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中医按摩法帮您延年益寿
五大中医按摩法帮您延年益寿
一、腋窝保健区
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
二、脊柱保健区
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三、保健区 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
科学家还认为,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的保健的重要。经常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
四、前胸保健区
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故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100至200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五、保健区“要塞”
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山药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中医认为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1.健脾益胃、助消化: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临床上常与胃肠饮同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等病症2.滋肾益精: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皆可服之3.益肺止咳:山药含有皂甙、黏液质,有润滑,滋润的作用,故可益肺气,养肺阴,治疗肺虚痰嗽久咳之症4.降低血糖:山药含有粘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的食疗佳品5.延年益寿:山药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预防心血疾病,取得益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好文推荐:为何北京成癌症高发区?秋冬多喝酸奶能预防感冒 中医药膳帮您轻松过更年期秋季饮食养生要“粥”道
按摩五大保健区延年益寿
一、脊柱保健区,它是人体两条最大的经脉中督脉的行经之地。脊柱两侧的经络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极为密切。经常按摩脊柱,则可激发经络的疏通,气血运行,血脉流畅,滋养全身器官而健身。
二、腋窝保健区、淋巴、神经最多最丰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奥秘之处,在于受刺激后会使人大笑;笑时使各器官都能得到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养分和氧气的交换,使大脑、心脏以及肺都受益匪浅。故专家们称之为“腋窝运动”。
三、前胸保健区,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体整个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来的免疫活性肽物质,能监视体内变异细胞,并毫不留情地将其消灭,故有强大的抗癌作用;同时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只要每天坚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上至颈部下至心窝部)100至 200次,就会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四、肚脐保健区“要塞”。肚脐为神阙穴,中医常用药物贴敷肚脐,治疗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经常按摩肚脐有预防和治疗中风的作用,能祛病健身、益寿延年。
五、脚底保健区70多个穴位,6条经络起止于脚上。科学家还认为,与大脑和心脏密切联系,与人体各部脏器密切联系,所以将脚称作人的“第二心脏”,可见脚的保健的重要。经常弯弯脚趾、经常散步、踩鹅卵石、温水泡脚等,都有促进脚部血液流畅,把远端血推向心脏和全身,调节阴阳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寿之功效。
延年益寿的按摩方法
1、旋眼睛
端坐,两眼向左旋转5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5次,前视片刻。对保护视力极有好处。
2、按太阳穴
用两手食指端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顺逆时针各揉按10-15次。有止痛醒脑的作用。
3、扣攒竹
用拇指弯屈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
4、浴头
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擦到下额部,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复到前额,这算1次。
共擦10次,接着用指肚均匀轻揉整个头部的发根十次。能调和百脉,使气血不衰,面色红润,减少皱纹。
5、点睛明
以两食指分别点按双侧睛明穴(眼内角内上方0.1寸)15-30秒,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止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6、揉眼皮
以两手拇指轻按开双侧眼皮上,然后旋转揉动,顺逆时针各揉20次。有消除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7、叩牙齿
口轻闭,上下牙齿相互轻叩20-30次。有防止牙齿松动脱落,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8、磨鼻背
用拇指背用力磨擦双侧鼻背至局部发热。有助于通气,预防感冒。
9、干洗面
两手互相指并拢,由额向下洗脸20-30次。有醒脑、降压的作用。
10、假梳头
两手指尖接触头皮,从额到枕后,从头顶到颞侧进行梳头,以头部有热感为度。有醒目、止痛、降血压的作用。
11、鸣天鼓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孔,两手中三指轻击后枕部10次,然后掌心掩按耳孔,手指轻按后枕部不动,再突然抬离,接连开闭放响10次,最后两食指插入耳孔内转动3次,再突然放开。这样算做1次,共做3-5次。有醒脑、增强记忆、强化听力、预防耳病的作用。
12、揉胸脯
以两手掌按在两乳外上方,旋转揉动,顺逆时针各揉10次。有加速血流,减少胸肌疲劳的作用。
13、抓肩肌
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配合捏起左肩肌,左手则捏起右肩肌,交叉进行,各10次,有松肩去疲劳作用。
14、点膻中
以拇指肚稍用力压两乳头连线中点处(即膻中穴),约30秘后突然放开,如此重复5次。有豁胸、顺气、镇痛、止喘作用。
15、苏华盖
端坐,心神宁静,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出,重复10次。有吐故纳新,健肺顺气,改善呼吸功能的作用。
16、豁胸廊
两手微张五指,分别放于胸前两旁的胸壁上,手指端沿肋间隙从内向外滑动,重复10-15次。有开胸顺气、止痕止喘作用。
17、舒大肠
一手叉腰,另一手五指张开,指端向下,从心口窝,沿脐两旁向下腹部,再向右向上至右肋下再向左。即沿大肠走行方向擦揉10次。有疏通大肠、增进消化、预防便秘的作用。
18、分阴阳
以肚脐为中心,两手虎口相对,平置于脐眼左右,两手向内向外揉抚,共10次。有顺气、消胀、增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19、揉环跳
坐位或站位,左拇指端揉左侧环跳穴(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处),再用右手拇指端揉右侧环跳穴,交叉进行,各10次。有通经活络,壮筋强足作用。
20、搓腰眼
两手紧按腰眼,用力向下搓到骶尾部,左右手一上一下同时进行,共30次。有壮腰强肾、防治腰痛的作用。
21、甩双手
两臂自然下垂,向前向后甩动30-50次。有放松肩、臂、腕、指关节,通畅气血,增强手臂功能的作用。
22、捶两肩
左右手握空拳,在对侧上肢从肩到手腕扑打共20-30次。有通经活络、灵活关节、防止关节炎及手臂酸痛的作用。
23、顶十指
两手掌心相对,左右手指用力相顶共10次。有活动指关节,促进手部功能的作用。
24、捏虎口
以右手拇、食指捏左手虎口,再以左手拇、食指捏右手虎口,各10次。有增进手部功能,治疗头面部疾患的作用。
25、旋膝盖
两手掌心紧按双膝,先向外旋转10次,再向内旋转10次。有驱逐风灵活筋骨、增强膝部功能以及防止关节炎的作用。
26、擦大腿
两手抱紧一侧大腿根部,用力下按到膝盖,然后擦回大腿根部,来回共20次。有促使关节灵活,增强腿肌,防止腿病等作用。
27、揉腓肠
以两手掌挟紧一侧小腿肚旋转揉动,每侧30次,有疏通气血,加强肌力的作用。
28、掐跟腱
以拇、食指掐跟腱,每侧掐20次。有改善足部功能、消除下肢疲劳,增强脚力的作用。
29、搓脚心
两手搓热后,用手搓两脚心,左右各搓80次。有导虚火、舒肝明目的作用。
中医延年益寿九招
大脑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将去病健身。勤梳头的确是一项积极保养人体精、气、神的最简单易行、最经济的长寿保健对策。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但由于脚底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先天薄弱环节,客观上为寒湿邪气病毒的侵袭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说脚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显得尤为重要。经常温浴后搓涌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的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是很有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小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要间歇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齿,就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养生法,俗称叩天钟。中医学认为经常叩齿,不仅能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疏通局部气血运行和局部经络畅通,延缓衰老。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气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来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内脏的一种养生保健法。中医认为,腹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勤揉腹,即可以调整脾胃,通和气血,增补神元,敷养肾精,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伤之百症。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惟一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和针灸治疗。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散脊柱的自我锻炼。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因此,古人的摄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养神。儒、释、道三教皆有养生之法,并皆主张静坐。
五大延年益寿的长寿穴
1、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2、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中风脱证、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3、神阙
神阙即肚脐。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
具体方法: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4、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4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温和灸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易学易会。
5、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乳腺炎、肠痈等。
中医养生延年益寿之法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人们常将养生保健活动称为“养生之道”或“养生之术”。“道”指法则、原则;“术”则指具体方法、手段。其特点是蕴育在日常诸多行为之中。
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诫人们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规律。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养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由于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因此古代养生的内容多分散在许多文化范畴之中,如医药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学文化等。
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验的角度不同,他们的养生活动在调节饮食起居、服用药物、采用医术(针灸、按摩、推拿等)、练习武术气功、修养精神、节制欲望、修养品德等方面各有侧重,也各有所长,各有所用。
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与特色
中华民族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1.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养生之术内容是在养生理论指导下,历代逐渐建立起来的,并不断发展与完善。其内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术艺术文化等内容。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体育健身活动。内容融合了医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应用范围广,适合人群较多。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对此,古代常有“药膳”、“法膳”之称。其应用范围也较广,适合人群较多,营养内容也涉及到医、药、饮食文化等方面。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进行养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头部按摩法的保健作用
1、常挠挠头,防病治病
头皮上有很多穴位,像上星、百会、脑户、前顶、玉枕等,针灸这些穴位,能够防治疾病。按摩这些穴位,虽不像针灸那样强烈,但是按摩的面积较大,动作轻柔,同样能够通经活络,起到防治神经衰弱、头痛、失眠、老年性痴呆、健忘的作用,所以没事经常挠挠头,尤其是脑力工作者。
2、按摩头皮,延年益寿防脱发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经常按摩头皮能刺激头皮上的毛细血管,使它们扩张变粗,血液循环旺盛,供给大脑组织更多的养料和氧气。头皮血液循环改善了,还有利于头发的生长发育,防止头发脱落和变白,老年人经常按摩头皮,能够延年益寿。
头部按摩法的操作方式:
按摩头皮的按摩方法简便易行,随时随地均可,按摩时将左手或右手的五指伸开,用手指头在头皮上轻轻按摩,先前后方向按摩,再左右方向按摩,最后转圈按摩,一般5-10分钟即可,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不过贵在坚持,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按摩关元方法 延年益寿
仰卧取关元,双手反复轻柔拿捏此穴,或用拇指点按关元1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每天或隔天一次,在益寿延年,保持青春活力方面有好处。
两种方法帮助你延年益寿
方1:熟地75克,熟牛膝25克,稀莶草50克,白酒500克。
用法:上三药切碎,浸泡酒中20天,中间可打开盖搅拌1次,再密封。饮用时1日2次,1次25克,烫热温服。酒尽可续添,至色淡无味为止,一般可添3—4次。治疗老年人肝肾阴虚,骨中空痛,头重脚轻,足膝无力,头晕耳鸣,血压偏高者。本方可长期服用。
说明:熟地甘温,善以填骨髓、生精血、补五脏不足、黑须发见长,表面光黑如漆,味道则甘甜如饴糖,本品的根茎成分中主要含p—谷甾醇与甘露醇(能利尿,降压)、脂肪酸、维生素A类物质,浸酒中药物有效成分能得到充分溶解,以至酒色变黑。牛膝熟用则补肝肾、强筋骨效力增强,占书上记载:牛膝惟以酒浸入药。益肾强筋,并引诸药下行,同时也就引血下行,既降血压又强化了腿部、足膝的力量-配合稀莶草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使老年人内虚得补,外邪得去,上盛得降,久服则腿脚变得强健有力,滋补延年。
方2:千年健50克,伸筋草30克,白酒500克。
用法:将上二味药切成小段,浸酒7天,随量温饮,1日1次。酒量小者,可酒水各半加以浸泡。治疗筋骨不舒,肢体麻木,肢节酸痛,肢软乏力诸症。久服舒筋活血,健体强身。
说明:本方专为久患风寒湿痹、肢体酸痛不展、倦怠乏力的人而设。千年健性味辛温,含有芳香性挥发油,能够祛风散寒,强筋骨,止痛、消肿,使滞留于关节、肌肉的风寒湿邪借助酒力,从体表发散,由此而强壮筋骨,疏通脉络,通则不痛,故能止痛、舒展肢体,颇有应验。伸筋草,顾名思义,伸展筋络,活血通脉,祛风散寒,止痛消炎,浸酒饮,药力迅速通达全身。
延年益寿的按摩方法
按摩保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升抵抗力,预防疾病,延年益寿,按摩的手法也有很多,如揉眼皮、叩牙齿、搓脚心等,都是很好的按摩手法,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了29种长寿按摩法,一起来学学吧!
1、旋眼睛
端坐,两眼向左旋转5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5次,前视片刻。对保护视力极有好处。
2、按太阳穴
用两手食指端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顺逆时针各揉按10-15次。有止痛醒脑的作用。
3、扣攒竹
用拇指弯屈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
延年益寿的按摩方法
1、旋眼睛
端坐,两眼向左旋转5次,然后向前注视片刻,再向右旋转5次,前视片刻。对保护视力极有好处。
2、按太阳穴
用两手食指端分别压在双侧太阳穴上旋转,顺逆时针各揉按10-15次。有止痛醒脑的作用。
3、扣攒竹
用拇指弯屈的突出部左右交替叩击双侧攒竹穴(位于眉头陷中),每穴15-20次,用力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消除额痛、眼胀、恢复视力疲劳等作用。
4、浴头
两手掌心按住前额,稍用力擦到下额部,再翻向头后两耳上,轻轻擦过头顶,还复到前额,这算1次。
共擦10次,接着用指肚均匀轻揉整个头部的发根十次。能调和百脉,使气血不衰,面色红润,减少皱纹。
5、点睛明
以两食指分别点按双侧睛明穴(眼内角内上方0.1寸)15-30秒,以微感不适为度,有止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6、揉眼皮
以两手拇指轻按开双侧眼皮上,然后旋转揉动,顺逆时针各揉20次。有消除眼痛和明目的作用。
7、叩牙齿
口轻闭,上下牙齿相互轻叩20-30次。有防止牙齿松动脱落,促进消化功能的作用。
8、磨鼻背
用拇指背用力磨擦双侧鼻背至局部发热。有助于通气,预防感冒。
9、干洗面
两手互相指并拢,由额向下洗脸20-30次。有醒脑、降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