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牙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艾灸治牙痛施灸法

牙痛艾灸灸哪里最好 艾灸治牙痛施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燃,施救者右手持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上,离皮肤3-4厘米,直接熏烤,以病人觉得温热舒服,直至有热痛感觉为度,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合谷有什么作用

合谷穴能调经气,和胃腑,以达到安和脏腑,起到药非能及的疗效;此外还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补气固脱,益气回阳之功。

艾灸合谷的作用

1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因此合谷穴对胃肠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2.合谷有补气固脱,回阳救逆之效,常用于治疗气虚晕厥症。

主治疾病

1.牙痛,面瘫,头痛:同侧颜面部的病痛,特别是牙痛和面神经麻痹,艾灸合谷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咽喉肿痛:咽喉肿痛的时候,用隔蒜灸灸合谷治疗效果最佳。

3.感冒发热:合谷穴有清热散邪,宣发阳气,扶助正气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和预防感冒,尤其对药物过敏患者或不适合服药的患者疗效最佳。

4.手指麻木,屈伸不利:对于颈椎病引起的手指麻木,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屈伸不利,以及中风后遗症出现的肢体无力,手指麻木,屈伸不利,艾灸刺激合谷可以缓解不适,特别是对于大拇指和食指的麻木屈伸不利有起效。

注意:孕妇不可艾灸该穴,有流产的危险。

艾灸合谷的方法

点燃艾条卷,用温和悬灸的方法,灸合谷穴10-15分钟,以感觉热力渗透皮肤即可。

艾灸盒怎么清洗

艾草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种草药,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那么,艾灸盒怎么清洗?又该如何使用?

艾灸施于穴位,通过热和能量输入,引起人体“应激反应”,调动经脉使之更好地发挥行气血、和阴阳的整体作用。从而疏通脏腑,加速皮肤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的作用。艾灸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耽误手头工作,适合患者在家中使用,配合医师治疗,以巩固疗效,也适合百姓居家保健。

艾灸盒是通过艾火的热力渗透肌肤,可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温经止痛,平衡阴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抗力。,这些新科技温灸盒,无烟无痛,不怕灼伤人体,不怕污染环境,具有人体工学设计特性,佩戴便利,舒适随身,还能实现1-8小时任意时长灸疗,受到新生代艾灸养生人士的喜爱。

艾灸盒清洗方法:用热水+重油清洁剂,泡上十几分钟,泡完后,里面的艾油就会变得软一些,有的可以用手撕掉,再来就用废弃的牙刷刷刷即可!同样,用酒精浸泡擦洗亦可!

使用方法:先点燃艾条,把点燃的一端放入艾灸盒内,如果艾条插入你感觉松,就可以在艾条与艾灸盒眼衔接的部位插一根牙签,这样就很紧了,艾条也会固定的很好。有的人问是否要把艾条折断,千万不要折断,剩下的短头我们还要衔接起来,长的会逐渐燃短,用后,就可以插入针筒,没有了空气,艾条会自动熄灭。第二天你在使用的时候,弹一弹艾灰,点燃照样使用。

艾灸的5大注意事项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烫嘴的温开水;加2~3个红枣更好。一些气虚的女性艾灸时或者之后会头晕,这样就不会了。

艾灸的整个过程都可以喝烫嘴的温开水;最忌讳喝冷水吃水果。

2、艾灸结束2个小时以后才能洗澡。用湿热的毛巾擦拭艾灸过的部位都不行!很多人说,可以用热水洗澡,那是错误的。

热水也是水湿,如果要洗菜做饭,一定要戴上橡胶手套,用热水洗。

3、施灸后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我们同时可以减少艾灸的时间,也可以泡泡脚后艾灸涌泉穴、太冲穴。

4、有的人边灸边吃,这样不好。进食的时候气血会集中在胃部,影响艾灸的治疗效果;再就是对胃气也是一个挑战。

5、如果你的月经量不大,特别是有痛经的女性在经期完全可以艾灸,只是你比平时的艾灸时间短一点。

艾灸技术的分类

一、艾条灸

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用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一端燃烧,在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分无药艾条(清艾条)和有药艾条两种。无药艾条用薄棉纸(长28cm、宽6cm)像卷烟卷一样将艾绒卷成直径1.5cm、长20cm的艾卷。卷的松紧要适中,太紧不宜燃烧,太松易掉火星,一般每支质量约 10g,可燃烧约1小时。有药艾条用肉桂、干姜、丁香、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乳香、没药、川椒各等分,研末,每支艾条在艾绒中加人药末6g,用三层厚棉纸卷制成药条,胶水封口,两头的纸拧个结即成。

目前也有市售的无烟艾条或微烟艾条,燃着时基本无烟,气味芳香,可供使用。紧急情况下得不到艾条时,也可用香烟代替。制成的艾条应放于干燥处,防止受潮发霉或生虫。

艾条灸法可分为悬起灸与实按灸。

1)悬起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其中有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固定不移,直至皮肤稍有红晕的温和灸;有艾火距施灸部约3cm,回旋或左右往返移动,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的回旋灸;有点燃的艾在施灸部位上下移动,呈麻雀啄米似的雀啄灸。此法能温通经脉、散寒祛邪,适用于病位较浅、病灶局限的风寒湿痹及神经麻搏、小儿疾患等。

2)实按灸:用药艾条点燃后,垫上纸或布.趁热按到穴位或患处,使热气透达深部的一种施灸方法。即在施灸部铺上10层绵纸或5~7层棉布,再将点燃的药艾条隔着纸或布,紧按其上,稍留1~2秒即可。若艾火媳灭,应重新点燃后再灸,如此反复施灸10次左右。也可将点燃的一端,用7层棉布包裹,紧按在穴位或患处,余同前操作。本法适用于病位较深的风寒湿痹、痿证及寒证。

二、 艾炷灸

艾炷是用手捏捻制作。将加工好的艾绒搓捏紧实,用拇、食、中三指边捏加捻,做成上尖下大的圆锥形艾绒团,即是艾炷。艾炷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高1cm,炷底直径0.8cm,重约0.1g,中者为大炷之半,如枣核大;小者如麦粒。

艾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手工制作:把适量的艾绒放在桌面上,用拇、食、中三指反复旋转,把艾绒捏紧即成规格大、中、小不同的艾炷。

艾灸时,用火柴或燃着的线香点燃艾顶部即可。艾炷燃烧一个,称为一壮。施灸的壮数、艾炷的大小,以疾病性质、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治疗部位以及是否化脓而定。大凡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肌肉浅薄的头、面、颈、四肢末端宜小壮少灸;肌肉深厚的腰、背、腹、股、肩宜大壮多灸。艾炷灸的操作方法,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称着肤灸,古代称为“着肉灸”,是将艾炷直放在施灸部位皮肤上点燃施灸的一种技术。这是艾灸技术中最基本、最主要而常用的一种传统灸法。根据施灸部位灸后是否化脓留下瘢痕,又分为瘢痕灸、发疱灸、瘢痕灸三种。

无瘢痕灸: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用中、小艾炷施灸,当艾炷燃烧到1/3至1/2,病人稍感灼痛时,立即更换艾炷再灸,防止皮肤烧伤,对昏迷、小儿及感觉麻痹者尤应小心。

发疱灸:用于哮喘、瘰疬、皮肤疣、眩晕、皮炎、肺结核等。用小艾炷施灸,待患者感到发资时继续灸3~5秒。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黄斑,1~2小时后局部发疱,一般不需挑破,3~4日后可自然吸收,如水疱较大,可用消过毒的毫针点刺数孔,放出液体,局部涂擦甲紫即可。一般短期内留有色素沉着,不遗瘢痕。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主要适用于哮喘、肺痨、癫痫、溃疡病和发育障碍等。对高血压.预防中风及防病健身有较好的效果。用小艾炷直接安放在穴位上施灸,灸后局部皮肤被烧伤,产生无菌性化胺现象,故又称化脓灸。选择平整而舒适的体位,在选好的穴位上涂些蒜汁后,立即将小艾炷黏上.点燃施灸,直至艾炷全部烧尽,艾火自媳,除去艾灰。根据病情所需壮数,更换新炷再灸。每灸完一灶,重新涂蒜汁1次,一般灸3~5壮,小儿及体弱苦灸1~3壮。施灸过程中,如感到灼痛,可在穴位周围用手轻轻按摩、拍打,以减轻疼痛。灸毕,于施灸部位敷贴灸疮膏药(淡膏药)或一般膏药,封护灸疮,大约1周可化脓,如不化脓,可吃些羊肉、鱼、虾等物促使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药膏一次,4~5周疮口结痂,脱落而形成瘢痕。施灸时谨防晕灸,若有继发感染,则应积极对症治疗。

(2)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药物,不使其直接接触皮肤的一种施灸技术,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本法火力温和,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运用广泛。根据其衬隔物的不同,可分为多种炎法。

隔姜灸:此法最为常用。适用于因寒所致的呕吐、腹痛、泄泻、胃痛、痛痹、痛经、面瘫等病症。取新鲜生姜一块,切成约3~4mm厚的姜片(姜片大小根据施灸部位及所用艾炷的大小而定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在其上置1个或数个炷,点燃施灸。如病人感到灼烫难忍,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稍缓,再放下续灸,可灸3~7壮,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

为度。

隔蒜灸:适用于痈、疽、疮、疖、蛇咬、蝎螯等外伤疾患。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0.2~0.4cm厚的蒜片,用细针于中间穿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施灸。每灸4~5壮更换蒜片,每穴一次灸足5~7壮。也可取适量大蒜,捣如泥状,敷于穴上或患处,上置艾炷点燃灸之。

隔葱灸:适用于虚脱、腹痛、尿闭、疝气及乳腺炎等病。把葱切成0.3~4cm厚葱片,或捣如泥状,敷于脐中及四周,或敷于患处,不可太厚.上置大艾炷施灸,一般灸治5~7壮,以自觉内部温热舒适,不觉灼痛为度。

隔胡椒灸:适用于胃寒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及局部麻木不仁等病。取胡椒细末适量,加少量面粉和水调和,制成0.3cm厚的圆饼,中央凹陷,内置适量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将凹陷填平,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每次用艾炷5~7壮,以内部感觉温热舒适,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隔韭菜灸:取韭菜连根适量洗净.捣烂如泥状,制成币状圆饼,置疮面上艾炷点燃灸之,一般每次灸5~7壮,以局部觉温热舒适为度。本法适用于疮疡痛等症。

隔盐灸:适用于急性胃肠炎、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疝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虚脱、中署、尿潴留等病。取干燥纯净的食盐适量研细或炒温,填平脐孔,上置艾炷灸之。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而施灸,以免食盐受火暴起而致烫伤。临床一般施炎5~9壮。

隔附子灸:适宜治疗各种阳虚病症,如阳痿、早泄、畏寒、遗精,以及疮疡久溃不敛或一些阴虚性病症。亦称附子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0.3~0.5cm厚,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于施炎部位的皮肤上,上置艾炷点燃灸之。也可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做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4cm,中间扎孔,放于施灸部位的皮肤,上置艾炷灸之。

隔黄土灸:本法对湿疹、白癣及其他因湿毒而致的皮肤病有效。选取纯净黄色黏土,用水调和做成约0.6cm厚的泥饼,中间针刺数孔,放在施灸部位,把艾炷放于泥饼上点燃施行。

隔甘遂灸:适用于小便不通等症。取甘遂末适量,加入面粉用水调成膏状,敷于脐中,上置艾炷灸之。

隔皂角灸:适用于蜂螯、蚊叮、虫咬等。取皂角切成片状,放患处上置艾炷施灸。

隔陈皮灸:适用于胃脘胀满、饮食不振、呕吐、呃逆等症。取陈皮晒干研末,用姜汁调如膏状,敷于中脘、神阙穴,上置艾炷灸之。

隔蓖麻仁灸:取蓖麻仁适量,去壳,然后将蓖麻仁捣烂如泥膏状,制成饼如二分硬币大,厚约0.3cm,贴敷于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如灸百会穴治疗脱肛、胃下垂;灸印堂、下关、颊车、阳白治疗面瘫。

隔鸡子灸:适用于发背、痈疽初起诸证。取鸡蛋一个,煮熟,对半切开,取半个(去蛋黄)盖于患处,于蛋壳上置艾炷灸之,以局部感觉热痒为度。

三、灸器炎

灸器灸是利用特制工具施灸的一种方法。这种特制的金属灸具有称为“温灸器”或“灸疗器”、家庭常用的有艾条器灸和温盒灸。

艾条器灸:是一种特制的筒状硬塑灸具,内装点燃后的艾条,并可通过橡皮筋与灸具上的固定钩将灸具固定于施灸部位,还可通过灸具上的螺旋调节及时调节施灸高度,一般炎10~20分钟,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病人感到舒适为度。凡适用于艾条悬起灸者均可用此法施灸,尤其适用于老年保健。

温盒灸:是一种用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绒或艾条,点燃后固定在一个部位施灸的方法。灸盒按其规格分大、中、小三种(大号:长20cm,宽14cm,高8cm;中号:长15cm,宽10cm,高8cm;小号:长11cm,宽9cm,高8cm)。温灸盒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随时取下的盖(与盒的外径大小相同),并在盒内中下部安置金属窗纱(40目或60目)一块,距底边约4cm。施灸时,把温灸器安放在所选部位的中央,将艾绒平铺干窗纱上,点燃施灸,或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窗纱上,对准穴位施灸。每次灸15~30分钟,艾绒或艾条燃完,可加艾域或艾条继续施灸,直至达到所需的施灸时间。在施灸过程中如周部自觉灼烫时,可将温灸盒稍上移,也可在盒与皮肤之间垫上棉布或纸片数层,待温度下降时再移去,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烫伤为度。

四、艾熏灸

艾熏灸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将艾叶(或艾绒)适量放入容器内煎煮,然后盛于盆中,蒸汽熏灸之。也可将艾绒适量放入器皿中点燃,以烟熏灸之。

五、曰光灸

日光灸适用于风寒湿痹及慢性虚弱性疾病。将艾绒铺在穴位上或患处,在日光下曝晒(周围用物遮盖好,夏季要防止中暑),或借助聚光聚焦而施灸,以局部有温感为度。每次10~20分钟。

腹泻艾灸哪里

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外感风寒暑热湿等邪气,内伤饮食情志或脏腑失调皆可致泄。外邪之中湿邪最为重要,内伤中脾虚最为关键,脾虚湿盛乃泄泻发生的关键病机,概括来说,腹泻的诱因主要是寒湿,湿热,脾虚,肾虚,食积所致,所以腹泻艾灸哪里,可以根据导致腹泻的原因选择施灸穴位。

寒湿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泄下清稀,甚如水样,肠鸣腹痛,脘闷食少,或兼恶寒,发热,头痛,小便短少,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厥穴施灸。

艾灸作用: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湿热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红 苔黄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伤食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腹满胀痛,泻后痛减,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苔垢或厚腻。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中皖,梁丘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

艾灸作用: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脘痞食少,伴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厥,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俯卧取脾俞,胃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火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0 分钟,艾炷则每穴灸3-5壮,每日1次;患者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穴灸10分钟,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每日一次。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每日一次;患者仰卧或侧卧,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健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肾虚泄泻艾灸部位

主要症状: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

艾灸穴位:患者仰卧,取神阙,关元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温灸15-2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俯卧取胃俞,脾俞,命门,肾俞穴,用艾条温和灸或艾炷隔姜灸的方式施灸,每穴灸10分钟,艾炷灸3-5壮,每日一次;患者仰卧屈膝,取双侧足三里穴,用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施灸,每日一次;仰卧取双侧申脉穴,用艾条雀啄灸法施灸,每日一次。取腹泻特效穴,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10-15分钟。

艾灸作用:补肾止泻。

疗程:对于轻症患者只需治疗1-2次,较重者或缠绵不愈者3-5次,直至腹泻症状好转。

女人艾灸要注意什么事项

1、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做好补充一杯热水60度左右,稍稍有点烫嘴的。在艾灸的时候最忌讳喝冷水吃凉饭,如同给艾灸撤火。

2、如果不是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产后风疾病,灸后30分钟可以着凉水,但是,原则上不要急于用冷水洗手。艾灸后如果要马上洗手,希望用热水,高于体温的,50度左右即可。

3、备孕期刚灸后就不适合马上同房,这时的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还很热,不利于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后24-48小时候同房,这个时候,子宫和输卵管的环境已经适合精子的着床和存活生存。

4、太饿太饱都不适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肠疾病的人。

5、大悲大喜大怒,这样情绪不稳定,艾灸的效果会打折扣。

6、艾绒的好坏取决治疗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极好的艾绒,这样不伤经络,不燥,比较柔和,便于点燃。

7、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么一定要新姜和鲜蒜,保持新鲜。

8、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

9、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没有时间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临睡前施灸有助于睡眠。

10、艾灸后是否可以马上洗澡。如果是热水,可以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钟后再洗澡,这时经络也基本处于灸后的修整状态,灸后的热度也逐渐地挥发和利用,此时在用热水洗澡会感觉很舒服。

11、施灸的反应,会出现发热,口渴,上火,皮肤瘙痒,有的会起红疹,疲倦,便秘,尿黄,出汗,牙痛,耳鸣,阴道不规则流血,全身不适等现象,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这个时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还可以多喝水,必要时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这样的症状就会消失。

12、在初熏时,有的人会感到很明显的烫、痛,那是因为经络不通,大量的热不能很快散掉,如果经络是畅通的,很少感到痛,只会有温暖舒适的感觉。身体内的寒湿重的人在所灸部位会有小面积水。而身体内寒湿少的人,所灸部位只是出汗。

艾灸日常保健

做艾灸的时候,应注意安全,防止艾绒脱落,灼伤皮肤或衣物。凡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颜面五官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施瘢痕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长期艾灸注意不能施灸过量及施灸不当,若施灸不慎出现水泡,注意不能擦破以及局部消毒换药;化脓灸者,灸疮化脓期间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及局部消毒。

只要有适应症: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等,艾灸不论什么季节都可以实施。保健所用的天灸,在三伏天施灸,日期有所讲究。

对于机体有实热、阴虚发热者艾灸后可能出现本来疾病加重,孕妇腰骶部及腹部艾灸可能出现流产。过度施灸者,可能出现实热症及消耗阴津,导致其他疾病出现。

月经期是可以艾灸的,对于寒凝经脉、气滞血瘀的月经不通导致的痛经以及虚寒的崩漏等均可以使用艾灸对症治疗。但千万不能用于实证者,否则会带来反作用。

对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或中气不足或气血凝滞严重者,不论季节如何,均可以使用艾灸。若夏天艾灸当注意勿施灸过度,每次艾灸之前重新辨证论治,辨别患者是否有实热或阴津损耗。

艾灸后局部皮肤温度会比其他部位皮肤高,或者有少许发红,但短时间内可以自行消退。若阴虚及实热者艾灸后可能出现口干舌燥、咽痛、发热等。

一般来说,艾灸不会导致腹痛症状。若出现腹痛,考虑是否为孕妇误灸腹部,或者寒凝血滞者,艾灸施灸时间不足使寒邪不能消散,经脉不畅导致腹痛。

准备怀孕与艾灸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艾灸腰骶部以及腹部穴位,慎防在已怀孕但未发现的情况使用艾灸可能会出现流产等不良反应。

艾灸后半小时内最好不用冷水洗手、洗澡,一般来说洗温水澡问题不大,但艾灸后局部穴位反应以及经络运行,现代医学云洗澡可加速全身血液循环,可能影响某经络气血运行。

一般来说心脏病患者都可以做艾灸,但是必须遵循艾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需要辨证论治,实热及阴虚者不能艾灸。

相关推荐

落枕可以

落枕是可以的。 有很好的疏筋通络的功效,主头痛、项强等症状;还能舒筋活络、强筋壮骨、祛风止痛,主颈肩部位疾病;局部痛点有很好的舒筋活络的作用。 落枕部位 风池穴 在后颈部,后头骨下两侧,两条大筋外缘,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耳垂处。 肩井穴 该穴位位于肩上,大椎穴(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取穴时低头,取后颈部最高点与肩部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即可。 大椎穴 正坐低头时,人体颈部下端最高点,即第七颈椎棘突,其下凹陷处。 落枕穴 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

如何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操作手法

1.艾条旋转:取清艾条2根,点燃后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旋转熏皮损局部,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时间根据皮损面肌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20分钟,每日1次。 2.艾柱直接:于皮损局部3处(一处为疱疹头部,即最先法疹部位,一处为疱疹密集处,一处为疱疹的尾部)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用线香点燃后,当感觉痛时患者需小忍片刻,可在附近用指切,棉签擦摩,轻轻拍打等方法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等待艾炷燃尽;再以同样的方法续,每处可5-7壮。 3.夹脊,支沟,阳陵泉行艾条温和:阴陵泉,行间一般不

经络养生方法都有什么

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法。根据的操作方法不同,分为直接和间接,而间接又可分为隔物和悬。从效果来说,直接效果最好,较之扎针(针)效果更佳。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直接接触皮肤法,患者非常痛苦。为了减轻患者痛苦,在的操作方法上做了大量改进。首先就是隔上一层东西的,如隔上生姜片的隔姜。但由于这种法还是有痛苦,之后就干脆将艾条悬空,离开皮肤一定距离。这就是现在的悬。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又分为回旋、温和、雀啄和往

颈椎病怎么 艾柱

艾柱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的法,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 直接又名明,着肤,是把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进行的方法。 在部位放置小艾柱,用线香点燃,不等艾柱燃烧尽而患者感觉灼痛时,立即用镊子夹去艾柱,更换新艾柱再,一般3-7壮,以局部皮肤红润为止。注意不使皮肤烧伤起泡,或者起泡后亦不成疮。 用黄豆大小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从而达到保健疗的作用。每完一壮,即用蒜汁涂抹一次所皮肤后再。一般7、8壮即可,化脓时间约持续一周左右,注意保护化脓区域,注

牙疼什么部位

合谷通络镇痛 取穴: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虎口与第1,2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即一手的拇指对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功效:疏风解表,通络镇痛。 主:牙疼,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颊车祛风清热 取穴:正坐或侧伏,开口取穴,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如上下齿用力咬紧,在隆起的咬肌高点处取穴。 功效:祛风清热,开关通络。 主:牙疼,牙髓炎,牙周炎,下颌关节炎,咬

详解疗关节疼痛

选择一:艾条疗 1、点燃艾条,令其缓慢燃烧; 2、一手拇、食、中三指拿着艾条,同时小指放在皮肤上作为支撑; 3、将艾条悬于穴位之上,艾火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以使穴位局部温热红晕,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 4、还可以在穴位周围移动艾条,扩大面积。每穴应保证20分钟以上,依次,每天1—2次。 5、后最好按摩患处或顺着经络按摩,每个人的不适感都不同,这些要根据自己的不适,按摩腿部的足三阳或足三阴的经络。 选择二:疗 用单眼盒或双眼盒在疼痛或肿胀的部位开始,在膝关节周围和

尿酸高膝盖疼怎么缓解 缓解疼痛

尿酸高引起膝盖痛时还可通过进行缓解,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的重点,能够温经驱寒,加快痛风石溶解,缓解痛风。 方法:患者自执点燃的条,对准膝盖疼痛位置,距皮肤1.5-3cm,以感到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每次3-5分钟。

肚脐眼的作用是什么

肚脐有什么好处 第一法:肚脐专用器具,其设计独特肚脐炉专门针对肚脐做。每次20~35分钟,每日1次,连10次为1疗程。秋冬季效果更佳。因体质素虚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效果较好。 第二法:艾炷神阙隔姜。把姜片上穿刺数孔,覆盖于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中啄,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度。每次15~20分钟,隔日1次,每月10次,冬至开始最好。此法对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诸症有预防作用。 第三法:随身,使用随身,利用配套布带将随身器固定于脐部位置,调节风门,以控制

尿酸高导致脚痛怎么办 缓解疼痛

尿酸高引起脚趾头疼时还可通过进行缓解疼痛,疗痛风主要以痛点和肿胀的部位作为的重点,能够温经驱寒,加快痛风石溶解,缓解痛风。 方法:患者自执点燃的条,对准脚趾头疼痛位置,距皮肤1.5-3cm,以感到处温热、舒适为度,每日一次,每次3-5分钟。

可以疗哪些疾病

1、面部皱纹多 临睡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面部的穴位,约距穴2~3厘米左右选进行熏,每次选2~3个穴位,各5分钟左右,至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鱼尾纹多,选太阳、丝竹空;额纹选阳白、印堂;笑纹选地仓、下关、颊车。或将盐末填平脐孔,切取0.3厘米的鲜姜1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后置于脐上,姜片上置中艾炷(如黄豆大)点燃。至艾炷全部烧完再换一艾炷,每次3~5壮,至局部皮肤产生潮红为度,每晚1次。 2、疣 首先常规消毒疣部,再用凡士林少许涂于疣上,取艾绒制成与疣相同大小的圆锥形艾炷3个,将1个艾炷放在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