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的形态特征
白茅根的形态特征
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
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白蒿的形态特征
大籽蒿:一、二年生草本。主根单一,垂直,狭纺锤形 。茎单生,直立,高50-150厘米,细,有时略粗,稀下部稍木质化,基部直径可达2厘米,纵棱明显,分枝多;茎、枝被灰白色微柔毛。下部与中部叶宽卵形或宽卵圆形,两面被微柔毛,长4-8(-13)厘米,宽3-6(-15)厘米,二至三回羽状全裂,稀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常再成不规则的羽状全裂或深裂,基部侧裂片常有第三次分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毫米,宽1-1.5(-2)毫米,有时小裂片边缘有缺齿,先端钝或渐尖,叶柄长(1-)2-4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上部叶及苞片叶羽状全裂或不分裂,而为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无柄。头状花序大,多数,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3-)4-6毫米,具短梗,稀近无梗,基部常有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排成总状花序或复总状花序,而在茎上组成开展或略狭窄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近等长,外层、中层总苞片长卵形或椭圆形,背面被灰白色微柔毛或近无毛,中肋绿色,边缘狭膜质,内层长椭圆形,膜质;花序托凸起,半球形,有白色托毛;雌花2(-3)层,20-3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4裂齿,花柱线形,略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钝尖;两性花多层,80-120朵,花冠管状,花药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等长,先端叉开,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长圆形。花果期6-10月。
长根菇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菇盖直径25-15 cm,幼时半球形,后期平展,中部微凸起呈脐状,并有深色幅射状皱褶,光滑,湿时微粘,淡褐色或茶褐色至棕黑色。菇肉白色,薄。菌褶白色,弯生,较宽,稍稀,不等长。菇柄近圆柱形,长10-20 cm,直径1-3 cm,色与盖同,近光滑,有纵条纹。
生长发育条件:(1)营养:长根菇是木腐菌可以利用杂木屑、棉子壳、玉米芯等农产品下脚料,同时能从土壤中吸收多种可溶性有机营养和无机营养,包抱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2)水份:菌丝生长适宜含水量为65%-68%,出菇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5%。(3)温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2-30℃,最适20-25℃,出菇温度15-28℃,最适才25℃。(4)空气:长根菇生长环境要求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在0.03%以下。(5)光线:菌丝生长完全不需要光线,出菇时要有一定的光线才能促进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6)酸碱度:培养基要求微酸性至中性,PH值在5.4-7.2皆可生长。
芍药根的形态特征
根:根由3部分组成:根颈、块根、须根。根颈头(区别于“根茎”,根颈是根,根茎是茎)是根的最上部,颜色较深,着生有芽;块根由根颈下方生出,肉质,粗壮,呈纺锤形或长柱形,粗0.6~3.5厘米,外表浅黄褐色或灰紫色,内部白色,富有营养,块根一般不直接生芽,断裂后却可萌生较小的新芽,因此秋季收集5厘米以上的断根也可繁殖;须根主要从块根上生出,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主要器官,并可逐渐演化成块根。芍药的根按外观形状不同,一般又可分为三型:粗根型、坡根型、匀根型。粗根型,根较稀疏,粗大直伸;坡根型,根向四周伸展,粗细不匀;匀根型,根条疏密适宜,粗细均匀等。根可入药。
芽:丛生在根颈上,肉质,冬季在地下越冬,春初随气温上升,萌芽出土,初生时水红色至浅紫红色,也有黄色的,长出地面后,颜色加深,一般成为深紫红色,外有鳞片保护。芍药的芽为混合芽,既发育成生殖器官——花,又形成营养器官——茎和叶。萌芽前,芽长为2.5~4厘米。芽生出地面之后的颜色与形态也因品种不同会有所差异,颜色从深紫红色到黄褐色不等,芽形则可分为3型:即短圆型、竹笋型、笔尖型。短圆型,芽体较短,端部钝圆形;竹笋型,芽体较长,端部急尖,呈竹笋状;笔尖型,芽体较长,端部渐尖,状如毛笔的笔尖。芍药发芽是最壮观的场面之一,因为它体现了生命的萌发与活力,因此具有价高的欣赏价值。
茎:由根部簇生,高约50~110厘米,草本,茎基部圆柱形,上端多棱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阳部分多呈紫红晕。
叶:下部的二回三出羽状复叶,即叶的末端由3片小叶组成一束叶,两侧又各有一束叶,两侧的每一束叶通常情况下由4片小叶组成,中部的复叶,末端的3片小叶不变,两侧的小叶片数开始减少,由原先的4片逐渐减为3片、2片或1片,甚至消失,当消失时,末端只有3片小叶构成,这时叫做三回羽状复叶,上方的叶片是单叶。叶长20~24厘米,小叶有椭圆形、狭卵形、被针形等,叶端长而尖,全缘微波,叶缘密生白色骨质细齿,叶面有黄绿色、绿色和深绿色等,叶背多粉绿色,有毛或无毛。芍药的叶也具有观赏价值,“红灯烁烁绿盘龙”中“绿盘龙”就是对叶的赞美,因此也可作为观叶植物。
花蕾:形状有圆桃、平圆桃、扁圆桃、尖圆桃、长圆桃、尖桃、歪尖桃、长尖桃、扁桃等数种。外轮萼片5枚,叶状披针形,绿色,从下到上依次减小;内萼片3枚(不包括变种),绿色或黄绿色,有时夹有黄白条纹或紫红条纹,倒卵形、宽卵形、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花:一般独开在茎的顶端或近顶端叶腋处,也有一些稀有品种,竟是2花或3花并出的。原种花白色,花径8~11厘米,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数,花丝黄色,花盘浅杯状,包裹心皮基部,顶端钝圆,心皮3~5枚无毛或有毛,顶具喙;园艺品种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黄、绿、黑和复色等,花径10~30厘米,花瓣可达上百枚,有的品种甚至有880枚,花型多变。花期5~6月,果期8月[3] 。
果实:蓇葖果,呈纺锤形、椭圆形、瓶形等,光滑,或有细茸毛,有小突尖。2~8枚离生,由单心皮构成,子房1室,内含种子5~7粒。具有药用价值。
种子:黑色或黑褐色,种子大型,呈圆形、长圆形或尖圆形。
白菜的形态特征
白菜是二年生草本植物,高40-60厘米,白菜全株稍有白粉,无毛,有时叶下面中脉上有少数刺毛。基生叶大,倒卵状长圆形至倒卵形,长30~60厘米,顶端圆钝,边缘皱缩,波状,有时具不显明牙齿,中脉白色,很宽[3] ;有多数粗壮的侧脉,叶柄白色,扁平,长5-9厘米,宽2-8厘米,边缘有具缺刻的宽薄翅;上部茎生叶长圆状卵形、长圆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2.5-7厘米,顶端圆钝至短急尖,全缘或有裂齿,有柄或抱茎,耳状,有粉霜。花鲜黄色,直径1.2-1.5厘米;花梗长4-6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直立,淡绿色至黄色;花瓣倒卵形,长7-8毫米,基部渐窄成爪。长角果较粗短,长3-6厘米,宽约3毫米,两侧压扁,直立,喙长4-10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圆;果梗开展或上升,长2.5-3厘米,较粗。种子球形,直径1-1.5毫米,棕色。花期5月,果期6月。[4-5]
原产于我国华北,各地常栽培,尤以北方为主。基生叶作蔬菜用,生食、煮食均可,是北方地区秋、冬季主要的蔬菜。[5]
大白菜 现代的白菜一般分为大白菜和小白菜,北方人一般把大白菜叫做“白菜”,小白菜则称作“油菜”。
藤梨根的形态特征
大型落叶藤本;小枝基本无毛或幼嫩时星散地薄被柔软绒毛或茸毛,长7-15厘米,隔年枝灰褐色,直径4毫米左右,洁净无毛或部分表皮呈污灰色皮屑状,皮孔长圆形至短条形,不显著至很不显著;髓白色至淡褐色,片层状。叶膜质或纸质,卵形、长圆形、阔卵形至近圆形,长6-12厘米,宽5-10厘米,顶端急短尖,基部圆形至浅心形,等侧或稍不等侧,边缘具繁密的锐锯齿,腹面深绿色,无毛,背面绿色,侧脉腋上有髯毛或连中脉和侧脉下段的两侧沿生少量卷曲柔毛,个别较普遍地被卷曲柔毛,横脉和网状小脉细,不发达,可见或不可见,侧脉稀疏,6-7对,分叉或不分叉;叶柄长3-6(-10)厘米,无毛或略被微弱的卷曲柔毛。
花序腋生或腋外生,为1-2回分枝,1-7花,或厚或薄地被淡褐色短绒毛,花序柄长7-10毫米,花柄8-14毫米,苞片线形,长1-4毫米。花绿白色或黄绿色,芳香,直径1.2-2厘米;萼片4-6枚;卵圆形至长圆形,长3.5-5毫米,边缘较薄,有不甚显著的缘毛,两面薄被粉末状短茸毛,或外面毛较少或近无毛;花瓣4-6片,楔状倒卵形或瓢状倒阔卵形,长7-9毫米,1花4瓣的其中有1片二裂至半;花丝丝状,长1.5-3毫米,花药黑色或暗紫色,长圆形箭头状,长1.5-2毫米;子房瓶状,长6-7毫米,洁净无毛,花柱长3.5-4毫米。果圆球形至柱状长圆形,长2-3厘米,有喙或喙不显著,无毛,无斑点,不具宿存萼片,成熟时绿黄色或紫红色。种子纵径约2.5毫米。
白鱼的形态特征
白鱼(White Fish)属鲤科鱼类,俗称大白鱼、翘嘴白鱼。体形长,甚侧扁,头背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很厚,上翘,口裂与体长轴几乎成垂直。眼大,位于头的侧下方。下咽齿末端成钩状。腹鳍基部至肛门有腹棱;背部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鳍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体背略呈青灰色,两侧银白,各鳍灰黑色,平时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体的中上层,游泳迅速,善跳跃,以小鱼为食,是一中凶猛性鱼类。它可以在1~32度水体环境中生活,长年捕食生长。雌性3龄,雄性2龄成熟,6~7月产卵,幼鱼喜栖湖泊进岸水域或河道、港湾水流较缓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广,是我国南北水域常见的淡水鱼类。
白鱼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其肉质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佳肴。原为野生品种,近些年养殖工作者有效地解决了白鱼的人工繁殖,苗种的培育与白鱼用颗粒饲料问题,已能进行大面积人工饲养。学名翘咀红白鱼,是一种凶猛鱼类,也属太湖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与“太湖三宝”合称“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
白豆的形态特征
眉豆是一年生缠绕草本,高20~40厘米。3出复叶,顶生小叶
眉豆
卵状菱形,两侧小叶斜卵形,先端短尖,边全缘或近全缘。总状花序腋生,具长柄;花间通常有垫状腺体;萼钟形,浅绿色,萼齿披针形,上面2萼齿常合生;花瓣大大地伸出萼外;雄蕊2束。荚果长7~15厘米,种子颜色不一。花期7~8月。果熟期9月。[1]
种子
眉豆的种子有白色、黑色、红褐色等品种。眉豆和黄豆大小相似,外表有一条眉毛一样的线,所以叫眉豆。小叶3,顶生小叶菱状广卵形,侧生小叶斜菱状广卵形,长约6—10厘米,宽约4.5—10.5厘米,顶
端短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截形,两面沿叶脉处有白色短柔毛。
花
总状花序腋生;花2—4朵丛生于花序轴的节上;尊上部2齿几完全合生,其余3齿近相等;花冠白色或紫红色,旗瓣基部两侧有2附属体;子房有绢毛,基部有腺体,花柱近顶端有白色髯毛。荚果扁,镰刀形或半椭圆形,长5—7厘米;种子3—5颗,扁,长圆形,白色或紫黑色。
果
眉豆荚果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种子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白菜的形态特征
白菜二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白菜全株无毛,有时叶下面中脉上有少数刺毛。基生叶多数,大形,倒卵状长圆形至宽倒卵形,长30-60厘米,宽不及长的一半,顶端圆钝,边缘皱缩,波状,有时具不显明牙齿,中脉白色,很宽,[1] ;叶柄白色,扁平,长5-9厘米,宽2-8厘米,边缘有具缺刻的宽薄翅;上部茎生叶长圆状卵形、长圆披针形至长披针形,长2.5-7厘米,顶端圆钝至短急尖,全缘或有裂齿,有柄或抱茎,有粉霜。花鲜黄色,直径1.2-1.5厘米;花梗长4-6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直立,淡绿色至黄色;花瓣倒卵形,长7-8毫米,基部渐窄成爪
。长角果较粗短,长3-6厘米,宽约3毫米,两侧压扁,直立,喙长4-10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圆;果梗开展或上升,长2.5-3厘米,较粗。种子球形,直径1-1.5毫米,棕色。花期5月,果期6月。[2] 白菜,十字花科芸薹属,它原产于中国北方,是中国的传统蔬菜。白菜最早称做菘,但是菘菜并不完全是白菜,现代的白菜一般分为大白菜和小白菜,北方人一般把大白菜叫做“白菜”而小白菜则称作“油菜”。