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针灸是针灸哪里啊
耳鸣针灸是针灸哪里啊
耳和髎
定位:在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针灸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平放于桌上,常规消毒,避开动脉,在耳门前上方鬓发边缘动脉处取穴,取0.30毫米×25毫米亳针斜刺进针8-12毫米,用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捻转泻法,虚症用捻转补法),刺激稍强,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作用:耳部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且耳和髎为三经之会穴,故针刺耳和髎可达到疏散风热,补肾填精,濡养耳窍,聪耳止鸣的作用,故取得较好疗效。
风市穴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取穴,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针灸法:用75%的医用舅舅对医者和患者的相关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后,选取0.30毫米×75毫米的亳针,用夹持进针法缓慢直刺入2.0-2.5寸,进针后施行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待患者得气后,改用强刺激的子午捣臼法,以患者耐受为度,在得气感渐强的同时,施行迎随补泻手法(泻法),令针尖朝上,使得气感向患处传到,持续运针2-3分钟,然后停止运针,留针3分钟后再继续运针2-3分钟,如此操作3次,当患者自觉针感向上传到甚或隐约传入耳中时,则以导气法把亳针提至天部,摇大针迅速出针,在针刺过程中部加电,单纯以手法施术。
作用:风市为足少阳胆经的要穴,有疏风热,清胆火,通经络,理气血的作用,而耳鸣耳聋的主要病因在于胆火炽盛,脾肾亏虚或外感风热之邪,故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单选风市穴,配合适当的手法来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明显的疗效。
耳鸣针灸有效果吗
耳为宗脉之所聚,五脏六腑皆通过经脉直接或间接的与耳部有关,所以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疾病都可引起耳部听觉的异常。耳鸣内因多由恼怒,惊恐,肝胆风火上逆,以致少阳经气闭阻,或因肾虚气弱,精气不能上达于耳而成,外因每为风邪侵袭,壅遏清窍,亦有因突然暴响震伤耳窍引起者。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平放于桌上,常规消毒,避开动脉,在耳门前上方鬓发边缘动脉处取穴,取0.30毫米×25毫米亳针斜刺进针8-12毫米,用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捻转泻法,虚症用捻转补法),刺激稍强,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耳部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且耳和髎为三经之会穴,故针刺耳和髎可达到疏散风热,补肾填精,濡养耳窍,聪耳止鸣的作用,故取得较好疗效。
突发性耳鸣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体针治疗
《内经》有关耳聋耳鸣的治疗主要体现在针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结合辨证循经取穴,以针感传至内耳者佳。常规取听宫、翳风、中渚、颊溪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配太冲、丘虚;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肾气亏虚配太溪、关元;痰热郁结配丰隆、劳宫。郑兆俭对126例耳鸣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46例,有效7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9%。鄢路洲对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取主穴百会、人中、听宫、下关、翳风
2灸法治疗
灸法可使艾火热力沿耳道直达鼓膜及鼓室,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作用。马胜等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合生姜汁制成直径4cm,厚0。5cm的药饼,分别放于听宫、听会、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炷,每穴各灸6壮,治疗耳鸣,结果总有效率98。2%。
3电针治疗
樊瑾等用电针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为主穴,配合磁珠耳压耳穴神门、肝、肾、脾、皮质下、内耳等及听宫穴,治疗神经性耳鸣,总有效率为96%。张晓哲采用电针治疗耳鸣88例,取听宫、听会、翳风并在听宫、听会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40Hz,电流以耐受为度,与针刺组40例对照,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1。8%,针刺组为62。5%,疗效有显着性差异。
针灸对颈椎病的作用
针灸疗法用于颈椎病,而且效果非常理想,多采用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与经外奇穴:相结合,可消除或减轻颈椎病所引起的头痛头晕、颈部酸痛、活动不便、耳鸣、上肢麻木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气血不通则生麻木,可用中医药跟中医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对颈椎病的颈肩及上肢麻木、疼痛有很好的疗效。我国治疗颈椎病的针灸疗法有多种:有穴位刺激法,如电针、温针、隔药饼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针、铍针等等都应用于本病的治疗。国外针灸工作者多用毫针或电针治疗,日本学者还采用过隔姜灸。据国内外资料统计,针灸对颈椎病有效率在90%左右。
针刺翳风穴怎么操作
翳风的针刺技巧
取穴:坐位,耳垂根部后方凹陷,即下颌支后缘后0.5寸处。
简易取法:
1.将耳垂向后捺,耳垂的边缘即是本穴。
2.头侧向一边,领颈部胸锁乳突肌鼓起,该肌肉前,耳垂后凹陷中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下向内上刺向外耳道,与矢状面成60°。
进针深度:斜刺,从后外向内下方刺0.5-1.5寸(治疗聋哑病),或直刺0.5-1寸(治疗面神经麻痹和腮腺炎),留针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微痛。
作用主治
翳风穴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故具有舒肝利胆,通利三焦的作用,可祛风通络,开窍,调气降逆,《针灸大成》认为:“主耳鸣耳聋,口眼㖞斜,脱颌颊肿,口噤不开,不能言。”现代临床常用于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牙关不利,喑哑,腮腺炎,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中耳炎等。
注意事项
1.施针时病人以俯卧位或仰卧位为好,这样不仅有利于施针者的针灸操作,而且有利于预防晕针情况的发生。
2.一般针刺深度达到1.5寸时则不可再深刺,否则就有刺中迷走神经的可能性(迷走神经的位置较深,正常情况下不易刺到),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针灸的作用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它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针灸是中医十分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是很神奇的,那么针灸是如何发挥出它的作用,让病人得到治疗的呢?很多人对针灸的作用感到好奇,下面,专家就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针灸有什么用。
由于西医药在对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较大的缺点,那就是它通常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所以很多人更信赖中医的治疗,针灸也是常见方法之一,那么,针灸的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1、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2、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病发生的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以上就是专家为我们介绍的针灸的作用,可见针灸是可以对疾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的,当然,针灸并不像我们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简单,只需简单的扎上几针就可以了,这其中涉及的有很多,单是穴位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因此在选择针灸治疗时应让有资质的中医师进行。
神经性耳鸣能否针灸吗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方法有很多,如:电针治疗、体针治疗、灸法治疗、耳穴治疗、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之前介绍的电针治疗神经性耳鸣,你还记忆犹新吧?下面介绍的是体针治疗。
主穴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外关,配穴辩证取穴:风邪侵袭加迎香、合谷、曲池、风池,肝胆火逆加太冲、丘墟、阳陵泉、侠溪,痰火壅结加劳宫、丰隆,气滞血瘀加合谷、血海,肾精亏虚加太溪、然谷,肾元亏虚加肾腧、关元,脾气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心脾血虚加神门、三阴交。用捻转补泻法,主穴平补平泻,配穴每次选2~3个,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另外,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作体穴按压可用治疗耳鸣耳聋,近取翳风、听会,远取中渚,太溪、肾腧穴,肝胆火盛配太冲、丘墟,风邪外袭配外关、合谷,肾虚配关元、命门。选3~4个穴,用王不留行籽、菜籽、绿豆、磁珠等用胶布固定,压迫刺激,每隔4~6小时按压几分钟,10天为一疗程,2~3疗程可见效。
在乎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耳朵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耳朵,神经性耳鸣是一种耳朵疾病,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神经性耳鸣的针灸治疗方法。
前谷的位置图片 前谷穴刺灸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仰掌,握拳,第5掌指关节前,有一皮肤褶皱突起,其尖端即是本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清心明目,聪耳理气。
主治:耳聋,耳鸣,咽肿,热病,产后无乳,手指麻木,腮腺炎。
如何治疗中耳炎导致的耳鸣
久治不愈造成严重的耳鸣将会妨碍正常的听觉,导致各种听觉障碍,例如感觉神经性耳聋时常伴随出现。目前治疗方法担心使用西药对身体有副作用,中药又疗效慢,治疗起来就觉得较困难。而中医针灸治疗耳鸣,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尤对后天引起的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针灸治疗耳鸣一般取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并辨证取穴施针,视病情配电针、耳针、头针、水针等辅助治疗,加强刺激,巩固疗效。
现在的医学目前没有确定的方法治疗耳鸣,一定要针对病因来治疗,放松心理的焦虑心情,注意科学的作息时间是治疗耳鸣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医生治疗首先都是以药物治疗列如:扩血管营养神经类药物,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卡马西平类抗惊厥类药物等药物;还有掩蔽治疗;点刺激治疗;耳部按摩;心理治疗等诸多治疗方法。
虽说治疗很重要,但我觉得预防更重要。人们所呆的环境要尽可能的降低或控制声源,并且要尽可能的阻止噪音的传播,经常服用维生素B、C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对预防耳鸣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遵医嘱,不要同时服用过多的预防耳鸣的药物。
针灸治疗耳鸣
【手法】捻转手法留针五分钟
【二诊】治疗后自感轻快,惟劳累后仍感眩鸣。脉来弦滑,舌苔薄润。病系肝肾两亏,风邪袭于少阳宗脉之分所致,本在少阴厥阴,标在阳明少阳,治拟标本同调。奈久病正虚,疗治非易,除治疗外,宜多调养。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听宫-,双听会-,双中渚-,双侠溪-,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三诊】又针治三次,针后能保持二、三天效果,过后耳鸣又增,头晕亦加,甚时视物模糊,针已见效,但未巩固,再从前治。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听宫-,双听会-,双中渚-,双侠溪-,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四诊】针刺十四次以来,精神渐振,耳鸣时轻时重,鸣声转细。脉濡细,舌苔薄滑,质淡嫩。少阳气火渐降、风邪渐清,唯肝肾不足,精气不能上济于耳,再从培补肝肾入手。
【处方】肝俞+,双肾俞+,双翳风±,双听会-,双太溪+,双曲泉+,双合谷+,双
【手法】捻转、提插不留针
【五诊】迭投培补肝肾,疏泄少阳引阳明精气上济之法,睡眠渐酣,耳鸣减轻。脉转缓,舌苔薄滑,再拟前方续治,手法同前。
【六诊】疗效渐趋稳定,睡眠良好,脉舌无变化,再宗前法。
针刺耳门穴怎么正确操作
耳门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耳屏上方,耳前切迹前0.5寸,在下颌支后缘垂线上,颞浅动脉后缘。
简易取法:
1.耳屏上切迹之前方与下颌髁状突稍上方之凹陷处,张口用手掐切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2.耳前,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取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刺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针灸时间:针刺耳门一般取正坐或侧卧位,微张口,可斜刺,从浅向后内0.5-1寸;或向下透听宫,听会,进针1-1.5寸,以局部出现酸胀感,有时可扩散至半侧面部为宜;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布有耳颞神经,颞浅动,静脉耳前支,面神经颞支等结构。
功能:聪耳通络,清热止痛。
主治:外感风热毒邪之耳鸣,耳聋,耳中肿痛,颊肿,颈颌痛,聤耳,唇吻强诸病证。
注意事项
1.由于耳门穴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
2.穴位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3.如张口取穴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若留针过久,患者常会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这样易于发生弯针,折针。
4.本穴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耳鸣针灸有效果吗 耳鸣针灸常用穴位
定位:在头部,鬓发后缘,耳廓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针灸法:患者取坐位,双上肢平放于桌上,常规消毒,避开动脉,在耳门前上方鬓发边缘动脉处取穴,取0.30毫米×25毫米亳针斜刺进针8-12毫米,用捻转补泻手法(实证用捻转泻法,虚症用捻转补法),刺激稍强,留针20分钟,间歇运针2次,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作用:耳部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所过,且耳和髎为三经之会穴,故针刺耳和髎可达到疏散风热,补肾填精,濡养耳窍,聪耳止鸣的作用,故取得较好疗效。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取穴,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针灸法:用75%的医用舅舅对医者和患者的相关部位进行严格消毒后,选取0.30毫米×75毫米的亳针,用夹持进针法缓慢直刺入2.0-2.5寸,进针后施行缓慢的提插捻转手法,待患者得气后,改用强刺激的子午捣臼法,以患者耐受为度,在得气感渐强的同时,施行迎随补泻手法(泻法),令针尖朝上,使得气感向患处传到,持续运针2-3分钟,然后停止运针,留针3分钟后再继续运针2-3分钟,如此操作3次,当患者自觉针感向上传到甚或隐约传入耳中时,则以导气法把亳针提至天部,摇大针迅速出针,在针刺过程中部加电,单纯以手法施术。
作用:风市为足少阳胆经的要穴,有疏风热,清胆火,通经络,理气血的作用,而耳鸣耳聋的主要病因在于胆火炽盛,脾肾亏虚或外感风热之邪,故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单选风市穴,配合适当的手法来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有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