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祛湿养脾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立秋后,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立秋过后终伏期间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除了按摩祛湿养脾外,还可食疗
忌食生冷食物。刚入秋天气还很热,但阳气已变少,消暑水果都不宜再食用。如寒性的西瓜,老人和儿童在入秋后食用,极易使肠胃受寒而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此外,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自古以来,猴头菇就被推崇为“养胃山珍”,能滋养肠胃,使其获得充分的能量在秋季运作而不至于受损。
选择清淡的食物。肉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补功效更为突出。因此选择一些清淡食物,适当多吃,远远胜过补药的作用。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中医养生理论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以淡补为主。立秋之时不宜进食羊肉和狗肉等大热食物,应“淡补”,指补而不腻,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或药物。一方面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除了鸭肉外,兔肉、甲鱼、海参等凉性食物都非常适宜在立秋之后食用,以达到滋阴养肺、润燥止干、清心安神的效果。
另外,小编提醒人们,还可吃祛湿热的药物。如暑湿偏重,可用些祛湿热的药物。《本草纲目》称:“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可见,祛湿药物最常用的莫过于香薷。
春季湿雨天气 老人祛湿护关节的三大必杀技
湿雨天气,很多老人、病人都会出现腰酸腿痛、胳膊酸痛。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唐梁说,湿雨天气空气湿度大,按照中医理论,“热则腠理疏松;湿邪趁机袭表,导致经络不畅,出现关节、肌肉酸痛、酸胀、困沉等表现。”特别是有风湿宿疾的人,身体原本就有旧伤、慢性病和肌肉劳损,比如膝盖、肩膀、腰背等部位,经络本来就欠通畅,循环较差,邪气更容易留滞,从而引发疼痛、酸胀等症状。
那么针对湿气重的天气,如果祛湿护好关节呢?在生活上,祛湿可有三大必杀技哦。
煲汤祛湿:使用茯苓、莲子、芡实、薏米、扁豆、赤小豆、白术、木棉花、鸡蛋花、冬瓜、布渣叶、火炭母、藿香、川木瓜等健脾祛湿良药入药膳,每天喝一点祛湿汤,湿气全赶走。
拔罐按摩泡脚祛湿:拔火罐可以疏通体表络脉,祛除湿气。还要多按摩拍打曲池、委中、足三里等穴位帮助排湿。还可用艾叶、苍术、石菖蒲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中药材汤剂泡脚,以促进湿气排出。
佩戴祛湿香囊:中药制成的香囊可以化湿避秽、预防感冒。用藿香、丁香、豆蔻、砂仁、草果、白芷、薄荷、艾叶、肉桂等粉碎至绿豆大小,佩于胸前或腰间。
老人常喝这些茶可帮助祛风湿
1、五加芪茶
五加皮5g、黄芪3g、花茶3g。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2、独风茶
独活5g、防风3g、苍术3g、细辛0.5g、川芎2g、花茶5g。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350ml泡花茶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3、杜车茶
杜仲5g、车前草3g、小茴香3g、山茱萸3g、花茶3g。用前几味药的煎煮液350ml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
4、路路通茶
路路通5g、花茶3g。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
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
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
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怎么护理
1尽量选择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合理安排饮食。家人可以在旁边协助老人缓慢进食,防止噎食。
2家人要有耐心多与老人交流,如果家中有客人,可以鼓励老人主动与人交流,帮助老营造一个良好的心情。
3家人应协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帮助老人擦洗。如果老人不愿意刷牙,就用棉棒蘸一点盐在牙上搓拭,让多多潄口。
4在家中必要物品贴上醒目的文字和图片以方便老人辨认,防止老人找不到自己的房间和衣服。
5当老人坚持外出时,家人要陪同。提前将姓名、电话、家庭住址、联系人等信息制成胸卡或手镯让老人随身携带以防走失。
中医怎么帮助老人安排饮食
整体观念
所谓整体观念,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本身是—个完整的有机体,其各个组织器官之间在结构上是紧密联系的,在功能活动上是密切协调的,在病理变化上是相互影响的,决不可只看局部,不看整体。
比如,在生理上,肝开窍于目,瞳仁却属肾:而肝肾同源,肾水能滋肝木。在功能上,肝藏血,肾藏精,目得血而能视。中医理论认为,肝肾不足容易形成目暗雀盲。所以,当出现夜盲雀目、视物昏花时,宜吃具有补益肝肾,养肝明目作用的猪肝、鸡肝、桑椹、枸杞子、首乌粉、黑芝麻等食品,而忌吃辛辣香燥,助火伤阴的刺激性食物。
第二层含义是,人与自然界同为一个整体,人体的内环境时时处处受到外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又叫做“天人相应”观。具体地说,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这在饮食宜忌方面,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制宜。
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署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这些都属于饮食宜忌的整体观。
辨证论治
所谓辨证论治,是指既要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及功用,又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素质、性别年龄、疾病属性,而有针对性地选择饮食的宜忌。举例来说:
凡属阴虚体质者,宜吃具有滋阴生津作用的清补食物,忌吃香燥温热的上火温补食品:而阳虚体质者,适宜吃温热补火的温补食物,忌吃大寒生冷的损阳食品。
健康女性在月经期间切忌服食寒性凉性食物和各种冷饮。
男性阳痿之人又适宜吃些温补壮阳之品。
感冒患者,若属风寒感冒,则适宜吃些辛温散寒的生姜、葱白、红糖、紫苏等食物,属风热感冒时适宜吃些绿豆、薄荷、菊花脑,荷叶、金银花等凉性食品。
饮食的宜与忌,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宜食之物,就可以狂饮暴食,也应有节制。可以说,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完全可以作为人们饮食宜忌的指导理论。
其次,还要注意一些传统的忌口,例如一般人参不与萝卜和茶叶同吃。祖国医学认为,人参是补气药物,而萝卜有破气作用,两者合用会抵消人参的补益效果。茶叶虽然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茶叶中又含有大量的鞣酸,它能与补益药食中含有的生物碱相结合,产生沉淀物而不能被人体吸收,影响补益效果。
还需要提一下饮酒的问题。酒本身既是调料、饮料,同样又是药物。健康人喝少量酒,可以使血液循环流畅,食欲增加。中医认为,酒有活血化瘀、通利血脉的作用。为了提高有些药物的活血散瘀功效,有时就用酒来炮制,也是酒的这种功用。
但是酒精对人体各器官是一种有损害作用的毒物。进入体内的酒精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过量饮酒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另一方面,酒精可以影响高级神经系统,过量饮酒可使人反应迟钝、智力降低。此外酒精还可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溃疡加重。大量饮酒又会损害心脏功能,使血管痉挛,血压上升。
据统计,长期过量饮酒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达59%。所以在调补期间要尽可能少饮酒,即使少量饮酒,也应该是选择低浓度的优质酒,否则会降低调补的效果。
祛湿养脾常按3大养生穴位
天地阳气渐收、阴寒渐长、早晚温差大。此时,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黄帝内经》言“湿气通于脾”。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为适应自然界由“夏长”到“秋收”的阴阳变化,人体之气血也随之内收。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功能加强,人们食欲随之旺盛,可以从食物中吸收更多营养滋养身体。
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等3大养生穴位,可让脾胃变得强壮起来。其中,丰隆穴是化湿要穴;脾俞可健脾和胃;而足三里能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以上3大养生穴位每天按100次,也不失为一种祛湿养脾胃的好办法。
湿气的产生对于我们的身材健康的危害与影响是非常大的,要想不受到湿气等疾病的侵犯,大家是要牢记湿气的产生原因,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防范,加以改善的。另外,祛湿养脾还可通过中医穴位按摩方法来缓解,不妨尝试一下吧。
长期喝红豆薏米粥祛湿的人,你犯了4个严重错误
夏天祛湿正当时
让人致病的有“风、寒、暑、湿、燥、火”6大邪气,其中“湿”最容易渗透、最麻烦。
而夏天,占了5个。
看你有没有?
① 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疲劳,头昏,没精神,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
② 大便不成形或便秘。
③ 大便的颜色发青粘滞,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湿气是粘滞的,想像你的肠胃粘滞,宿便留在体内,毒素被你的身体进行二次吸收。
仅仅只是这2条的“亚健康”状态,长期下去,就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气血亏虚、长斑长痘、脸色发黄发暗、变胖···
因湿气而病的人,不只是湿气重,而是形成湿邪,非常难以治愈。
祛湿4宗罪
祛湿的方法很多,艾灸、拔罐、运动,但最常见的还是食疗,而吃什么祛湿最好?很多人就喜欢说“红豆薏米粥”。
一、红豆错了
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从功效来说,红豆养心,赤小豆祛湿;从形状来说,红豆比较圆,赤小豆是细长的。
二、薏米错了薏米祛湿虽好,但性寒,直接煮来吃,会伤脾,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脾伤了,湿气更加挥发不出,越想祛湿反而越湿。
三、煮法错了赤小豆、薏米仁很难煮烂,最好用温水浸泡两小时后再煮,否则营养成分难出来,没有时间浸泡,也可以多熬半小时。
四、“光祛湿不健脾”错了《黄帝内经》讲过脾与湿气是对好基友,因为“脾主运化”,脾虚了,湿气会加重,湿气重又会导致脾虚,所以要祛湿,还需健脾。 四宗罪里,第四点尤其重要!
为什么有些人喝了红豆薏米粥还是有湿气?
根本原因在于他本身湿气已经很重,伤及到脾了,或者说他本身是脾虚湿盛。
所以这里就要说到咱中医传统的健脾养胃食方——四神汤!
四神汤是咱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山药、莲子、芡实和茯苓这四位“神仙”,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对人体具有健脾、养胃等诸多益处。
其次是芡实薏仁粥
《本草纲目》里介绍了一个调理湿邪、健脾胃的方子——芡实薏仁粥,具体做法是将薏米仁炒到微黄,将薏米仁、芡实、赤小豆各5克用冷水浸泡半天(或用热水浸泡两小时),洗净后加水煮一小时。
芡实薏仁茶健脾祛湿的原理其实很简单 芡实薏仁茶健脾祛湿的原理,其实《本草纲目》里有提及,赤小豆祛湿效果好,还能消水肿、排毒,薏米仁祛湿且有一定的健脾、淡斑作用(炒过的薏米仁大大减轻了寒性),而芡实健脾作用一级棒,还可祛湿固肾(肾好了,利尿去水湿)。
芡实薏仁茶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掉了,还可以减肥哦!
更多祛湿小妙招分享
1、帮助祛湿: 运动(轻度运动如慢跑、快走、瑜伽)微微出汗可帮助祛湿,平时多喝粥、鲫鱼也有一定的化湿作用,艾灸合谷穴、足三里、丰隆穴也可以帮助祛湿。
2、远离湿源: 注意保暖,少吃寒凉食物如苦瓜、蒲公英、笋子、空心菜等,洗头后记得及时吹干,油腻食物和酒精也易形成湿,要适量。
3、保持轻松愉快好心情。
生闷气伤肝,肝藏血,一切不好的情绪对身体都是有影响的。
中医药膳帮助祛斑
1、胡桃芝麻饮
芝麻20克,胡桃30克,牛乳、豆浆各200毫升,白糖适量。将胡桃仁、芝麻研为细末,与牛乳、豆浆混匀,煮沸饮服,白糖调味,分作2份,早晚各1份,每日1剂。可补益虚损,生津润肠,润肤消斑。
2、白鸭消斑汤
白鸭1只,山药200克,枸杞子30克,生地100克,调料适量。将白鸭去毛杂骨,洗净,用食盐、胡椒粉、黄酒涂抹鸭体内外,撒上葱姜腌1小时左右后切为丁;山药切片。生地布包,置碗底,而后纳入山药、枸杞、鸭丁,上笼蒸熟服食,每周2-3剂。可补益肝肾,养阴消斑。
3、黑白消斑散
黑木耳10克,白木耳5克。将二耳共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蜂蜜水冲饮,连续1月。可消淤化斑,润肤滋肌。
4、枸杞生地散
枸杞子100克,生地30克。将杞子、生地焙干、研末、混匀,每取10克,每日3次,温开水或用白酒适量冲服,连续1月。可补肝肾,去黑斑。
5、健脾消斑粥
生山药30克,莲米、赤小豆各15克,生苡仁、生芡实、白扁豆各10克,大枣10枚,大米100克。将诸药加水煎沸40分钟后,纳入大米煮粥,分作2份,早晚分服,连续1月。可健脾疏肝,去脂消斑。
五款药茶帮助老人祛风湿
独风茶
独活5g、防风3g、苍术3g、细辛0.5g、川芎2g、花茶5g。用前五味药的煎煮液350ml泡花茶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路路通茶
路路通5g、花茶3g。用20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五加杜仲茶
五加皮5g、杜仲3g、花茶3g。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五加羌茶
五加皮5g、羌活3g、花茶3g。用250ml开水冲泡后饮用,冲饮至味淡。
威灵骨茶
威灵仙5g、骨碎补3g、花茶3g。用前二味药的煎煮液300ml泡茶饮用,冲饮至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