湿感冒:感受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四、暑热感冒: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五、时行感冒: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有关。
流感病毒分为哪几种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也比较强,但是人们还没有发现乙型流感病毒引起过世界性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
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
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
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在核蛋白抗原性的基础上,流感病毒还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分为不同的亚型。[1]
副流感病毒的表现
副流感病毒(HPIVs)常常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毒,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与RSV一样,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它也能造成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特别是在老年人中和有免疫缺陷人群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四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I型和II型的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造成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I型是这种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而II型次之。I型和II型均能造成其它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III型经常导致肺炎和细支气管炎。IV型很难检出,可能是因为它很少导致严重的疾病。副流感病毒的潜伏期一般在1~7天左右。
病毒构造 副流感病毒是单链的RNA病毒。病毒表面含有溶合酶和红血球凝聚素—神经氨酸苷酶的醣蛋白刺。从血清学上人类副流感病毒可分为4型(I型到IV型),其中IV型又分a和b两个亚型。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大小在150纳米~300纳米之间),形态各异。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就很容易使其失去活性。
流行病学特征 与感染者近距离密切接触或接触了污染物而传播的。但具有传染性的物质接触了人的眼睛、口腔或鼻子里的粘膜后就会发生感染,或通过吸入由于喷嚏和咳嗽产生的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而感染。人类副流感病毒可以在这种悬浮状态下存活一个小时以上。人类副流感病毒无处不在,绝大部分人在儿童时代已受感染。血清学监测表示,5岁及以上儿童有90%~100%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II型的抗体,有大约75%有抗人类副流感病毒I型和II型的抗体。
甲流的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副流感病毒抗体、流感病毒抗体、血象、血液生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血清学诊断:可使用间接ELISA,抗原捕捉ELISA,荧光免疫法等;
3.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由于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等特点,已用于猪流感病毒基因的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
4.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咽拭子,口腔含漱液,鼻咽或气管吸出物,痰或肺组织)分离猪流感病毒,常用的方法有鸡胚接种法和细胞培养法,现有的诊断方法中,病毒分离法是较敏感的,但需要2-3周时间。
二、胸部影像学
合并肺炎时肺内可见片状影像,严重病例片状影像范围广泛。
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引起哮喘
哮喘是一种很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并且诱发这种疾病的因素也有很多,这类病因具体有哪些呢?大家是否对这些病因进行分类了呢?下面就请专家为大家介绍一下哮喘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哮喘的发病原因
1、气候的改变,气候变化对儿童及老人很敏感,如突然变冷,受冷空气刺激或气压降低,常可诱发哮喘发作。所以儿童哮喘发病,以寒冷季节为多见,这与呼吸道感染也有一定关系。
2、一些剧烈的运动,儿童剧烈运动时,可引起哮喘发作。运动诱发哮喘发作,是由于短时间内,从肺泡经气道呼出,并损失了大量水分,在物理刺激下,许多细胞产生并释放出,能使平滑肌收缩的介质,同时可能有神经传导参与作用,结果导致反射性的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哮喘。
3、病毒的感染,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哮喘的主要原因。学龄前儿童常感染鼻病毒、肺炎支原体、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学龄前儿童,常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青少年常感染肺炎支原体、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平时引发哮喘的因素,所以大家在平时生活中,一定要多多注意。
上述内容就是哮喘的发病原因介绍。专家提醒广大朋友,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疾病的相关预防工作,避免患上哮喘疾病,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希望上述内容能帮助到大家。
普通感冒有哪些表现
一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并发咽鼓管炎时可有听力减退等症状。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
4.咽结膜热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体检可见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二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病学、鼻咽部的症状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阴性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无需病因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行细菌培养或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等确定病原体。
副流感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
虽然副流感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一定区别,但传播途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都非常相似。感染副流感病毒都会有发热、喉咙痛、全身骨痛等症状,与SARS和流感差不多,部分人会有腹泻、呕吐。副流感病毒侵袭人体后初期症状和流感较类似,都是鼻塞、流鼻涕、眼结膜出血、全身酸痛等症状,只不过较轻,也容易治愈。但是,患者得的是流感还是副流感,必须从患者的分泌物中将病毒分离出来检测,或者进行特异性血清检测,才能进行判断。所以,一旦有感冒症状,应当尽快去医院就医,并明确诊断和对症治疗。
副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环境中相对活跃,因此副流感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冬春季,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因此在预防上和SARS、流感差不多,市民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常洗手,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尽可能少去公共场所;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体育锻炼,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增加呼吸道的抵抗力。另外,一旦发现病人,应隔离传染源。而探望病人时要戴口罩,避免对着人咳嗽、打喷嚏等。
副流感病毒感染人的潜伏期是3至7天,与流感一样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6~7天自行痊愈。但它对人体危害主要是会引起严重的肺部并发症,所以在治疗上一般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即有支气管炎就治支气管炎,有肺炎就治肺炎。而在预防上,除了上述一些措施外,普通居家中还可以用醋酸、八四消毒液等消毒剂消毒。
一般健康成年人的免疫系统比较完善,不易被该病毒感染,即使感染后症状也较轻。但幼儿、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完善,感染后症状严重,往往会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呼吸衰竭,因此在预防上儿童和婴幼儿是重点防护对象。此外,副流感病毒也会感染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也应与婴幼儿一样进行重点预防。
感冒的病因
一、感冒病因
(一)病毒引起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
(二)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三)外界诱发因素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病。
二、发病机制
1、急性鼻炎: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2、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3、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4、病毒性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5、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6、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7、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感冒具体有哪些症状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 cold)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根据病毒对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解剖部位不同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炎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喘息声。
急性病毒性支气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咳嗽、无痰或痰呈粘液性,伴有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常有声嘶、非胸膜性胸骨下疼痛。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X线胸片显示血管阴影增多、增强,但无肺浸润阴影。流感病毒或冠状病毒急性支气管炎常发生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三、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一周。检查可见咽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有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多于夏季发作,多见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咽结膜热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d,常发生于夏季,游泳中传播。儿童多见。
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检查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頜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诊断
根据病史、流行情况、鼻咽部发炎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周围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凝抑制试验等,可确定病因诊断。
风寒感冒致病因素
一、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病。
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脓性分泌物。
一、急性鼻炎 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支气管炎 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三、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四、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中医感冒分型
一、风寒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
二、风热感冒: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
三、暑湿感冒:感受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四、暑热感冒: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五、时行感冒: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有关。
感冒的病因具体有哪些
西医认定的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到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现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当有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罹病。
鼻腔及咽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破坏,少量单核细胞浸润,有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后,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大量脓性分泌物。
一、急性鼻炎: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甲型、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
病毒性支气管炎 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
三、疱疹性咽峡炎: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
四、咽结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五、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多由溶血性链球菌引,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
中医感冒分型
一、风寒感冒:与病人感受风寒有关。起因通常是劳累,没休息好,再加上吹风或受凉。风寒感冒通常秋冬发生比较多。
二、风热感冒:起因通常是便秘,很多时属于阳明经症。
三、暑湿感冒:感受暑湿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湿为风寒所遏,疏泄受阻,因而发病。
四、暑热感冒:因久旱酷热而生,属于纯粹的阳热证候。
五、时行感冒:多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有关。
副流感病毒的诊断
临床上无法作出副流感的特异性诊断。需要时,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可通过组织培养接种;应用免疫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检测呼吸道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抗原。
用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作CF(补体结合试验),HI(血凝集抑制反应)和中和试验可证实副流感病毒感染,但如果不作病毒分离,由于血清学的交叉反应,就难以鉴定特异的病毒型。
诊断人类副流感病毒的感染:
1)通过组织培养:分离鉴定在细胞中的病毒或直接检测存在于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使用免疫荧光试验、PCR、酶联免疫反应测定等方法。
2)适当时间收集的两份血清标本中IgG特异抗体的显著升高或检测单一血清标本中特异抗体IgM,而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