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坏习惯的原因
孩子坏习惯的原因
孩子的健康是都关注的,很多孩子也是会出现一些坏习惯的,那么孩子坏习惯的原因是什么?
咬人
宝宝咬人的原因很多,不同的原因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法:
生理性原因:1、长牙:长牙发痒会促使宝宝咬人,咬物,咬自己。可给宝宝饼干,馒头干让宝宝磨牙,促进牙的生长。 2、有时宝宝咬东西也是口部欲望的满足方式。在紧张、寂寞、焦虑时,也会表现为无意识地咬东西。大人不必刻意夺去他手上的东西,要设法转移其注意力。 3、宝宝在学会走路之后,交往的需要快速的发展起来。但是,由于言语贫乏,又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常常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来引起同伴的注意,以此实现交往和表达意愿的目的。
心理性原因:1、咬人是一种发泄:当他的心理感到不满时,就要通过咬人来发泄出来。可以让宝宝多玩安静的游戏,或者尽可能保证宝宝睡眠的充分。2、出于好奇的模仿:宝宝的好奇心总是特别强烈,当他们看到其他人咬人时,会觉得是件很新奇的事,于是自己也会尝试着去咬人。要明确地告诉宝宝,咬是不好的行为。当看到宝宝有咬人的倾向时,就要用话语或眼神严厉地制止,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不希望他这样做。3、当宝宝感到有压力、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会咬人习惯性的咬人也说明宝宝正处于一个艰难的适应期。断奶、环境因素等都是可能引起他不适的因素。父母给予特别的关注,就足以把宝宝咬人的倾向消弥在萌芽状态了。如伴其他不适,建议就诊!
不睡午觉,只要有得玩,他都不会想睡觉。经常都是累得趴下了,他才睡下。
晚上不肯早睡,总是要闹到晚上11点左右才能睡觉。
不爱早睡、不睡午觉
到下午5点别给他睡,跟他玩,这样坚持几天,给他养成早睡的习惯。哄觉时,可以放点音乐,帮宝宝催眠。和宝宝一起做睡前的“准备活动”:发挥热水澡对宝贝的催眠功效;浴后拉上窗帘、用小灯代替大灯,家人降低说话的声音;讲睡前故事或妈妈宝宝共读一本书,时间控制在15分钟之内。在履行了这一套程序之后,宝宝宝自然知道自己该睡觉了。晚睡习惯要慢慢调整,可以每隔四五天或一个星期,就把宝宝的睡觉时间往前提20分钟,逐渐接近目标睡眠时间。
白天睡觉时不要拉窗帘,不然他黑白颠倒了。睡着了不要弄得一点声音也没有,这样以后很难带的,大人可以照做事,只是声音略微放轻点就可以了。1个小时的长度是比较合适的。睡眠不足不能靠午睡来弥补,否则会拖延宝宝晚上的睡眠。
宝宝不想睡觉,还因为他还没有玩够,还想继续他的探索活动。这种情况下,需要与宝宝讲清楚,该做什么了,为什么要这样做,随着宝宝的发育这种情况会好转的。大人也要以身作则,因为宝宝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成人的行为对宝宝来讲,就是标准的。
宝宝也有个体差异,有的宝宝精神头就很大,不爱睡觉。
意思就是对孩子坏习惯的原因的介绍,现在应该知道了,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宝宝脾气暴躁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遇到宝宝脾气非常暴躁的时候, 一般会选择用呵斥甚至打骂的方法,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而且还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一个身心健康问题,所以说希望大家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千万不能够粗暴对待。
冷处理是最有效的办法。似乎有小子天生就会发脾气,傻赖,坐地上,这时大人一定不要着急,更别责骂,也不要去理会,先走开。孩子见没人理会,过一会自然就好了,这时大人再加以正确引导,讲讲道理。
这种坏习惯最怕是老人惯的,它们一看到孩子生气,就会马上去哄,一坐地上,就会马上去抱,要什么就给什么,那就会促成孩子坏脾气的养成。吃饭也尽量别追着,就算孩子走远了,大人尽量想法让它自己走过来再继续吃。
美白面膜可以放冰箱吗
一般来说,美白面膜不需要放冰箱,放在避光的阴凉处就可以了。
许多人习惯把面膜放进冰箱,敷面膜的时候会特别冰爽,这实在是个坏习惯。原来,从极热到极冷的转换中,所享受的短暂舒服是以皮肤受到的巨大刺激为代价的。
儿童保健养生有哪些原则
戒掉睡前吃点心的习惯
大多数学龄前的孩子都有睡前吃点心的习惯,虽然说宝宝的肠胃发育还未完善,吃点心可以避免孩子过度饥饿。但是孩子一旦养成了睡前吃点心的习惯就必然会增加胃的负担,引起营养过剩,变成“小胖子”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也非常不利。另外睡前吃点心也会对孩子的神经中枢产生影响,再加上一些孩子没有刷牙的好习惯,这样蛀牙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因此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要注意戒掉其吃点心的坏习惯。
科学的饮食习惯
现实生活中多数孩子都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事实上对于孩子而言这些坏习惯也是可以慢慢改掉的。建议宝妈们日常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的饮食方式督促孩子均衡饮食,同时在春季还建议多食用一些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原则上应以当季的果蔬为首选。
预防过敏
春季如果要带孩子到外郊游则要注意是否会引起过花粉过敏,另外建议过敏体质的儿童在春季最好减少外出的时间。
哪些习惯危害宝宝的安全
坏习惯1:让宝宝自己爬楼梯
原因分析:现在家庭中楼梯越来越多,一不注意,宝宝就摸爬到楼梯上,极易造成滚落下来。因此,最好在楼梯处装上安全栏杆,防止婴儿攀爬。
坏习惯2:床上婴儿不用看
原因分析:床铺、沙发椅:成长快速的婴儿已会翻身,如让孩子在沙发或床上睡觉,不要只留下单独一人。最安全的是装好围栏的婴儿床。
坏习惯3:喜欢家中设置玄关
原因分析:家中设置玄关的父母要特别注意爱爬的宝宝,有时孩子会从那一格小小的楼梯上摔下而撞到头部,最好用围栏挡住,让孩子无法进入。
坏习惯4:忽视使用安全插座
原因分析:如果把手指或物品插入插座,就有触电或短路的危险。市场上有卖安全插座和插座挡板,有小宝贝的家庭可考虑更换。
坏习惯5:未安装安全挡门器
原因分析:手指被门夹住是婴幼儿常见意外之一,在开关门时须先确认孩子的方位,为保险起见也可安装安全挡门器。
坏习惯6:放纵孩子在厨房嬉戏
原因分析: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在厨房 里得到满足。但厨房里的器具样样都危险,在孩子未满3岁前,应尽量避免让孩子进厨房,更不可带着孩子炒菜、做家务。
坏习惯7:单独放孩子阳台玩耍
原因分析:别让孩子单独在阳台玩耍,最好在阳台门口加围栏,使孩子无法通过,此外,绝对不可在阳台上有垫脚的东西,以防万一。
坏习惯8:柜子用完不锁
原因分析:孩子很容易被玻璃装饰柜子里的东西所吸引,但如果孩子自己去打开,就很容易被玻璃门夹住手。最好锁上柜子,不让宝宝轻松打开。
坏习惯9:桌子没有防护
原因分析:现在市面上有出售各种边角防护套,因此可把家里有角的东西套起来,以免孩子撞伤或擦伤。但当孩子想拿到桌子上的东西时,就会去拉桌布,很容易被砸到或被热食烫伤,最好不要在桌上铺桌布。
坏习惯10:带宝宝逛街
原因分析:一些父母喜欢带着宝宝一起逛街。用婴儿小推车带宝宝出门很方便,但小推车的高度正好让宝宝处于汽车尾气排放最密集的区域,汽车尾气里含有铅等有害气体。如果经常长时间逛街,宝宝就像一个流动的小“吸尘器”,这无疑会伤害到宝宝的健康。在马路上、商场和大型超市里,人多嘈杂,细菌繁多,宝宝抵抗力本来就弱,很容易感染细菌,导致疾病发生。比如,宝宝容易罹患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怎样制止孩子的坏习惯
1、从点滴做起
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其实很多好习惯都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上,如小朋友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不丢三落四、做事有条理、观察细致等。小朋友做事情,很多时候都是凭着一时的热情,做得很好,但最后一般都会不了了之,此时爸爸妈妈们就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小朋友把事情做完,不能让他们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2、目标具体化
对于任何小朋友来说,长远的大目标,都是感觉那么得遥不可及,如果将这个长期的大目标,变成无数个短期、具体、明确的小目标,效果便会好许多。比如说明明刷牙习惯的培养,最终的目标是每天刷牙两次,晚上刷牙要使用牙线和漱口水,那么爸爸就帮明明从一点一滴做起,先是养成晚上洗澡之时刷牙的习惯,然后再是增加早晨起床的刷牙,再是增加牙线和漱口水,最后就是放手让小朋友自己刷,可以说是历时很久才将这个好习惯培养起来。
3、注意第一次
无论何事,爸爸妈妈都非常注意明明的第一次,第一次做的好,第二次就容易做的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容易做错。第一次做得好,爸爸妈妈给予明明鼓励;第一次如果做得不好,那么一定要随时纠正,以免坏习惯的养成。很多时候,习惯的好与坏就是在一念之间,如果明明的第一次做错了,而爸爸妈妈没有为其指出,那么对于还没有是非观念的小朋友来说,错的就是对的,坏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4、保持连续性
好习惯的培养也是讲求连续性的,哪是再小的小事也要坚持原则。妈妈与明明打了无数次的洗手大战,妈妈的要求是“不洗手就不能吃饭”,而明明则是“不要洗手,不要吃饭”,此时的妈妈坚持原则,不吃就饿着吧!而且,为了养成饭前、便后、出门玩回来都要洗手的好习惯,不论任何情况,都是要坚持的,不能因为玩回来洗了手,然后紧接着小便就可以不洗。
5、要求统一性
对于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小朋友是最会钻空子的,因此在习惯的养成方面,所有的家庭成员一定要统一观点和坚持要求。自从添加辅食的第一天起,明明吃饭就是要坐固定的位置(先是餐椅再是普通小椅子),不允许边吃边玩,并且餐桌上是不允许有玩具的,妈妈对明明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要求的,那么妈妈不在之时、爸爸的要求也一定要如此。
6、积极的鼓励
小朋友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时候是因为小朋友的意志力不够而出现反复;因此,如果小朋友做到了,那么爸爸妈妈就应该给予及时而积极的鼓励。妈妈是想明明养成餐后自己将碗盘送入水池的习惯,但很多时候小朋友因为贪玩而做不到,妈妈给予充分的理解;而小朋友如果主动做到了,妈妈一定会将明明大加鼓励与赞许一番。
不能说明明没有坏习惯,而只能说,妈妈不但好习惯“立”的正确,而且坏习惯“破”的及时。家庭是小朋友的第一课堂,爸爸妈妈是明明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爸爸妈妈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明明,而且这种影响也是最直接、最深远的,习惯教育是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的,要求小朋友“做”与“不做”的前提,是爸爸妈妈首先要以身作则。
孩子生活中坏习惯的形成原因
Baby该到睡觉时间,怎么哄就是不睡,甚至哭闹;正餐不吃爱吃零食;怎么纠正就是改不掉吸奶嘴、吸手指头的习惯;玩具总是丢满地,不会爱惜……孩子生活上,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如果不适当纠正,可能影响到孩子未来人格发展。
Baby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不管是大人、同伴、喜爱的玩偶或是电视节目,孩子很容易被其所吸引,进而模仿。生活中孩子有些不当的行为习惯,大部分是受到周围人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所影响,特别是父母亲。这些看似不太严重的行为,却造成家长和孩子间相处困难,甚至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养成造成困扰。
Baby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不趁孩子还小时纠正,将可能影响他未来人格发展。父母在帮助幼儿改正坏习惯时,要先了解幼儿这些行为习惯背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方、寻求解决方法,让孩子能逐渐远离这些不良习惯,使家长和孩子间的相处能更加的顺利。
由模仿养成习惯
Baby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在谈论,为什么别人的宝宝都会乖乖吃饭、睡觉、收拾玩具……可是我的宝宝怎么教都教不好,总是要弄到破口大骂、生气,才可以解决。
Baby成长中的幼儿,在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和习惯是很普遍的。根据调查发现,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除了由模仿而来外,绝大部分还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习惯的养成。
幼儿易出现的坏习惯
Baby在此列出一般幼儿容易出现的坏习惯和行为、形成原因、对幼儿人格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的方法,提供父母在育儿时参考。
(1)不良的睡眠习惯
种类:半夜惊醒哭泣、睡觉前和醒时哭闹不休、要大人陪才肯入睡、拒绝睡觉
原因:
⒈生病,如发烧、腹痛所引起的睡眠障碍。
⒉房间环境不佳,如太冷、太热或太亮导致孩子哭醒。
⒊对睡眠产生恐惧。
⒋睡前活动太激烈或吃太多东西。
⒌午睡睡太多。
⒍家长本身有晚睡习惯,也造成孩子睡眠时间不固定。
对孩子人格影响:
⒈拖延、不守时
⒉精神不佳、情绪不稳定、爱闹脾气
⒊依赖心、没安全感
解决方法:
⒈睡前做一次检查,可摸摸孩子额头、手脚、尿布,确定孩子身体状况。
⒉改善房内环境,夏季房间内,一般维持在25℃~27℃,在睡前就调节好室温。平日保持房内空气畅通,不要盖太厚被子或穿过多衣物睡觉。
⒊如果怕黑,可在房里留一盏灯,将孩子抱在怀中,陪孩子入睡,培养愉快情绪。
⒋睡前避免活动量大的兴奋游戏,不说可怕的故事,情绪平稳有助于入睡。
⒌睡前不吃油腻、难消化食物。父母由于工作关系,有吃宵夜的习惯,也间接养成孩子吃宵夜。饱餐之后不但难以入眠,胃部刚接纳食物,促使血液集中至胃部,此时入睡不仅食物尚未消化,更容易使幼儿发生腹部不适情形。
⒍营造愉快的睡眠气氛,如在旁边说故事给孩子听、播放轻柔音乐、调整灯光等。
⒎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要让大人生活影响孩子。
⒏亲吻孩子脸颊,让孩子感觉妈妈的爱,愉快地入睡。种类:不想吃饭、吃饭吃得很少、不肯自己吃饭、边吃边玩、吃饭时间很长、吃得满桌都是……
(2)不良的进食习惯
原因:
⒈孩子本身体质关系,本来食量就很小。
⒉家中常准备一些饼干、糖果、饮料、蛋糕等食物,只要孩子肚子饿就立刻给他吃,到了正餐自然就吃得少了。
⒊身体不舒服,如发烧、泻肚子、肚子痛、牙痛……所以不想吃饭。
⒋想引起父母注意,故意产生反抗心理。
⒌白天活动量不够,体力没地方可发泄,食欲自然不好,吃的也就少。
⒍模仿父母进食习惯,如父母爱吃零食、吃饭慢吞吞、用餐不正常等。
⒎菜式变化少,孩子没有食欲。
对孩子人格影响:敷衍、不专心
解决方法:
⒈体型小的孩子,食量就小,勿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只要孩子体重发育按正常标准增长、身体健康,都是没关系的。
⒉改变在家中摆放零食的习惯,及在餐前对零食加以控制。孩子没零食吃,自然在正餐时就会食欲大开。
⒊察看孩子是否身体不适影响食欲,给予适当治疗,并依照医生指导给予适当食物。
⒋孩子自一岁到三岁,反抗心较强,对于孩子的反抗行为,父母不必太担心孩子暂时不想吃饭的情况,也不要急着要求进食,以免养成孩子以此方式要挟父母的不良习惯。
⒌白天父母不妨抽空带孩子去做些户外活动,如滑滑梯、跑步、捉迷藏等一些游戏,让孩子消耗过剩体力,就会想要多吃食物了。
⒍父母的行为、举止习惯会影响孩子,做孩子好榜样,才能改正不良进食习惯。
⒎多变化各种不同菜式,让孩子觉得新鲜、有趣,促进食欲。
⒏营造良好的吃饭气氛,让吃饭成为一种美丽的期待。
这些坏习惯会让孩子变笨
甜食过量。研究发现,甜食吃得太多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大脑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影响食欲,减少对蛋白质等营养的摄入,影响大脑发育。
长期饱食。日本的研究发现,进食过饱不仅会让大脑供血减少,大脑中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诱发脑动脉硬化,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
忽略早餐。早餐如果摄入太少或不吃早餐,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很容易导致大脑营养供应不足,甚至造成损害。此外,有研究发现,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上课时思维时间普遍较长,而单纯食素的孩子精力下降则相对较快。
少言寡语。大脑中负责语言的区域,同时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因此,经常说话,能起到锻炼大脑、促进大脑发育的作用。生活中最好养成爱说爱笑的好习惯,沉默寡言或刻意装“冷酷”,脑子可能也会变慢。
带病用脑。在身体不适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特别是对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生病了一定要保证休息。
不愿动脑。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不愿动脑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笨。让孩子从小练练脑筋急转弯、下棋等,会受益一生。
环境单调。美国心理学家发现,在单调、缺乏刺激的环境下生长的婴儿,智力发育要迟钝3个月。光线、音乐等丰富多彩的环境,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睡眠不足。睡眠是消除大脑疲劳的主要方式。婴儿睡眠少,将直接影响今后的发育、智力和学习,甚至引发多动、好斗、易怒等行为问题。
别让坏习惯影响孩子身高
1、细嚼慢咽
快吃食物会给胃增加负担,导致消化吸收障碍,甚至引起胃肠疾病。
2、碳酸饮料要少喝
有资料表明,偏爱饮用碳酸饮料的儿童有60%因缺钙影响正常发育。特别是可乐型饮料中磷含量过高,过量饮用导致体内钙、磷比例失调,造成发育迟缓。
3、含盐分高的食品要尽量少吃
各种腌制食品和香肠,以及熏肉等盐分较高,又是熏制食品,对胃肠黏膜有较大的刺激性,而且这类食品中维生素含量很低,对孩子成长也不利。
4、对各种糖果、甜饮料说不
吃糖过多会影响体内脂肪的消耗,造成脂肪堆积,还会影响钙质代谢。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吃糖量如果达到总食量的16%~18%,就可使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妨碍体内的钙化作用,影响长高。
另一方面,营养学术语中有“虚卡路里”的说法,即毫无营养的热量。过量饮用含糖分多的饮料,会扰乱消化系统,以致影响正常进食,造成营养不良。
5、饭后休息一小时左右
饭后让大脑和全身都休息一下,对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是很重要的。
6、吃饭时少喝水
吃饭时喝很多水会冲淡胃中的消化液,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饭前喝水会降低食欲,所以要尽量避免。而饭后喝适量的蔬菜汤或牛肉汤等,会对长个有利。
7、愉快地用餐
在愉快的气氛中进食,脑的中枢神经也会变得积极,使得循环系统和其他器官能积极配合消化系统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8、拒绝“垃圾食品”的诱惑
油炸食品、膨化食品、腌制食品、罐头类制品由于在制作过程中营养损失大,又使用了各种添加剂,如香精、防腐剂、色素等,虽然它们提供了大量热量,但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却很少,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可导致儿童营养不良。
5个坏行为惯出孩子坏习惯
1.孩子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源于父母的过度表扬或批评。
适当的表扬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论的影响,平时喜欢无原则的表扬孩子,结果导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识,过分看重别人的评价,每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扬,否则就拒绝去做。同样,过度的批评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错时,家长需要有分寸地指出其错误在哪里,从而帮助其吸收教训,改正缺点。
2.孩子固执、任性,源于父母过于民主。
有很多家长,尤其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于“晓之以理”,结果是理没谈成,孩子却被惯坏了。原因是孩子(尤其是年纪较小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依赖父母的指导,如果对其过于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宠坏,使其变得固执、任性、为所欲为。因此,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带有强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错屡教不改,源于父母滥用奖励、缺少惩罚。
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为了帮助其明辨是非,父母应该在平时养成奖惩分明的习惯。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观念,而另一些父母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只习惯于使用奖励,从来不惩罚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孩子如果犯了错误,适度的惩罚是应该的。
当然,惩罚并不专指打骂、责惩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达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适当的场所或时间滥用奖励,也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孩子在墙上乱画画,本来父母只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奖励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墙上画,明天给你买个新玩具。”显然,这种方法会纵容孩子今后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从管教,源于父母间的教育意见不统一。
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聪明的父母会避开孩子单独商讨,以求在达到意见的统一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沟通而对教育子女的问题固执己见,甚至在孩子面前公开吵架,这种现象的直接危害是让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注意保持意见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让。因为如果孩子认同了父母某一方说了算,日后当这一方不在场时,另一方将很可能无法说服、管教孩子,从而给正常的家庭教育带来人为的障碍。
5.孩子缺乏自信,源于父母的盲目扼杀和过分保护。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像老母鸡护小鸡似的整日将子女庇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连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舍不得让他们做,甚至将子女的活动范围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内。这种过分的保护,严重干扰了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难、缺少自信、优柔寡断,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责任心。
与此相反,有些父母则总是主观地否定孩子的言与行,喜欢拿别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甚至用过高的成人化标准要求孩子。长此以往,就会将孩子的积极性、上进心盲目扼杀,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无情的摧毁。
三大家庭因素造成孩子坏习惯
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
(一)模仿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
(二)重复
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
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
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
“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
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期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
(三)纵容
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
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
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
远离坏习惯,养成终生受用的好习惯,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较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实吗?
吃饭时看电视如何改正
孩子的习惯是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当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刚刚出现苗头时父母最好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时纠正起来比已经形成习惯后再改正要容易得多。这个习惯已经影响了他的进食,改正的方法就是坚持原则,坚持不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刚开始孩子肯定会哭闹,甚至不吃饭,父母不能因此而改变原则,要自始自终温和地坚持。切忌经不住孩子的哭闹儿放弃原则,这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哭闹就能达到目的,从而强化孩子的坏习惯。在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时,父母的态度需要既坚决又温和,坚决才可能纠正得掉,温和则让孩子不会感到受到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