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吃鱼生虾生引发胆管癌

吃鱼生虾生引发胆管癌

多数胆管癌患者无疼痛,误诊率较高

绝大多数胆管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皮肤、巩膜黄染,而且呈进行性加重、加深,多数患者无疼痛,误诊率较高。根据癌肿不同生长部位,胆管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胆管中部癌和胆管下端癌。无论哪种胆管癌,早期并没有典型症状。只有很少部分胆管癌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体重减轻、皮肤瘙痒、食欲不振等。

临床发现,胆管癌发病人群以50~70岁的老年人居多,男性高于女性。因此,处在此年龄段且出现腹痛、腹胀、皮肤瘙痒,甚至是黄疸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筛查,一般排查胆管癌必做以下四项检查。

1、腹部B超:该检查具有无创、方便、费用低、可重复检查等优点,是诊断胆管癌首选方法。

2、腹部CT:腹部CT对肝门部胆管癌诊断优于B超,可显示出胆管肿块部位、大小、局部扩散、血管有无侵犯、胆管扩张程度及腹水等。

3、核磁胆道造影(MRCP): 该检查属三维立体成像,可显示胆道全貌,在判断肿瘤位置、大小、形态上更直观。

4、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PTC检查可动态观察造影剂在胆道内流动及分布情况,判断胆总管下段开口有无梗阻,对部分梗阻还是完全梗阻诊断较CT准确。对区分肿瘤、结石还是炎症引起的胆道梗阻价值较大。

生鱼片中的寄生虫

许多人喜欢吃“鱼生”,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食肆也以“鱼生”鲜美招徕食客,更有人以讹传讹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其实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叫做囊蚴,具有厚厚的壁的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易杀死在鱼肉中的囊蚴,就是把厚度约2-3mm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三秒钟才能将囊蚴杀死。

因此,吃“鱼生”,吃用酱料拌过的生的鱼片,或者打边炉时生鱼片煮的时间不足,都不能杀死肝吸虫囊蚴,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的。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轻者可暂时无症状,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部分出现胆囊炎、胆道梗阻,少数人会发展到肝硬化。

胆管结石什么情况最严重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的一种类型,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枝胆管内的结石。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肝外胆管结石并存。一般为胆红素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常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本病可引起严重并发症,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肝内胆管结石常并发胆管梗阻,容易诱发局部感染及继发胆管狭窄,使结石难以自行排出,病情迁延不愈。

通常情况下,当疾病发生并发症的时候,就是代表疾病已经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了,如果在这个阶段的治疗效果不好的话,是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的。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包括全身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慢性胆管炎和胆源性肝脓肿,多发性肝胆管狭窄,肝叶纤维化萎缩,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功能失代偿,以及与长期胆道感染和胆汁滞留有关的迟发性肝胆管癌。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慢性期并发症既增加了手术的困难,也影响手术效果。

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急性期并发症主要是胆道感染,包括重症肝胆管炎、胆源性肝脓肿及伴随的感染性并发症。感染的诱因与结石的梗阻和胆道的炎性狭狭窄有关。急性期并发症不仅死亡率高,而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

胆管癌术后如何做好护理工作

1、腹腔大出血

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后容易引发胆肠吻合口出血而造成腹腔内活动性大出血,引流鲜血大于200ml/h。出现此鲜血后,因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2、胆瘘

肝门部胆管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肝叶切除肝创面胆管处理不当或肝内胆管分别与空肠吻合,胆汁瘘减少;也可以在经肝引流管穿出肝表面处。

3、肝功能衰竭

肝脏储备功能差的患者在手术后肝功能出现黄疸加重、烦躁不安、嗜睡等肝功能衰退的表象,严重甚至出现感染并有可能导致死亡。此外病人家属应多为病人准备保肝护肝的食物,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4、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继发于重度黄疸。多为病人准备养肾的食材。

胆管癌术后护理工作不能忘饮食与保健

胆管癌患者的术后在饮食选择上应易消化。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不吃或少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如果因口感需要可适当用一些橄榄油来烹制食品。

胆管癌患者的术后饮食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满足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养成规律进食的习惯,并且要做到少量多餐,以适应胆管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

此外,由于胆管癌患者在术后身体受了很大损失后,体质虚弱。通过服用具有抗肿瘤,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中药,达到预防复发,加快恢复的作用。提取自中药的人参皂苷Rh2,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的功效,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扩散,诱导癌细胞凋亡,逆转癌细胞的异常分化的功效,达到控制手术后复发、转移的情况的发生。

肝吸虫危害及预防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西横县的零先生吃了20多年鱼生,现在查出得了肿瘤,零先生患病肝脏上手术切除的部分,通过肉眼就可看到上百条如同瓜子仁状的肝吸虫,而它们是零先生吃鱼生进入到肝脏内的。消息一出,立即让很多爱吃生鱼片的食客们大惊失色,但也有部分食客表示只吃过一两次鱼生,在得知肝吸虫的危害后,就一直犹豫自己该不该到医院检查,“我只吃了一两次,应该不会那么倒霉被感染吧。”像这样抱侥幸心理的食客并不少,而实际上只吃一片鱼生都有可能感染肝吸虫,区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所曾经做过实验,将指甲盖大小的生鱼片用消化液进行分解后,发现了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的肝吸虫囊蚴。

近年来,在武鸣、横县、宾阳等地的肝吸虫病监测结果显示发病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2006-2010年,武鸣县的监测显示:肝吸虫感染率近50%。相对上世纪90年代的31.80%增加了1.5倍。横县从1992年的14.4%上升至2002年的28.78%,2011年基线调查为53.54%,平均10年近2倍递增。2012年,疾控部门在横县8个乡镇进行局部调查,男性的感染率达到了71.33%,女性的感染率达到了34.06%,也就是说,在这8个乡镇里,10名男性中就有7名感染了肝吸虫。

广西区内肝吸虫病的高发与广西的地域与饮食习惯有关。春末夏初,广西邕江流域沿江两岸和以南宁为中心周边的居民均有吃鱼生的习惯,其中横县鱼生名气最大,广西旅游部门把横县鱼生列为广西“十大名菜”之一。除了横县鱼生名气大之外,扶绥县、玉林等地还曾举办鱼生节,吃鱼生在广西很是时髦,一些原来不吃鱼生的地方桂林、柳州也出现鱼生馆。然而鱼生馆的扩张也方便了肝吸虫病的传播。而感染率的快速上升,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吃鱼生的人越来越多。10多年前,当地人只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时才能吃到鱼生,现在是想什么时候吃都能吃到。

人会感染肝吸虫,是因为吃了带虫的鱼。鱼的健康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有调查显示,在邕江里的鱼,肝吸虫带虫率约为10%。因此,从水系分布来看,邕江流域居民的肝吸虫病感染率最高,其次是左江流域。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野生淡水鱼比养殖的鱼更安全,但事实却恰好相反。据了解,从监测结果看,河里的鱼肝吸虫感染率要高于养殖的鱼。有观点认为,这可能与水体的清洁有关,比起养殖场所,河流、水库等大环境的水体难以彻底清洁,更容易滋生寄生虫。

肝吸虫“囊蚴”进入人体后,成虫会从囊壁中破壳而出,在肝胆管“安家”,在人体里存活的时间可达到20-30年。其实,用90℃的热水,几秒钟就能杀死肝吸虫的幼虫,可是吃货们偏偏就爱那一口生鲜。因此,老食客们总结出一套“杀虫吃法”:吃鱼生时要喝高度白酒,蘸芥末,嚼大蒜,实在不行喝点醋。疾控人员为此专门做过实验,用52度的白酒、大蒜、酱油、芥末、醋等,把肝吸虫幼虫泡在里面,两小时后依然存活着。这是因为囊蚴的外面有一层囊壁,把幼虫给保护起来了,酒、醋、辣椒等很难渗入虫体,所以起不到杀虫的作用。

肝吸虫的危害性主要是患者的肝脏受损。病变主要发生于肝脏的次级胆管。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感染严重时在门脉区周围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萎缩变性,甚至形成胆汁性肝硬化。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轻度感染时不出现临床症状或无明显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时,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包括发热、胃痛、腹胀、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肝区痛、血液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状不很明显。临床上见到的病例多为慢性期,患者的症状往往经过几年才逐渐出现,一般以消化系统的症状为主,以疲乏、上腹不适、食欲不振、厌油腻、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头晕等较为常见。常见的体征有肝肿大,多在左叶,质软,有轻度压痛,脾肿大较少见。严重感染者伴有头晕、消瘦、浮肿和贫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华支睾吸虫后,临床表现往往较重,死亡率较高。除消化道症状外,常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浮肿、肝肿大和发育障碍,以至出现侏儒症。

因此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到医院去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由于大便检验的局限性,虫卵不容易找,所以患者和检验师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只有找到肝吸虫卵才可以确诊肝吸虫病,也可通过B超、CT等辅助检查确诊。患上肝吸虫病不要自己买药治疗,应该到医院去找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在日常生活中为了预防肝吸虫病我们就一定要注意:1、不吃“鱼生”,即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2、家庭主妇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3、厨房里的生、熟厨具一定要分开使用。

胆管结石更易发生胆管癌

1.胆管结石和胆道感染约1/3的胆管癌患者合并胆管结石,而胆管结石患者的5%~10%将会发生胆管癌,一般认为是肝胆管结石对胆管壁的长期机械刺激以及所引起的慢性胆道感染和胆汁淤积等因素导致胆管壁的慢性增生性炎症,继而引起胆管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病理学观察发现,胆管黏膜上皮的不典型增生可逐渐移行成腺癌。

2.华支睾吸虫在东南亚,由于吃生鱼感染肝吸虫者导致胆道感染、胆汁淤滞、胆管周围纤维化和胆管增生,是导致胆管癌发生的因素之一。如果有吃富有亚硝酸食物习惯的地区,更增加诱癌的可能。

3.胆管囊性扩张症已有报道2.8%~28%的患者癌变,囊肿内结石形成、细菌感染,特别是由于汇合部发育异常导致胰液反流,是导致癌变发生的主要原因。

4.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的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特点为肝内外胆管弥漫性炎症、狭窄和纤维化,胆管进行性破坏,最终导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一般认为是胆管癌的癌前病变,大多数病人在诊断为后的2年半内发现患有胆管癌。

5.致癌剂放射性核素如钍,化学物品如石棉、亚硝酸胺、dioxin、polychlorinated、biphenyls等,药物如异烟肼、甲基多巴肼、避孕药等等,都有可能是胆管癌的癌源。

6.其他已有报道结、直肠切除术后,结肠炎及慢性伤寒带菌者均与胆管癌的发病有关。另外肝内胆管癌还可能与病毒性肝炎有关。

晚期胆管癌的发病因素有什么

1.胆道手术史:胆管癌可发生在手术多年之后,可发生在不含结石的胆管,主要是慢性胆道感染导致上皮间变,常是在胆道内引流术后。

2.放射性二氧化钍:与钍有接触史的患者中,胆管癌的发病年龄较无钍接触史者早10年,其平均潜伏期为35年(接触钍后),且较多发生在肝内胆管树的末梢。

3.硬化性胆管炎恶变: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人患胆管癌的机会也高于一般人群,PSC亦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4.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国内部分胆管癌病人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5.K-ras基因突变: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胆管癌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率达77.4%,说明K-ras基因突变在胆管癌的发生中可能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此外,可能与胰液反流、胆汁淤滞、结石形成、胆管良性肿瘤恶变、肝脏干细胞的肿瘤样分化有关。均可造成对胆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刺激,进而诱发胆管癌。

胆结石反复发作易诱发胆管癌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胆管癌的发病率较消化道其他恶性肿瘤,如胃肠、肝等肿瘤少见,但预后较差。

胆结石是胆管癌的致病因素之一。临床证实,约有1/3的胆管癌患者合并有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肝内胆管肿瘤发病率约为2%~15%。为何胆结石容易诱发胆管癌?这是由于胆内反复出现的炎症、结石、寄生虫等长期在胆内摩擦,致使胆内细胞发生癌变。特别是胆结石反复发作时,可致胆管反复感染,出现炎症、黄疸等症状,更容易诱发胆管癌的发生。

胆结石不仅能诱发癌症的发生,还可能误导医生对胆管癌的诊断,干扰患者对胆管癌的认识。现在,有不少患者通过常规体检及早检查出胆管癌,或通过结石手术前体检发现。但是,仍有很多患者是在癌症中后期,因出现疼痛症状才发现患上胆管癌的。情况严重的,甚至误把胆管癌合并的结石当成是单纯的结石病,把食欲差、上腹部隐痛等明显早期症状误认为是胃病,以致延迟发现胆管癌。

有很多患者因为胆结石没有及时的治疗,或者治疗不规范从而引发了胆管癌,其主要的症状就是容易出现腹部不适,以及消瘦、瘙痒等症状。如果合并胆结石与胆管感染的话,还会出现发热等症状。其中多为无痛与发展较快的黄疸。

胆结石反复发作可诱发胆管癌

胆结石是常见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达10%左右。女性患者多见,尤其是较肥胖的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胆结石是胆管(胆囊)癌的致病因素之一。临床证实,约有1/3的胆管癌患者合并有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中,肝内胆管肿瘤发病率约为2%~15%。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恶性肿瘤,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胆管癌的发病率较消化道其他恶性肿瘤,如胃肠、肝等肿瘤少见,但预后较差。姑息治疗或未治疗平均生存几个月,很少超过1年,即使手术切除也很少超过5年。因此,胆管癌的防治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愈该病的关键。

胆结石是致病因素之一

为何胆结石容易诱发胆管癌?这是由于胆内反复出现的炎症、结石、寄生虫等长期在胆内摩擦,致使胆内细胞发生癌变。特别是胆结石反复发作时,可致胆管反复感染,出现炎症、黄疸等症状,更容易诱发胆管癌的发生。

胆结石不仅能诱发癌症的发生,还可能误导医生对胆管癌的诊断,干扰患者对胆管癌的认识。现在,有不少患者通过常规体检及早检查出胆管癌,或通过结石手术前体检发现。但是,仍有很多患者是在癌症中后期,因出现疼痛症状才发现患上胆管癌的,甚至有的患者误把胆管癌合并的结石当成是单纯的结石病,把食欲差、上腹部隐痛等明显早期症状误认为是胃病,以致延迟发现胆管癌。

表现:黄疸、食欲不振、瘙痒

胆管癌的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不适,以及不断发展的黄疸、食欲不振、消瘦、瘙痒等。如合并胆结石及胆管感染,可有发冷、发热等。如癌肿位于一侧肝管,开始常无症状,当影响至对侧肝管开口时,才出现阻塞性黄疸。胆管中部癌不伴有胆石及感染,多为无痛、阻塞和发展较快的黄疸。如是胆总管下端部肿瘤,则可触摸到肿大的胆囊。如肿瘤破溃出血,可有黑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贫血等表现。因为早期症状和结石病很像,许多患者会将胆管癌的早期症状误认为是胆结石病。

高危人群:积极防范胆管癌

临床上哪些人更易患胆管癌呢?目前,专家认为,下列人群需特别警惕:①中年以上的人,特别是肥胖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须进一步检查和治疗。②癌前病变患者,如胆囊腺瘤和胆囊腺肌增生症患者,需积极治疗癌前病变。同时,杜绝可能引起癌变的诱因,如长期进食高脂肪食物、酗酒等。③40岁以上患有胆结石,并长期反复发作,同时伴有炎症、黄疸等症状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胆管是否有癌变倾向。

醉虾可以保质多久 吸虫囊蚴有什么危害

如果人吃了含有肝吸虫囊蚴的海鲜,其囊蚴在人肝胆管内约1个月即可发育为成虫。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胀和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慢性重复感染的重症病人上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而且可出现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黄疸、贫血、消瘦和浮肿。儿童患者可伴有明显的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引起侏儒症。肝吸虫的寄生还可诱发胆管癌。

美味虽好,但健康更重要!食用海鲜请尽量煮熟煮透,避免病从口入。

胆管癌的原因

1、胆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因为临床上发现与胆管癌有联系的疾病均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汁酸的代谢产物)长期对胆道黏膜的刺激,导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2、胆管、胆囊结石 20%~57%的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结石,因而认为结石的慢性刺激可能是致癌因素。

3、溃疡性结肠炎有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管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0倍。伴溃疡性结肠炎的胆管癌患者发病年龄较一般者早20~30年,平均为40~45岁,常有长期的结肠炎病史,病人门静脉系统的慢性菌血症可能是诱发胆管癌和PSC的原因,病变多波及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致胆道癌可能与慢性门静脉菌血症有关。

4、胆管囊性畸形(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囊肿容易癌变已成为共识,先天性胆管囊肿病人胆管癌的发病率高达2.5%~28%,胆管囊性畸形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早20~30年。尽管75%的胆管囊性畸形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症状,但就胆管癌的发生来说,有3/4的患者是成年期出现胆管囊性畸形症状者。关于胆管囊性畸形导致胆管癌变的机制,有人认为胰管汇入胆管的开口异常高时,会使胰液反流入胆管引起胆管上皮恶变。其他可能导致恶变的因素有胆汁淤滞、结石形成和囊腔内慢性炎症等。

5、肝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感染也被认为与胆管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虽然华支睾吸虫多寄生于肝内胆管,但也可寄生在肝外胆管,虫体本身及代谢产物对胆管黏膜上皮长期刺激,引起胆管黏膜增生,产生瘤样改变、癌变。

皮肤发黄要警惕一种胆管癌

95%病人以黄疸就诊容易误诊为肝炎

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黄疸,且多为无痛性黄疸,95%以上的病人均以黄疸就诊。黄疸通常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但患者出现黄疸之前一段时间内可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厌油腻、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黄疸出现这些症状变得更加明显,而这些症状跟肝炎非常相似,所以看病时很容易被误诊为肝炎或漏诊。

同时,有少数病人可上腹痛、发热、畏寒、黄疸等胆管炎表现,也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有部分病人可以合并胆管结石。此时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看看肝内胆管是否存在癌变。

另外,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尤其是显著升高,也提示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

胆管癌的高发人群

刘超教授指出,由于胆管癌的发现不容易,大多数患者确诊并治疗时常常是疾病的中晚期。所以,胆管结石、肝吸虫以及丙肝病毒感染均是胆管癌的诱因,而这三种疾病在南方又十分常见,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应警惕胆管癌的发生。

此外,有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及饮酒者患胆管癌的危险性升高。胆管癌的发生还可能与职业、生活环境的恶化有关。职业研究表明,橡胶制造、金属冶炼、木棉生产、石油化工等职业患胆管癌概率较高;一些化学物质的接触(如联苯胺、亚硝胺、某些农药等)、药物的使用(如异烟肼、甲基多巴、口服避孕药等)都可能诱发胆管癌。

据了解,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首先是针对肿瘤引起的胆道梗阻;其次才是治疗肿瘤本身,因为胆道梗阻引起的肝功能衰竭及胆道感染是患者最早死因。手术切除肿瘤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因为在清除肿瘤的同时又解除了胆道梗阻;当肿瘤无法切除时,单纯胆道引流也是积极治疗方法,它虽不能根治肿瘤,但可延长生存期;传统的放化疗对肝门部胆管癌效果差,很少单独应用,而是应用于手术切除后或胆道引流后的辅助治疗。

胆总管癌临发病原因

胆管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已发现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道慢性炎症、感染因素 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胆管癌发生的基础,因为临床上发现与胆管癌有联系的疾病均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胆汁中某些物质(如胆汁酸的代谢产物)长期对胆道黏膜的刺激,导致上皮不典型增生。

2.胆管、胆囊结石 20%~57%的胆管癌患者伴有胆结石,因而认为结石的慢性刺激可能是致癌因素。

3.溃疡性结肠炎有报道,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胆管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10倍。伴溃疡性结肠炎的胆管癌患者发病年龄较一般者早20~30年,平均为40~45岁,常有长期的结肠炎病史,病人门静脉系统的慢性菌血症可能是诱发胆管癌和PSC的原因,病变多波及全结肠,溃疡性结肠炎致胆道癌可能与慢性门静脉菌血症有关。

4.胆管囊性畸形(先天性胆管扩张症) 先天性胆管囊肿容易癌变已成为共识,先天性胆管囊肿病人胆管癌的发病率高达2.5%~28%,胆管囊性畸形者发生癌变较正常人早20~30年。尽管75%的胆管囊性畸形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出现症状,但就胆管癌的发生来说,有3/4的患者是成年期出现胆管囊性畸形症状者。关于胆管囊性畸形导致胆管癌变的机制,有人认为胰管汇入胆管的开口异常高时,会使胰液反流入胆管引起胆管上皮恶变。其他可能导致恶变的因素有胆汁淤滞、结石形成和囊腔内慢性炎症等。

5.肝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 华支睾吸虫感染也被认为与胆管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虽然华支睾吸虫多寄生于肝内胆管,但也可寄生在肝外胆管,虫体本身及代谢产物对胆管黏膜上皮长期刺激,引起胆管黏膜增生,产生瘤样改变、癌变。

6.胆道手术史 胆管癌可发生在手术多年之后,可发生在不含结石的胆管,主要是慢性胆道感染导致上皮间变,常是在胆道内引流术后。

7.放射性二氧化钍 与钍有接触史的患者中,胆管癌的发病年龄较无钍接触史者早10年,其平均潜伏期为35年(接触钍后),且较多发生在肝内胆管树的末梢。

8.硬化性胆管炎恶变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人患胆管癌的机会也高于一般人群,PSC亦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

9.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国内部分胆管癌病人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二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尚待进一步阐明。

10.K-ras基因突变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胆管癌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率达77.4%,说明K-ras基因突变在胆管癌的发生中可能起比较重要的作用。

此外,可能与胰液反流、胆汁淤滞、结石形成、胆管良性肿瘤恶变、肝脏干细胞的肿瘤样分化有关。均可造成对胆管黏膜的慢性炎症刺激,进而诱发胆管癌。

相关推荐

壶腹癌要如何鉴别

由于本病有上腹闷胀不适,黄疸,有时并发胆道感染,血清淀粉酶升高,可误诊为胆管结石,但根据反复发作史,夏科氏三联征,波动性黄疸,影像学检查可加以区别,少数可误诊为传染性肝炎,可根据壶腹癌时AKP升高,转氨酶与血清胆红素发展不平行作出鉴别,也有误诊为胆管癌,肝癌的,可根据影像学胆管癌之胆管呈偏心性狭窄,肝癌时的特征性声像图及AFP升高与本病进行区别,有时易与胰头癌相混淆,但胰腺癌腹痛重于本病,B超,CT,等检查可见胰腺内肿块,临床上可进行B超,PTC,ERCP,CT,MRI等检查,结合症状,体征便可诊断本病,

​老年人适合什么

1、多喝酸奶防癌抗衰老 酸奶中的乳酸菌在肠道内能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对于防癌和抗衰老都有一定的作用。老年人活动减少,易便秘,而酸奶是一种防便秘的轻泻剂。酸奶还可以帮助体内胆固醇代谢,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酸奶能促使胃酸分泌,加强消化功能。但应注意,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不宜食用酸奶。 2、常虾皮保护心血管系统 虾皮富含蛋白质、钙、钾、碘、镁、磷等微量元素及维素、氨茶碱等成份,素有“钙库”的美称,能很好地保护心血管系统,对于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肌梗死有一定的作用。家常菜中的虾皮烧豆腐、虾皮烧冬瓜、虾皮萝卜

胆管癌能活多久

对于早期胆管癌能活多久,主要取决于是否及时采取了恰当的治疗手段。手术切除是早期胆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应根据癌肿发部位加以选择,例如未侵及肝实质之肝总管癌可行肝门部胆管、胆总管及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肝总管癌或汇合部胆管癌可行肝方叶或加部分右前叶切除及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早期胆管癌手术切除后的5年存率可达50%以上。 对于中晚期胆管癌能活多久,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是否得当及病人的身体状况。 鉴于放化疗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在中晚期胆管癌的治疗中也可合并人参皂苷Rh2进行治疗,以起到增

结石对身体有哪些危害呢

1、引起胆绞痛每年大约2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在没有症状的间歇期内,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当油餐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胆囊为排出其胆汁,不得不加强收缩。胆囊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便产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命危险。 、各类胆源性炎症过去,人们熟悉的只是胆结石、胆囊炎,如今胆管癌也很常见了,而胆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胆结石,这证明

胆管癌简介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把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也归入胆管癌的范畴,肝内胆管癌是位于二级胆管以上的肝内小胆管癌,在现有教科书仍将ICC放在原发性肝癌中阐述,事实上ICC无论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学和物学行为、临床表现和治疗上均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不同,而与肝外胆管癌相近。 因此根据部位将胆管癌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癌。 肝外胆管癌又分为肝门上段胆管癌,位于一级胆管至胆囊管开口处:中段胆管癌,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下

胆管癌的饮食禁忌

胆囊癌直接扩散胃及十二指肠,可引起胃幽门梗阻。胆囊癌的转移早而广泛,最常见的是肝脏转移。胆管癌指原发于肝外胆管的癌瘤,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细胞癌、胆囊癌和壶腹部癌,又分为上段胆管癌、中段胆管癌、下段胆管癌,主要表现有迅速进行性加重的阻塞性黄疸,体重下降、胆囊肿大、肝肿大及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畏食油腻等。而腹痛和急性胆管炎症状少见,临床难与胰头癌或壶腹周围癌鉴别。晚期可见明显消瘦、乏力及恶病质。 【宜】 (1)宜多具有抗胆道、胆管癌作用的食物:翅、鸡肫、荞麦、薏米、豆腐渣、猴头菇。 (2)

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已知的危险因素与慢性胆管炎症状态比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血吸虫感染或肝石症的有关。胆管癌已确定的危险因素有: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石症,异常的胆管—胰管畸形,胆总管囊肿,二氧化钍暴露,肝硬变,丙肝等。胆管癌可能危险因素有:华支睾吸虫感染,HIV感染,乙肝,胆—肠引流措 施,环境或职业毒素暴露,糖尿病等。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在西方,PSC是非常常见的原因。据报道8-40%的胆管癌患有PSC。PSC患者一中发胆管癌的危险性为9%-23%。然而,发胆管癌的危险性与 PSC的持续时

胆结石对人体的四大危害

胆结石对人体的危害 1、引起胆绞痛 每年大约20的"无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出现胆绞痛。在没有症状的间歇期内,结石在胆囊中漂浮不定,在这种情况下,病人没有任何感觉。当油餐后或在夜间,胆囊结石易卡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内,结石一旦嵌顿,胆囊里的胆汁流不出去,使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膨胀,胆囊为排出其胆汁,不得不加强收缩。胆囊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与收缩便产了剧烈的绞痛。这种绞痛常常是持续性阵发性加重,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命危险。 2、各类胆源性炎症 过去,人们熟悉的只是胆结石、胆囊炎,如今胆管癌也很常见了,而胆囊癌

介绍胆管癌的症状有哪些

胆管癌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消化道,患者可出现右上腹部不适感、恶心、呕吐、腹泻、黄疸、食欲不振等。大多数的胆管癌患者多因黄疸的发而前来就诊,可作为胆管癌的典型症状,临床约有90%的胆管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粘膜黄染现象。胆管癌症状的特征是无疼痛表现,可进行性加重加深。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胆管癌患者可表现为腹痛、皮肤瘙痒、消瘦、大小便颜色改变甚至发肝脏肿大或肝硬化等其他症状,具体表现如下: 胆管癌症状一:腹痛。约50%的胆管癌患者伴有右上腹部胀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症状,临床常因此与胆石症、胆囊炎相

胆总管癌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管癌的临床症状与其发部位、胆管阻塞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关。一般说来,位于肝内的胆管癌,或说是周边型的,并无特别症状,常仅有腹胀等轻微症状,除非已经侵蚀掉大部分肝叶,少有黄疸出现,但化检查则常可发现碱性磷酸腜等特别肝功能检验异常。这些外围型胆管癌的患者假使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会有不一样,譬如较容易有胆管感染,会有发烧、畏寒。也些病人会因急性胆管炎,接受手术被意外诊断出有胆管癌。若是胆管癌长在肝门部份,所谓肝门型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的胆管癌,常见症状会有腹痛,因为容易造成胆道阻塞,也会有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