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养生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中医养生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一、中药都应趁热喝

其实,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中医说解毒、清热的药,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药,则“冷服”效果更好。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而一些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二、吃中药不能吃绿豆

民间有“吃中药不能吃绿豆,以免解药”的说法,于是那些正在服用中药的朋友便对绿豆敬而远之了。那么“绿豆解药”的说法是否有道理呢?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服用绿豆,和所服中药的药性有关,在服用黄连、黄芩、等清热类中药时,可与绿豆同服,可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服用人参、黄芪、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未经医生许可,不要擅自服用绿豆。

三、什么人都可以用同样的食疗方子

很多自封的专家都喜欢冒充中医,大谈传统养生和食疗。其实,真正的中医都是要辨别体质之后才下药的,而且药物配伍也要非常仔细地调匀寒热,而绝不可能像“大师”们那样给所有的人都开一类方子。仅就这一点,已经足以判断他们不是有资质的中医。

从营养学角度来说,也是要辨别不同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状况,按照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来安排食谱。有些人应少吃红肉,有些人则适宜多吃红肉。有些人适宜多吃燕麦,有些人则不适宜多吃。如果一个营养师给什么人都推荐同样的食谱,那只能说,他不是个合格的营养师。

四、慢性病可以用偏方治愈

按西医的说法,慢性病都是多因素疾病,而且终生无法治愈。这话显得很客观,但听起来不太爽,远远不如一个偏方搞定的说法那么让人心情愉快。所以,一旦听说什么药能够根治糖尿病,永远有人追捧,赶着去上当受骗,尽管内行一听就知道是骗子的话。

饮食的事情也一样。糖尿病也好,高血脂也好,在很大程度上的确是吃出来的,也的确可以用饮食的方法令其明显改善,不过这和偏方治病完全不是一回事。那些吃出来的病,比如糖尿病、脂肪肝等,毫无例外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长期营养失调的结果,怎么可能指望用一种食物十天八天就治好呢?要想解决问题,当然是要全面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营养,增加运动,调整起居,消除病因。只要能坚持健康生活,这些“吃出来的病”自然会逐步改善。

五、看中医等于吃中药

事实上,看中医与吃中药是两码事,不是所有的中医养生都需要吃重要的。中医学博大精深,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

所采用的中医传统疗法,除了吃中药草,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众多方法,达到治疗或调理身体的效果。

六、中医疗效缓慢

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疗效果慢,其实中医是以祛邪固本养生,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也是很有奇效的,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例如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如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

七、西医营养学是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很重视食物的酸碱性,主要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平衡体质。

而中医食疗是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来防病治病。

养生有哪些常见误区

养生误区一、阿胶人人可以吃

女性朋友都有贫血问题,尤其到了中老年,经常会出现怕冷、消化问题。所以就经常在冬季时买些阿胶来服用,以此达到补血、养血的效果。事实上,阿胶的功效确实很好,它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是女性养生佳品。但是,阿胶是驴皮熬制而成,皮类性滋腻,有碍消化,脾虚便溏之人则不宜服用。所以,如果服用阿胶时要对症,否则还可能阻碍肠胃功能。

误区二、吃肉发胖,干脆吃素

对于慢性病患者,我们最常听医生说的就是要保持身材,低脂饮食。然而,很多人却极端地认为吃素就可以跟慢性病隔离了。

专家说道,长期高脂饮食确实会使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上升,但是长期吃素也是不利于健康的。脂肪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如长期缺乏,也会导致一些疾病。另外,胆固醇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缺乏还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人也会加速衰老。所以说,吃肥肉并没有错,重要的是要适量。

误区三、口香糖能健齿

很多人天真地以为口香糖能健齿,所以保持每次饭后吃口香糖的习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口香糖中含有多种化学添加物,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被消化道吸入后,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另外,几乎没有人吃了口香糖会漱口,但是口香糖中的糖分在口腔中发酵产酸,进而腐蚀牙齿,形成龋齿。

误区四、吃鱼对身体好,得多吃

鱼里的有效成分欧米伽-3具有抗动脉粥硬化的作用,它还含有DHA,难促进大脑发育。但是鱼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长期过量食用鱼类,可能导致血小板凝聚性降低,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下紫癜、脑溢血等。

误区五、晨练越早越好

中老年人大多患有失眠症,所以经常老早就起床,因此他们也会利用这个时间去晨练。但是专家建议,老个晨练并非越早越好,因为太早的时候,空气中的污染物比较多,植物还没进行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新鲜氧气少,这时也特别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疾病。所以,老人夏季晨练不宜早于6点,冬天则要更晚。

误区六、出汗多身体好

常听人说,出汗是个排毒的过程,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就是因为使身体出汗。所以只要经常出汗,身体自然就会好起来。

但是你知道吗?出太多汗对身体并不好的。大量出汗时会导致体内津液流失,很容易形成脱水体虚;而且老年人身体本来就不好,大量出汗还会损耗元气。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大量出汗,如果出汗过多,也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避免脱水。

男人喝汤的5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有很多人认为,汤的精华就在汤里,所以纯喝汤就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还有人主张餐后喝汤助消化。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喝汤好,所以很多人就有多多益善的想法。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知道了喝汤误区有哪些,如果你的喝汤习惯里也有这几个误区,请快快改正,让喝汤真正成为对男人身体有利的保健方法。

常见的中医养生法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静神养生:静神养生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保持神气清静,心理平衡,可以保养天真元气,使五脏安和,有助于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和延年益寿。反之,则会导致情志内伤,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以至诱发种种身心疾患。

调气养生:人体元气有化生、推动与固摄血液、温养全身组织、抗拒病邪、增强脏腑机能的作用。营养失衡、劳逸失当、情志失调等诸多因素,可致元气虚、陷、滞、逆,进而使机体发生病理变化。中医调气养生法主张通过慎起居、顺四时、戒过劳、防过逸、调饮食、和五味、调七情、省言语、习吐纳等一系列措施来调养元气、祛病延年。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很多人对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并不是很清楚,中医在养生上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不过在对它选择的时候,要先对中医养生方法进行认识,使得选择的时候,都是可以知道该如何做。

中医养生观念有哪些特点:

养生和生活的关系决定了养生观点的多面性。那么,什么是养生?为什么要养生?如何养生?让我们从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上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中,领略养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以及无限极健康理念深厚的文化渊源。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 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补偏救弊。

4. 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度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身体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长生命

《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针灸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就是利用用毫针刺激人体的穴位,以激发人体经络之气,使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起来,从而起到强壮身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可以调整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症状以及治疗肝气郁结、增强消化功能等。

推拿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中医推拿的历史悠久,在古代,中国就有推拿医疗的活动。通过用手法在患者身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推拿,就会感到疼痛减轻或消失。这种方法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并渗透到人体,改变系统机能,达到治疗效果。

拔罐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中医拔罐疗法又称“角法”,拔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气功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气功是我国中医上特有的一种健身术,通过自我调控意念、呼吸和身躯、来调整内脏活动,加强自身稳定机制,从而达到祛病益寿的目的。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以静为主,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一是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操、按摩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食养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食养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适度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

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养中医养生有哪些好处?

药养就是中药养生是中医的传统特有药物,以植物类药物为主,通过特定方法熬制以后对人体的疾病有相当好的恢复作用,是中医的必备治疗方法之一。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

注意事项

无论是针灸养生、推拿养生、拔罐养生、气功养生、食养养生、还是药养养生,都是为了改善人体机能,调节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的智慧有哪些

我们都知道中医养生的方法是我们古人留下来的医学知识,我们要对于这些医学加强学习与应用,比如对身体比较虚弱的朋友们,你们可以采用中医养生的方法去调理身体。对于中医养生的智慧,是我们每个人中国人都需要了解的,希望大家可以来了解下面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医药作为纯天然疗法,在养生保健方面受到人们的青睐。中医药在延年益寿、养生保健方面与西医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养生保健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扩大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使中医传统疗法造福于人民。

中医养身有着悠长得历史,有也很多的讲究,如何正确的中医养生是我们要学习的,在养生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些中医养生的误区,如何正确的适用中医药材。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古往今来,违反“虚则补之”的法则,乱求补药招灾者,比比皆是。如人参,中医称谓大补元气,宁神益智,益肺健脾,堪称补药中之极品。若遇心衰、休克、出血、体质虚弱、阳痿等症状者,人参确有药到病除之效。然而,若补不对症,轻则不适,重则致人死命。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是什么也都心中有所了。只要能够不断的提高养生保健意识,正确的使用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的出现,而且生病之后也要及时正确医治,才能真正的保障自身健康。

中医养生的常见三大误区

误区一:养生不关年轻人的事

切勿认为养生仅是为了长寿,或认为养生只是老年人的事。养生在于调和阴阳,流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同时也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现代人的压力大了,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呈现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是必不可少的。

误区二: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西医将人体当做机器,如某个部件损坏,就更换维修。而中医则将身体与精神当做一体,阴阳二气互立互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是将身体恢复到阴阳平衡的状态,疾病也就治愈了。所以预防疾病中医更有效。主要调整途径有内服和外敷,及各种中医养生方法。

误区三:轻微不舒服就赶紧吃药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频繁吃药会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力。而人体免疫功能有很强的抗病毒能力及自我恢复能力,因此要健康,增强自己抵抗能力非常重要。要懂得一些中医保健知道,既能防患于未然,也可自行调养恢复。

喝汤要注意的7个误区

常见误区一:汤的精华在汤,纯喝汤就好

营养师解析:一般人认为汤经过炖煮后,营养精华都在汤内,所以喝汤就好!其实,不管是煮鸡汤、牛肉汤、鱼汤等,就算是熬煮数小时,汤很浓郁,汤的蛋白质也只有约6%~15%,85%以上的蛋白质营养仍是在肉的本身,仅喝汤不吃肉很可惜。

常见误区二:用餐最后才喝汤

营养师解析:西餐的出菜顺序是先喝汤,再用主菜及副餐;中国菜则是把汤放在用餐最后。由于此时多已吃饱了,再喝汤容易导致营养过剩,造成肥胖;并且汤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先喝汤比最后喝汤,健康且有减重效果。

常见误区三:喝汤要喝滚烫的汤

营养师解析:人体的口腔、食道、胃黏膜最高能忍受的温度,在摄氏60度左右,超过此温度容易造成黏膜损伤,爱喝热汤会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建议等汤稍凉再喝汤,较健康。

常见误区四:喝汤速度快

营养师解析:快速喝汤,等到意识吃饱了,可能已吃过量,容易导致肥胖。应该慢速喝汤,不但可充分享受汤的味道,也给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充裕的时间,并且提前产生饱腹感,不容易发胖。

常见误区五:爱喝汤,一餐可喝好几碗

营养师解析:如果汤的种类是高热量、高盐份、高普林,则不能多饮,尤其是患有痛风、肾脏病及高血压的人,应避开喝这些汤。一般人吃饭时可缓慢少量喝汤,以胃部舒适为原则。

常见误区六:用汤泡饭吃

营养师解析:用汤泡饭,由于米饭泡软易吞,往往懒得咀嚼就快速吞咽,增加胃的消化负担,长期下来将引发胃病。所以,吃汤泡饭是不利健康的。

常见误区七:晚餐时刻用餐最轻松,晚餐喝汤是三餐最佳时刻

营养师解析:汤的营养价值较高,若是晚餐爱喝汤,距离睡觉时间近,非常容易导致发胖。午餐时喝汤,吸收的热量最少。因此,为了防止发胖,不妨选择中午喝汤,而晚餐则不宜喝太多的汤。

相关推荐

生活中常见的饮食误区

1、高钙牛奶比一般牛奶好? 近年来,市面上推出不少“高钙牛奶”、“高钙奶粉”,让消费者趋之若鹜。但高钙牛奶真的比一般牛奶好吗? 真相:一般牛奶的补钙效果可能更好。 专家认为,牛奶之所以被视为钙质最佳来源,是因其中的钙与磷,呈现钙质最易吸收的比例。一旦在牛奶中加入过多钙质,反而易导致钙、磷比例不平衡。所以,高钙牛奶并非一定“钙高一筹”,人体也不见得能照单全收。 对策 专家提醒,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营养素的摄取都应秉持“适当均衡”的原则,才是正确的保健之道。想要补钙时选用一般牛奶就好。 2、吃素是最健康的

生活中常见的减肥误区

节食确实助于减肥 如果节食方法完全不符合你往日的饮食习惯,那当然是必败无疑的了。你必须找到一种你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的减肥食谱。 无卡路里软饮照样会让你发胖 专家表示,许多喜好低卡或无卡软饮的人心存侥幸,觉得自己既然已经在饮料方面减少了糖分和热量摄取,所以在其它方面就又放纵自己大快朵颐了。 甜食也可以当晚餐 健康专家表示,时不时这样用甜食“犒劳”一下自己反而助于实现长期减肥目标。不过,这只是一时的选择,可不能天天如此。 天气寒冷更助于减肥 为保持体温,人体的新陈代谢系统会在冬天加速运转,继而消耗更多

常见的养生误区哪些

不运动肌肉会转成脂肪 对于那些一周中将3到4天的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的人来说,如果停止锻炼,这些人的肌肉会变成脂肪吗?养生大师多纳-理查德森-尤尔说:“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肌肉是肌肉,脂肪是脂肪。这两者之间不会相互转化。”佐治亚州立大学运动科学教授华特-汤普森说,肌肉是一种较为密集的物质,而脂肪则比较密实。当你停止运动时,肌肉会变得些松弛,但不会转化成脂肪。反过来是否成立呢?很遗憾,体育运动也不会使脂肪转化为肌肉。一个运动俱乐部的成员拉尔-斯兹曼斯克说:“虽然脂肪不会转化成肌肉,但若想拥发达的肌肉就必

生活中常见的服药误区

忽视服药时间 大部分人在患病后,只注重对症选药,认为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治好病,其实不尽然。要使药物发挥最佳的疗效,除了对症用药,按量服药外,适时服药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好适当的服药时间,既可使药物达到预期的效果,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减轻因服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睡前服药 许多人在晚上临睡前服药的习惯,认为服完药后立即休息,能帮助药物的吸收。其实,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当饮水量又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进入胃中。些药物的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黏膜,导致食道

冬病夏治三伏天怎样调理身体

常见的调理方法:穴位帖敷、针刺、药物内服等。 冬病夏治的是我国传统中医养生疗法中的一种,冬病夏治的来源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的主要针对对象是指对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

走出中医养生的几大误区

了解不全面 其实大部分人对中医的了解都只限于层面,并且还一些人错误都认为中医只是服用一些中药,将针灸、刮痧、按摩等技法排除在外;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正解:西医把身体当做一部机器,某个零件坏损,更换维修一下。而中医把身体和精神当做整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医在治疗疾病时,往往通过让身体恢复到阴阳动态平衡的状态,不适状况也就治愈了。所以在预防方面更优势。而调整的途径除了内服中药,还药物外敷、冥想、芳香疗法、药浴以及心理疗法等。 模糊民间传说 现在很多关于包治百病的药物,很多人都受到这种民

中医哪些特色

中医养生理论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植根于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因此具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1.理论体系独特 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机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广起居常”,

中医如何护肝

一、中医讲究情志养生 中医的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绪,分别是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脏对应的是“怒”,正所谓“怒伤肝”,因此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律、起居中医的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峰。因此,人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 三、中医可以通过食补护肝 我国的传统医学素来“五色饮食”的说法,而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因此平时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例如菠菜、西洋菜、芥蓝、青瓜、冬瓜、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哪些呢

核心提示: 秋季感冒治疗误区误区一:捂汗治疗。误区二:运动治疗。误区三:节食治疗。 误区四:药物治疗,盲目吃药这种做法百害无一利。 每到了深秋的时候,气温变化无常,所以我们要注意及时的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好多人都不把感冒当回事,甚至不用药物治疗,这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道如果控制不好感冒的话会什么后果,甚至对感冒的治疗存在误区,下面我就给大家总结一下感冒的治疗误区。 感冒治疗常见误区一:捂汗治疗。不少人认为伤风感冒是由于内积寒气而引起的,因此主张捂汗治疗,即让病人喝热生姜水,用被子捂着身体,直至捂出一

中医养生诀窍,记住六个字!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轮回是一致的,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黄帝内经》说:“顺天时地利。”这里的“时”,指的是四时阴阳,具体说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养肺、养阴,早卧早起,情绪须安宁,否则会伤肺。 “静”:让心安静下来 现代人喜欢生活得热热闹闹,每天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生怕孤独和寂寞。其实,这种浮躁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安静下来,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