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治疗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的治疗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以控制传染源,特别要发现和治疗从事饮食工作的包囊携带者及慢性患者,必要时应予鉴别虫种,决定治疗对策。
2.管理粪便,保护水源为切断阿米巴病传播途径的主要环节。因地制宜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杀灭其中包囊,并严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应是防制阿米巴病的关键措施。
3.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养成良好个人习惯,消灭害虫,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均属保护易感人群的有力措施。
4.抗虫治疗目前以甲硝咪唑(灭滴灵metronidazole)为急性阿米巴病(包括不同部位的脓肿)的首选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副作用少,但到达结肠浓度偏低,单纯用于治疗带虫者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治肠阿米巴病应配伍用喹碘方(chiniofon)、碘氯羟喹(vioform)等对肠腔型阿米巴有效的喹啉类药物。氯喹亦为治疗肠外阿米巴病的有效药物。中药鸦胆子仁、大蒜素、白头翁等也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小。
阿米巴病的发病机制
有些滋养体在结肠腔内变为包囊并随粪便排至体外。滋养体主要见于液体性大便中(腹泻的原因无关紧要),但在体外很快死亡。包囊主要见于成形大便中。
包囊对外界环境有抵抗力,它们可以通过人-人直接传播或通过食品或水间接传播。在男性同性恋中,阿米巴病是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寄生于结肠的两种内阿米巴:致病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和无害的dispar内阿米巴,在形态学上是无法鉴别的。阿米巴粘附在结肠上皮细胞并杀死上皮细胞引起有粘液血便的痢疾。阿米巴还能分泌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使虫体能入侵肠壁甚至到达肠外。阿米巴可经门脉循环扩散并引起坏死性肝脓肿。感染可从肝脏直接扩展蔓延或通过血流扩展至肺,脑和其他器官。
哪些方法可以治疗阿米巴肠病
急性期病人应该卧床休息,禁止活动。应该肠道隔离。给予流质和少渣饮食,禁食粗糖多渣食物。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血清抗体阴性者不需要治疗。致 病性阿米巴感染,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该治疗。在无法区分致病性 和非致病性阿米巴感染时,所有的排包囊者都应该治疗。治疗结束后应该随访粪便检查,每月1次,连续3次, 以确定是否清除病原,必要时应该重复治疗。组织内阿米巴病药依米丁、去氢依米丁适用于需紧急控 制病情又不能口服者,不能门诊应用,脏器性心脏病、肾功能不 全、孕妇禁用。肠内抗阿米巴药双碘喹啉在碘过敏、甲状腺疾病、严重 肝病、视神经病变者、孕妇禁用。对肠内外病变都有作用的甲硝唑孕妇和哺乳期慎用,用 药期间禁酒。
阿米巴肝脓肿诊断标准
诊断检查:
1.流行病学资料
病前曾有腹泻或排便不规则史。
2.临床表现
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表现随病原体的毒力、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病程的长短、肝内病变的程度和部位及有无并发症而异。临床常表现恶寒、发热、肝区疼痛、肝大和压痛、叩击痛及右下肋间压痛等,部分病人可出现局部皮肤凹陷性水肿。与膈肌粘连引起反应性膈膜炎或肺底肺炎。部分病人因脓肿压迫肝内胆管或胆总管,出现黄疸。肝脓肿刺激腹膜或者破入腹腔时,可引起剧烈疼痛,疼痛多位于右上腹,亦可见于其他部位。波及右肾区时,可引起右侧腰部疼痛,出现血尿、蛋白尿等改变。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1)血象检查:急性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增高。病程较长者白细胞总数常仅轻度升高,但贫血、消瘦则较明显,血沉增快。
(2)粪便检查: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阳性率约为30%,以包囊为主。
(3)脓肿穿刺液检查:典型脓液为棕褐色如巧克力糊状,稠粘带腥味。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见土黄色脓液伴恶臭。由于有活力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常处于脓肿周围的组织内,故在抽出脓液中的阿米巴滋养体多已死亡。取最后抽出的脓液作检查,有可能发现有活动能力的阿米巴滋养体。采用普通镜检法时,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形态较难与其他细胞相辨别,检出率常低于30%。然而,采用特异性抗体的荧光抗体技术作荧光显微镜检查则检出率可提高至90%以上。
(4)肝功能检查:大部分病例都有轻度肝功能受损表现,如血清白蛋白下降、碱性磷酸酶增高、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胆碱酯酶活力降低等,其余项目多在正常范围。个别病例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
(5)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右侧横膈抬高、呼吸运动减弱、右侧肺底云雾状阴影、胸膜增厚或胸腔积液。
2)超声波检查:腹部彩超检查脓肿形成前期,病灶呈低回声,边界不清楚,脓肿成熟后,脓腔呈无回声液性暗区,后壁及脓肿深部回声增强,B超引导下可抽出脓汁,呈特征性巧克力色稀薄或浓稠液体,脓汁缺氧,不利于阿米巴存活,故阿米巴检出率较低。
(6)免疫学检查:可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血清中抗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IgG与IgM抗体,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若血清中抗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IgG抗体阴性,则基本上可排除本病。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查肝脓液中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明显提高检出率。
(7)分子生物学检查:采用PCR技术可在肝脓液中检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DNA。
什么是肠道阿米巴病
症状体征
对阿米巴病的诊断,除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临床表现作为诊断依据外,重要的是病原学诊断,粪便中检查到阿米巴病原体为唯一可靠的诊断依据,通常以查到大滋养体者作业现症患者,而查到小滋养体或包囊者只作为感染者。
在作诊断时,或肠阿米巴病不应忽视,因阿米巴病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该病起病较慢,中毒症状较轻,容易反复发作,肠道症状或痢疾样腹泻轻重不等,故对肠道紊乱或痢疾样腹泻而病因尚未明确,或经磺胺药,抗生素治疗无效应疑为本病。
(一)临床表现:阿米巴肠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仅以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等,临床上始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无症状的带虫者: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因此,从控制传染源及防止引起致病的观点出发,以于包囊携带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给予治疗。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知,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大便带血和粘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病情较者可为血便,或白色粘液上覆盖有少许鲜红色血液,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在早期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轿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易并发肠出血或甩穿孔,如不及时处理可于1~2 周内因毒血症而死亡。
什么是肠道阿米巴病现在大家应该了解了,这一疾病的出现大家要能够及时的去治疗,应该去正规的医院治疗,在平时大家更应该要预防一些肠道的疾病,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平时饮食的卫生。
阿米巴肠病有怎样的流行病特点
学传染源人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主要宿主和储存宿主。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以及无症状携带者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大多由吞入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水 源污染可引起地方性流行。易感性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有高滴度抗 体,但无保护作用,重复感染者常见。
阿米巴性阴道炎的症状有哪些
一、症状
阴道分泌物呈浆液性或粘液性,从中可找到大滋养体。当阴道粘膜形成溃疡、出血时,则分泌物可转成脓性或血性。有时质脆的溃疡可出现在宫颈、外阴,融合成大片坏死。个别病例由于结缔组织反应严重,可呈现不规则肿瘤样增生,质硬,溃疡面覆有血性粘液分泌物,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二、诊断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有时会被临床医生忽略,但根据腹泻或痢疾病史及有关检验,可以做出诊断。最可靠的诊断是从阴道分泌物中(同时检查患者的粪便)找到阿米巴滋养体。可用直接涂片法或培养法找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lica)原虫,以及病灶的病理学检查。对分泌物检查阴性的阴道慢性溃疡病例,更应做活组织检查。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类型
无症状的带虫者: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知,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
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轿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患者常伴有脐击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肠阿米巴病的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
1.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菜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阿米巴病的并发症
1.肠穿孔:此系肠阿米巴病威胁生命最大的并发症。穿孔可因肠壁病变使肠腔内容物渗入腹腔酿成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亦偶因直肠镜检查时外伤性穿破而造成。弥漫性腹膜炎较多见,预后不良。肠壁深溃疡大多引起慢性穿孔,部位多在盲肠、阑尾。外伤性穿孔多见于直肠。
2.肠出血深部溃疡:可以侵蚀血管,引起大小不等的肠出血,大出血威胁生命,必须积极抢救并给予抗阿米巴药物治疗。
3.阑尾炎:阿米巴可侵袭阑尾,临床上表现与一般阑尾炎相似的症状,偶可成为肠阿米巴病首先出现的症状,易发生穿孔。
4.阿米巴瘤:阿米巴溃疡深入肌层,病变影响整个肠腔,产生大量肉芽组织,可形主能摸及的大肿块,多位于盲肠,亦见于横结肠、直肠及肛门,极似肿瘤,不易与肠癌区别。偶可引起肠梗阻。
5.其他阿米巴痢疾反复发作后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有时出现肠套叠,大多位子盲肠结肠交界,可有剧痛与块状物摸及。结肠狭窄在慢性阿米巴痢疾后可出现,但较少见。
6、肝阿米巴病:是指溶组织内阿米巴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溶化坏死,成为脓肿,通常称为阿米巴肝脓肿,为肠阿米巴病最多见的并发症,以长期发热、自细胞增加、全身消耗及肝脏肿大与压痛为其主要症状,并易于导致胸部并发症。约半数的阿米巴肝脓肿患者自一周至数年前曾有患类似阿米巴痢疾史。
阿米巴肝脓肿是怎么回事
(1)分型 阿米巴分迪斯帕分内阿米巴(Entamoeba dispar)和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两种病株,其中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致病性,是引起阿米巴脓肿的病原体。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以往将其分为小滋养体与大滋养体,前者寄生于肠腔中,称为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可使其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转变为大滋养体,称为组织型滋养体,是阿米巴脓肿的致病形态。
(2)形态 滋养体在患者新鲜黏液血便或肝脓肿穿刺液中,均活动活泼,5μm/s,以二分裂法增生,形态变化较大。当其在有症状病人组织中,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大小常在20~40μm,甚至50μm,但在肠腔非腹泻粪便中或有菌培养基中,则大小为10~30μm,不含红细胞。滋养体内、外质分界极为明显,借助单一定向的伪足运动。内质内有一个泡状核,呈球形,直径4~7μm,核膜边缘有单层均匀分布、大小一致的核周染色质粒(chromatin granule)。核仁小(仅0.5μm),常居中,周围为纤细丝状结构。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形态,通过扫描电镜或透视电镜的观察,发现其细胞膜厚约10nm,外皮为一层绒毛状的糖萼(glycocalyx),胞质内含有无数糖原颗粒和螺旋状排列的核糖体,无典型的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滋养体表膜上分布有许多丝状突起,有直径0.2~0.4μm圆形的孔,与微胞饮作用(micropinocytosis)有关,在伪足和微饮管口则无这类小孔,此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特征之一。包囊是滋养体在肠腔内形成,但在肠腔以外的脏器或外界不能成囊。在肠腔内滋养体逐渐缩小,停止活动,变成近似球形的包囊前期,以后变成一核包囊,并进行二分裂增生,发育成为四个核的成熟包囊,直径为10~16μm,壁厚125~150nm。
(3)病原体体外培养 目前阿米巴的体外培养已取得无生物培养的成功,为阿米巴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解决了纯抗原的制备问题。
白带发黄多是什么原因 阿米巴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病主要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阿米巴原虫感染后所分泌的白带多半呈现为:带血的浆液性或黄色粘性白带,有时其中混有细小的烂肉样物(看似黄色酱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